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旧胡琴咿呀地拉着,那缓慢又凄凉的曲调轻轻地在空中飘荡,穿越了一个世纪的沧桑,飘落进我的心底。于是,我幻化成一只穿梭在时空里的飞鸟,飞回到往昔的岁月,去聆听那段古老的往事。落日的黄昏里,有个爱穿旗袍的秀美的女子,带着贵族独特的气质,独行在人生的旅途,饱受没落之苦。她就是一代才女——张爱玲。
纵有华丽转身和旷世才情,仍脱不掉、甩不开,因为她是开在伤痕里的花。《张爱玲情感世界的伤痕》为贾月珍、鹿理梅所著,在书里,名扬天下的奇女子张爱玲只是一位普通女人,同许多女人一样,她也为情所困,为情左右着。让我们沿着成长的足迹,历数她生命里的伤,以情感的视角,感受她内心的爱与悲。
父母离异之痛,家庭暴力之痛,爱人背叛之痛,生活流离之痛,晚年凄清之痛……没有哪种痛不是千疮百孔的。
女人心,玻璃樽,光滑无缝,却敏感易碎;
女人情,柔似水,通透澄澈,载不动沙尘。
女人有多少聪明,便有多少秘密要隐藏。
沿着成长的足迹,历数她生命里的伤;
以情感的视角,感受她内心的爱与悲。
《张爱玲情感世界的伤痕》为贾月珍、鹿理梅所著,这《张爱玲情感世界的伤痕》里,名扬天下的奇女子张爱玲只是一位普通女人,同许多女人一样,她也为情所困,为情左右着。
上·独特的边缘性魅力之源
第1章 雄心壮志留笑柄
第2章 带给子女无尽伤痛的父亲
第3章 清爽利落的姑姑+知己张茂洲
第4章 磕磕绊绊的张胡恋
第5章 沉默一生张子静
第6章 关于后母孙用蕃
第7章 问鼎文坛的引路人周瘦鹃
第8章 与胡适的师生缘
第9章 曾为营救柯灸奔走
第10章 桑弧回忆录很少提及张爱玲
第11章 张爱玲与苏青惺惺相惜
第12章 带有失落感的“汉奸文学”
第13章 奇异的第二次婚姻
第14章 形影相吊的最后三十年
第15章 人去楼空,留育几分风华几分忱
第16章 与宋淇夫妇的亲密友情
下·用冷漠的刀削刮世界
第1章 幸与不幸的边缘——《不幸的她》
第2章 唯一的笔石——梁京
第3章 带锁的月亮
第4章 倾心吐胆话倾城
第5章 容不下爱的池方——《沉香屑——第一炉香》
第6章 青涩传奇别样深思——《霸王别姬》
第7章 一袭爬满蚤子的华袍——《张看》的人生
第8章 张爱玲与画的不解情缘
第9章 差点招来两个耳刮手的《十八春》
第10章 《太太万岁》——被遗忘的笑与泪
第11章 最早的中译本《老人与海》
第12章 调佩同学少年——自传性小说《同学少年都不贼》
第13章 十年梦魇迷红楼
第14章 为时光的消磨——《五四遗事》
第15章 男人一生绕不开两个女人——红玫瑰与白玫瑰
第16章 爱的送命——《色·戒》
第17章 也许这是真正的张爱玲——《小团圆》
附录一:张爱玲的妇女、家庭、婚姻观
附录二:张爱玲真言
附录三:张爱玲另粪档素
附录四:张爱玲与奇装异服
附录五:张爱玲一生大事记
参考书目
张扬一时
爱玲曾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袍子自是没有生命的,再华美也一样,有生命的是寄住在袍子上的小生物。何以贵族后裔把美好的生命比做恶心的虱子?
