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名家讲科普(1科学奥运航天)
内容
编辑推荐

11位在各自领域卓有成就的科学名家,亲临“首都科学讲堂”,普及、传播自己的研究成果。周立军主编的《名家讲科普(1科学奥运航天)》收录的就是他们所传播的研究成果。全书内容包括赏析科学、瞩目奥运和展望航天三大部分,内容深入浅出,图文结合,将科学的奥秘娓娓道来。

内容推荐

为了让“首都科学讲堂”所积累的大量的科学与人文资源实现第二次传播,进而打造北京市的“科学名片”,以科学家、科普专家等专业人士,对“讲堂”资源重新进行了加工整理,辑成《名家讲科普(1科学奥运航天)》。周立军主编的《名家讲科普(1科学奥运航天)》内容包括赏析科学、瞩目奥运和展望航天三大部分,将科学的人文观念,奥运中先进科技,中国航天成就向普通的读者传播。

目录

 顾秉林 分享智慧的果实(前言)

 田小平 梦想从这里起飞(寄语)

 于 丹 人文视角看科学精神(代序)

第一单元 赏析科学

 吴国盛 什么是科学?

 王绶琯 诺贝尔科学奖离我们有多近?

 邓希贤 科学是智慧的游戏

 周立伟 科学研究方法与治学谈

第二单元 瞩目奥运

 朱东华 奥运会开闭幕式: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袁 泉 鸟巢的科技亮点

 欧阳喜辉 绿色食品与绿色奥运

 孟兆祯 中国传统园林美赏析

第三单元 点击航天

 梁思礼 中国航天事业的回顾与展望

 欧阳自远 直面挑战:中国的月球探测

 张履谦 现代空间电子对抗

周立军 竭诚为科学家和公众搭建平台(后记)

试读章节

什么是科学?

吴国盛

今天我给大家讲的题目叫“什么是科学”。这个问题本身其实不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是一个哲学问题,并不适合对孩子讲,因为听说来的大人比较多,所以我就准备冒险讲讲这个困难的题目。我不是做自然科学研究工作的,这一方面是我的短处,就是人们通常会说的,你不搞科学,你能讲好“什么是科学”这个题目吗?但另一方面这也是我的长处,我以科学作为我的研究对象,而一般的科学家以自然的某一个方面作为研究对象。科学不是科学家的研究对象,相反,是我们科学哲学家的研究对象。由我们来讲“什么是科学”,恰好能够发挥我们的长处。

科学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现象

名不正则言不顺,让我们先来看看“科学”这个术语的由来。科学这个词,中国古代没有,是一个现代汉语的词汇。它是对英文science这个词的翻译,不过一开始我们中国人把它翻译成格致,或者格致学,用了宋明理学中格物穷理致知的意思。“科学”这种译法来自日本人。有一个叫西周时懋的日本人,他觉得西方的学问跟我们中国的学问很不一样,认为中国古代的学问是文史哲不分的通才之学、博通之学;而西方的学问是一科一科的,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政经法,所以他就把science翻译叫“科学”,取“分科之学”的意思。以后这个翻译从日本传到中国,大家觉得“科学”这个译法比“格致学”要好一点,结果就流行开来了。到今天为止,中国人使用“科学”这个词也就是一百年左右,甚至广泛传播开来还不到一百年。但是在这一百年之内,科学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生活中一个最显眼的术语。

大家知道,五四运动引入了两位先生,一个叫德先生,一个叫赛先生。德先生就是民主,democracy;赛先生就是科学,science。从那时起,科学就被认为是拯救中国于水火之中的一个重要法宝。我们知道,近代中国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应对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当时先进的中国人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科学和民主就被认为是洋人的“长技”。在这个语境之下,“科学”其实更多指的是现代西方的技术,是导致“坚船利炮”的东西。在现代汉语中,“科学”经常被读成“科技”,原因就在这里。当时的中国人其实更关心的是“技术”,对“科学”并不熟悉,也不太关心。

