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源编著的《典范转移——中国大众文化的出场视域》企图绕开从“现象”切入的常见思路,而由梳理中国大众文化的“本源”着手,按照两条线索交叉展开,一是“都市”、“大众”如何藉由“现代性”议程和社会转型,构造出现代“摩登”的文化地图,引出大众文化的炫目登场。二是当代文化如何在传媒体制、消费模式、价值观念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出现了文化“范式”的古今衍变和“典范”转移。
图书 | 典范转移(中国大众文化的出场视域) |
内容 | 编辑推荐 徐国源编著的《典范转移——中国大众文化的出场视域》企图绕开从“现象”切入的常见思路,而由梳理中国大众文化的“本源”着手,按照两条线索交叉展开,一是“都市”、“大众”如何藉由“现代性”议程和社会转型,构造出现代“摩登”的文化地图,引出大众文化的炫目登场。二是当代文化如何在传媒体制、消费模式、价值观念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出现了文化“范式”的古今衍变和“典范”转移。 内容推荐 徐国源编著的《典范转移——中国大众文化的出场视域》放眼于晚清以来的百年间,“现代性”议程在文化公共空间的楔人及衍变,考察“都市”、“大众”如何借由社会转型构造出现代“摩登”的文化地图,引出大众文化的炫目登场。《典范转移——中国大众文化的出场视域》还着意于“后现代”的中心场域,即由传媒主导的文化空间,探析当代文化如何在传媒体制、消费模式、价值观念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出现了“文化范式”的古今衍变和“典范”转移。同时,作者还立足于人文主义的立场,对当今各种后现代文化症候作出了深入而理性的价值评判。 目录 导言 典范转移:关于大众文化“出场”的解读 /1 一 社会转型:重绘文化地图 /28 “现代化”——新的文化叙事 /28 “都市”:作为文化背景 /37 “大众”:身份重建与出场 /51 二 “现代性”议程与文化重构 /68 想像的“现代性” /68 “公共空间”:文化斡旋与激变 /82 “后现代”:典范转移 /91 三 传媒体制与大众美学 /105 传媒:作为文化枢纽 /105 大众审美的崛起 /122 “审美日常化”及其困境 /135 “后现代”知识生产论 /148 四 大众文化的人文审视 /158 被消费的“肉身” /158 传媒想像与世俗狂欢 /164 影视书写的“女”字——影视文本中女性形象的解析 /173 构建互联网的人文生态 /182 附录一 /190 娱乐节目与快乐哲学——韩国电视娱乐节目分析 /190 博客“大集市”与公共法则 /196 博弈关系中的传媒伦理准则——以“名人官司”报道为例 /200 附录二 /210 大众文化研究论文索引/210 后记 /232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典范转移(中国大众文化的出场视域)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徐国源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1406385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3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10-08-01 |
首版时间 | 2010-08-01 |
印刷时间 | 2010-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4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122 |
丛书名 | |
印张 | 7.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10 |
宽 | 149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