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孤岛猿影/大自然探奇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大自然探奇系列”之一,是继“我的山野朋友系列”之后推出的又一套刘先平大自然文学书系,是作者在大自然中跋涉三十年留下的珍贵笔墨,辑录了作者多年来探险生活的奇闻奇遇。讲述了大自然的不解之谜,内容多为纪实小短篇,侧重真实性、报导性和瞬间的感悟。

内容推荐

稍纵即逝,那确是野生华南虎的身影?燕掠风云,金丝燕的栖息地为何不能透露?猿声悲凉,孤岛上的长臂猿遭遇了什么凄惨的命运?鸟类王国、昆虫世界,武夷山有多少不解之谜?雾霭茫茫,白海豚究竟生活在大海中的何处?……

大自然的不解之谜无穷无尽,让我们用心探寻大自然的谜!

目录

·金丝燕,你在哪里

·孤岛猿影

·武夷之谜

 风雨黄岗

 二上挂墩

 竹岚茵茵

·华南虎迷踪

·寻访白海豚

·沉水樟王

·漂浮在零丁洋上的猴岛

试读章节

离开了海南儋县中和镇,眼前那冷雨灰雾中的苏东坡流放地显得格外凄凉——尽管当时这位大诗人被戴上了目无朝廷、“托诗词以肆诬诋”的帽子,但他道出了人们的心声,塑造了众多美好的形象。人们在他的旧居修筑了东坡书院、东坡祠等,并为他立碑建亭,以表示对这位伟大文学家的纪念。然而,我们兴致勃勃地赶去后,映入眼帘的却只是一片断墙残壁,连郭沫若同志1961年来此所题的诗碑,也身首异处,横倒在地。目睹过此情此景,一路上,我们谁也说不出一句话,只有牛车拖腔拉调的吱呀声,仿佛诉说着昔日的幽怨。

车到邦溪坡鹿保护区时,我已不愿下车了。因为那里极珍贵的、只有海南岛才有的美丽坡鹿,已在一两年前被猎杀殆尽,而保护区也被破坏得几乎名存实亡,据说当时连工作人员也被打伤了。这起严重的事件至今尚未得到妥善处理。

车行至昌江正在开采的矿山。雨收云散之后耀起的灿烂阳光,映衬着满眼肥绿的香蕉、高高的槟榔树。大家精神为之一振,才注意到车窗外的热带风光,似乎这才想起我们此行的目的是去霸王岭遮天蔽日:的森林中,拜访人类的近亲——长臂猿。

动物学家已揭示了灵长目三种重要动物与人类的亲缘关系:猩猩最近,猿次之,猴第三。虽然发现过猩猩的化石,但猩猩早已在我国消失。至于猿,我国境内现存的只有猿类中体形最小的长臂猿。海南岛的黑冠长臂猿为指名亚种,而在云南,也还有白眉长臂猿、白颊长臂猿、白掌长臂猿和黑冠长臂猿,它们在林业部保护司的《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均被列为濒危的物种。考虑到海南岛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和长臂猿在科学上的意义,国家于1980年在霸王岭林区为长臂猿建立了保护区。用一位同志的话说,文件上的政策总算落实了。

车过昌江拐向霸王岭后,飞扬的尘土和光秃秃的山岭,又使大家心里愈来愈不安了,因为这里本来应该是茂密的热带森林——长臂猿只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了热带森林,就算有充足的阳光、空气和土壤,对长臂猿来说也是没有意义的。直到林业局的同志说,保护区还在20多公里外的森林中,我们才稍稍松了口气。但我转而一想,又不能完全放下心来,因为据说20世纪50年代,林业局所在地还能听到长臂猿的呼喊。可是现在,这里的森林被砍伐了,它们已被迫迁徙到深山里去了。

第二天清晨,我们就赶往保护区,急切地盼望着和长臂猿见面。

霸王岭在海南的西海岸边。西海岸的气候特点是高温干燥,虽然在北方,一月已是隆冬时节,但霸王岭的燥热也还是令人不舒服的。

一进入森林,炽热的太阳就失去了威力,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使人感到全身都舒畅起来。

寄生在大树上的兰花,散发出阵阵馨香,艳丽的花朵在空中如鸟展翅,那景象浓郁得如同油画。

这里的树木特有的灰白色树干十分粗壮雄健,三四十米高的红木周、陆均松、小叶胭脂顶天立地,而那些藤科植物,却牵手搭肩地在它们身上缠来绕去。就连号称岁寒三友之一的翠竹到了这里,也不再像人们称赞的那样亭亭玉立,而是折节俯身攀绕到大树上,蜿蜒几十米,寻找从浓密树冠的缝隙中漏下的点点阳光。这是一种我在西双版纳也没有见过的藤竹。大自然赋予了植物适应生存竞争的本领,她的鬼斧神工使我们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还有一种生着细小的叶片、竹节却挺拔刚劲的棕竹,也是很奇特的。至于一两米高的野芋,十多米高的野芭蕉、蕨……更是挤满了林下沟谷中的有限空间。

