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细讲十善业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合一,相辅相成。自古以来,儒、释、道三家在外表上有这个形式,内里面却完全不分。因为,每一个人儒、释、道三家的东西统统都学,扎根教育三个根一起扎,就是《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同时扎下,根深蒂固。这就是成圣成贤的根,你没有这个根,无论怎么学,怎么用功,怎么精进,都不能成就。

《细讲十善业》教导人们“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以期达到“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的目的,对于建设我们的幸福人生乃至和谐社会、和谐世界都非常有帮助。本书由一心不二堂编撰。

内容推荐

十善业所体现的是自唐宋以来即固定下来的优秀传统,在多种经典中都有所记载和阐述,是中国传统道德教化中根本性的教诲,教导人从行为上远离杀生、偷盗、邪淫;从语言上远离妄语(说谎)、两舌(挑唆)、恶口(语言粗俗)、绮语(花言巧语),从思想上远离贪欲、嗔恚、愚痴。

十善业是世间善法的标准,是中国传统特色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旨归而言,《弟子规》里所讲的就是十善业,十善业是纲,《弟子规》的内容是目,所以我们要真正把《弟子规》学好了,十善业自然就得到,两者是一不是二。

可以说,十善业的含义并不复杂,然而恰恰在我们的生活和个人成长中,它又是最重要的。《细讲十善业》教导人们“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以期达到“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的目的,对于建设我们的幸福人生乃至和谐社会、和谐世界都非常有帮助。本书由一心不二堂编撰。

目录

雍正皇帝上谕节录

雍正皇帝上谕节录解说

十善业道经经文

经题

人题

正释经文

试读章节

《佛说十善业道经》,前面有雍正皇帝的“上谕”。清朝的帝王都是佛门弟子,而且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是前清鼎盛时期,皆以佛陀的理论教诲来治国平天下。他们常请法师在宫廷里讲经,如此可使君臣、庶民建立共识,这是智慧之举。

上谕:朕惟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

【今译】我认为以儒、释、道这三种教育来教导全国人民,从理论上来说是一致的,教化众生的方法也是并行而不相违背的。

“上谕”,就是皇帝的训辞。“朕”是上古时代所有一切人的自称,如现在称的“我”,在上古时代皆称为“朕”。“朕”变成皇帝的专称,始于秦始皇。“联惟”,就是我认为、我以为的意思。“三教”是儒、释、道三家的教学,不是宗教。“宗教”这个词来自于日本,在中国没有“宗教”这个名词,也没有宗教的概念。

中国讲“教”是教化、教育的意思。“教”是行为,“化”是结果。我们接受圣贤的教导,于是就产生了变化,所谓“变化气质”,化恶为善、化迷为悟、化凡为圣,就是教学的效果。所以,“教”是因,“化”是果,意思非常地完美。因此,儒、释、道是三种教育。

“觉民于海内”,“海内”是指中国,在中国推行觉民的教育,教众生觉悟,而非迷信。“理同出于一原”,儒、释、道虽然说法不一,方法有别,但其理论根据、方向目标是相同的。在形式上,都是以孝亲尊师为基础,所以“道并行而不悖”。

从前国家没有设立这么多的学校,谁去教化众生?儒、释、道三家。他们担负起教化众生的责任,帮助国家、社会教化民众,使社会大众真正得到安和乐利的幸福生活。此段一语道破了三教的宗旨与纲领。

人惟不能豁然贯通,于是人各异心,心各异见。慕道者谓佛不如道之尊,向佛者谓道不如佛之大,而儒者又兼辟二氏以为异端。怀挟私心,纷争角胜而不相下。

【今译】只因人们不能把儒、释、道三教之教义融会贯通,于是随顺各自不同的观点,各持己见。仰慕道家的人说佛法不如道家高深,学佛的人又说道家不如佛法博大。而儒家学者又把二者视为异端加以驳斥,从而生起门户之见,相互争论,比较高下,纠葛争执互不相让。

