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向孔门弟子借智慧
内容
试读章节

现代人应当向颜回借快乐;而颜回的快乐来自他的智慧。

在孔门弟子中首先讲颜回,很多人可能都会有点费解。记得很多年前,我在荷兰教书的时候,当地的华人请我去做一场演讲。我在讲演中特别提到颜回,立刻就有人抗议。因为当地华人百分之八十都经营餐饮业,就是开饭馆。他们说,颜回那么穷,你给我们介绍颜回,难道要我们跟他一样穷吗?我说,我不是要你们贫穷,而是希望你们像颜回一样快乐。如果一个人在穷困的时候依然快乐,那么,他在富裕的时候就能够更快乐。快乐基本上不以贫穷或富裕为先决条件。

人活在世界上,都希望过得快乐,但是快乐分很多层次。有些人说,我吃饱喝足就快乐了;有些人说,我孝顺父母,友爱同学、朋友,就觉得快乐;还有些人说,我牺牲奉献,为别人服务,才觉得快乐。可见,不同的人对快乐有不同的理解,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得快乐。现在,我们要看看儒者是怎样设定快乐,又是如何培养快乐的。

在孔门弟子里,颜回并不是年纪最大的,但是他的德行最高;而且,讲到好学,他又是表现最突出的。把德行与好学结合起来,是儒家思想的特色。我们有必要先介绍一下选择孔门十弟子的基本原则。

《论语·先进篇》特别谈到孔子的学生分为四科,十哲。也就是说,四个专业,加起来有十位优秀的学生。第一科当然是德行科,里面有四位同学: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第二科是言语科,指的是特别聪明,能言善辩的人,有两位代表:宰予和子贡。第三科是政事科,指政务和事务,通俗地讲,就是能够做官,而且政绩出色的,一位是冉求,另一位是子路。第四科是文学科,不是说会写文章,而是指对文献很熟悉,读书破万卷,代表人物是子游和子夏。其中的闵子骞、冉伯牛,我将在介绍仲弓的时候谈到。此外,再加两位,一是曾参,二是子张。子张虽然年纪小,但是很重要。他在《论语》里面出现的次数大概排第三,仅次于子路和子贡。这样一来,孔门十弟子的智慧就从不同的侧面,比较清楚地勾勒出了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下面,我们首先谈谈颜回。

起初,孔子对颜回的印象并不好。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很喜欢学生提出疑问,这样就可以进一步讨论问题,并给学生明确的指导。如果学生总是没有问题,老师就会觉得茫然,不知道该怎么给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孔子曾经说过,我跟颜回谈了整天,他却没有提出任何质疑,“不违如愚”,好像很笨,不太聪明。但是,孔子后来发现,颜回在课后能够把所学的东西融会贯通,并在实际生活中实践应用,慢慢地提升自己。可见,颜回并不笨。他之所以不发问,是因为他特别聪明,知道孔子的话都是有所根据的。所以,孔子又说,这个学生从来没有停下来休息,我只看到他进步,没见过他停止。作为一个年轻人,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学习,不断进步成长。孔子也说过,后生可畏,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因为他每天进步,你怎么知道将来他不会超过我们这一代呢?孔子对学生的期许,在颜回身上得以实现。

大家都知道颜回非常好学。有一次,孔子故意问子贡:“你跟颜回相比,谁更出色?”这个问、题一听就知道是陷阱,不能答说,我比较出色,或者我跟他差不多。子贡很聪明,他回答:“我怎么能跟颜回比呢?颜回闻一知十,我闻一知二。”他可是比我强五倍呢!这当然有点夸张了,人的聪明才智很难比较,又不是比智商,你是一百八,他是一百二,谁高谁低显而易见。在古人的观念中,十代表圆满。这也说明,孔门弟子都公认颜回聪明。颜回听到一句话,或者一个道理,就能联想到所有相关的问题,没有遗漏。这样的学生,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啊!

孔子晚年回到鲁国。不幸的是,儿子孔鲤在孔子七十岁的时候过世了,接着,颜回也辞世了。颜回去世之后,鲁哀公问孔子:“老先生收了这么多学生,哪几个比较好学?请给我介绍一下。”国君是政治领袖,总希望发现、提拔人才。没想到,孔子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很好学。”三千弟子,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可是只有一个好学的,就是颜回。更重要的是孔子下面说的六个字“不迁怒,不贰过”。颜回的好学,就表现在这里。“不迁怒”就是,跟张三生气,不会因此对李四发火。我当老师就有这种体会。如果我因为在路上跟别人吵架,到教室后,就先把学生骂一顿,消消气,学生肯定受不了:“我们又没惹你,怎么老是拿我们出气呢?”这就是迁怒于人。我教书三十年,才能做到不迁怒。可是,“不贰过”我到现在还是做不到。所谓“不贰过”,就是犯错之后,永不重犯。通常,我们做错事都会后悔,但有什么用呢?大多数人以后会继续犯错、继续后悔。人的过失,往往因为性格,性格不改,过失就会跟着你,人生就失去了很多机会。颜回能够“不迁怒,不贰过”,说明他将好学与生命相结合,改善了自己的人生。

