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小说学会2008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
内容
编辑推荐

3月27日至29日,由中国小说学会主办的2008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评议会在南昌大学前湖校区举行。陈骏涛、公仲、李星、夏康达等老一辈资深评论家和吴义勤、江冰、谭湘等当下活跃文坛的优秀中青年评论家,遵循“历史深度、人性内涵、艺术魅力”的标准,经过无记名投票,从初评的150余篇作品中推出25部上榜优秀作品,其中长篇小说5部、中篇小说10部、短篇小说10部。严歌苓的《小姨多鹤》、王安忆的《骄傲的皮匠》、韩少功的《第四十三页》分别排在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组的第一名。本书收录了25部上榜优秀作品。

内容推荐

中国小说学会的年度小说排行榜已连续公布八年,通过国内一线文学评论家的眼光,不仅向社会和读者提供了年度内优秀的小说作品,成为一份独特的见证新世纪小说成长与发展的宝贵资料,也以排行榜的方式,建立起一种对当前小说创作进行学术评估的体系。

2008年度的排行榜,基本准确反映了中国文坛一年的创作实迹,从主题、风格、技巧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评估,既有名家严歌苓、王安忆、方方、蒋子龙、韩少功、张炜、迟子建等人的稳定扎实之作,又有叶广芩、孙惠芬、陈丹燕、乔叶等实力派作家的出色表现,还精心推举了包括阿袁、王十月、李约热、笛安、葛亮等在内的一大批青年作家。

目录

序 小说生态:在倾斜中寻求平衡/汪政

长篇小说

1.小姨多鹤(内容梗概)/严歌苓

点评:人性的光辉,现代的启示/陈公仲

2.大秦帝国(内容梗概)/孙皓晖

点评:一部规模空前的中华文明史诗/李星

3.水在时间之下(内容梗概)/方方

点评:超越自我,悲悯人世/王春林

4.陌生人(内容梗概)/吴玄

点评:自我比世界更荒谬/汪政

5.农民帝国(内容梗概)/蒋子龙

点评:书写中国农村半个世纪的风云/王春林

中篇小说

1.骄傲的皮匠/王安忆

点评:大上海小弄堂:“外来者”的骄傲/谭湘周蓓

2.豆汁记/叶广芩

点评:于平朴中见醇厚/陈骏涛

3.郑袖的梨园/阿袁

点评:长袖善舞是女妖/江冰

4.国家订单/王十月

点评:另一种底层叙事/李运抟

5.六本书/倪学礼

点评:“围城”里的“六本书”/藏策

6.特蕾莎的流氓犯/陈谦

点评:往昔如影随形:另外一种“文革”的故事/谭湘蒋海燕

7.脱臼/陈中华

点评:奇异的人性之花/阎晶明

8.致无尽关系/孙惠芬

点评:温馨与烦恼,依恋与逃离/陈骏涛

9.一团金子/李约热

点评:真实底色中的善良与担当/李运抟

10.陈皮理气/杜光辉

点评:疗救沉疴的“青皮”/毕光明

短篇小说

1.第四十三页/韩少功

点评:后现代式“搭错车”/藏策

2.东莱五记/张炜

点评:现代视野中的笔记小说/林霆

3.一坛猪油/迟子建

点评:自然的精灵与悲悯的情怀/江冰

4.圆寂/笛安

点评:苦难·温暖·悲悯/王春林

5.离歌/鲁敏

点评:乡土抒情诗/卢翎

6.阿霞/葛亮

点评:写实主义的力量/段守新

7.雪/陈丹燕

点评:孤独和对孤独的沉浸/林霆

8.像鞋一样的爱情/方格子

点评:爱情里的人生哲学/毕光明

9.你不合我的口昧/施雨

点评:文化的差异与交融/夏康达

10.家常话/乔叶

点评:用质朴的力量抵达人心/段守新

附录:2000年度-2007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

试读章节

新年的清晨,郑玲草草修饰好自己,提着大包小包,拉上自家的防盗门。此时,她丈夫已经在电梯里,按着开门的按钮,等她好一会了,他要去单位值班,她则要回娘家去。沉甸甸的旧保温桶里,装着家里四川保姆做好的麻辣鱼,红烧胡萝卜小排骨和回锅肉。那只红色塑料外壳的保温桶还是在郑玲母亲住院时买的,平日里什么用都没有。郑玲家兄妹三个说好每家带几个菜过去,与父母一起过年。郑玲手袋里装着一本读到一半的法国小说,沉甸甸的,还有一本黑面子的MOLESKINE牌笔记本。她喜欢读书的时候随手记笔记,这是一个寂寞读者的习惯,好像认定自己的读书心得永远找不到知音,只能与纸笔密谈。

