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心灵的洗礼--感悟增广贤文
内容
编辑推荐

现在提倡领导干部读点国学,而国学经典浩如烟海,从何人门?《增广贤文》就是读国学最好的入门之书,因为它囊括了从古至今中华文化的精华。《增广贤文》是党政干部必读之书,磋青年学生必修之课,是家庭教育必备之本,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入门之路。

内容推荐

善,是人的本性;而恶,是善的孪生兄弟。随着“善”的诞生,恶也就伴之而来。因此。人一生下来,如不能向善,那么“恶”就要侵入人的肌体,孳生于人的灵魂之中。“善”与“恶”的斗争,从人类诞生以来就从未间断过。正因为善是人的本性,所以善始终能战胜恶,成为人类灵魂的主流,所以才有这个世界还是好人多这么一个结论。

《增广贤文》中劝人向善的内容占了很大篇幅。它告诫人们要尚善、行善、扬善,始终怀抱善心、善意,善待所有的人,那么这个世界就少了很多假、丑、恶,多了很多真、善、美,人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个美好的世界。

目录

读了《增广》会做人——介绍一部国学经典奇书

为善最乐,积德是福——善德之悟

跪乳反哺,孝悌为先——孝顺之悟

以和为贵,和行天下——和谐之悟

好学如稻,恶学如草——为学之悟

寸阴寸金,分秒必争——惜时之悟

知足知止,不辱不耻——修身之悟

相识天下,仁义千金——交友之悟

山藏猛虎,海纳百川——胸襟之悟

天道酬勤,秉俭弃奢——勤俭之悟

人可负我,我不负人——处世之悟

法度严明,统筹兼顾——治世之悟

《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分类

《增广贤文》分类译注

编后语

试读章节

“孝”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观念之一,我们的祖先都认为“孝”是最大的美德,在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中,“孝”的观念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诗经》中很多诗都谈到“孝”。《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也有“孝”的论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大力提倡孝道;两汉时期,出了一部《孝经》,获得广泛的推崇与提倡。之后的历朝历代,都大力提倡孝道。

《增广贤文》作为一部国学经典,自然把“孝”列入重要内容。

孝为至德,百行之首。“万恶淫为首,百行孝当先”,各种罪恶之中以淫乱为第一,各种行为当中孝顺最为重要。作为人类品行的两个极端,“淫”代表了人的欲望,而欲望的泛滥往往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增广》认为“淫”是罪恶之首。人,如果要做一个纯洁的人、正直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受人尊敬的人,首先就要戒“淫”,这从许多贪官养情妇,最终被送进牢房,成为党和人民的罪人的事实就可看出。许多贪官都走了一条因淫而生贪,因贪而更淫,最后把自己送上了不归之路。而“孝”是正统的儒家思想,是所有善行的表率。古代的经书典籍,不知讲了多少的道理,但最大的道理,第一的道理,还是“孝”,没有什么比它更重要了。有一天,孔子在家闲居,他的得意门生曾参在一旁侍坐。孔子就问曾参:“古代圣贤的皇帝都有一种至高无上的德和最为根本的道,用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百姓都能顺从于他,人与人和睦相处,大家都不互相抱怨。你知道这种至高无上的德和最为根本的道是什么吗?”曾子急忙起身离开座位,站起来回答说:“我生性愚笨,怎么知道呢?”孔子说:“那我告诉你吧,孝是道德的根本,帝王对百姓的一切教化都是由孝道引发的。”孔子把孝看成是最高的道德标准。曾子在有一次听了孔子讲孝后,大发感慨道:“啊,孝道真是太博大太精深了!”孔子就进一步对他说:“这个孝呀,就像天上运行的规律,地上变化的法则,是人最根本的品行。”(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孔子把孝道阐述为天、地、人贯通的一种关系,无非是要强调孝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千经万典,孝悌为先。无数经书典籍,无不认为孝悌是第一的。此语出自《景行录》,“千经万典,孝义为先,天上人间,方便第一”。“孝”讲的是孝顺父母,“悌”讲的是友爱兄弟。孝悌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历朝历代都提倡孝道,官家与百姓,也都尊崇孝道。古代许多经书典籍都对孝道加以宣扬。我们的祖先舜帝,就十分提倡孝道。尧把帝位传给舜,原因还是看中了舜是一个孝的典范。《二十四孝》中讲的第一个故事就是虞舜“孝感天下”的动人事迹。尧帝时,有一个叫舜的人,是瞽叟的儿子,舜的父亲是个瞎子,为人不讲道理。他的后母也喜欢说人家的坏话,挑拨是非。他弟弟也很骄纵凶狠。舜的父亲、后母、弟弟对他一点都不好,甚至三次设计想害死他,一次想用火烧死他,一次让他去掏井想埋掉他,一次请他喝酒想灌醉后杀死他。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舜对自己的父母和弟弟却没有一点怨恨之心,始终孝顺父母,友爱弟弟。但后来家里还是容不下他,把他赶出了家门。他来到历山脚下,过起了自耕自食的生活。每当他耕田时,就有大象用它的长鼻子,来帮他耕地,还有鸟儿用它尖锐的爪子来帮助他锄草。因为它们是为他的孝心所感动而来帮他的。后来,他的德行影响到山脚的渔民、陶工和农夫。30岁时,他的孝顺名声传到了尧帝耳朵里,尧派人考察后,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做妻子,并且把皇位禅让给了他。这样舜便成了虞朝的皇帝。

