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婚嫁趣谈/外教社汉英双语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婚姻是人类生活中最动人的故事之一。由于生存环境的文化传统的差别,不同群体的婚姻缔结方式及婚姻观念、礼仪习俗也千差万别。透过纷繁绚丽的婚姻文化及相关礼俗,人们不仅可以把握住人类自身历史演进发展的脉络,还能具体地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人群的不同精神风貌与生活图景。

本书大量采用活泼生动的历史掌故、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俚语等形象资料,来对各种婚俗事象的表现与衍变加以说明,藉此增加阅读的轻松感。概略性地探讨中国的婚姻制度、婚姻类型及婚姻方式之源起、发展和沿革的历史过程。以丰富的插图构成图文并茂的特色。

内容推荐

本书经中国婚俗为题,在概略性地探讨中国的婚姻制度、婚姻类型及婚姻方式之源起、发展和沿革的历史过程后,即以在中华民族传统婚型中最具代表性的聘婚作为基本载体,在多层次多侧面的展开中,为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各民族的传统婚俗勾画出一幅相对完整的图像。

本书附有许多各时期的彩色插图,非常值得收藏。

目录

壹 从兄妹婚到周公制礼

一、洪荒时代的“婚姻”

二、阿哥阿妹情意深

三、普那路亚——原野上的罗曼蒂克

四、暮合晨离话比翼

五、“夫妻档”的历史走向

贰 天作之合面面观

一、父母之命:婚姻的终极权威

二、儿女私情:人性之光的闪烁

三、媒妁之言:婚姻合礼合法的保障

叁 一波三折说定婚

一、纳采问名合八字

二、相亲吃茶过帖儿

三、趋吉避凶选日子

肄 高潮之前的序章

一、按部就班两重奏

二、催妆送奁进行曲

三、悲欢离合交响乐

伍 吉日良辰风情多

一、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

二、千里姻缘一线牵

三、夫妻相识在洞房

四、新婚三日无大小

五、丑媳妇总要见公婆

试读章节

转席传袋

花轿抬到男家大门前,新娘下轿不能双脚直接触地,必须走在席子、红毡或布袋之类的铺垫物上,由媒人扶着缓缓而行。一般人家没那么多席毡,要有人前后传递,转移铺接,俗称“转席”、“铺毡”或“传袋”。按前文中的桃花女故事解释,此举是为了将黑道变成黄道,但民间另有各种解说,如有一则传说称:

很久以前,有位公子骑着马儿押着花轿去娶亲,花轿抬回家里后,轿子里同时走出两位容貌服饰完全一模一样的新娘子,连送亲的小舅子也分不出谁是他的同胞姐姐。只好先停办喜事,请“活包公”来捉拿盗版新娘。“活包公”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命人取来一匹红布展开拉平,离地面三寸,接着对两位新娘说:“你们轮流从这块红布上走过,谁能让红布不沾地,谁就是真的。”一个新娘才跨上红布,就把布踩到地上了,吓得痛哭流涕,另一个新娘从容不迫地跨上红布,稳稳当当地从头走到尾,只见红布始终离地三寸,竟似没承载半点分量。

“你这个妖精还不显形?”只听“活包公”一声厉喝,手指这个得意洋洋的新娘叱道。那新娘闻声颤抖,滚地变成一只白毛狐狸,“嗖”地一下逃得无影无踪,让看热闹的人全吓出一身冷汗。原来,这是一只修炼成精的老狐狸,专门趁人家办喜事时溜进花轿“克隆”新娘,以此混入洞房祸害新郎。没想到“活包公”略施小计,使它显露原形一若非妖怪,谁能够脚踩悬空的红布而不让它沾地?从此,人们娶新娘时多了个心眼,就是让新娘出花轿后先从毡席上走过,如果没有足痕,那肯定就是妖精盗版了。

其实,远在宋代包公(即包拯)出世以前的唐朝,新娘走毡的习俗已经在民间流行,白居易《春深娶妇家》云:“何处春深好,春深嫁女家。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正是青衣奴婢传递转接毡垫好让新娘走行的写照。究其原义,或许还是同土地崇拜的民俗信仰有关:惟恐冲犯了土地神,所以宋元时人对此俗作介绍时,都突出了“不得踏地”《东京梦华录》、“弗令履地”《土风录》。再往后,人们巧妙地利用了布袋之“袋”与后代之“代”的谐音,使之成为祝子的象征。当人们传袋铺接时,观礼者会在司仪带领下高唱赞词:“一代传十代,十代传百代……”以此表达婚后幸福、传宗接代的愿望。