因此我们今天讲科学,首先需要来一个正本清源,也就是追溯在西方语境下“科学”的意思。

英国人讲科学一般讲的是自然科学,讲science就是指natural science,跟我们中文很像。我们讲中科院——中国科学院,就不用加“自然”两个字,你要讲别的科学就要加一个定语,比如社会科学院、农业科学院都要加定语。英文是这样,但法文和德文并不是这样。法语的science和德文的wissenshaft并不必然指自然科学,而是指一般意义上成体系的知识,包括文史哲这样的人文学科。法语和德语的“科学”继承了拉丁文scientia和希腊文episteme的意思,讲的都是成系统的知识。因此,要理解来自西方的“科学”,必须首先搞清楚西方人的“知识”追求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路径,为什么会走这个路径。这就要讲到中西文化的差异。

过去我们有一个错误的看法,认为科学是一个与文化无关的东西,它“横空出世”,无牵无挂,普遍有效,代表着人类最先进的生活形态。似乎只要有人,人只要想活命,都一定要搞科学。这还是把科学理解成了技术的表现。其实,科学对于人类的基本生存并不是必需的。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大多数民族是没有科学的。科学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现象,或者准确地说,科学是在西方这个特定的文化传统中产生的特定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人文传统会孕育出不同的知识类型。在西方,这个知识类型就是科学,可在我们中国就不是科学,而是礼仪伦理。

探寻科学的根源必须从人文理念开始

为了把“科学”引出来,我们要从人文这个视角来人手。我们讲人终有一死,为什么我们一个必死的人都活得很愉快、很努力、很认真呢?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活的生活模式。我们在这个文化之下,我们觉得我们的生活是值得过的。这个文化里面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人文理念,就是关于做什么样的人是最理想的人的一个界定。中西文化之间的根本差异在于人文理念的差异。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许多人会说,都是人嘛,吃饱喝足就是基本的要求,是共性。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吃饱喝足,吃什么?喝什么?到什么地步为足?吃什么东西?以什么方式吃?……这些都是问题。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答案,所以我们必须从人文理念开始来探寻科学的根源。

中国的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对于儒家来说,什么是人呢?人的最高理想就是一个字:仁。仁者爱人的“仁”,仁慈的“仁”,克己复礼为仁的“仁”,杀身成仁的“仁”。这个“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亲情之爱,推己及人的爱,有差等的爱。这是我们中国文化关于理想人性的基本规定。为什么会这样?中国文化是一种血缘文化,建立在一种自然农耕经济之上的血缘文化,以血亲为文化基因。我们有时候也说中国文化是个亲情文化。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情是最高的东西,情感至上,理和法次之。我们中国人的法制意识比较淡薄跟我们文化基因有很大的关系。我们不愿意打官司,有什么事愿意私下解决,我们的居委会调解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不轻易上法庭,上法庭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你打赢了官司也不见得就是个好人。所以我们经常说合法不合理,理比法似乎要高一点。因为即使打赢了官司,你依然可能是输了理。我们中国人心目中理比法要高,但是理也不是最高的。我们还有一句话叫“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个理是相对的,你如果认死理那就没意思了。

那么,什么是最高的呢?刚才我提到情感至上。 《论语》里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学生问孔子为什么父母死后要守孝三年。这当然是个很好的问题,为什么不是两年半,或者是三年零一个月,一定要三年呢?孔子并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没法回答。孔子的方法是通过唤醒他幼年时的回忆,让他重温父母养育的恩情:你小时候父母含辛茹苦养育你不只三年吧,吃的苦、操的心、受的累不只三年吧,通过这个让你回忆起浓浓的亲情,把你带回你的童年,让你逐步感觉到问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对,就不应该问这个问题。在情感的氛围当中,这个问题就被消解了。所以说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亲情文化。有时我们讲“血浓于水”,“一笔写不出两个吴字”,都是讲的这个意思。

P2-5

序言

分享智慧的果实

顾秉林(清华大学校长、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

当我怀着喜悦的心情,翻阅着厚厚一大叠《首都科学讲堂·名家讲科普》的书稿时,传来了“万名科技专家讲科普”活动启动的消息。这是中国科协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致力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贡献的一项具体措施。

我注意到,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齐让同志在活动启动仪式上表示,“万名科技专家讲科普”活动是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的重点活动之一。各级科协、学会将动员组织广大科技专家,深入机关、学校、企业、部队、社区和农村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科普报告、讲座。同时积极支持基层办好系列品牌科普报告会,比如中国科技馆的“科普大讲堂”、北京市的“首都科学讲堂”。