电梯下降的几分钟里,郑玲叹了口气,对丈夫说:“我可真怕看到我妈的脸。”

本来,她可以能在长年住院的父亲被郑大刚接回家后,才到达娘家的。但她的丈夫必须八点钟就到单位接班,所以,她也不得不提前出门了。

“你到附近的咖啡馆先坐一会,看看书,安静一下。”丈夫安慰她说。

推开公寓楼下的大门,他们发现下雨了。越冬的樟树,树梢浸润在一团灰白色的潮湿雾气里。这几天全国都是雾霾天气,扰乱了交通,新闻里总是报道在机场和长途汽车站积压了多少乘客。郑玲看到湿漉漉的雾气,心想:“好在自己不用像那些乘客一样,滞留在发臭的等候大厅里。”她想,要是自己不得不那样做,一定会疯了的。然后,她想到自己的女朋友对雾天的判断,这个女朋友突然发现自己酷爱中国文化,于是,听京戏,学古琴,看文言文的书,有一天,她们一起去了古北,吃越南菜。女朋友轻靠在餐桌上,望着外面,说:“这种雾蒙蒙的天,应该就叫‘霾’吧。”此刻,郑玲想起了那个女朋友的话。霾是一种没有诗意的雾。

街道上灰蒙蒙的,街边的房屋沉浸在新年假日清晨的寂静中。

郑玲感受着这种寂静的异样。每到阖家团圆的假日清晨,她都能感受到一种异样。那是一种类似失望,却又感到紧张的压力,好像它要迫使你必须很快乐,很圆满。

“我不知道我妈还有什么不快乐,不圆满的。”郑玲抱怨说。过去的一年,对郑玲家来说,是风波不断的一年。她高龄的父亲曾一度病危,但现在平稳下来了。她的母亲秋天时突然手术,当时情况很不好,他们兄妹几人深恐多年患抑郁症的母亲因手术创伤而加深抑郁,所以,即使请了护士日夜照看,仍旧轮班陪伴母亲。现在母亲也恢复了。应该说,在年尾的时候要是回首望去,是值得欣慰的。郑玲已经年近五十,但仍张嘴就叫得到“爸爸…‘妈妈”这两个词,仍有人理所当然地称呼她的乳名,郑玲在理智上承认自己是个幸福的人。但在感性上,她就是怕见到她母亲那张保养得依旧很白皙,但不愉快的脸,一张知识妇女的抑郁的脸。她感到,在这样一个寂静的有雾的清晨,她本人也需要用快乐来取暖。

他们的老别克车飞快地在高架路上行驶着,掠过一栋棕红色的巨大建筑。郑玲参加的健身俱乐部就在三楼。她每周在那里上两次瑜伽课,游一次泳。她看到灯光明亮的健身房窗子前,有人在跑步机上寂寞地跑着,一边晃动着浅棕色的短发。她猜想那人是她的瑜伽班同学,一家外国公司的中国首代,一个挑剔的老姑娘。这个人每天都去健身房,可每次都不用健身房提供的浴巾,冲完凉后,她都用一大堆面巾纸,吸掉自己身上的水珠。郑玲知道,她那样做肯定不是针对自己的,但还是为此感到不快。在这个清晨还坚持到健身房来跑步,在郑玲看来,就是对私生活中的寂寞的泄露,是令人尴尬的。

由于母亲长期的抑郁和洁癖,郑玲兄妹几个已很能察言观色。尽量注意不要惹恼母亲。要不是父亲的医生准许父亲节日回家来住一天,他们大概不会去母亲家叨扰。也许,这一家人心里都在想,这可能是他们家最后一次团聚了,所以无论如何也要在一起。他们也许心里都觉得,这是从造物主手里得到的最后一次家庭团聚的机会。当然,他们之间不会挑明了说。

“我怕这是我家最后一次团圆了。可惜孩子们都不能回来。”郑玲对丈夫说。他们的孩子和郑玲哥哥的孩子都在美国读书,他们不过中国年。

丈夫沉默着,他的父亲已经去世近二十年了。留下他母亲不愉快地生活着,守着他临终时写给她的最后一首诗:“愿妻南山寿,慰我地下情。”他父亲过世后的第一个新年,他母亲去外地旅行,避免在家里伤心。他们兄妹利用新年的假期清理父亲遗物。郑玲当时正怀着女儿,坐在一边陪伴丈夫和他的妹妹。他家与郑玲家一样,都是三个孩子,最小的是女孩。那次,他们偶尔在父亲的书桌抽屉里找到了他的笔记本。然后,发现了写在笔记本里的,字体微微向左边倾斜的诗歌。他们站在书桌前传看短短的古体诗歌,沉默不语。他父母曾经是大家公认的恩爱夫妻。当时郑玲靠在沙发上看着他们,心想,幸福家庭的孩子,现在受苦了。