有诗赞曰:对对耕春象,

纷纷纭草禽,

嗣尧登帝位,

孝感动天下。

中华始祖从创建的时候起,就十分重视孝,并把孝作为选择接班人的重要条件。可见,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

跪乳反哺,孝顺父母。“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小羊羔跪下来接受母乳,在于感谢母羊养育之恩;小乌鸦衔食反哺母鸦,在于铭记母鸦之深情厚谊。羊跪乳,鸦反哺,表现出动物懂得感恩,懂得孝顺,而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难道还不能尽人子之孝吗?《增广》讲孝的对象,首先是自己的父母,这与《孝经·开宗明义章》讲的是一个道理。《孝经》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的肉体,包括身躯、四肢、毛发和皮肤,这些都是父母给予的,它们的所有权属于父母,做子女的千万不能使自己的身体受到任何损伤,这是行孝的起点;进而修身养性,修炼自己的崇高道德,努力工作,争取成就一番大的事业,在世上博得一个好名声,从而光宗耀祖,为在世父母增光,这是孝的最终目标。孝,以侍奉供养自己的父母作起点;侍奉国君,尽忠尽职,是孝的中间阶段;最后建功立业,显宗扬名,才是达到了孝的最高境界。这就告诉人们,孝顺父母是对为人子者最起码的要求。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从生下的第一天起(或许还在妈妈肚里的时候)就感受了父母对儿女无限的慈爱。而父母对儿女的这种爱,又是无私而伟大的。为了说明父爱和母爱的伟大,我讲两个卖血供儿读书的故事。两个同是卖血,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一个叫左翔的安徽人,已经49岁,一直在外地工作,很少有时间回安徽毫州的老家探望母亲,有一次出差途中回老家,左翔看到他上中学时母亲为他做的书橱里装满了他上学时的书,就对母亲说:“妈,把这些旧书卖掉好了。”母子两人边闲谈边整理,不经意问,他发现有几张已经泛黄的抽血单夹在书中,上面赫然写着母亲的名字,抽血单上的时间都是左翔在外读大学的时候。顿时,他心跳加快,两手发抖,扑通一声跪在母亲面前,热泪潸然而下,抽泣着说:“妈呀,您老的恩情我这辈子报答不完呀!要不是整理这些书,儿子啥时候能知道我的学费是这样来的呢?”老母亲把儿子搂在怀里说:“翔儿,作为母亲,谁不为自己的儿女着想呢?别哭,别哭……”她一边说,一边把儿子拉起来。这位母亲靠卖血供儿子上完了大学,而这位儿子20年后才知道,但他是位孝子,因此跪谢母亲的大恩大德。

