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为电影而生(谢晋传)/中国电影家传记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谢晋为电影而生,一生为电影而奋斗。他对电影充满激情,视电影为自己的生命。《为电影而生—谢晋传》一书记录了大师不断超越自我的电影奋斗历程,是一部艺术教科书,也是一部人生教科书。

谢晋老师的电影,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人民性,拥有亿万观众。他执导了许多电影艺术精品,获得6次中国电影“百花奖”和4次“金鸡奖”及其他国际电影奖,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他在国内外多次获得“导演贡献奖”,被誉为“当代电影大师”。

内容推荐

谢晋从影60年,是一位享有国际声望的著名电影艺术家。他从成功执导《女篮5号》开始,一跃成为中国电影界新一代导演的杰出代表。

本书从谢晋导演的人生经历出发,融合了作者对于谢晋导演的个人体会与特殊经验,这对于理解谢晋、理解谢晋电影,是重要的精神和艺术索引。

目录

出版前言

序一

序二

引言

1.“唐诗之路”走来的少年

2.家乡陈年老酒的熏陶

3.颠沛流离的童年

4.“下江人”向川妹子吐露心声

5.中国电影“体育情结”第一人

6.“最佳最佳最佳”

7.不落难则不走“运”

8.“没有人情的‘艺术’,不是真正的艺术”

9.戏里戏外皆人生

10.和全国人民一起“成熟”

11.从“伤痕”中提炼美的元素

12.吹响人民对极“左”路线的攻坚战

13.博采众长,学贯中西

14.“我最喜欢的电影:下一部”

15.保证艺术质量的课题

16.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17.优秀的作品并不都是鼓舞人的

18.用电影探讨人性和人道主义

19.艺术家的历史感和责任感

20.中国电影界的破冰之旅

21.慧眼识才提携明星

22.《鸦片战争》拍完后的遗憾

23.给中国电影闯出一条路

24.《鸦片战争》在乡村用改革机制启动

25.我们的文明不能以原来的面目继续生存

26.古稀老人学吹打

27.一个足球的忧患

28.艺术家也是改革家

29.“中国的谢晋”也是“世界的谢晋”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一 谢晋墓碑文

附录二 永远的谢晋

附录三 谢晋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1.“唐诗之路”走来的少年

1923年11月21日,谢晋出生在浙江上虞曹娥江边谢家塘的一个世代书香门第家庭。谢家塘也叫谢塘,过去是一个海塘,谢家的人多了,就成了谢家塘。

说起家乡,谢晋总是充满了感情。他说:“对家乡没有感情、没有怀念,是不可想象的。”谢晋的一生,只有两个永远不变的“约会”,和电影的约会,和家乡的约会。因此,每到农历新年前夕,谢晋都会携家带眷,回到谢塘家乡的老屋。于是,炊烟在老屋上空徐徐的缭绕,酒香在老屋跟前隐隐地沉浮,响亮的嗓门又回荡在老屋里外,阳光又把他高大的身躯剪出长长的投影,在老屋周围晃动。老屋又苏醒了。年糕、粽子、铁镬饭、扣肉、笋干、霉千张,家乡的一切都是谢晋的眷恋。尝遍美味珍肴,也不如家乡的饭香;走遍天下,还是老屋最亲。对谢晋来说,那是他的根、他的血脉,是他奋斗不止的源泉。他的梦想是从这里放飞的。一个不爱家乡、故土的人,怎么会热爱自己的祖国呢?爱国主义正是人们在千百年里对自己的故乡、故土所形成的眷恋和感情。没有故乡的人,就像是断了线的风筝。

谢晋,是一个把根扎在故土的人。“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说起家乡,打开了话匣子的谢晋,就像喝了家乡的陈年花雕,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在中国的地图上,谢晋的家乡浙江上虞只是一个很小的地方。但是,那里是中华民族先祖舜的故乡,也是谢晋引以为豪的先祖、东晋太傅谢安的故乡。谢晋是谢安第54代孙。到近代,上虞更出现了著名生物学家竺可桢、著名人口学家马寅初、著名实业家经亨颐,著名民主人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前副委员长胡愈之也是上虞人。谢晋说:“夏衍公每每介绍到我,总忘不了添一句,他是胡愈老的家乡人。”那时,谢晋总是喜形于色、一脸满足。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李白《忆东山》)诗仙李白的这一千古诗篇,咏唱的就是谢晋的家乡上虞东山。

