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历史的背影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你展示过往那些新闻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细节;带你回顾那些已逝的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脉络及其社会心理的律动。

本书以文化的、多元的视角回顾发生的新闻事件,还历史以应有的厚度。

内容推荐

本书以文化的、多元的视角回顾发生的新闻事件,还历史以应有的厚度。

我们并不是只想回顾旧事,但时间是产生历史感的先决条件。只有过滤掉现实的利害情感,理性才能有生长的空间。

目录

上篇

 徐迟与陈景润

 话剧《于无声处》进京纪事

 可口可乐叩晌国门

 回望“潘晓讨论”

 中国女排夺冠记

 “张华救老农讨论”的再追问

 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诞生始末

 首届中日围棋擂台赛纪事

 1986,中国流行乐的青春记忆

 天安门城楼开放的前前后后

下篇

 马连良归来

 广播体操,半个世纪的全民健身记忆

 1952,新中国初征奥运

 50年前上海名店大迁京

 《汉字简化方案》制订始末

 《汉语拼音方案》制订始末

 第十万零一个为什么

 赤脚医生,20世纪中国的温暖记忆

试读章节

徐迟与陈景润

1978年,一篇报告文学让一位数学家一夜之间成了全国家喻户晓的人物。曾经的“臭老九”、“白专典型”成为全民偶像。孩子们在被问到“长大后做什么”时,都响亮地回答:“要当科学家!”

同年。一次科学大会,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召开,成了改革开放的先声。

回顾这段历史,“哥德巴赫猜想”一般的谜仍未破解:历史为什么偏偏选择了这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科学怪人?在当时的背景下,徐迟的春秋笔法隐藏了什么?陈景润的真实人生如何?

“这是个认识知识分子价值的过程。”陈景润老友罗声雄研究员的一句话,让人找到了回望1978年的视角。

谁选中了陈景润?

徐迟为什么要写陈景润,这还得从《人民文学》编辑部的“神仙会”说起。

“文革”刚结束,复刊不久的《人民文学》,恰逢主编张光年生病住院,选题就靠几个年轻人你一言、我一语的“神仙会”来定。

1977年9月18日,党中央决定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紧接着,10月的这次“神仙会”自然跟“科学”挂上了钩。编辑们觉得,如能组织一篇反映科学领域生活的报告文学,正当其时。

这个想法,其实并不寻常。十年浩劫,知识分子早成了“臭老九”,以他们为主角的文学作品也几乎绝迹。不过,中央既然要重新评价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文学领域自然应该有所突破。

然而,写谁好呢?

也不知是谁,想起一则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20世纪70年代初,有个外国代表团访华,一美国专家点名要见大数学家陈教授。我国有关方面千方百计寻找,终于在“牛棚”里发现了这个人,他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果,竟然谁也不知道。

这人就是陈景润,编辑们纷纷补充了自己听到的轶事:他是“白专”典型,有一回挨斗,他气得跳楼,不过这位数学家自杀还不忘算角度,结果连伤都没受;他是一个“科学怪人”,不刷牙不洗脸;有人说他财迷,棉袄都舍不得买,就用两个棉毛衫,里边装上棉花,一绷就成了。

这样的人能不能写?当时,“白专”可是顶“大帽子”,在“文革”中,不问政治的“白专”分子几乎和吃白饭、寄生虫等名词联系在了一起。

经过激烈的争论,编辑们达成一致,就写陈景润吧!中央已经提出了“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目标,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自然需要知识。不管怎样,他是有贡献的。

那么,找谁来写呢?有人提到了徐迟。

徐迟虽是一位诗人,但他做过新闻记者,写过不少通讯特写。1962年他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人物特写《祁连山下》,以敦煌艺术家常书鸿为原型。解放后,写知识分子的文章本就不多,反响好的更屈指可数,这篇文章算是其一。

当时的青年编辑周明,负责寻找这位久违了的诗人。

徐迟原来在《诗刊》做副主编,后来响应中央的号召“作家到火热的生活中去”,连编制也转到了湖北省文联。

周明的电话打到武汉,徐迟说他在老家浙江南浔选好了房子,准备办理退休手续告老还乡了。他说他被剥夺了创作权,十年没有动笔了,噤若寒蝉。

不过,当周明提起这个任务时,老先生又兴奋起来,他说,要是能有机会写点什么就太好了,冬蛰太久了,也该醒醒了。  周明放心了,63岁的老先生,依然是个热情的歌者。只是提到陈景润,诗人热情稍减,他有点迟疑地说“试试看”。

果然,徐迟到京后和亲友们吃饭时,一屋子人,一听说他要写陈景润,一致反对。“怪人”呀,“白专”呀,“吝啬”呀,他们都劝他换个人物,陈景润是个有争议的人,何必惹麻烦呢?

敢不敢写?最后是徐迟的姐夫一锤定音:“写!陈氏定理了不起!”徐迟的姐夫正是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伍修权将军。看将军说得那么干脆,徐迟打消了顾虑。

偶然的机缘

从《人民文学》的青年编辑到伍修权将军,似乎谁都知道陈景润,可是在1977年10月之前,他并没上过报纸,陈景润怎么成了话题人物呢?

其实,让陈景润出名的,只是一个偶然的机遇。时任中科院数学所业务处处长的罗声雄讲述了这件奇事。

1973年2月里的一天,陈景润在去医院的路上偶遇罗声雄。也许是自觉身体不行时日无多,他突兀而神秘地对罗声雄说:

“最近,我完成了对‘猜想’的证明,论文也写好了,你看怎么办?”

“论证过程有问题吗?”罗问。

“绝对没问题。但是我担心没法发表,即使发表了又会挨批。”

“只要是真货,就不怕。”

这里所说的“对‘猜想’的证明”,是指对“哥德巴赫猜想(1+2)”的简化论证。陈景润在极其秘密的状态下,经六年攻关,写出了这篇长达100多页的论文。他心里清楚,这不仅是他有生以来最重要的成就,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数学成就之一。然而,他更明A,自己顶着“白专”的帽子,“猜想”又远离实际,论文肯定难以发表。这些年挨整、跳楼、专政经得多了,虽经罗声雄劝说,陈景润还是把论文压在了箱底下。

P4-7

序言

在《北京日报》上做《纪事》,最初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因为社会对新闻的需求越来越急切,媒体常常会在事情的本质没有完全显露之前,就匆匆忙忙对新闻事件做出评判,而这样的评判,其尺度又往往是单一的、刚性的,缺乏历史感和更广阔多元的文化视角。比如,对经济事件的评价,往往只有一个标准:合乎效益原则的,或不符合效益原则的。对科技事件也是一样:合乎技术进步的,或不符合的。以文化的、多元的视角回顾曾经发生的新闻事件,还历史以应有的厚度,即是我们做《纪事》的初衷。

我们并不是只想回顾旧事,但时间是产生历史感的先决条件。只有过滤掉现实的利害情感,理性才能有生长的空间。

叙事是一种能力。有思想的叙事更是如此。老实讲,收入《历史的背影》中的文章,距完美体现这些还是有很大距离的,但他们每一篇的成稿过程都是极其认真的:包括集体论证选题,和不少于40天的采访与写作周期。这是题外话。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历史的背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北京日报纪事采写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322303
开本 16开
页数 3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4
出版时间 2009-10-01
首版时间 2009-10-01
印刷时间 200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9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3: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