电视剧《父子》讲的是一个不孝儿的故事。魏小全考上北方科技大学,上大学后沉迷网络,被学校开除了。他的父亲魏老帮得知消息后来城里找他,想劝儿子向学校认错,好好读书,拿到大学文凭。魏老帮在城里一间一间的网吧找儿子。在最后一间网吧,魏老帮找到了魏小全,可儿子不认他,却给他一张条子,说为了我好,请你回去吧,并坐着出租车扬长而去。魏老帮晕过去了,被几个好心人救起送进医院,治好后又到处贴标语找儿子。因为无钱登广告找儿子,他到附近血站卖血,抽血的医生发现他长期感冒不治疗,已发展成急性肾炎、尿毒症,活不了几天了。

电视台《人间真情》栏目记者发现他贴广告找儿子后,被感动了,请他到《人间真情》栏目去,讲出他哺育儿子读书的感天动地的故事。原来为了供儿子上学,他每年都要献十几次血,每次献血领营养费100多元,省下来汇给儿子,儿子一来信,他就去献血,好几次都晕过去了。4年间,他献血得了几万元,又向人家借了27000元供儿子读书。可魏小全不但不感恩,反而不认父亲。后来,魏老帮在医院去世了,魏小全得知消息后跳河自杀了。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父爱和母爱是多么无私,多么伟大,面对这样的父母亲,面对给了我们生命又哺育了我们的父母,难道我们不应该孝顺他们吗?  那么,怎样孝顺父母呢?第一是要敬父母。“堂上二老是活佛,何用灵山朝世尊。”家中的二老双亲就是活菩萨,何必非要跪到灵山朝拜如来佛祖呢?把敬神的一片虔诚之心用来敬父母,比什么都灵验。父母就是儿女心中最大的神。所以,奉劝世人一定要像敬佛祖那样敬爱父母。

第二是要顺父母。“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上最难得者兄弟。”天底下没有不好的父母,人生最难得的是骨肉兄弟。中国人有很强的家庭观念,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为人父、为人母者,一辈子操心的就是儿女的事。儿女生下来,要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大,然后要送他进幼儿园,上小学,读中学,进大学,参加工作,成家立业,哪一件事父母不操心呢,父母为儿女操劳一生都心甘情愿,毫无怨言,儿女幸福就是他们的幸福。因此,世上的父母都应该得到儿女的体谅和尊敬。不要因为他们爱你而对他们予取予求,更不要因为观念的不同而对他们横加指责。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你可能觉得你的父母观念陈旧,对现代科技掌握不多,没有你熟悉电脑、手机的技术,对一些新的东西接受没有你快,或者喜欢在你面前唠唠叨叨,你就觉得厌烦,你就可以对他们无礼,这就是不孝的表现。当你有这种思想情绪的时候,请读读“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

第三是要让父母开心。“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妻子如果贤惠,丈夫就少遭祸患,儿子如果孝顺,父亲就心情舒畅了。儿女孝顺,听话,在外工作努力、争气,事业上有成就,这就给父母带来了最大的快乐。如果不争气,事业一无所成,甚至在外专干坏事,作孽多,对父母无疑是心灵上的沉重打击。当然,从现在的法律角度上看,从人子应尽的义务上看,当儿女的要赡养父母,使父母能够有个安逸的晚年,过上幸福的生活。但这世上偏偏就有这样的不孝儿女,全然不顾父母的养育之恩,全然不管父母年迈体弱,不尽做儿女的责任。报载:广西河池市金城区东江镇有个叫韦海棠的老人,年过八旬,他生有3男3女6个小孩。1997年,韦海棠老人的老伴病逝。不久,最小的女儿也出嫁了。1998年初的一天,韦海棠赶集后回家,谁知小儿子把门锁起来不给老人进门,于是80岁的老人就住到了铁路涵洞里。这个涵洞1米宽,1.2米高,用几根竹片搭了一张床,用几块石头垒了一个灶,这里就成了老人的家,从此过起了穴居生活,一住就是6年。这6年中,6个儿女不闻不问,不扶养老人。有关部门的人去劝说6个儿女扶养老人,儿女们都不同意。大家想想看,这些人还有做人子的一点良心吗?