过门跨鞍

新娘顺着毡道来到大门前,不能像平时一样跨过门槛而进,最流行的方式是在门槛上放一个马鞍,新娘则怀抱百宝瓶,小心翼翼地跨鞍而过,取平(瓶)安(鞍)之吉。照前文中的桃花女故事解释,跨马鞍是因为黑马神挡道,但民间另有多种讲法。如有一则传说称《封神演义》中有个能在土里行走的邪神土行孙,喜淫好色,谁家娶新娘子,他就躲在谁家的门底下,等新娘走到门口时,便从土里伸出两只手抓住新娘双脚往地下拽。新娘被拽进泥土里,就由他摆布了。有这么个怪物,姑娘不敢出嫁了。姜太公知道后,教大家一个办法,新娘下轿子就走在毡垫上,门槛上再放个马鞍子,使新娘隔开土地,这样土行孙就伸不出手来了。等新娘拜过上天土地后,便受到土地爷的保护,土行孙就更不能得逞了。众人照姜太公的吩咐行事,果然平平安安,从此就形成了新娘子走席跨鞍的习俗。

据古人记载,跨马鞍原本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他们娶亲都是新娘随新郎骑在马上,等到进入中原后,也随汉族习俗,改用车辇迎亲,但仍用个马鞍做道具,以“尚乘鞍马之义,夫鞍者,安也,欲其安稳同载者”《苏氏演义》。《酉阳杂俎》云:“今士大夫家婚礼,新妇乘马鞍,悉北朝之余风也。”其实南方少数民族亦有类似婚俗,如广西仫佬族人家娶亲,新郎家门槛上横放一条扁担,上置一双鞋,新娘进门时得由新郎姊妹搂进屋里,不能碰到这些东西。云南景颇族娶亲,新娘进新郎家里前,要稳步走过一个用草堆和石块做成的“棒棒呵”。湖南土家族的新娘则须从一盏“七星灯”上跨过,才能进男家堂屋,等等。关于用意,各自的解释也不一致。

撒豆驱邪

新娘跨过马鞍走进男家庭院以后,男方亲友又有一道驱邪禳灾的仪式——“撒草料”,亦称“撒谷豆”,就是拿一个内盛谷豆钱草的筛子,边念咒语边往院中抛撒。

据宋人高承《事物纪原》记载,撒草料的习俗起于汉代,当时有个阴阳学家叫京房,善于预测灾变。同仁翼奉的儿子与京房之女结婚,翼奉自择迎娶吉日后,京房认为这个日子不吉,有青羊、乌鸡、青牛之神共“三煞”在门。有此三煞,新娘不得入内,否则要危害尊长,而且婚后无子。翼奉说我有办法破除,俟您女儿进我家门时,“但以豆谷与粮草禳之,则三煞自避,新人可入也”。从此,撒谷豆便成了婚礼中一道意在维护男家利益的仪式。

射箭越火

经过庭院走进举行婚礼的“喜堂”之前,还有一道禳灾仪式,就是由新郎拉开弓弩,对准堂内空射三箭(即并无箭矢,只是做个样子)。按前文中的桃花女故事解释,这是为了吓跑“丧门星”。但有些地方的习俗却是新娘下轿子前,先由新郎对着花轿空射三箭,说是驱赶邪气。

拜堂大礼

经过走红毡、跨马鞍、撒谷豆、射三箭等一系列祈吉祛邪的仪式,在媒人引导、伴娘搀扶下的新娘总算姗姗来到了喜堂,接下来才举行夫妻结合的大礼——“拜堂”。

拜堂,亦称“拜天地”或“拜花烛”。故老相传,此俗源起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的故事,当时并无媒人撮合,而是天地为证,这才有了婚姻与人类的繁衍,所以后人结婚都要拜天拜地,具有表示这门婚事是天作之合,并有天地为证,因而也将得到天地护佑的多重意义。其实周公所订“六礼”中,并无拜堂一节,一般认为这是北朝后才兴起的礼仪,发明权归北方少数民族,然后经汉族吸收演革而成。唐封演《封氏闻见记》云:“近世婚嫁,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事,及有下地安帐并拜堂之礼。上自皇室,下自士庶,莫不皆然。”可知拜堂之俗在唐代已十分流行。