早在新石器时代,上虞就出了一位“龙颜、大口、黑色”的虞舜。虞舜,字都郡。双目“重瞳”,又名重华。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当时,部落头领唐尧,在位70年。为挑选接班人,尧向东南西北四方征询人才。尧的标准是不论出身,但需德才兼备。结果,四面八方都推举舜。尧是个很谨慎的人。当舜30岁时,便以两女蛾皇、女英妻之,意在观察舜在家的德行。尧又令9个儿子与舜相处,以观察他的为人处世。然后,尧令舜宣扬伦理道德,试着参与部落大事。3年后,尧才议及禅位。舜50岁代尧摄政,尧已经91岁。尧死后,舜守孝3年,到61岁才正式继位。舜在位期间,统一政令,举贤任能,惩奸治恶,清正廉明,勤政为民,整治水患。结果,“百姓归之若流水。”尧的儿子丹不服,儿欲置舜于死地。舜为了回避,就回到故乡上虞,而“百官从之”。舜在位39年,南巡时崩于苍悟、葬于今湖南九嶷山郊野。因此,才有了“斑竹一支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的动人诗句。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记》中记载:“舜,上虞人。去虞30里有姚丘,即舜所生也。”因此,史称虞舜(约公元前22世纪初一公元前21世纪初)。姚丘,也就是谢晋的家乡、如今的上虞东山一带。因此,上虞境内有舜山、舜井、舜江、舜田、舜母山,为舜之遗迹。由著名工艺美术家韩美林创作在舜耕公园里的“舜耕雕塑”也即取材于舜的传说。那是韩美林受谢晋的委托,前后花费了两年半的时间,在被他称做为“齐鲁海右”的他的家乡山东,砍去了两座半山,用8吨的卡车拉了1000多辆次,才完成了这座长达75米的巨型石雕。舜是中华民族五帝,即黄帝、炎帝、尧、舜、禹之一。他的德行和政绩为后世树立了一个典范。  又据唐广明元年《阳夏谢氏族谱》记载:“谢氏先祖,本出自炎帝神农氏,周宣王姬静封元舅申伯于南阳唐河县谢城,封申也为谢,居住在申地的姜姓臣民便称谢姓,这就是姜姓谢氏的由来。”在《盖东谢氏族谱序》中,明确记载:“予盖东谢氏,晋文靖公裔也。”文靖公是谢安死后的谥号。从《盖东谢氏族谱》中可以得知,谢晋一族是东山谢氏的嫡系后裔。

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匈奴扰乱,宣王命元舅申伯太师尹吉甫讨伐,得挽狂澜。宣王封申伯于谢邑,后裔遂以谢为姓。从那以来,谢氏的渊源已经可以上溯至2830年前。公元311年,“八三之乱”后的西晋王朝已经风雨飘摇,强乱环伺,王室南渡,黄河流域位于中原的大批氏族世家也纷纷南迁,始有南方客家之称,意为客居他乡。时任国子祭酒的一代硕儒谢衡,也率领谢氏家人举族南迁,落籍今之浙江上虞东山,成为东山谢氏的始祖。谢衡之父谢瓒曾出任中郎将。自此,谢氏日渐光大,除儿子谢衡为国子祭酒外,孙子谢鲲、谢衰官至太常卿。从东晋到明清,谢氏中从谢安(公元320年—公元385年)起,任过宰相的有9位。仅以东晋时期为例,就有谢衡、谢鲲、谢衰、谢尚、谢奕、谢据、谢谒、谢石、谢刀、谢铁、谢玄、谢琰、谢道韫、谢灵运、谢眺、谢庄等名标青史。其中,谢灵运是刘宋时代杰出的山水派大诗人,他的山水诗堪称源远流长的中国山水诗始祖。

魏晋时代,人性意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张扬,因此诞生了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史以来最为卓立挺拔的“魏晋风度”。一向被赋予最高价值的儒家思想动摇了,士子们也失去了向来安身立命的基础,竟然轻薄红尘,贴近自然,投入山水,在“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虞山舜水中寻找他们的乐趣。“出则渔弋山水,人则言咏属文”,一时,舜水虞山竟成了南迁名士宦游、寄寓和聚会之地。谢安当年,吸取魏晋名士、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广陵嵇康因才华出众成为朝廷权力斗争牺牲品的教训,隐居在会稽东山,平常只与大书法家王羲之一起喝酒吟诗。此外,孙绰、李充、支遁、阮裕等名士也云集东山。谢安的侄女、号称一代才女的谢道韫,还嫁给了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而才学又远超丈夫。谢道韫14岁那年,有一次谢安召集儿女子侄讲论文义,碰巧大雪纷飞。谢安雅兴大发,想即景赋诗,便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的侄子谢明答:“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却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大悦。夸奖她比喻精妙、文思敏慧。《红楼梦》中有一首诗:“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咏絮才”指的就是谢道韫。于是,后世以“咏絮才”来代指谢道韫,而传扬千古。

