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非常识/评论中国
内容
试读章节

福柯《性史》的第一部分叫做“我们‘另一种维多利亚人’”,他说:“很久以来,我们维持着一种维多利亚式的人生规范,甚至今天仍受到这种规范的支配,因此,关于性我们压抑克制、羞于言说、虚伪不堪,这些又被看作是品行高尚而备受崇尚。”看来,正襟危坐不是我们这个国度的特产。不过,有意义的是,他接着指出,维多利亚时代同时也是色情文学在英国的黄金时代,这就不由让我想起咱中国男女差异最小(敬请参阅安东尼奥尼的纪录片——《中国》,多生出来几千万人的那段时间——千万不要对我说父母那代人只是为了建设美丽新世界增加社会劳动力而努力。

实际上,肉身问题是当代哲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如何理解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欲望,在工具理想盛行的时代,在真道德或伪道德泛滥总有人喜欢扮演牧师信口雌黄的时候,当面对不断膨胀的权力话语体系每个人萎缩成一连串数字的时候,如何理解我们与生俱来的身体,如何安置我们的欲望就成为一个哲学命题。当然在这里我们会体察到互联网映出的人文思想者的内在悖论,那就是被认为是与人对立、会带来人严重异化的工具理性产物反而带来了马尔库塞所谓的新感性。也就是通过回到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感官乃至我们的欲望来对抗虚伪的权力统治。可当这种新感性真的赤裸裸躺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中国的人文知识分子们往往没有勇气去正视一眼,虽然法兰克福学派是他们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顺着这个思路走下去,如果承认肉身问题本来就是互联网不可能合弃的一部分,是互联网的内在属性的话,不妨进一步追问:互联网上的这些情色究竟有何意义?它是互联网在更加广阔的空间中获得的怎样的身份?

福柯1966年出版的《词与物》(Les Mots et les choses)中发明了一个新词——“异托邦”(heterotopia)。异托邦不同于乌托邦,乌托邦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虚假想象,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而“异托邦”是权力在现实中划定的一块超越之地。在1967年发表的一篇题为《另一空间》(Des espacesautres)的演讲中,福柯进一步发展了“异托邦”这个概念,指出包括养老院、精神病院和监狱等均属于异托邦,是“偏差的异托邦”(heterotopias of deviation),都是用以安置那些偏离了社会规范的人群的地方。有研究者总结说:“某种程度上说,‘异托邦’其实是一面‘照妖镜’,镜子里存在一个非真实的空间,像是有一个幽灵在勾勒现实的模样——倚仗真实的镜子打造非真实空间以让我们看见真实的在场。‘异托邦’是认识社会的一个异质性介质。异质空间的出现,可作为检视隐性社会现象的契机,它不仅仅能印证主流社会的病征,亦能互补其尚未达成的使命,成为思想和实践的另类场所。”如此看来,互联网乃是我们今天的异托邦。如同它的前身——“旧社会的天空”、“万恶的资本主义”、“国民党女特务”一样,成为主流社会证明自己的想象空间,所以互联网的色情、暴力、虚假(或者叫虚拟)在这个意义上成为它的本质属性,因为它必须具备这些东西才能成为“合格的异托邦”场域。

但是异托邦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异托邦既是一个灰色的、暧昧的性感地带,又具有强大的颠覆能力,虽然这种颠覆只能是拉康(法国精神分析学大师)意义上的对体的颠覆——性乱颠覆伪道德,草根颠覆精英,对话颠覆独语,肉体颠覆精神,盗版颠覆正版,异托邦颠覆乌托邦,未来颠覆历史,边缘颠覆中心。所以,我并不完全认可“异托邦具有多重乌托邦的形式,是开放,是解放,是希望”。恰恰相反,异托邦只能在和主流社会的若即若离中去确保自身的存在。这大概就是为什么福柯等人在西方社会的边缘着手揭示真相如性、疾病、精神错乱、监狱,却无力真正摆脱主流社会的原因吧。

主流社会是如何维系与异托邦的关系的?借用拉康的观点,是通过“对对体的凝视”来实现这一目的的。不断给大众暖昧的灰色空间而又不断给予惩戒的凝视,通过这种凝视使每个社会个体承受着原罪,从而不得不接受被管理、被惩戒的身份,这是主流社会希望与互联网形成的最终稳定关系——很多中国网民不知道,依照官家的规定,观看网络的情色作品亦属违法。我们且看最近的一篇评论,在目前的法律规定下,确实是真的。2004年,四川警方抓捕传唤两位在家中浏览色情图片的居民,警方称查处“在家上黄色网站”依据的是公安部33号令,当时四川省公安厅网监官员称:“点击、浏览、查阅色情网站也是违法的。”所谓的公安部33号令,即1997年公安部发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其中第五条第六款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联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淫秽信息。P6-9

书评(媒体评论)

时评好写,但写好了很难,能写出有点嚼头的时评尤其难。谢勇是媒体人,但也是个学者,他的时评不仅好看、犀利,而且有嚼头。

——人民大学教授 张鸣

谢勇的时评文章理性缜密而敏锐犀利。没有真诚的批评,就没有社会改良与进步。

——学者、作家 吴祚来

谢勇评论文字的广阔视野和犀利笔锋,已经使他成为新一代评论人中最突出的。

——作家 张铁志

作为一个评论编辑,我是看着谢勇成为“论坛大牛”的,他牢牢占据着我版上的头条,我很失落地用“笔力沉雄”这四个字形容他的文章,这本是我对自己的期许……

——书评人 潘采夫

常识固然可贵,但常识都可贵的社会,往往人的尊严与生命就没那么可贵了。而也正是在这种状态下,非常识就是常识的另外一种代号,反映的就是这种不正常社会里常识的样貌。

——媒体人 五岳散人

后记

本书取名《非常识》,其实是向常识致敬。

写评论一段时间后,偶发念想,这些文字有没有可能汇成集子,成一本书。如果真有这机会,就给她取名,叫((常识》。后来的事情大家都清楚,我非常尊敬的评论作家梁文道先生出了一本同名同类的书,并且已成为畅销读物之一。