“你父母已经算是高寿的了。”丈夫说。

“可我还是没有准备好他们真的不在了。”郑玲说。

“这世上有谁准备好了?”丈夫说。郑玲想起来,公公去世时,丈夫也是在一个雾蒙蒙的清晨冲回家来,找一件可以让公公的尸体穿上,送去火葬场的衬衣。当时自己还与父母住得很近,自己的父母怕丈夫慌张之下发生事故,决定帮丈夫去医院送那件白衬衣。后来,父母又陪伴丈夫的母亲送尸体离开。

“最好今天能把我妈也接到你妈家去,这样,我们家也算团圆过了。”丈夫请求说。

“我不知道我妈是不是愿意,她脾气那么坏,不给人好脸色。”郑玲说。她眼前浮现出婆婆的圆脸,那也是一张知识妇女抑郁的脸,她也有抑郁症,也吃百忧解,也抱怨。郑玲的心向下沉去,渐渐一片冰凉。“我试试吧。”她答应。

他们进入老城区狭窄的街道,兴国路,武康路,永福路,租界时代的旧楼房被连夜的雨打湿了,多年废弃不用的壁炉烟囱摇摇欲坠地站立在红瓦的屋顶斜坡上,郑玲感受到自己熟悉的宁静而衰败的气氛,这是她从小生长的街区。她还没有完全醒来的身体因此而自在起来。街角的法式面包房里灯火通明。透过咖啡馆的窗子,能看到店堂里所有的椅子都倒扣在桌子上,吧台上方还留着闪闪发光的银色锡纸做成的MERRY X’MAS AND HAPPY NEW YEAR,牧师曾为年轻人与非教徒将CHRIST演绎成X大为不满。但郑玲却特别欣赏这个X,觉得它体现了许多人内心深处认真的迷茫,和对商业圣诞的抵触。她觉得自己是属于这里的。

“那么,你打算去哪里消磨这两个小时呢?”她丈夫问,他们预计家里大多数人都会在十点左右到达,这样,郑玲就不必单独承受母亲的抱怨了。他本人也深受自己母亲抱怨的滋扰,所以非常理解郑玲的害怕。而且,他也受到了郑玲抱怨的滋扰。他握着浅茶色的皮质方向盘,一心想安顿好妻子,自己能在办公室里独自清静一天。

“咖啡馆又不开门。”郑玲说,“只有肯德基炸鸡店才开门。”

P513-515

序言

现在,讨论当下的文学,一般不可能脱离两个视角,一个是新时期文学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一个就是新世纪以来文学发生的种种变化,这一点在2008年表现得尤其明显,因为这一年是中国集中检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全方位变革的话语年,所以,当我们在进行本年度小说排行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将作品引入这两个认知的坐标当中,而在评说这一年的小说创作面貌,议论排行榜的结果时就更不可能脱离这样的路径依赖了。这样的延伸思考可能会使我们没有太多的精力进入作品的细部,但却可以将一个在学术标准下产生的年度选本视作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个案,去观照这一文学文体的一些新的性状,触摸那些具有普遍性与规律性的小说创作的神经丛,并在纵向的维度上寻觅它新陈代谢的轨迹与得失。我们将从小说对社会的回归、小说的先锋姿态、小说经典美学的当下处境与小说的底层叙事与人文功能等方面展开叙述。从这些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小说生态发生了许多变化,以至产生了严重的倾斜,这种倾斜来自小说的外部,它受到了流行美学与时尚趣味的挤压,受到了来自市场的生存压力,受到了新艺术类型和新兴传媒的挑战。从内部来说,则是小说美学传统的断裂、小说艺术标准的失范与创新能力的疲软,以及在社会参与度上的削弱。但是,小说生态似乎还没到丧失自我修复能力的地步,小说家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文学文体的生态危机,正在进行艰巨的努力,他们努力寻找与时代审美的重合面,续接起与传统的关系,承继起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先锋遗产,以启蒙的方式参与社会建设,从而在倾斜中寻求平衡,力求通过保持小说形态的多样化来增强其活力。