然而,人有意识心态,有分别执著,更有烦恼习气,于是不免互不兼容。因此,雍正皇帝说,“人惟不能豁然贯通”。“豁然”是大悟,就是悟入了圣贤人的境界,贯通事理。人类不能和睦相处,互相嫉妒排斥,就是因为没有豁然贯通。

“于是人各异心”,“异心”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各不一样;“心各异见”,每个人的看法、想法不一样,于是烦恼习气现前了。

“慕道者谓佛不如道之尊”,“慕道者”就是羡慕道教、学习道教的人,他们认为佛不如道,于是尊道贬佛,就产生了矛盾。“向佛者谓道不如佛之大”,学佛向佛者,又认为佛是伟大的,是无所不能的。“而儒者又兼辟二氏以为异端”,“儒”就是孔孟之学说,“异端”就是不是正统之道,学习孔孟者,又兼辟佛、道二教非正统。于是三教互相排斥,“怀挟私心,纷争角胜而不相下”,各怀私心,彼此争胜而不相下。

朕以持三教之论,亦惟得其平而已矣。则外略形迹之异,内证性理之同,而知三教初无异旨,无非欲人同归于善。

【今译】而我对儒释道三教的教义,也只是持平等态度对待而已。如能以平等心来看待,就不会计较外在表现形式的差异,而能领悟到三教所蕴含的心性理体是相同的。可见三教的出发点是无异的,无不是希望人人归向善处。

“联以持三教之论”,雍正皇帝对于三教的看法,与别人不一样,是因为他能“豁然贯通”。所以“亦惟得其平而已矣”,“平”是平等,三教平等。

在新加坡,过去九大宗教彼此不相往来,也是各个以为自己第一,“自赞毁他”。自赞毁他在《菩萨戒本》里是重戒,罪过很重。“自赞”是傲慢,是属于贪嗔痴的一分。真正有智慧的人,知道法法平等,绝不自赞毁他。《金刚经》云:“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佛讲的法门平等,是世出世间一切法,包括所有宗教,乃至邪法。

因为一切法皆是心现识变,离开心识,世出世间无有一法可得。邪正从哪里分?与法性相应的是正,与法性相违背的是邪。相应不相应暂且不论,但是一切法同出于~源,故尔平等。因此,自己一念善心是正,一念贪嗔痴是邪,邪正就在于自己本身。一念恶,是妄想、分别所变现的;一念善,是正知正见所变现的。妄想与正知是一不是二,迷了叫妄,觉了就叫正。由此,正法、邪法就是觉迷而已。觉悟了,邪法就变成正法;迷了,正法也变成邪法。所以,三教都是教人转迷为觉,觉就是正法。迷了的相是六道三途,觉悟的相是四圣、一真。现相不一样,果报不一样,迷的果报苦,觉悟的果报乐。所以,你要能“得其平”,以清净平等心来看,“则外略形迹之异,内证性理之同,而知三教初无异旨,无非欲人同归于善”。所以,真正通达了,不在乎形式,而注重其内涵与实质。

新加坡的纳丹总统说,在所有宗教里,他最尊敬的是佛法,因佛法重实质而不重视形式。这话说得很内行。能透过这一关,不但世出世间的宗教平等,一切诸法都平等,这时我们的平等性智才能现前,分别、执著才能放下。

大乘经讲:“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又说:“哪一法不是佛法”。所以一切法都是佛法。“法”是一切诸法,就是解释宇宙人生一切的道理,一切演变的过程、形象,用一个“法”字来概括。“佛”是觉的意思,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彻底通达明了,这个人就称为“佛”。

明了之后,才晓得与善相应、与“觉正净”相应的,就是佛法;与“觉正净”相违背的,就是邪法。因此,悟了就是“觉正净”,迷了就是“迷邪染”。觉的对面是迷,正的对面是邪,净的对面是染。若这个法教我们“迷邪染”,那就不是正法,就是邪教、邪法。教我们“觉正净”,这是正法。我们在没有明心见性之前,要学正法,远离邪法。P2-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细讲十善业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一心不二堂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240098
开本 16开
页数 3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8
出版时间 2011-03-01
首版时间 2011-03-01
印刷时间 201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5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2.1
丛书名
印张 2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7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8: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