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东海有飞蟹/大自然探奇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大自然探奇系列”之一,是继“我的山野朋友系列”之后推出的又一套刘先平大自然文学书系,是作者在大自然中跋涉三十年留下的珍贵笔墨,辑录了作者多年来探险生活的奇闻奇遇。讲述了大自然的奇观,内容多为纪实小短篇,侧重真实性、报导性和瞬间的感悟。

内容推荐

酸甜苦辣,哪一种植物的果实能够百味俱全?金黄的网伞世界里,是谁在豪雨中尽情地绽放生命?横行的螃蟹何时学会了海上飞跃的武功绝招?神木流乳,道道刀疤中隐藏了什么奥秘?……

大自然的奇观令人讶异,让我们共同欣赏这独特的风景!

目录

·金黄的网伞世界

·东海有飞蟹

·银杉王

·流乳的神树奇木——在橡胶研究基地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

 驰向古垂耳之国

 国家发明奖一等奖

 隐藏在刀数中的奥秘

 多倍体和试管婴儿

 科学带来的希望

·结在树干上的果

 硕大的椰子

 橙红的槟榔

 智慧之果

 酸甜的可可豆

 木瓜诗

试读章节

在茫茫东海之上,连天碧波托起一朵小白花。

小白花上有飞蟹。

蟹会飞?会在海面上飞行?

我询问过很多海洋生物学家,他们先是惊讶,然后便试图说明那是我的错觉。可那确实是我们亲眼所见。谜一般的未知更是引起我们长久的回忆,有欢乐,有迷惑,那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思,一直让我们无法忘怀。

无数的岛屿如明珠般在大海上闪耀,串连成了我国著名的舟山群岛。千余座海岛孕育了种类繁多的海生动物,成为了天然的海上牧场。

今年8月,我从上海乘船,第一次前去探访舟山群岛。船于傍晚时分起航,在两岸高楼林立的黄浦江中徐徐前进。天地豁然开朗,江中惊涛陡起,黄浦江汇入长江。两江相交,激水拥浪。

我们的船尾对着低悬于水面之上的落日,夕阳红艳如玉,水面波光粼粼,大河流光溢彩,无数的金斑在水面跳动,晚霞染红了长河,江水映着红霞,一片迷幻。

我那两个自从上船后就一刻也不曾安稳的孩子,现在也立在甲板上凝视,只听小早喃喃地说:

“我们正在驶向童话世界!”

新月如钩,海上观月别有一番情趣。夜深了,小早和他哥哥小君还赖在甲板上。不管妻怎么劝说,他们都不愿进舱。直到船远离了海岸,夜风骤紧,浪声如雷,他们才在船的摇晃中沉沉睡去。

早晨,风浪渐平,我们已能见到远处的岛屿。

小早说:“岛就是海里的山,对吧?”

哥哥小君毕竟大了4岁,他补充说:“是露出海面的山。”

不久,船像是在被小岛截成的水道中穿行。两个孩子都急不可待地问:

“小白花在哪儿?在哪儿?”

我要他们自己去观察,去寻找我们的首个目的地——沈家门,并告诉他们谁说对了就给谁奖励。之前我已简单向他们介绍过这次旅行的安排。

船刚拐过海岬,一排排、一列列的小船便成群结队地出现在港口。那些船上晾着渔网,一股鱼腥味扑鼻而来。

“沈家门!”小早第一个宣布。

“舟山群岛最大的渔港!”小君较为沉稳。

妻从包中拿出奖品——每人一条泳裤。

“我们能到大海里游泳?”孩子们惊喜地问道。

“当然!”