那么,颜回的志向是什么呢?“无伐善,无施劳。”不去夸耀自己的优点,也不把辛苦的事推给别人做。但是,两个“无”字叠加在一起,似乎有点消极。如果想过得快乐,就不能只是不要这样、不要那样,这有点儿保守。不做坏事,更要积极地做好事。所以,这里有一个转折点。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要想过得快乐,一定要变被动为主动。我们的生活从小就是被动的,父母叫我们去读书、老师叫我们去做好事。我们按照别人的吩咐去做事。一旦长辈、老师不在身边的时候,我们就不一定去做了,反正没有人监督,我自由了。这是人类普遍的问题。美国人曾做过一个调查:如果可以隐身,你会做什么?美国老百姓很诚实,百分之八十接受访问的民众都说要去抢银行。这说明,人们平常不敢抢,是因为有外界的压力,有警察、有保安,还有针孔摄像机,伸手必被捉。大多数人守规矩是被动的,要在别人的监督下才能遵纪守法。P1-5

目录

自序

第一讲 向颜回学习快乐

第二讲 向子路学习率真

第三讲 向子夏学习教书

第四讲 向曾参学习勤奋

第五讲 向冉求学习做官

第六讲 向宰予学习辩论

第七讲 向子贡学习说话

第八讲 向子游学习胸襟

第九讲 向仲弓学习德行

第十讲 向子张学习立志

序言

想起孔子,我们最熟悉的画面就是他在一群学生的追随下周游列国。我们所读的《论语》中,孔子的每一句话都是学生们记录下来的,其中许多资料是对特定学生提问的回答。感谢这些孔门弟子,由于他们的勤学好问,我们才有机会得知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学说“一以贯之”,以一个中心思想建构起整个儒家体系。连颜回这样的高材生都难免感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何况是我们隔了两千五百多年之后的现代人呢?孔子亲自教诲的弟子为数众多,时日又久,但是他依然感慨“莫我知也夫”,总觉得无人了解他的心意,又何况是我们这些平凡的后生晚辈呢?因此,学习孔子,有如步上漫漫长途,要耗尽一生的心血与体验才能结成善果。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是别的,就是向孔门弟子请教,因为这些弟子性格各不相同,资质有高有低,体悟有深有浅,志向有远有近,实践有成有败。他们提供的学习光谱,让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期勉自己借由他们向孔子请益。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欣赏不同的孔门弟子。年轻时喜欢子路的豪气与率真;求学时羡慕聪明的子夏与子游;与人交往时又希望具备宰予和子贡的伶俐口才;就业之后,仲弓与冉求的从政经历可供参考;然后,曾参不断进步;子张勇于提问;至于首席弟子颜回,更是我们终身的典范。

孔子身为老师,对学生因材施教,收弟子有教无类,因此不会拒绝我们任何一人的请益。那么,我们何不随着孔门十大弟子的学习方式,亦步亦趋,修炼自己的身心呢?以战国时代中期的孟子为例,他的愿望是亲炙孔子,但年代太晚而只好私淑之,结果成效斐然,能够承先启后,继志述事,踵事增华,成为后人推崇的亚圣。孟子书中多次引述孔门弟子的言行,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经由这些弟子而领悟孔子的核心思想。

我于2007年应山东卫视之邀,为“新杏坛”栏目主讲“向孔门十大弟子借智慧”,所介绍的即是前述十弟子。所学者分别是:颜回的快乐、子路的率真、子夏的教书、曾参的勤奋、冉求的做官、宰予的辩论、子贡的说话、子游的胸襟、仲弓的德行,以及子张的立志。其他弟子见诸《论语》者,也都分别在各讲中述及而少有遗漏。

我近年推广儒家思想,提出“以孔子为师,与孔子为友”与大家共勉。这本小书是专从孔门弟子的角度着手进行深入学习,希望有助于我们对《论语》与孔子有更完整的认识。

内容推荐

孔门弟子性格各不相同,资质有高有低,体悟有深有浅,志向有远有近,实践有成有败。

这本由傅佩荣所著的《向孔门弟子借智慧》就是要告诉广大读者:孔门弟子提供的学习光谱,让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期勉自己借由他们向孔子请益。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欣赏不同的孔门弟子。年轻时喜欢子路的豪气与率真;求学时羡慕聪明的子夏与子游;与人交往时又希望具备宰予和子贡的伶俐口才;就业之后,仲弓与冉求的从政经历可供参考;然后,曾参不断进步;子张勇于提问;至于首席弟子颜回,更是我们终身的典范。

《向孔门弟子借智慧》适合广大文学爱好者阅读。

编辑推荐

以深厚的国学积淀破解人生密码,以先哲的智慧解答当下心灵困惑!

电视版的文化苦旅,高雅文化大篷车!

这本《向孔门弟子借智慧》由傅佩荣所著。孔子的学说“一以贯之”,以一个中心思想建构起整个儒家体系。学习孔子,有如步上漫漫长途,要耗尽一生的心血与体验才能结成善果。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是别的,就是向孔门弟子请教,因为这些弟子性格各不相同,资质有高有低,体悟有深有浅,志向有远有近,实践有成有败。他们提供的学习光谱,让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期勉自己借由他们向孔子请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向孔门弟子借智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傅佩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79036
开本 16开
页数 1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35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4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7:3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