3.2万亩的保护区内地形复杂,形成了不同种类的小气候,孕育了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这其中,仅热带雨林植物中的珍贵树种,就有油丹、坡垒、香楠、山荔枝、母生、黄花梨等20多种。

十四只长臂猿就生活在这片绿色的苍海中。它们分成三个家族式的群体。其中南面的一群,是一只雄猿,三只雌猿;北面的一群,有两只雄猿,四只雌猿。我们跟踪的一群,靠近保护区的营地,由一只雄猿、两只雌猿和一只猿崽组成。雄猿披一身黑缎似的皮毛;雌猿爱打扮,乳白中略呈淡金的毛在绿叶衬托下,显得特别光润。不然,它们躲在密密的枝叶间中挠腿抓腮,还真够你找的哩!

右边的山坡上,出现了一只美丽的孔雀雉。它高昂着头,转动着一对小眼睛盯着我们,似乎正在考虑是否应立即逃走。这是一种难得一见的珍奇的鸟,但我们并不准备为它留影纪念,因为对长臂猿的追踪才更为诱人。

长臂猿在树上行动,用的是一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臂行法”。只见它一只长臂抓住树枝,双腿一曲,晃起了身体,将树枝一弹,嗖的一声,已腾空跃起,另一只长臂迅速抓住前面的树枝……那简直是飞行,是悠闲的滑翔。

在这飞行和滑翔的一连串动作之余,只要它们高兴,还可以熟练地做出转体、空翻等各种高难度的动作。正如电视片《动物世界》每集开头所展示的长臂猿的各种惊险动作那样,它们的表演足以令观众屏声息气,使最优秀的体操运动员瞠目结舌。长臂猿虽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可以一次跃过20米,但10多米的距离总是能轻松自如地一跃而过,而且那些极优美、矫健的动作都是在一瞬间完成。这些令人目不暇接的景象,是大自然恩赐的一种醉人的享受。

千万年来的树栖生活,使得长臂猿的手掌比脚掌长,上臂比下臂长,胳膊比腿长;它们“双手过膝”,两臂伸开,可达一百七八十厘米宽,站起来时身高却只有八九十厘米。它们的体重一般只有十公斤左右。尽管在树上穿梭自如,偶尔站立到地面上时,它们却像是在走钢丝一样,小心翼翼而又显得很笨拙,同时还得张开两臂以求平衡。这一切,也都是它们适应生存竞争的需要,它们就是靠这种身体条件施展臂行法来觅食和避敌的!

在大森林的野生动物世界中,长臂猿的天敌主要是云豹、熊和蟒。云豹也是典型的树栖动物,它穿行于枝干之间的本领,绝不亚于在山冈驰骋的金钱豹。然而,它毕竟还无法和擅长臂行法的长臂猿相匹敌。

夜晚,长臂猿喜欢在仅能承受住它的体重的细枝上睡觉。如果云豹、大蟒前来偷袭,承担不了更多重量的树枝就会立即向长臂猿发出警报。这和黄鹂将哺育幼小生命的摇篮吊在水平细枝上的做法有相似之处。另外,在那颤颤悠悠的树枝上休息,想必也是别有情趣吧!

清晨,又圆又大的红日从海面升起,将缕缕金霞撒向碧绿的树冠。在百鸟争鸣声中,长臂猿放开歌喉,喂喂喂、哈哈哈地高唱着,。那歌声高亢而悠远,震动山谷,响彻方圆几公里,是真正的长啸。那是对新的一天的礼赞,还是对富饶森林的歌颂?

