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明代戏曲理论批评论争研究
内容
目录

绪论

 一 论争与明人气质

 二 明代戏曲理论批评论争研究历史分期与成就综述

 三 写作思路

第一章 名家之争

 第一节 明人元曲名家论列概述

 第二节 正本:从《中原音韵》说起

一 以散曲为主要依据收录的乐府三百三十五章

二 以散曲小令为主的定格四十首

三 “传奇”概念的严格使用

四 元人曲作中用韵情况的反证

 第三节 清源:元曲四家与王实甫

一 何良俊与元曲四大家概念的形成

二 “乐府之难”原是词家“剩技”

三 “乐府之备”与元曲风格论

 第四节 明代元曲名家之争的深层原因探析

一 曲体分类的完善与曲学观念的自觉

二 曲学风格的嬗变

第二章 名剧之争

 第一节 明代戏曲理论批评“名剧之争”概述

 第二节 何为“名剧”:“名剧之争”相关概念辨析

一 戏曲创作题材与《西厢记》的骨肉之辩

二 《拜月亭》“三短”论得失检讨

三 名剧的原创性与完整性

 第三节 “名剧”何为:明人典型名剧的示范意义

一 “戏文派”用韵规律的内耗

二 雅俗兼济的语言

三 教化与情感的统一

 附论 北曲【越调·绵搭絮】谱式辑考

一 北曲曲谱【绵搭絮】谱式辑录

二 有关北曲【绵搭絮】谱式首四句协韵与否之争议

三 有关北曲【绵搭絮】谱式其他争议

第三章 意法之争

 第一节 汤显祖与沈璟曲学理论概观

一 汤显祖曲论述评

二 沈璟曲论述评

 第二节 汤沈之争辨析与“双美”理论

一 曲学分歧与“相争几于怒詈

二 汤沈之辩概观

三 论辩共识与“意法双美”

 第三节 古典戏曲理论“意法之争”背景下的“汤沈之争”

一 戏曲用韵规律的转捩

二 才思与格调:意法之争与明代文学复古思潮

第四章 行戾之辨

 第一节 “行戾之辨”理路下戏曲艺术生产人员的“二分”构成

 第二节 明代戏曲艺术生产人员“二分”理念的嬗变

一 从文本中心到舞台中心

二 文辞与本色

 第三节 诗乐紧张关系与行家、戾家的结合

一 行戾的二分与诗乐关系的紧张

二 明代戏曲创作过程中行家与戾家、文人与艺人的结合方式

三 文人与艺人的聚散以及文本与舞台的离合

 附论 良家戏与戾家戏:朱权戏曲表演主体“二分”表述的合理成分

一 良家子弟与古代乐籍制度

二 朱权“良家子弟戏”统绪相关史料钩沉

三 戏剧起源与朱权“良家子弟戏”统绪的合理性

结语

内容推荐

理论论争研究是古典文学批评中一种相当常见的方法论工具,以其具有激烈的理论交锋与动态的观念演进而为治理论史者所重视。在明代,尤其明代中后期戏曲理论批评论争的激烈辩驳与论争往复,是古典文论好辩明真的审美理想在戏曲领域的自然渗透。明代戏曲理论批评论争涵盖广泛,有“名家之争”、“名家之争”、“意法之争”、“行戾之辨”等论争,涉及戏曲内容和形式的诸多领域,其核心内容则在于中国古典戏曲“辨体”观念的整合重组。

编辑推荐

本书共分4个章节,主要对明代戏曲理论批评论争作了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名家之争”、“名家之争”、“意法之争”、“行戾之辨”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明代戏曲理论批评论争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敬晓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090399
开本 32开
页数 3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3
出版时间 2010-09-01
首版时间 2010-09-01
印刷时间 201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805.2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9:2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