下船时,朋友已在码头等候。等我们商量好了行程,我和妻却怎么也找不到孩子们。妻后悔不该早早将泳裤给他们。朋友说,附近并没有适合游泳的海滩。正当我们焦急之际,孩子们却从海堤下冒出来,举起贝壳炫耀他们的成果。

舟山渔场素以出产四大鱼种——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而闻名。不过鱼市上已很难见到大黄鱼了。经济鱼类资源的产量日益减少,主要是海水污染和人类过度捕捞造成的后果。但琳琅满目的鱼虾还是使两个孩子欣喜若狂,他们这里转转,那里看看,缠着我的朋友问长问短,让这位祖居海岛的作家都快要招架不住了。面对只有虾米般大小的鲨鱼,两个孩子更是不依不饶,一个说鲨鱼应该长着尖利的长牙,一个说鲨鱼有十几米长,好几吨重,说这么一条小不点儿的鱼就是鲨鱼,是成心糊弄人。直到在远洋公司的冷库中看到他们所说的大鲨鱼,并比较了一下小鱼和大鲨鱼的嘴,两个孩子才勉强同意那小鱼似乎也有资格叫做鲨鱼,但一定要在前面加个“小”字。  在对虾养殖池边,听说对虾一生要蜕几十次皮,每当长大一圈儿,就要蜕一次皮,孩子们更是感到惊奇不已。最令他们神往的,还是人们将对虾苗放到大海,再根据它们的洄游习性和海潮的运动规律进行捕捞的丰收计划。那天,孩子们久久不愿离去,直到那位研究对虾的阿姨答应,有机会时一定带着他们去放虾,他们才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另外,孩子们也总是吵着要在舟山群岛附近寻找令他们牵肠挂肚的小白花。

在沈家门的考察计划刚刚完成,一大早,我们就登上了去普陀山的小船。船驶出港口没一会儿,我们就见对面有一座被白浪簇拥着的小岛,岛上林木葱茏,蜃气缭绕。在霞光中,小岛满溢着秀丽,也深藏着神秘。

“普陀!”两个孩子异口同声地喊道。

普陀山原本和沈家门隔海相望,可它在沈家门的东侧,之前我们被这一侧的大山阻隔了视线,所以没有看到它。

普陀山号称“海天佛国”,这个面积只有12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岛上分布着众多寺院。古人曾用“山当曲处皆藏寺,路欲穷时又遇僧”的诗句来描绘普陀山上寺多僧众的景象。

这里最宏伟的寺院是普济禅寺,它坐落在梅岭山东麓的灵鹫峰下,寺内供奉着高达8.8米的毗卢观音塑像,雄伟壮观。寺内结构可以用“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来形容,总建筑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

两个孩子只是在寺院中四处走动,看看热闹,而我则不时提醒他们注意佛教文化和艺术。出了普济禅寺,我们又要登山了,这次要去的是普陀山的最高峰——白华顶。当时正值炎热的8月,到达山顶的慧济禅寺时,满头大汗的孩子们以为又要进寺,我却领着他们向西走去,并告诉他们:

“我们去看一棵神奇的树!它的外形跟别的树很不一样。别急,先观察。谁先找到还会有奖励。”

应该算是小君先发现的,当他站在那棵树下仔细打量时,小早却只顾着找最高最粗的树。

普陀山的每座寺庙都被参天古树所环绕。应该说,在古树群中,乍一看,这棵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它并不太高,也就10多米吧,胸径也只有60厘米左右;它的树叶为卵形,树冠枝叶稀疏,比起那些繁枝浓阴、挺拔粗壮的大树要逊色多了。

小早甚至发出这样的感叹:

“这棵树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还以为要我们找‘树爷爷’‘树奶奶’哩!”

我劝他们耐心观察,并和周围的树作比较。不久,他们果然有了发现,热烈地讨论起来:

“它的树干长得很特别。”

“对,你看,还没长到我这么高就开始分权了。”

“一分权,就分出两枝。再往上长,又分权,而且一分又是两枝。”

“真有意思,它的枝干就像是被计算过的一样,到一定的长度就分杈,一分就是两枝。”

“哈哈,是棵几何树!对,就是几何树!”

“是数学树!”

这种特点使这棵树具有一种很别致的风韵!