不发生特殊情况时,长臂猿每天如此。陪同我们的陶工程师是从事林业勘察的,在森林里和长臂猿相处了二十多年,极其热爱这些大森林的精灵。他说:“长臂猿在清晨的这种叫声很特殊,总是三声一度,不多不少。有两种鸟的叫声和它们的叫声相似,但鸟叫中常夹杂着两声或四声。”这是他数次混淆了两种动物的叫声之后总结出来的。

长臂猿还会发出呼唤同伴的叫声,也有两群相遇时愤怒抗争的叫声……它们在发出每种叫声时,会有一定的姿势相配合。长臂猿面部喜怒哀乐的表情要比猴子复杂得多。据动物学家说,通过长期耐心的研究,人类或许可以揭开它们的“语言”的秘密,届时和它们对话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在古典诗词中,猿声多被当作悲凉之声,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杜甫《登高》)。有人根据长臂猿早晨并不悲凉的叫声,批评古人描写得不确切,其实这样的说法并非全面。由于科学水平有限,古典诗词中所说的“猿”,大多指的是猴。我曾参加过对黄山短尾猴的考察,知道它们有惊叫声、失群声……猴群迁徙时,行动异常迅速,贪玩的猴崽和病弱的个体常常掉队,也有被天敌猎杀的可能。这时,猴群(特别是有猴崽的母猴)和失群的猴就会发出一种互相呼唤的声音。有时,它们立即会合了;有时,这种带有“呜”尾音的呼声,却长时间地飘荡在暮霭蒙蒙、苍茫空寂的山野上空,使人听了特别难受。陶工程师说长臂猿呼唤同伴的叫声也是如此。大约就是这样失群的哀怨和不安的鸣声,震撼了古代诗人们的心灵,使他们将这鸣声运用到诗歌中作为比兴的发端。

长臂猿的群体很团结,无论是在迁徙还是采食过程中,只要少了一个同伴,它们就要停下来寻找、呼唤。若是有谁遭了敌人的毒手,它们就全体出动去救护。即使同伴已经死亡,它们也都守候在一旁,久久不肯离去。

一群长臂猿通常是一个家族,由健壮的雄猿充当首领,率领两三只雌猿和它们的子女。首领受到尊重,享有很多特权——它最先进食,负责指挥其他家族成员的行动,解决纠纷……但也有义务——寻找食物,保护群体的安全,捍卫自己的领土和疆界。

我们追踪的这群长臂猿的领地,是一片面积约两平方公里的山腰坡地。几条小溪在坡地附近的沟谷中哗哗地流淌。南面的另一群长臂猿曾因果香的诱惑,对它们做出过侵略的举动。这群的首领立即率部赶到前线,愤怒地斥责侵略者。而对方也毫不示弱,竭尽狡辩威胁之能事。但双方都未动手,只是侵略者在震撼森林的高声喊叫过后悻悻而去。这场并未流血的边疆冲突,也就随之结束了。

这种战斗的方式和大熊猫在争偶时的战斗很相似——只是大声恫吓,并不动手厮杀。

P27-39

序言

叽里咕,叽里咕

——童年片断

我的童年应到故乡的沙滩、草滩、芦苇丛中去寻找。

我的故乡是巢湖北岸的一个小村,在长临河镇西,叫西边湖村。家门一开,湖面上浩渺的滔天波浪、蓝天上悠悠的白云、姥山岛上雄伟的宝塔以及浮在湖中的孤山都会映入眼帘。

村里的乡亲们多以种菜为生,偶尔也会通过打鱼捕虾来补贴家用。旧社会的苦难、父亲的早逝以及连年的水灾,使我的童年生活充满了不幸。然而在那里,还有着另一个世界,一个带给我欢乐、也引导我开始思索的世界。

小时候,我一直以为夏天是被南风吹来的。风卷着堆雪般的浪涛,日日夜夜地轰鸣着。人还末走到湖边,飞溅的水花已像蒙蒙的细雨一样洒来,惬意极了。

波峰浪谷也是我们嬉戏的运动场。敢于跳浪,是会令同伴竖起大拇指的。当山岳般的波浪压来时,我们都纵身跳起,探身波峰,再稳稳地落到浪谷。这是一件多么冒险而又舒心的事!说是冒险,一点儿也不夸张,因为从波峰落下时,身子要稳稳当当的,否则,如果脚一歪,细沙一抽,整个人就会跌入水中,被大浪卷走!不过,凡是玩过跳浪的人都不怕晕船,都敢于在狂风巨浪来临时驾着一叶小舟出湖!

细软的金色沙滩,简直是我们这帮孩子的魔毯。我们不仅可以在沙滩上寻找甲鱼-上岸的踪迹,从沙堆中捉住它们,还可以展开一切稚嫩的想象,用沙砌起城堡、亭台楼阁,开掘河流,布防攻战。等到大浪来抹平一切,我们也累了,随身一歪就躺到沙滩上。看着白云在湛蓝的天空中悠悠地飘动,我仿佛感到了母亲的爱抚,听到了外祖母推着摇篮时的低吟。

我对于建筑和雕塑的最原始的印象,大概就是从沙滩上得来的。我从中体会到了创造的快乐!