令我感到高兴的是,《首都科学讲堂·名家讲科普》书系第一辑,正是“首都科学讲堂”演讲内容的首次结集出版,北京市科协为此还专门拨付科普创作出版专项资金予以支持。

分享智慧的果实总是让人感到快乐的。北京市科协开办“首都科学讲堂”,就是基于充分利用首都知名专家云集、科教资源丰富、学术交往频繁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将科学名家请进“讲堂”,宣讲科学知识,探究科学思维,传播科学文化;同时,在互动现场通过科学名家心路历程的真诚袒露,与听众的问答碰撞,让人们得以亲身感受科学名家特有的精神内涵与人格魅力,从而走近科学名家,走近科学,激发自己在人生路上理性思考、快乐前行。

在各个方面的鼎力支持下,特别是在各位科学名家的积极参与下,特色鲜明的“首都科学讲堂”开办不到一年,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北京市一道内容丰富的科学文化大餐,一项标志性的科学传播活动。如今,已有包括国家重大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在内的众多的院士、专家、博士生导师,带着极大的热情走进了“讲堂”,在这项帮助公众理解科学的活动中尽一己之力。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科学名家是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领域的佼佼者,也应该是传播科学文化、弘扬科学精神、提升我国民族文化软实力的一支重要力量。尤其是对科学家来说,参与科普活动或科普创作,既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也是一种示范和挑战。科普的内容,归根结底是出自科学的具体实践者——科学家们的工作,而科学家的科研工作正是针对着“一事一物”运用他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过程。因此,一个科技工作者,特别是精于本行、富有经验的科学家,对古今科研事例的体会,包括对自身科研经历的体验,只要梳理一下表达出来,就会是对科学思想和科研方法很好的普及。

本书作者之一、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在科研工作之余,还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在全国各地作科普报告,宣讲我国的月球探测项目和工作。他认为,满腔热情、积极、正确、清晰地传播科学,是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他讲的一番话我非常赞同,他说:“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花了国家和纳税人的钱,我们这些从事具体工作的人也有义务更好地传播科学思想,使公众更系统地获得相关知识,更多地了解我们所做的工作及其意义。所以,这实际上也是在做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它对于引导公众理解、热爱和支持科学,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实在太重要了。”

记得国内一位重视科普工作的医学专家曾经说过,“科学普及也是一种社会责任。一个科技工作者如果轻视乃至鄙夷科普,那至少是对自己的职业和社会责任理解与重视不够的表现。”以此而言,包括科学家在内的科技工作者,不应把为使公众理解科学技术的工作视为负担,而应把它作为争取支持和获得信息反馈的极好机会。

20世纪末,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兼科普作家卡尔·萨根在谈到科学家为什么应该普及科学时指出:任何一个社会,如果希望生存得好,且其基本价值不受影响的话,那么就应该关心国民的思维、理解水平,并为未来作好规划。“我坚持认为,科学是达到上述目的的基本手段——它不仅是专业人员所讨论的科学,而更是整个人类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科学。如果科学家不来完成科学普及的工作,谁来完成?”

事实上,我们都能感受到,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科学素养程度已经开始影响到国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国民的价值观及其对许多问题的看法。

不少学者认为,科普实际上应该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知识层次,这是最基本的层次,其任务是传授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建立起对科学的基本认知,培育对科学的兴趣;第二层次是方法层次,就是展示科学的规律、学科方法和过程,其中包括科学史的教育,其任务是使大家能较深入和较完善地掌握科学;第三层次是理性层次,它的任务是普及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而第三层次的工作才是科学普及教育最重要的方面和最终目的。

我深信,正逐步走向权威化、标志化、品牌化的“首都科学讲堂”,在提升科普层次、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方面是大有可为并一定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的。我也期盼着,能有更多的科学家、更多的听众走进“讲堂”、走近科学。

祝“讲堂”越办越红火,祝《首都科学讲堂·名家讲科普》书系也一直能够出下去、出好。

后记

竭诚为科学家和公众搭建平台

周立军(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首都科学讲堂·名家讲科普》书系编委会副主任、本书主编)

在各个方面的通力协作下,由北京科普出版创作专项资金资助的《首都科学讲堂·名家讲科普》一书,终于跟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首都科学讲堂”的演讲内容首次结集出版。我们为从“讲堂”里走出来的这本书,能使更多的朋友得以分享智慧的果实、理性的灵光,感到非常高兴,非常欣慰。