拜堂的仪式是,在喜堂正面放一张供奉天地诸神的“天士也桌”,桌上除置有天地牌位、祖先神座、彩印神杩、龙凤花烛等之外,,还有盛满粮食的米斗,斗中插有弓、箭、尺、秤等物,俗称“三媒六证”,表示这门婚姻男女相配,合礼合法。天地桌后面和喜堂两边,都挂着亲友送贺的喜幛贺联和各种吉祥画儿,又有太师椅两把,准备给男方的父母接受拜礼时坐的。吉时一到,燃香点烛,奏乐鸣爆竹,乐止,司仪喝令,新郎、新娘分男左女右站定,随掌礼人喊令声开始跪拜。拜堂的口令因地而异,有的是“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夫妻交拜”;有的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因为拜天地时已经将拜祖先包含在内了。此外,也有许多地方把拜天地安排在庭院中,或是新人拜天地时背对花烛面向庭院,对空而拜,庭院无遮无盖,上有天,下有地,可谓名副其实的拜天拜地了。

许多地区还把拜堂口令念成押韵的歌谣,如:“香烟缥缈,灯烛辉煌。新郎新娘,双双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一拜天,二拜地,三拜生身亲爹娘。夫妇交拜两相喜,拜毕新人入洞房。”

红绸牵巾

送入洞房也是婚礼的一道仪式,叫“牵巾”,就是新郎和新娘各执一条红绿绸巾的一端。当中还挽成一个同心结,新郎背对洞房倒行,把新娘“牵”进屋内。元陶宗仪《说郛》解释此俗:“女初至门,婿去丈许迎之,相者授以红绿连理之锦,各持一头,然后入,俗谓之通心锦,又谓之合欢梁,言夫妇自此相通如桥梁也。”但民间传说此俗起于唐代,唐李复言《续幽怪录》卷四《定婚店》载其事:  贞观二年(628),长安人韦固去清河旅行,途经宋城时,在兴龙寺门口看见一位老人坐在台阶下,倚着布囊,对着月亮在翻看一卷书。韦固凑上去看了好些时,不识一字,便请教老人:这是什么书?老人说这是幽冥之书,自己也是幽冥之人,专掌人世间男女婚配的簿籍,说着便解开布囊告诉韦固,这些都是用来拴系夫妻的红绳子。只要是簿籍上注定两个男女有姻缘,就在暗中用红绳子把他们系上。哪怕是冤家对头,贵贱悬殊,远在天涯,相距千里,只要用红绳子的两头把他们拴住了,终究会成夫妻。当时正好有人为韦固介绍了一个住在宋城的对象,韦固便请教老人,这门婚事是否成功?老人说:“不成,你脚上红绳子的另一头早已系在另一个姑娘脚上了。”果然,韦固在宋城的说亲没有结果,此后又有不少热心人来说媒,也都没成功。而其最后娶回的新娘,家世经历和容貌等,都与老人事先告诉的一模一样。从此,人们都相信姻缘是命中注定,红绳牵就,而那位替人牵合的月下老人,便成了媒神或媒人的代称。《红楼梦》第五十七回中薛姨妈说:“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那怕隔着海国呢,倘若有姻缘的,终久有机会作了夫妇。”婚礼上的牵巾,正是这“千里姻缘一线牵”的象征。

亲迎异彩

和汉族风俗相似,许多少数民族的婚礼中亦有亲迎、拜堂、拜天地等仪式,各以浓郁的民族特色为中华婚俗增添异彩。

云南哈尼族人习惯晚上迎娶,称“火把迎亲”。新娘出了娘家寨门后,新郎即带领伙伴点燃三支火把,同时在道路两边分别插上两根带叶的竹竿,竹竿之间横拉一根白线。新娘跨越火把,扯断白线,就意味着已成为男方的人了。湖南侗族和广西凌云等地的壮族也流行火把迎亲,俟新郎将新娘接回寨子举行婚礼时,往往已是深夜,所以又有“夜婚”之称。广西大瑶山等地的瑶族也流行半夜接亲,但来回都不吹唢呐,不抬花轿,不放鞭炮,往往是次日新婚夫妇下地劳动,村里才知道又多了一对新人。凌云地区壮族传说,旧时土司统治时期,土官享有对新娘的“初夜权”,为此民间都在深夜娶亲,点燃火把接新娘过门,以此逃避土官凌辱,后乃相沿成习。