冬天,湖水退去,裸露出来的褐色湖滩便成了大雁的居留地。翌年,经过几场软软的风、细细的雨,蓼叶吐红,柳条发青,芦笋冒尖儿,平展的湖滩上又铺了层茵茵绿草。悠然自得的放牛伢子骑着牛来了,扎着红头绳的小丫头挥着竹竿把鹅群赶来了……湖滩就成了别具情调的牧场,也成了我们这帮孩子的乐园!我们在这里捉蟋蟀、挖茅根、拔茅翎、闯关、打仗……对我们最有诱惑力的是找云雀的窝。云雀二边婉转地叫着,一边打着旋往天上飞。这时,我们总会拍着小手,和着它的叫声,唱道:

叽里咕,叽里咕,

我在烟囱理个窝,

大姐烧火燎了我。

叽里咕,叽里咕,

我在芦柴缝理个窝,

只怕大风刮翻窝。

叽里咕,叽里咕,

我在树洞理个窝,

又被蛤蟆占了窝。

叽里咕,叽里咕,

只好在草窠理个窝,

担心害怕放牛哥。

叽里咕,叽里咕,

……

我们那一双双小眼睛瞪得像铜铃一样,目光紧紧追着那飞旋的云雀。等到它变成一个小黑点儿,我们的脖子就酸得撑不住了,眼睛也涩得难受极了。然后,一个恍惚,那小黑点儿消失了,只有云雀的叫声还在湛蓝的天空中,犹如轻梦一般飘荡着。

不久,那银铃般的叫声像是融入了云霄,我们只能听到风拂过湖面时的低语。突然,从蓝天白云中掉下一个黑点儿,愈来愈大——啊,是那美丽的云雀!是它唱累了,还是那悠悠的白云散了?眼看它就要砸到地上……就在我们为它的命运担忧得心都要蹦出来的时候,云雀却一下子张开翅膀,掠过柳梢、芦尖儿,贴着低低的青草,消失在绿茵中。我们像是被湖滩弹了起来似的,立即向云雀跌落的地方跑去,想在那里找到云雀的窝。可哪里有什么云雀窝?就连云雀也不见了,难道它钻进了土里?抑或是它仍然留在茫茫的天际,而跌落的只是它的影子?

这个美丽而又神出鬼没的精灵,不知牵动了我多少情思!直到我四十来岁的时候,见到一位在内蒙古草原上捕鸟的人,才解开了在我脑海中存留了几十年的谜。他告诉我,找云雀窝,应是“看起不看落”。也就是说,人们在云雀起飞处的附近才能找到它的窝,而当云雀要降落时,它便会制造种种假象,迷惑对它心怀叵测的敌人……

这或许就是吸引我观察鸟类的原因吧。

只要是闷热的夜晚,我总会死乞白赖地要跟随隔壁的大爷去“罩生”。

浅浅的湖滩是鱼的产卵场。当夜幕降临时,在湖滩的粼粼波光中,鱼群来了。鲫鱼一路噼里啪啦地撒着欢儿,而鲤鱼则沉稳得多,只是冷不丁地打了个响响的水花。最有趣的是胡子鲇,别看它平时张着大嘴专吃小鱼,这时却温顺极了。它翻转过来,将蛋青色的肚皮露出水面,摇摇晃晃的。

我帮大爷提着马灯,他则提着篾罩,在刚刚没过脚面的水里追着鱼群。我们有时一罩能罩住四五条胡子鲇。有一天,天太黑了,还飘着蒙蒙的细雨,大爷不想带我去,就给我讲了很多“鬼打墙”的故事,以及他能想得起来、编得出来的关于湖滩的恐怖的故事。于是我犹豫了,畏惧了。

第二天早上,我看到大爷用绳子拖回了一条20多斤的大青鱼,当他叙说着如何和大青鱼搏斗了几小时,终于罩住它的时候,我懊恼极了——真后悔没有亲眼看到那惊心动魄的一幕。直到现在,我也没有机会看到那样壮观的场面,只能将它作为永远的向往和懊悔留在心里。

这个充满生机、熙熙攘攘的湖边世界,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撒了无比深厚的爱的种子。此后,我常常去崇山峻岭、大漠戈壁、雪峰冰川以及江河湖海,寻找生出的绿叶、开出的紫色小花、飞出的鸟群、起航的白帆以及五光十色的幻想。

或许这就是我在写作时,为何笔端常常含有对故乡的深情以及希望寻找童稚的原因……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孤岛猿影/大自然探奇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先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099934
开本 32开
页数 1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09-01
首版时间 2010-09-01
印刷时间 201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0
145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9: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