P15-21

序言

“读了《增广》会说话”,这是旧时流行的一句口头语。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增广贤文》自问世以来,对世人的影响是非常深的。“会说话”三个字,其实除了说人的表达能力强,更重要的是说读了《增广贤文》以后,这人说出的话就不一样了,它能得体、能服人,含有深刻的道理。话如其人,会说话,其实说的是会做人。

为官做事,必先做人。做人不行,诸事不成;做人成功,百事皆通。一部《增广贤文》,通篇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增广贤文》是处世做人之大全。读了《增广贤文》,犹如与古代圣贤在进行心灵的交流;犹如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就像穿越了一座美丽的峡谷,当你来到谷口的时候,你见到的是一片明亮的天空,你的心胸会豁然开朗。你掌握成功做人的诀窍,通晓成功做人的道理,不言而喻就会成为一名成功人士。

《增广贤文》就是这样一部既能教你会说话,又能教你会做人的国学入门之书,它有许多令人深思的奇巧之处。

奇巧之一:无具体作者,经“增广”而成。

《增广贤文》没有具体的作者、编辑者,它不是出自名家之手,而是大家集体编辑而成,而且经历了“增广”的过程。在我国的古典经书中,无论诸子百家、经史子集,大都有其著作者或编辑者的,而《增广贤文》不知辑自何人,始于何时。

《增广贤文》原名《昔时贤文》,亦称《古今贤文》,简称《增广》。从书名来看,“昔时”、“古今”四字体现了这本书是古往今来的一种总结,“贤文”,贤,《说文解字》曰:“贤,多才也”,“贤文”即最好的文章、文字。《昔时贤文》、《古今贤文》即古往今来最好最精辟的文章、文字。而《增广贤文》则又说明这部书是经过了许多文人不断增修、扩展,正如开头四句所说:“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

《增广贤文》相传由明朝中叶一儒生编纂。其名称最早见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闺训》一折之中,讲了《增广》的由来及作用,并从总体上说明了编写这本书的宗旨、做法及要达到的要求。明中叶成书后,明清两代文人又经过了多次修改、增补,遂成现在这个读本。而在这个成型的读本之后,清同治年间的一位老学究周希陶,以古时“平上去入”四韵为主,编了一本《重订增广》。清代的硕果山人则以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的顺序编排了一本《训蒙增广改本》,使其更适合蒙学。

由此可见,《增广贤文》非一时一人所作,历代文人为此付出了许多心血,它是历代文人的智慧结晶。

奇巧之二:体裁独特,空前绝后。

《增广贤文》的体裁很独特,可以说,它是中国古今文章中的一种独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增广贤文》不像古诗,有固定的格律,如《五绝》、《七绝》、《七律》等,有较严谨的格律、对仗。《增广贤文》中有许多五言句、七言句,有的像五绝、七绝,却不讲究对仗和格律。《增广贤文》不像古词,它有固定的词牌,如《蝶恋花》、《卜算子》等,但这本书中又不乏像词一样的句子。它不像散文,有生动的描述;也不像戏曲,有铿锵吟唱;更不像小说,有形象思维。它以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甚至八言、九言,最长的达十二言等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组合而成。韵律以“平上去入四韵”相配,语句上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杂言参差错落,句式灵活、转承自如,读起来朗朗上口。文字浅显通俗,一读就懂,一经成诵,终生难忘。