没办法,后来想想,‘就在“常识”前面加上个“非”字,以示区别。平心而论,实在是没有什么要相提并论或者叫板的意思,而是想凸显在这个时代“常识”的重要,以及获得常识的艰难。

书中收录的文章,其实可以视为我个人精神求索的历程,是尝试从书斋走出,直面社会,不断思考的过程与结果。这同时是一个寻找的过程,也是一个反思与批判的过程,是一个拓展与消解同时进行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当代中国,成长于90年代社会转型期,从县城出发走向城市,已经难称青年的人而言,可能具有某种普遍意义。

评论是依附于事实的,也正因为如此,不少人以为这是速朽的东西。可实际上,在今天的中国,我们不得不直面一种很奇怪的现实:那就是,汗牛充栋的“学术成果”养活着不少人的--文学作品”,其生命力可能未必比本应速朽的“评论”长久。这一现象原因可能很复杂,但是,缺乏常识,没有勇气和能力去直面现实,没有能够在常识的基础上自由思考、舒展人性,却是我们都能体会到的。因此,“评论”在中国就变成了一种异常重要的文体,因为它意味着一种通向常识的尝试。而回归常识,是这个国家完成转型,成为正常社会的必经之途。等到这条大船走出“历史三峡”的时候,这些文字才或可束之高阁,随风而逝。否则,它们会始终在燃烧,照亮一些人。并不是这些文字有怎样的意义’而是我们距离理想和正常生活的距离,让它们获得意义。

不管怎样,“吾诗已成。无论大神的震怒,还是天崩地裂,都不能把它化为无形!”我非常喜欢王小波引用的这段话。

感谢刘明清老师和菊芳、姝宏的辛苦工作;感谢各位师长、兄弟的鼓励;特别感谢潘采夫、李蝴蝶两位兄长对我的帮助,是他们促使我开始了评论写作。

谢勇

2011年1月12日

目录

告别革命,告别爱情

互联网的肉身状态

纪念小武十周年:第六代,互联网与DV机

书房想象

灾难中,我们认识中国

鲁迅淡出,秋郎凸显

匮乏的记忆

那所消失的大学

改变命运的高考

遗忘常识

消失的味道——关于唐逸先生的《幽谷的风》

这一代的双重面孔

原来香港“被消失”

剑桥八百年

被消失的官园,被消失的生活

告别革命,告别爱情

愈堕落,愈膨胀

自杀的逻辑

十年之前

韩寒、庸众与这一代

京城再无王世襄

也说三国:一颗现代的心

中国电影二时代

手机:差一点点经典

非诚勿扰:用女权的方式表达男权

大师远行,映现时代苍白

大学城是个岛

时代是否追上了曹禺的天才?

为什么我们都是艺术家

后奥运时代的当代艺术:仿像社会的奢侈品?

广州三年展:告别后殖民,去寻找有翅膀的中国人

对话栗宪庭

30年电视直播个人记忆

影像启蒙还是奇观社会?——广州2009国际摄影双年展

为什么我们都是艺术家?

城市,以及这个城市的文艺

那个还在影响我们的阮义忠

阐释困境——2009连州摄影展

两元女子宿舍:我们共同的梦魇

学术正业

对中学生阅读的焦虑及其潜台词

学术的金手指

“中国式拜师”与“中国式申遗”

学术正业

“老教授潜规则女学生”带来的双重惊诧

汉字“被整形”民众“不高兴”

师道尊严

博雅学院:意义有限的教育实验

中国大学:自娱自乐或者供人娱乐?

胡舒立入职中大:新闻共同体进入高校?

加缪移葬先贤祠?尊贵不能移

多少老艺术家在遭遇窘境?

论文产业映现中国高校魔幻现实

当假唱不再只是传说

闭关十年茅盾文学奖一统江湖

相声进高校,向着体制一路狂奔

在两会中继续的春晚争议

最牛连环抄袭透视出的日常生活之罪

韩寒的全球影响力来自常识

焚书,危险的象征

文化还是娱乐,其实不是问题

人大国学院:当国学遭遇现实,会拥有一份怎样成绩单?

新教师标准让老师们德艺皆无?

学术界应再启大讨论

李一:避不开原罪

后记

内容推荐

谢勇创作的《非常识》从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现象、观点或理念切入,通过颇具文化含量的独特分析,对生活中人们惯常的或者习以为常的观点和误解进行纠正和澄清,从而推动文化观念的变革,推动社会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和进步。《非常识》分随笔、艺术批评、时评类文章三大部分,针对不同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编辑推荐

  《非常识》将独特的分析角度和犀利的观点蕴含在温和的表达之中,传递出一种说服力量。本书立足于促进社会观念发展和进步的深层理念,融合了散文、随笔、杂文的不同表达方式,表面上娓娓道来,如行云流水,平静的语言下面却有杂文寓意,暗藏机锋。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旁征博引的叙述,使文章更添文化含量与说服力,同时也显示出作者谢勇深厚的哲学和美学功底,使本书在具备了可读性的同时有着深厚的学术价值,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好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非常识/评论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谢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98104
开本 32开
页数 2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6
出版时间 2011-02-01
首版时间 2011-02-01
印刷时间 2011-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2
14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8: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