P5-7

序言

谢晋导演离开我们快一年了,但他活在我们心中,活在他的电影里,他就在我们身边。

谢晋为电影而生,一生为电影而奋斗。他对电影充满激情,视电影为自己的生命。《为电影而生—谢晋传》一书记录了大师不断超越自我的电影奋斗历程,是一部艺术教科书,也是一部人生教科书。

谢晋从影60年,是一位享有国际声望的著名电影艺术家。他从成功执导《女篮5号》开始,一跃成为中国电影界新一代导演的杰出代表。

谢晋老师的电影,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人民性,拥有亿万观众。他执导了许多电影艺术精品,获得6次中国电影“百花奖”和4次“金鸡奖”及其他国际电影奖,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他在国内外多次获得“导演贡献奖”,被誉为“当代电影大师”。

艺术家如果没有崇高的信念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就不可能产生伟大的艺术。谢晋深情地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人民。他的电影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声和呼唤,深刻反映了人性的光辉和艺术家的良知、勇气和正义。在“十年动乱”以后拨乱反正的日子里,谢晋拍摄了《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等影片,深刻反映了极左路线下时代的悲剧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思想解放春潮的涌动。他的作品实现了真、善、美的完美结合,攀上了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高峰。谢晋老师是我们这个时代电影艺术当之无愧的领跑者。

谢晋老师是我很熟悉的同志和朋友。我是他的电影的忠实观众。他晚年还以创新的精神拍摄历史巨片《鸦片战争》。当时,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与谢晋导演接触,一起讨论《鸦片战争》的剧本和拍摄问题。他那澎湃的创作激情和奋不顾身的敬业精神,那横溢的艺术才华和深邃的历史眼光,那四射的人格魅力,真是令人赞叹和敬佩!

谢晋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是永恒的。

陈至立

2009年7月21日 于北京

后记

这不是一本关于电影大师谢晋一生的全记录;也不是关于谢晋电影或他的电影艺术的完全阐述。谢晋是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艺术大师。他的一生是极为辉煌的,他对中国和世界电影的贡献是极为突出的,他的电影艺术实践与理论是极为丰富的。因此,谢晋的出现是中国文化的奇迹。真正要把谢晋研究透彻,恐怕要花费更多的努力,需要要一多的人锲而不舍的研究。因此,这本书,只能算是“抛砖引玉”,作为我个人对谢晋的一个解读而已。

我和谢晋认识几近30年。我蒙受他的嘱托,完成这本浅薄的小书,真的是一件非常荣幸而又艰巨的事情。谢晋和我是两代人,他与我的父亲是同年同月生。当我父亲拿起枪杆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生死搏斗的时候,谢晋走上了戏剧和电影文艺创作的道路。他们都为一个人民的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过。正如谢晋导演当时所说的,那不是发明创造的年代,而是唤起民众的时代。我想,不论他们分别从事了什么样的事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为理想和信仰,全力以赴、无私地奋斗一生。谢晋作为当代电影艺术大师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感就在这里。因此,我和谢晋导演也是难得的忘年交。