她一生都在为摆脱这讨厌的贵族光环而挣扎。在她的生命中,躲不开的是“套”在她身上的贵族光环和流淌在她身上的贵族血脉,不管她是不是情愿,不管她是苦还是乐。
这讨厌的光环,来自于那位风头出尽的张佩纶。
从照片上看,中年的张佩纶略显肥胖,脖子很粗,眼泡浮肿,留着唇髭,毫无精明强干的样子。就是这样的一个男人,在清朝光绪年间,却是风光无限。
张佩纶,字幼樵,号蒉斋,河北丰润入。在光绪初年,因考中进士而登上政坛。他的敏捷才思和雄辩滔滔,也在这时得以充分展现。当时,他是有名的言论官员,与张之洞、宝廷、黄体芒合称“翰林四谏”,同是清流的知名人物。清流,顾名思义,就是刚正不阿,专门纠弹那些官员们的官员。主事临督官员,上奏皇上的职责。在四人当中,又以张佩纶逻辑清晰、语机严谨著称。许多贪官大吏遇之躲避唯恐不及。仅1875~1884年,张佩纶共上奏折127件给光绪皇帝,其中弹劾和直谏的占1/3。
1879年8月17日,清政府的谈判代表崇厚在谈判中屡占下锋,被沙俄胁迫签下《里瓦几亚条约》,割让伊犁周边予俄国。消息传到国内,引起举国上下不满。张佩纶立刻上奏,指斥崇厚的卖国行为,连同一起参与条约签订的侍郎贺寿慈、尚书万青藜、董恂一起弹劾,结果崇厚一千人等被革职。光绪另派曾纪泽于半年后重新与沙俄交涉,夺回了伊犁。
在晚清的外交史上,只要侵略者一威逼,不管战事胜败,都会派出奴才味十足的大臣们去乞求停战,最终总会签订丧权卖国的不平等条约回来。唯独这次,清政府斗胆拒绝,并最终扳回棋局。在这小小的胜利中,张佩纶的一纸上疏功不可没。此事过后,四方传诵,张佩纶名震京师,瞬间成为偶像级人物,连他最爱穿的竹布长衫也如当年文哥手帕、F4红牌一样卖到绝版。
1882年的云南报销案更是将张佩纶推到顶峰。云南报销案被称晚清四大奇案之一,是一件典型的官员上下勾结,贪污腐败大案。牵涉上至军机大臣下至地方官员十余人,白银巨万。官员们数次奏劾,都被慈禧压下了。此案一纠,清政府过半官员都要下马,整个清庭便陷于瘫痪。正义满腔的张佩纶连续上了三道奏折,该案首官司王文韶只好自动请辞,其他人等也相跟着被罢职。自此,张佩纶在政坛上的锋芒更是无人能敌。
对于张佩纶来说,贵族的帽子戴在头上,是那样的华丽和气派;贵族的光环罩在身上,更衬托出他的富贵和荣华。此时的他,感受到的都是贵族的荣耀和他的灿烂前程。
他是那样的张扬,在政治舞台上扮演着属于自己的角色。但是,他却没有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沉闷和抑郁,也无法预测到一个没落王朝的未来走向。晚清政府一味向外国强敌卖荣求和,当时中法正在议和,条件当然是清政府割地割肉。张佩纶据理力争,百般阻挠,惹得慈禧心中不满,把他调到陕西办事。这种旁敲侧击,张佩纶根本不理会。回京后,他一如以往,与外国使者针锋相对。尤其是对于1883年发生的“沙面事件”,英国公使巴夏礼拍桌子咆哮,要求清总署(即清总理衙门,张此时任行走)惩办中国“凶手”,张佩纶也毫不退让,拍桌子回击,声色俱厉地吼道:“你已经引起两国的一次战争,难道还想再来一次?”议和不欢而散,事后,清政府骑虎难下,只好对英提出抗议。
在晚清众人眼里,张佩纶像一只不安分的刺猬,四处扎入,不仅国内,国外亦然。他的敌人可谓无处不在。他成为清流中“得名最远,招忌最深”的一位。
败走麦城
剑可伤人,亦会伤己。正直不阿、满腔爱国热忱又锋芒毕露的张佩纶难逃被敌手围剿。
1884年,中法关系紧张,而他却一味主战,这与清政府的主张大相悖。历史有名的卖国娘们儿慈禧把恭亲王奕诉等人清理出军机处,张佩纶也被派到福建任职船务大臣。
到了福建后,张佩纶命令沉船堵塞闽江口,阻止法国舰队入境,但清朝廷却不予表态,让大量法国军舰进入闽江。张佩纶虽是书生,也懂得先发制人的道理,可是军机处不同意,却又训令他“法人如有蠢动,即行攻击”,不可放法舰出闽江,这就注定了最后的悲惨结局。
法国人在8月23日开炮袭击,中国军舰连同生产这些军舰的福州船政局,顷刻之际便被摧毁。在法国大炮轰鸣声中,张佩纶登上中岐山观战,亲眼目睹了江面上炮弹横飞、水幕冲天的悲壮场面。虽然他已经做好了开战必败的准备,但是败得这样快、这样惨却是他未曾想到的。后来,民间留下关于他参加这次战争的传说:张佩纶一听到大炮轰响,立刻放弃指挥,跣足而奔,一口气逃了几十里,到达了鼓山。乡入见他是个败将,拒绝接纳。