这种体裁,即便在流传很广的古代蒙学读本中也是独一无二的。《三字经》因三三成句而显其特色,但《三字经》正因为它这个特色而模仿者甚众,如《蒙汉三字经》、《满汉三字经》等。南朝才子周兴嗣奉诏编缀的《千字文》则以四字句贯穿到底,而模仿者更甚。周兴嗣《千字文》后,唐《梵语千字文》,宋《叙古千字文》、《续千字文》、《重读千字文》,元《稽古千文》,明《广易千文》、《正字千文》,清《训蒙千字文》、《续千字文》等一批续貂之作纷纷问世。而《弟子规》更是模仿《三字经》,以三言韵语阐释伦理道德。唯有《增广贤文》这种体裁,后人无法模仿,也无人能模仿。虽然“文革”前,湖南的出版社曾出过一本《新编增广贤文》,但其体裁上也只能以四字句语为主,无法传承《增广贤文》那种独特的体裁。

奇巧之三:老少皆宜,风行全国。

《增广贤文》经明清文人增补修改后,一度风行全国,几至家喻户晓。《增广贤文》因其内容的广泛,“诲蒙”的特点和独到精深的思想光辉,深受国人喜爱。首先,它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一样,作为蒙学读物,在私塾、学堂广为流传,奉为教材。它们在少年儿童中产生了巨大影响,让一些人一辈子奉为圭臬。其次,《增广贤文》比上述蒙学读物似乎更为人们所喜爱。作为一部集思广益的国学经典,它让所有读过它的人获益匪浅,受用终生。因此,它不仅在青少年中广为流传,而且在普通成年人中也广泛流传,成为人们修身立命的一种规则。因为《增广贤文》不但小孩读了受益,中年人读了受益,甚至老年人读一读,仍能从中受益。它不分年龄大小,老少皆宜。《三字经》、《弟子规》等书,在少儿读过之后,到了中、青、老年,恐怕很少有人再去读了。而《增广贤文》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人愿意去读,因为它的处世智慧和思想结晶可以让人在各个不同的年龄段得到启迪。《增广贤文》最后四句对此作了总结:“奉劝君子,各宜守己,只此呈示,万无一失。”《增广贤文》把人生法则全部呈示给了世人,只要人们能够吸取其中精华,安分守己,为我所用,必将万无一失,一帆风顺。

奇巧之四:内容广泛,博大精深。

《增广贤文》总共708句,4000余字。但它的内容非常广泛,从礼仪道德到典章制度,从天文地理到人生哲学,几乎囊括了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精髓。读了《增广贤文》,你可以从中领会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学习到中国人历代的处世经验、智慧和原则。

《增广贤文》虽然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但其内容大部分今天读来仍有积极意义。比如说,劝人向善,“善事可做,恶事莫为”;“为善最乐,为恶难逃”;“一毫之恶,劝人莫做;一毫之善,与人方便”。这里反映了中华民族尚善的品质。比如说:教人要孝顺,“万恶淫为首,百行孝当先”,“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观念。今天看来,仍是一种美德。比如教育人们要勤俭,“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疏懒人没吃,勤俭粮满仓”。这些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精神。

“和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增广贤文》中讲得十分透彻。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只有和气去迎人,哪有相打得太平”、“触来莫与竞,事过心清凉”、“夫妻相和好,琴瑟与笙簧”、“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等等,这种“和”文化对于我们今天建立“和谐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增广贤文》中更多的是激发人们上进的格言警句,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知足常乐,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这些警句让人读了之后精神振奋,奋发有为。