2007年10月,在浙江绍兴举行“谢晋从艺60周年座谈会”上,我提出,应当将谢晋的电影艺术作为一门“谢学”来研究。在中国文化的坐标上,曾经出现过如晨星般璀璨的大师,他们都和自己的作品永远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例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之成为“红学”;又如鲁迅、茅盾;在戏曲等文艺领域更多,仅在谢晋的故乡绍兴越剧中就有“范派”、“傅派”、“袁派”、“徐派”等。而谢晋的电影,以他广泛的题材、丰富的内涵、鲜明的时代特征、深切的人文关怀以及对人性的细微剖析著称。谢晋的作品不仅有宏大的气势,也有深沉的哲理。谢晋电影中的人物语言、叙事风格、表现手法,都成为中国电影的标志性符号。作为东晋以“东山再起”、“淝水大捷”而永载史册的谢安后人,谢晋生命的远古基因中自然是不乏一种不甘平庸的大家气质,但是,了解这一点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是他的生活积累、文化积淀、道德修养、人格魅力,也即后天的努力,才使他的电影能够登上常人难以逾越的高峰。他一直把自己的作品放到整个中国社会的大背景下来审度,站在历史的视角反映中国社会文明进程的脉络,因此,他的作品才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他的精神内核、价值取向、审美追求、历史意识、哲理探求、人文关怀、艺术手法,都值得后人研究。当然,像谢晋这样的电影文化艺术大师的出现,有它极为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与政治渊源,既然人们公认谢晋和谢晋电影堪称中国电影的标志性符号,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的一个特殊现象,我以为,口此而成为中国电影的“谢学”,也就是顺理成章之事。其目的无非是倡导继续研究谢晋电影。

我永远地感激谢晋的信任,感谢谢晋夫人徐大雯始终如一的支持。这本书的目录、提要、前言和部分章节都曾交给谢晋本人看过。为此,谢晋曾特地与我作过多次交谈。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从我们成为忘年交的朋友起,我就多次采访过他;从90年代后,我也直接参与了他的很多事情。我自认为对他的许多思想和想法,也是很了解的。

2008年的农历新年,我是和谢晋一起在他的家乡上虞度过的,并和谢晋的全家一起去祭奠了他的先祖“东晋太傅谢安”。2008年5月里,谢晋曾经问我:“你什么时候能写完?”我当时告诉他:“年内吧。”

想不到,我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邀请,在北京观看奥运会闭幕式的时候,传来谢晋的长子、与我相识23年的老朋友谢衍因病逝世的噩耗。我感到十分悲痛的时候,特别关心的是谢晋的身体。我多么希望他能闯过这一关,再给我哪怕一年的时间,让我写完这本小书。可惜,我永远地失去了这个机会。谢晋,我亲爱的朋友和前辈,他还是这样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没有活到今天,这是我终生遗憾的。我为此感到深深的内疚。

诚挚地感谢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主任陈至立同志和著名影评家、上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同志为本书撰写的序言。

感谢谢晋导演的老领导、原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徐桑楚同志,他在医院的病榻上,接受我的访问;我也衷心地感谢谢晋导演的学生、著名导演石晓华、黄蜀芹,《女儿谷》编剧周建萍,著名演员潘虹、徐松子,谢晋导演最后一部电影《女足9号》的合作者、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演员伊春德,谢晋影视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惠芳和其他工作人员的一贯支持和帮助,是他们陪伴了谢晋大师,直到他离开我们。

感谢中国电影家协会和中国电影出版社,没有他们的努力,这本书是不可能在谢晋86周岁诞辰之际出版的。

感谢我的妻子贾荣景、儿子郭轶、儿媳石河圣子、女儿郭一冰。他们始终如一的鼓励和支持,使我能够在短时间里完成了这本书和我近年来的其他著作。2008年春节,贾荣景难得地从国外回来,放弃了陪同她年迈的父母亲的机会,陪同我一起前往浙江上虞访问谢晋,前往谢晋的祖居、祭奠谢晋的祖先东晋太傅谢安。记得我们到达谢晋老屋的时候,谢晋午休还没起来。阿四在门口,一脸的不高兴。他嘟嘟囔囔地讥:“爸爸还在睡觉。”弱智如阿四,尚知道如此呵护父亲,这必定是谢晋对阿四疼爱的结果。女儿郭一冰也曾看望过谢晋爷爷。她出生、成长在西方,现在还是大学预科生。她说:“谢晋爷爷是个真正懂得艺术的人。我的理想是像他一样,做一名电影导演;拜谢晋爷爷为师,拍摄真正的艺术电影。”听说谢晋爷爷逝世,她难过地说:“我多么想成为他的学生,可是这个梦想破灭了。”谢晋过去、现在、将来,永远是我们这个包括了东西方不同文化的家庭的共同偶像。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谢晋活着!活在人们的心里,也舌在他的电影里。

谢晋是浙江人民的儿子,也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让我们期待中国电影再出一个“谢晋”。

2009年9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为电影而生(谢晋传)/中国电影家传记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伟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06031350
开本 16开
页数 3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2
出版时间 2009-11-01
首版时间 2009-11-01
印刷时间 2009-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2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0:2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