贵州仡佬族的亲迎也不用花轿,而是新郎在伙伴们陪同下步行去女家,此时新娘已由姐妹们推推搡搡,来到门前。双方相距四五米远时,男方伴郎将新郎手上拿着的蓝色布条展开,新郎手抓布条一端,将另一端抛给新娘,新娘接住后,伴娘们手脚麻利地把蓝布拴系在新娘的腰间,新郎就这样拉着布条把新娘迎娶回家。

台湾高山族鲁凯人的亲迎形式更为奇特:新郎拿着礼物从男家出门便跑,跑到女家后向岳父、岳母献上礼物,然后在隐蔽处找到被捆绑起来的新娘,割断绳子后,背起新娘跑出女家。按规矩,无论男女两家距离多远,新郎都必须背着新娘一口气跑回男家。整个亲迎过程,不啻是一段马拉松式的负重赛跑。

布依族和汉族一样,以拜堂作为婚礼正典,请男方家族中六至八位长者主持拜堂仪式,新娘向家神行过拜跪大礼后,还要在安置好的“吉利方位”凳上坐一坐,意味从此落户婆家。满族新人一起行拜天地礼,俗称“拜北斗”,照例是在庭院中的神桌前举行。蒙古族婚礼中的拜天地仪式安排在男家的蒙古包前,新郎新娘一起踏到一条用青稞摆成各种图案的大红毡上,在司仪的主持下,共捧一条象征爱情坚贞不渝的羊肩胛骨,交拜天地。

拉祜族婚礼的拜堂成亲,不可缺少的是点一对蜂蜡灯,以此象征一对新人爱情纯真,婚姻幸福。锡伯族的新郎、新娘并肩脚踏红毡在正房门前参拜天地后,还要一同在堂屋灶前对跪,用哈达将羊尾巴油投入灶火,以作“白头之誓”。

P152-159

序言

婚姻是人类生活中最动人的故事之一。由于生存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别,不同群体的婚姻缔结方式及婚姻观念、礼仪习俗也千差万别。透过纷繁绚丽的婚姻文化及相关礼俗,人们不仅可以把握住人类自身历史演进发展的脉络,还能具体地惑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人群的精神风貌与生活图景。

本书以中国婚俗为题,在概略性地探讨中国的婚姻制度、婚姻类型及婚姻方式之源起、发展和沿革的历史过程后,即以在中华民族传统婚型中最具代表性的聘娶婚作为基本载体,在多层次多侧面的展开中,为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各民族的传统婚俗勾画出一幅相对完整的图像。因为写作的目的只在为普及相关知识做点贡献,所以力避深入的学术探讨,但尽可能汲取或介绍专家的研究成果,同时大量采用活泼生动的历史掌故、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俚语等形象资料,来对各种婚俗事象的表现与衍变加以说明,藉此增加阅读的轻松感。此外,本书又以丰富的插图构成图文并茂的特色。需要说明的是,除署名引述的观点成说和文图资料外,囿于体例及图片摄制提供者失考等其他原因,未能一一署名。在此,特向金良年、仲富兰、陈江、胡毅华、杨文龙、张建新、徐明华、石奕龙、郭永生、张德宝、庞先健等及众多未署名的婚俗资料传播者致以诚挚的谢意。

本书中文版得以付梓,更得感谢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热情帮助。该社是培养我从事通俗文史读物写作的摇篮,迄今已为我出版了不下10种稿件,可惜我成长太慢,这是有愧于广大读者的。

完颜绍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婚嫁趣谈/外教社汉英双语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完颜绍元//李翠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615877
开本 16开
页数 4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9
出版时间 2010-03-01
首版时间 2010-03-01
印刷时间 2010-03-01
正文语种 中英对照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6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92.22
丛书名
印张 25.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3: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