发现带来了喜悦,孩子们兴奋得手舞足蹈。

这就是普陀鹅耳枥!它是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钟观光于1930年在这里发现的。这一发现惊动了植物学界。

根据科学家的测算,这棵普陀鹅耳枥已有20D多岁了。

“它不结种子?不能再长小树?”小君问道。

“据植物学家说,它是落叶乔木,属桦木科。当春天来临时,它的花比叶子还要急着出来,也就是说没长叶子就先开花了,开花的时间大概是5月份。它的雄花很像杨柳花,雌花则像油菜花一样开成长长的一大串。它是雌雄同株的植物,雌花结果。不过这种植物非常怪,虽然雌雄花开在同一棵树上,却不是同时开,所以授粉率很低,再加上海岛的特殊生境,所以至今只有这一棵。”我为孩子们解说道。

1981年在云南植物研究所谈到珍稀植物保护时,著名的植物学家冯国楣先生告诉我,截至目前,在我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也只发现这一棵鹅耳枥,可谓弥足珍贵,于是专家们就将它命名为普陀鹅耳枥。他同时还提到,近年在浙江低海拔地区发现了一种冷杉(冷杉一般生长在高海拔地区),只有四棵,去年被人砍了一棵。如果剩下的三棵再得不到保护而被砍去,那么这个树种就要从地球上消失了。他当时沉重的表情,至今依然触动着我。

深山古刹总有古木名树相伴,这是我从多年野外考察生活积累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

P43-51

序言

叽里咕,叽里咕

——童年片断

我的童年应到故乡的沙滩、草滩、芦苇丛中去寻找。

我的故乡是巢湖北岸的一个小村,在长临河镇西,叫西边湖村。家门一开,湖面上浩渺的滔天波浪、蓝天上悠悠的白云、姥山岛上雄伟的宝塔以及浮在湖中的孤山都会映入眼帘。

村里的乡亲们多以种菜为生,偶尔也会通过打鱼捕虾来补贴家用。旧社会的苦难、父亲的早逝以及连年的水灾,使我的童年生活充满了不幸。然而在那里,还有着另一个世界,一个带给我欢乐、也引导我开始思索的世界。

小时候,我一直以为夏天是被南风吹来的。风卷着堆雪般的浪涛,日日夜夜地轰鸣着。人还末走到湖边,飞溅的水花已像蒙蒙的细雨一样洒来,惬意极了。

波峰浪谷也是我们嬉戏的运动场。敢于跳浪,是会令同伴竖起大拇指的。当山岳般的波浪压来时,我们都纵身跳起,探身波峰,再稳稳地落到浪谷。这是一件多么冒险而又舒心的事!说是冒险,一点儿也不夸张,因为从波峰落下时,身子要稳稳当当的,否则,如果脚一歪,细沙一抽,整个人就会跌入水中,被大浪卷走!不过,凡是玩过跳浪的人都不怕晕船,都敢于在狂风巨浪来临时驾着一叶小舟出湖!

细软的金色沙滩,简直是我们这帮孩子的魔毯。我们不仅可以在沙滩上寻找甲鱼-上岸的踪迹,从沙堆中捉住它们,还可以展开一切稚嫩的想象,用沙砌起城堡、亭台楼阁,开掘河流,布防攻战。等到大浪来抹平一切,我们也累了,随身一歪就躺到沙滩上。看着白云在湛蓝的天空中悠悠地飘动,我仿佛感到了母亲的爱抚,听到了外祖母推着摇篮时的低吟。

我对于建筑和雕塑的最原始的印象,大概就是从沙滩上得来的。我从中体会到了创造的快乐!

冬天,湖水退去,裸露出来的褐色湖滩便成了大雁的居留地。翌年,经过几场软软的风、细细的雨,蓼叶吐红,柳条发青,芦笋冒尖儿,平展的湖滩上又铺了层茵茵绿草。悠然自得的放牛伢子骑着牛来了,扎着红头绳的小丫头挥着竹竿把鹅群赶来了……湖滩就成了别具情调的牧场,也成了我们这帮孩子的乐园!我们在这里捉蟋蟀、挖茅根、拔茅翎、闯关、打仗……对我们最有诱惑力的是找云雀的窝。云雀二边婉转地叫着,一边打着旋往天上飞。这时,我们总会拍着小手,和着它的叫声,唱道:

叽里咕,叽里咕,

我在烟囱理个窝,

大姐烧火燎了我。

叽里咕,叽里咕,

我在芦柴缝理个窝,

只怕大风刮翻窝。

叽里咕,叽里咕,

我在树洞理个窝,

又被蛤蟆占了窝。

叽里咕,叽里咕,

只好在草窠理个窝,

担心害怕放牛哥。

叽里咕,叽里咕,

……

我们那一双双小眼睛瞪得像铜铃一样,目光紧紧追着那飞旋的云雀。等到它变成一个小黑点儿,我们的脖子就酸得撑不住了,眼睛也涩得难受极了。然后,一个恍惚,那小黑点儿消失了,只有云雀的叫声还在湛蓝的天空中,犹如轻梦一般飘荡着。

不久,那银铃般的叫声像是融入了云霄,我们只能听到风拂过湖面时的低语。突然,从蓝天白云中掉下一个黑点儿,愈来愈大——啊,是那美丽的云雀!是它唱累了,还是那悠悠的白云散了?眼看它就要砸到地上……就在我们为它的命运担忧得心都要蹦出来的时候,云雀却一下子张开翅膀,掠过柳梢、芦尖儿,贴着低低的青草,消失在绿茵中。我们像是被湖滩弹了起来似的,立即向云雀跌落的地方跑去,想在那里找到云雀的窝。可哪里有什么云雀窝?就连云雀也不见了,难道它钻进了土里?抑或是它仍然留在茫茫的天际,而跌落的只是它的影子?

这个美丽而又神出鬼没的精灵,不知牵动了我多少情思!直到我四十来岁的时候,见到一位在内蒙古草原上捕鸟的人,才解开了在我脑海中存留了几十年的谜。他告诉我,找云雀窝,应是“看起不看落”。也就是说,人们在云雀起飞处的附近才能找到它的窝,而当云雀要降落时,它便会制造种种假象,迷惑对它心怀叵测的敌人……

这或许就是吸引我观察鸟类的原因吧。

只要是闷热的夜晚,我总会死乞白赖地要跟随隔壁的大爷去“罩生”。

浅浅的湖滩是鱼的产卵场。当夜幕降临时,在湖滩的粼粼波光中,鱼群来了。鲫鱼一路噼里啪啦地撒着欢儿,而鲤鱼则沉稳得多,只是冷不丁地打了个响响的水花。最有趣的是胡子鲇,别看它平时张着大嘴专吃小鱼,这时却温顺极了。它翻转过来,将蛋青色的肚皮露出水面,摇摇晃晃的。

我帮大爷提着马灯,他则提着篾罩,在刚刚没过脚面的水里追着鱼群。我们有时一罩能罩住四五条胡子鲇。有一天,天太黑了,还飘着蒙蒙的细雨,大爷不想带我去,就给我讲了很多“鬼打墙”的故事,以及他能想得起来、编得出来的关于湖滩的恐怖的故事。于是我犹豫了,畏惧了。

第二天早上,我看到大爷用绳子拖回了一条20多斤的大青鱼,当他叙说着如何和大青鱼搏斗了几小时,终于罩住它的时候,我懊恼极了——真后悔没有亲眼看到那惊心动魄的一幕。直到现在,我也没有机会看到那样壮观的场面,只能将它作为永远的向往和懊悔留在心里。

这个充满生机、熙熙攘攘的湖边世界,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撒了无比深厚的爱的种子。此后,我常常去崇山峻岭、大漠戈壁、雪峰冰川以及江河湖海,寻找生出的绿叶、开出的紫色小花、飞出的鸟群、起航的白帆以及五光十色的幻想。

或许这就是我在写作时,为何笔端常常含有对故乡的深情以及希望寻找童稚的原因……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东海有飞蟹/大自然探奇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先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099972
开本 32开
页数 2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09-01
首版时间 2010-09-01
印刷时间 201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1
145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7: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