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巴金先生的侄外孙李舒执笔撰写的《老巴金》一书,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全景式地记录了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先生晚年生活,让我们看到这个“又老又病”的可爱老人最后30年的人生景象。
书中还收录了200多帧照片,大部分是首次发表;并附有较详实的有关巴金生平大事及主要著译作品的“年表”。
图书 | 老巴金 |
内容 | 编辑推荐 由巴金先生的侄外孙李舒执笔撰写的《老巴金》一书,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全景式地记录了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先生晚年生活,让我们看到这个“又老又病”的可爱老人最后30年的人生景象。 书中还收录了200多帧照片,大部分是首次发表;并附有较详实的有关巴金生平大事及主要著译作品的“年表”。 内容推荐 作者李舒是巴金的侄外孙,他在巴老身边做了几年秘书工作,拍摄了大量照片,直至巴金逝世。作者亲身经历了老年巴金与亲人和朋友之间鲜为人知的故事,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文革”中后朋以来30多年间巴金的生活和创作,使读者可以近距离地感受一个可爱的老人活跃的思想和晚年生活。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高尚、恬静和超脱的灵魂,更是一个不断被病痛折磨、时常独自忍受失去亲人和朋友的痛苦,但心中仍有一团火焰的世纪老人。 本书收录了有夫巴金的照片200余幅,其中绝大部分是首次与读者见面,弥足珍贵。 目录 自序 我与四外公——老巴金 第一辑 有信仰的老巴金 第二辑 可爱的老巴金 第三辑 老巴金和他挚爱的亲人们 第四辑 老巴金难舍的朋友们 第五辑 魂牵梦萦的故乡 附录 巴金年表 送别老巴金 后记 试读章节 不高兴的纸条 一九九三年,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出版了一套《巴金小说全集》,全套十册,印刷、装帧都属上乘,应当是一件高兴的事。可是老巴金却高兴不起来,他非常反感出版者强加在他书中的那些“序”。 这套书除了老巴金一九九。年九月九日作的《小序》,另外还有出版者安排的《总序》和每一册的《序》,算下来有十余个。出版者安排的“序”其实就是评论文章。评论家爱怎么写是他们的自由,但事先并不征求意见,直接印在老巴金的作品里,这其实是对作者的不尊重。 书已印出,送到家里来了,老巴金也无可奈何。他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处理:一是他送人的书一概不签名:二是在书中附上一张纸条,说明自己的态度: “我容忍这些《序》,可是并不同意它们。巴金” 茶 老巴金喜欢喝茶,而且大多数时候喝的是云南下关沱茶。 有一年我去上海,在医院里听老巴金说,最近喝茶不香,你回去问问姑婆(老巴金的九妹琼如),家里还有没有好茶。 我回去一问,姑婆急了:“最好的茶就是‘云雾’、‘毛尖’,都拿到医院去了,是不是赶紧再买点更好的?” 我想换个思路,就把我从家里带出来在火车上混时间(我平时不喝茶)的袋泡花茶拿给老巴金试试,他觉得好,香!于是那些天就喝成都的袋泡花茶。 这只是偶尔换换口味,真正的好茶与许四海有关。 忘了哪一年,台湾客人送了两大盒“冻顶乌龙”,是茶中的精品、极品,可是大家都不谙茶道,泡出来不好喝。后来上海的茶艺大师许四海来访,小林向他请教。许先生说,泡乌龙茶有三大讲究:一是要有好壶(紫砂壶);二是要有好水;三是要掌握好水温和时间。许先生用他自带的紫砂壶亲自示范,大家才领略到:乌龙茶真是妙不可言。许先生走时把紫砂壶留下了,后来我便照葫芦画瓢仿制起来,也大受赞赏。以后我每次到上海,老巴金就说:“我们喝一次好茶吧。”我便欣然从命。恰巧靳以的夫人陶肃琼有一次来访,老巴金便请她喝“好茶”,陶肃琼感叹说:“我喝了几十年茶了,还是第一次喝到这么香的茶!” 听说最好的乌龙茶价等黄金,我们喝的当然不会那么昂贵,但恐怕也是珍品了。最后两大盒“冻顶乌龙”用尽,换了其他的乌龙茶,就再也没有先前的妙处了。 老巴金还是照旧喝他的沱茶。 再后来,药越吃越多,什么茶都喝不上了。 与病魔抗争 一九八二年我去上海,家里人发现老巴金有一些身体上的毛病:写字手颤抖,字越写越小。走路脚提不起来,老是擦着地。这些都是帕金森氏病的典型症状,但当时谁也不知道,大家都以为是老年人的肌肉僵滞,应该加强锻炼。 老巴金很听话,按小林和国煣的指挥,先压腿,把腿放在台阶上;她们还要他蹲马步,他也照办,坚持了好一阵;最后还要抬手至胸前,做环抱状。他老是半闭着眼,似乎快睡着了。 这是当年锻炼的照片。 快到年底时老巴金摔了一跤,弄成股骨骨折,这下可麻烦了。医院考虑到老巴金的身体状况和年龄,决定采取保守疗法:不开刀,做牵引。一九八三年初,我从单位请了假去上海照顾他,到医院一看才知道这个保守疗法有多痛苦:在伤腿的小腿骨横着打一根钢钉,两边冒出点头,在上面挂重物拉扯;而且两个多月的时间要躺在病床上,一点都不能动,只能仰面朝天,这个光是让我看着都觉得受不了。 P31-34 序言 我与四外公——老巴金 巴金先生是我外公的四弟,我以前一直称他四外公。记得“老巴金”最早是小棠(巴金先生的儿子)叫出来的,后来大家都这么叫了。巴金先生常说自己“又老又病”,但他又那么真诚、善良,一心为着别人,叫“巴老”或“先生”似乎不能完全表达我们对他的爱。 