不仅如此,就连治国的一些大政方针,在《增广贤文》中也早有体现。比如说建立节约型社会,“信了肚,卖了屋”是反对大吃大喝;“但存方寸土,留与子孙耕”是提倡珍惜土地,保护环境;比如说计划生育,“宁添一斗,莫添一口”把多生人口的危害说得十分清楚。又比如反腐倡廉,“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大厦千问,夜眠八尺”。“贪他一斗米,失去半年粮;争他一脚豚,反失一肘羊”,就是告诫人们不要有贪心。

当然,《增广贤文》既然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其中自然也包含了不少消极的思想,如“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穷志短,马瘦毛长”等,我们在学习《增广贤文》时,也应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对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和人生观加以批判。

奇巧之五:说理生动,寓意深刻。

《增广贤文》教人怎样做人,做个什么样的人,不是板起面孔说教,不是居高临下训人,而是娓娓道来,非常生动。诲人谆谆,使人容易接受,并愿按其道理去做。《增广贤文》教人做人涉及为善、行孝、诚信、勉学、修身、治国、齐家、惜时、勤俭、处世、宽恕等方方面面。可以说,《增广贤文》是人生哲理之大全。熟读《增广贤文》,你就会在做人的问题上成为一个智者,你就会成为一个与人和谐相处,品德端正,与人为善,心胸开阔,孝顺父母,团结友爱,勤奋学习,谨慎持身的人,成为一个受公众欢迎,为社会所用的人。

但《增广贤文》说这些深刻道理的时候,不是干巴巴枯燥无味的说教,而是将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事例凝练成生动语言表达出来,丝丝人扣,滋润心田。如讲到和,“与人不和,劝人养鹅,与人不睦,劝人架屋”。如果与人争吵不休,就请你去养一群鹅;如果与别人不和睦,就劝你去重造一座房屋。因为鹅是最吵闹的动物,养鹅让你能体会到争吵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而盖房子则需要通力合作,可以让人明白合作的重要性。用这种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了“和”的重要性。比如讲到孝,“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小羊羔有跪着接受母乳的感恩行为,小乌鸦有衔食反喂母鸦的情义。羊跪乳、鸦反哺,动物尚且知养育之恩,人又岂能不尽人子之孝?以物喻人,生动而形象。如讲到学习,“好学者如禾如稻,不好学者如蒿如草”。爱好学习的人就像田里的禾苗和稻谷,总是有用的;不好学的人恰似田间的蒿草一样,没有一点用处,只能被人除掉。把好学的重要性说得多么透彻明了。又如讲到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挽救别人一条性命,胜过建造七层宝塔的功德。这就是告诫人们要做好事,救人于危难、给人雪中送炭。你修一座七层高的宝塔,看起来摆在那里很显赫,觉得功德无量,但没有救人一命的功德高。如告诫人要懂得知足常乐,“别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我不如;但我回头看,还有挑脚汉。”看见别人骑着高头大马,我骑着矮小的驴子,心里很不是滋味。可回头看到还有挑着担子走路的人,我骑着驴子又舒服多了。这把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道理说得多形象。《增广贤文》中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来阐述做人的道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因为以后我们还要分章节来讲述。

现在提倡领导干部读点国学,而国学经典浩如烟海,从何人门?《增广贤文》就是读国学最好的入门之书,因为它囊括了从古至今中华文化的精华。《增广贤文》是党政干部必读之书,磋青年学生必修之课,是家庭教育必备之本,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入门之路。

后记

本书能顺利付梓,得到了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魏委女士,复旦大学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导师黄仁生先生,湖南师大文学院教授罗晰如女士,湖南商学院教授郑宪春先生,中共郴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黄玉英女士,郴州市文联主席王硕男先生,郴州市社科联主席陈忠勇先生、副主席邓力平先生、秘书长刘炳煌先生的指导与支持。在此谨致谢忱!

作者

2009年9月29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心灵的洗礼--感悟增广贤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龚忠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860490
开本 32开
页数 1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7
出版时间 2009-10-01
首版时间 2009-10-01
印刷时间 200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1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H194.1
丛书名
印张 5.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03
14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7:4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