1

近年来,有关传统小说创作式微的议论不绝于耳。虽然不至于过分悲观,但小说创作的分化确实是有目共睹。所谓分化是全方位的,一是作者的分化,在我们通常意义的小说家阵营之外,出现了一个庞大的写作群,他们不在乎自己是否拥有“作家”的身份,也不屑于进入主流的文学观照视野,商业化以及自娱性成为他们的写作动机;其次是作品的分化,这一部分作者受欧美、日本、东南亚、中国港台轻小说的影响,开启了迥异于中国传统通俗小说的新一代通俗小说的创作类型,并且按异域类型小说进行分类写作;再次是生产与传播途径的分化,传统精英文学对小说的期刊化、碟片化都感到忧心忡忡,而相对于期刊与出版的通行模式,新一代通俗小说的创作展现出灵活多样的生产制作与传播方式,或由书商定单,或由网络传播,它们很少有走精英文学的创作传播之路,当然,它们的绝大部分最后仍然以纸质文本刊行,但这已经是二次传播了;最后是读者的分化,精英小说的读者群越来越收缩到以文学为职业以谋生的大学教师、文学研究者和写作者的自身群体,小说的市民化已不复存在。青年读者包括大中学生如果不是为了学业,很少去读精英小说,却是一个又一个新一代通俗小说的粉丝。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中推荐的现当代小说名篇令这些学生苦不堪言,但他们都热切地追读不断更新的悬疑小说贴吧。精英小说的领地一再失守,明显的指征就是它与通俗小说在印数上的巨大悬殊。

这种状况已经引起了精英小说家们的关注,印数、版税与读者群已经取代了曲高和寡的清高,一部分作家甚至从新一代通俗小说的成功经验中寻找可以移植的元素,前几年的顾坚、刘震云、麦家等都曾有过努力而且业绩不错,这样的努力还在继续,比如孙皓晖历经数年在2008年收官的长篇小说《大秦帝国》,这部多卷本的长篇历史小说不仅融进了中国古代历史演义的传统,而且将近年的“说史”热衷的流行元素也吸收了进来,在可读性上作了可贵的努力。还应该提到方方的《水在时间之下》。方方自《风景》之后在小说创作上的“亲和力”一直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阐释。作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新写实”的主将,方方在实验小说之后开始了小说的转型,这种转型有两个向度,一是回归到小说的本性,从理性回归经验,从神性回到人间,将现时的物质化的生活作为小说的主要题材,使小说呈现出日常生活本身的样态;第二就是全方位地接通写与读的关系,尊重小说读者的身心需求,她在小说美学的领域率先进行了“以人为本”的努力。这种努力的要义就是放低小说的姿态,不再人为地拔高小说的地位,不再在语言与技术层面将小说作为知识分子专业的对象化,作为个人自我实现与自我观照的产品。把小说还给人民。表面上看,这好像是种倒退,其实里面包含着很深的哲学与伦理学精神。比如对文学职业化与专业化的解构。这一点已经在一些理论家那里得到了说明,迪萨纳亚克就认为不要把艺术或者是文学看得多神圣,看得多专业,看得多了不起。迪萨纳亚克指出,艺术要比识字历史久远得多,“艺术是表达、表现和强化一个群体最深层信仰和关切的仪式庆典的永恒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群体意义的载体和群体一心一意的激励者,与仪式结合在一起的艺术是群体生存所必不可少的;在传统社会中,‘为生活的艺术,而非‘为艺术的艺术’才是通则。”“艺术是人类的一种正常的和必需的行为,就像其他普通又普通的人类职业和使人专注的事情,如交谈、工作、锻炼、游戏、社会化、学习、爱与关心一样,应该在每个人身上得到认识、鼓励和发展。”但是文艺在后来却越来越专业,越来越成为少数人的特权,殊不知,文字可能对我们的审美产生了伤害,使我们的文学过分地走向专业,使文学从生活当中分离出去。于是,功利和审美,日常生活和艺术、和审美的逐渐分离乃至于对立起来。因而清醒的姿态之一就是回归。这种回归不仅有助于小说回到民间,也有利于小说艺术的新陈代谢。正如张炜所说,职业化创作的倾向与作家所需要的生命的爆发、对事物的感动与心灵的悸动是背道而驰的。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学创作要从职业化写作中走出来。要“不断地把自己的肉体放在那种非常激烈的和社会生活客观实践的冲撞当中,这种冲撞会破坏他原有的感觉,建立新的感觉;破坏原来的文字,建立新的文字;破坏对他自己形成巨大笼罩的不可摆脱的文学桎梏,才可能写出全新的东西。”就方方而言,不管是《风景》等新写实作品,还是以《奔跑的火光》为代表的新世纪以来的一批中篇小说,还是这部《水在时间之下》都体现了上述精神。《水在时间之下》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对俗世的人情冷暖的洞察,对那种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民间智慧的把握,以及以找一个活下去的理由为叙事逻辑的演绎,都让人们忘记了文字、“小说”与作家的存在,它使人们再一次地忆起小说雕刻世界的力量。

……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小说学会2008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中国小说学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36179
开本 16开
页数 5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41
出版时间 2009-10-01
首版时间 2009-10-01
印刷时间 200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8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
丛书名
印张 3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69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9:2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