一九六〇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老巴金在成都日记中写道:“八点一刻起。刚洗好脸,国莹带李舒、李彦来。”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他,当时我八岁,我弟弟李彦六岁。有趣的是,一九六一年一月十五日,老巴金又写道“八点醒,还未起身,李舒在外面推门。便下床开门,由他叠好铺盖。”看来,我真是勤快得要命。 下一次见面是在一九七五年了,我在上海实习,每个厂休日都去老巴金家。他在,我们就聊天;他不在,我就找本书看。我从小就没有外公和爷爷,在老巴金的身边,我觉得他是我最亲近的老人,虽然当时他还是“敌我矛盾作为人民内部矛盾处理”,是“不戴帽子的反革命”。 那段时期我常坐二十六路电车去他家,有一次快到站时,突然发现老巴金也在电车上,在我前面不远的地方。在那个年代是没有人给老人让座的,七十一岁的他抓紧铁栏,任凭寒风吹着满头的银发。我的心里不知为什么涌上一股自豪感,我突然想对人说:他就是巴金,是我的四外公!其实,就是在“文革”时期,成都的家人们也一直以他为荣,即使因他政治上受到牵连而多受了许多罪。 再后来是一九八二年了,从这年起我就经常到上海看望老巴金并陪伴他住一些日子,也帮他做一些事。去得多了,就有人劝我:你还是要考虑一下自己的事业。我想,我就喜欢在老巴金身边的那种恬静和超脱,感受他人格的魅力。我乐意为他做点小事,和他说笑说笑,让他感到多一个始终关心他、爱他的人。 我也时常感觉到他的爱。有一年他在杭州休养,我从成都赶过去陪他。到了熟悉的汪庄,见到熟悉的服务员,她们马上给我端来一盘松仁。小姑娘们笑嘻嘻地说:“李老师,这是巴老专门给你留的!”原来这两天餐桌上只要一摆上松仁,老巴金就说:“给李舒留着,他喜欢吃这个。”其实我的口味和他非常相近,松仁也是老巴金喜欢的东西。看着他高兴的笑容,我知道,让别人快乐,是老巴金的幸福之源。 老巴金是个很独立的人,他不依赖人,也从不愿意麻烦人。但后来衰老和疾病使他不得不考虑找助手。一九九〇年他给我的一封信里诡“总之,我需要人帮助,你和马绍弥对我更有用。”于是,由中国作协发函借调,我在老巴金身边做了几年秘书的工作。时间长了,积累了不少照片和故事,本不足外传,但朋友们喜欢,鼓励并协助出版,说:“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老巴金,他不但是一个大作家,也是一个普通的、可爱的老人。”他们也自然地称他“老巴金”,于是我觉得这本书可能会有点意思。 老巴金一直写作到九十多岁,出版了二十六卷全集和十卷译文全集,称得上是勤奋的作家了。一九九九年病危后,他停止了写作,疾病使他连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都非常困难。他送给我很多作品,都有他的题签,已经有满满两大橱了。这一次,我真想他能恢复到比较好的状态,我就可以得意一下了:“老巴金,我也要签本书送给你了!” 然后听见他说:“谢谢。” 李舒 后记 本书动笔于二〇〇三年,当时希望在老巴金百岁诞辰时作为一份礼物献给他。由于那一年非典的猖獗和一些别的原因,出版社和我一直没能联系上,出书的事最终夭折了。 夭折其实也不是坏事,它使我从赶稿的浮躁中沉静下来。老巴金本身就是一部大书,要想真正了解他,还是得从他的作品入手。两年后的修改幅度比较大,资料和照片也新增了很多,这得益于本书的责任编辑任洁和天津人民出版社的领导。 我还要感谢老巴金和李小林、李小棠。我是他们的晚辈,但时常“没老没小”的,在行文中也是如此。我只是想真实地写出自己的这段经历,真实地写出老巴金和他周围的人。小林、小棠像老巴金一样宽容了我,他们在二〇〇三年和今年对本书进行了仔细的审读和修改。 一九六一年的元旦,老巴金在家书中写道:“今天早晨国莹带了两个小孩来坐了几分钟,她的八岁儿子在学校里分到两个广柑,一定要给我送一个来,第二个六岁的儿子,看见哥哥送东西,也把他送妈妈的一块点心收回来送给我。”四十五年一下就晃过去了,我和弟弟今年都赶到上海,为我们深爱的四外公送行。 老巴金走了,他走得安详、平静。我用这本书送别他。我对他说不上理解,但我对他的爱和想念,都在这本书里。 李舒 二〇〇五年十月于成都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老巴金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舒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1051253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0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50 |
出版时间 | 2006-01-01 |
首版时间 | 2006-01-01 |
印刷时间 | 2006-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6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5.6 |
丛书名 | |
印张 | 9.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天津 |
长 | 209 |
宽 | 147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4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