马江之战的失败,也许只是晚清战势中再普通不过的败仗之一,但这终于让某些人抓到时机。朝中那些对他怀有不满的人群起而攻之,上奏弹劾,可以说,这奏章正中慈禧的下怀。她命左宗棠去查办此案。左宗棠如实回复,说张佩纶顶多是用人不当。结果慈禧指责左宗棠为张佩纶开脱,下旨将张佩纶从严发往军台赎罪,遣往边境察哈尔、张家口等地。
从此,“政坛杀手”结束了他的从政生涯,成为一个真正的没落贵族,带着他曾经的荣耀归去。张佩纶开始在仕途上上演“败走麦城”的戏剧了。只是他没有料到,这仅仅只是开始,未来等待他的坎坷,还在继续。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清朝末年,他的命运其实是与清朝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在张家的历史上,张佩纶是与政治紧密联系的,他的荣辱都事关政治。也许是他对政治太钟情的缘故,到后来,他的儿子和孙女,都远离政治,一个是抽鸦片包二奶,一个是用文字写出人生的爱和恨。
P1-3
初识张爱玲作品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回归的张热迅速席卷了大学校园。在此之前,占据同学们床头的是《玫瑰门》和《废都》。那几年的文风潮流就是把一块嚼完的泡泡糖塞进人们的喉咙里,咽不下去也吐不出来。每当此时,我总是去看金庸的武侠来调节心情,后来有同学向我推荐她的《倾城之恋》,开始以为是像琼瑶作品一样的言情小说,及至看后才知道,是把人性的污点抖到明处的东西。她是那样犀利、尖刻,不留情面。
张爱玲看世界是悲观的,她的作品也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张爱玲用“男女问题”作为主线,叙述了一个个牵牵绊绊的情爱悲剧;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阴气森然的世界,男男女女如在鬼蜮进进出出。男女间虚伪、欺骗,男女的世界灰暗、肮脏,弥漫着窒息的腐烂的气味。张爱玲笔下“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男女间无真情,在玩着“爱情”的游戏,进行着玩世不恭享乐主义的精神游戏。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她的整个创作渗透着一种悲凉的阴气。
过早接触人生苦难的她,处处感到生存威胁,用局外人的眼光打量着这个世界,因此她能冷静地将人性的失落、畸形描绘得深入骨髓。《封锁》中的一对男女在非常时期因故被封锁在电车车厢内,两个生活中不失为“好人”形象的男女,竟然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自然而然的爱情,却又爱得那么真诚。但当封锁打开后,他们便又恢复惯常的生活状态,乖乖地像乌壳虫躲回“巢里”去了。他们又汇入各自的人流中,“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人的情感被压制到何种地步。翠远与吴宗桢两人只有在非常态下才能撞出一丝火花,他们二人都是没落文化长期浸染的产物,他们走不出没落文化的圈套,他们明知挣扎无益,也不挣扎了,不敢正视真实自我的存在。
早年的失落于家庭,又与家庭一起失落于时代及战时特定历史时期的失落感三者相结合,形成了作者深深的悲剧意识。这也形成了作者复杂的心灵;也决定了作者对人性的悲观,对历史的悲观,对现实的悲观;也形成了作者独特的悲情的艺术审美感和创作观。那不是淡淡的哀愁,也不是美丽的忧伤,而是令人彻骨的冰凉的悲观。
看她的作品,人们会认为她对于人是过份挑剔而偏狭的。事实并不是如此,她对胡兰成的爱是刻骨铭心的。对于胡的一再负情,她是一再让步。难怪有人说再聪明的女人在爱情面前都变成了笨蛋,她这样一个冷眼观世界的人也逃不了这个困惑。其实胡兰成这个爱情老手只是把一句“临水照花人”献给了她,就令她痴情不已,类似的话他也会说给其他几个女人听。
通过她留下的言语文字,我们可以体味到,她的一生中少有敞开心扉的快乐,短暂的幼年里有一点儿,跟胡兰成热恋时有过稍纵的欢娱,此后再也不见了。直至晚年离群索居,死后很久才被人发现。
她带了许多光环,冷漠地来,冷漠地走,不带走一丝尘埃,留给人们的是凝结了人间苍凉与美的财富。在岁月的这边,让我们用心去倾听张爱玲的那些有点儿苦涩的人生故事,走回过去,感悟才女的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