2007年初,北京市科协老领导、科普专家张开逊先生,带着他长期的思考和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使命感,向我提出了举办大型公益科学传播活动——科学讲堂的建议。他形象地把科学喻为一只“智慧鸟”,它的两翼一边是探索与创造,一边是普及与传播。他认为,探索大自然与传播科学技术是科学家的天职。揭示科技成果背后的探索与创造精神、阐明理性思维的科学方法,是科学传播的重要使命。

举办“首都科学讲堂”的方案一提出,就得到了齐让、朱善璐等领导同志的肯定和支持,诸多知名专家、权威学者也响应热烈。大家认为:为科学家和公众搭建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一方面,科学家可以向公众广泛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让公众了解科学研究及其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可以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实在是及时和必要的。

经过半年时间筹备,以“解读科学精神”为主线,以“关注科学热点”为话题,以“分享名家智慧”为基点,以“提升公众素质”为目标的“首都科学讲堂”于2007年5月27日在王府井新华书店鸣锣开讲,中国航天首席专家欧阳自远院士对我国航天科技成就的深情讲述,于丹教授对科学精神的深刻解读,博得满堂听众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如今,已有近50位院士、专家和博士生导师投身于这个大型科学传播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科学家们的科普报告凝结了他们在攀登科学高峰历程中的体验和感悟,是不可多得的科普资源精品。将“讲堂”内容结集出版,也就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这本书凝聚了诸多专家的心血,每一篇文章都经过作者反复求证、推敲、修改,其中折射出的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令人真诚敬佩。这本书也是众多科普和出版工作者倾力合作、创造的结晶,从筹划到出版,八个月里,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贡献了智慧、付出了辛劳。在此,我代表北京市科协和本书编委会,向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这本书的作者——11位在各自领域卓有成就的科学名家,能在百忙之中亲临“讲堂”,普及、传播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在文稿汇编成书的过程中倾注热忱。

感谢科普专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陈芳烈、王直华先生,他们为本书总体把关,提出了很多专业性、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感谢资深记者、科普专家尹传红先生,他对全部文稿进行了认真、仔细的统筹和加工,为每篇演讲撰写了“导读”、确定了提要,并补配了部分图片。

感谢柴俪杰带领下的嘉星一族专业策划及执行团队,他们对“讲堂”全程跟进、全力配合,并对出版本书做了精心谋划,倾注了大量心血。

感谢中国出版集团直属的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他们独到的眼光和品牌图书的运作能力,使本书得以顺利付梓出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堪称“北京名片”的一个科普图书精品。

“首都科学讲堂”作为社会化科普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阵地,将坚持高端定位、面向大众、长期举办的方向,每周在王府井新华书店准时开讲。作为“讲堂”资作开发的延续,《首都科学讲堂·名家讲科普》系列图书也将陆续推出,希望广大读者予以关注并提出宝贵意见。

书评(媒体评论)

分享智慧的果实总是让人感到快乐的。将科学名家请进“讲堂”,宣讲科学知识,探究科学思维,传播科学文化;同时,在互动现场通过科学名家心路历程的真诚袒露,与听众的问答碰撞,让人们得以亲身感受科学名家特有的精神内涵与人格魅力,从而走近科学名家,走近科学。

——顾秉林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深邃的科学思想,他们的研究成果与精神风范创造了无可限量的价值,推动着这个社会的良性发展。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为前途奋斗,为生计奔忙。他们渴望了解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启迪,拥有更多的智慧,并能够与他们所景仰的智者进行面对面地交流和沟通。

在“讲堂”这样一个平台上,所有人的梦一一实现,精彩无比,绚烂无比。

梦想,从这里起飞。

——田小平

今天借助于科学,我们可以无限辽阔地去发现世界、探索浩瀚宇宙中的星球,并从中获得数据、得到判断。但是,我们是不是在一个科技充分发达的时代,凭借一种科学精神就能够真正解读生命、认知自我呢?这种迷茫仍然在我们心里。

我们的科学体系有自然科学、有社会科学,但自然和社会的科学能够完全帮助我们解决内心的问题吗?我们还需要一种审慎的科学精神去面对自己的心灵。

——于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名家讲科普(1科学奥运航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立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119395
开本 16开
页数 1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2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10-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图书小类
重量 0.3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N49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3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