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尔里希·贝克、伊丽莎白·贝克-格恩斯海姆所著的《个体化》分十四章,从传统、家庭、社会、劳动、人口诸多方面,探讨了个体化对社会影响的利与弊,提出了当今社会中日益凸现的一个发展趋势:人们既在变得越来越个体化,同时却又变得越来越相像;认为个体化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会导致人际疏离、社会分裂,而是会融合到一起,发挥主体能动性,创造更好的社会。
图书 | 个体化/社会科学译丛/培文书系 |
内容 | 编辑推荐 乌尔里希·贝克、伊丽莎白·贝克-格恩斯海姆所著的《个体化》分十四章,从传统、家庭、社会、劳动、人口诸多方面,探讨了个体化对社会影响的利与弊,提出了当今社会中日益凸现的一个发展趋势:人们既在变得越来越个体化,同时却又变得越来越相像;认为个体化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会导致人际疏离、社会分裂,而是会融合到一起,发挥主体能动性,创造更好的社会。 目录 中文版序 序一 非线性模型中的个体化 序二 个体地结合起来 作者自序 制度化的个体主义 第一章 正在消失的传统:个体化与“不确定的自由” 第二章 在失控的世界中为自己而活:个体化、全球化与政治 第三章 超越地位与阶级? 第四章 模糊的社会结构:“自我驱动”文化中的贫困与财富 第五章 从“为他人而活”到“为自己而活”:个体化与女性 第六章 通向后家庭时代的家庭:从需求共同体到选择性亲密关系 第七章 劳动分工、自我形象与生活计划:家庭中新出现的冲突 第八章 出生率下降与生育意愿 第九章 器械并不关心人 第十章 基因技术时代的健康与责任 第十一章 为自己而活,为自己而死:短暂无常的希望 第十二章 自由之子 第十三章 自由之父 第十四章 僵化的范畴:贝克访谈录 译者说明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个体化/社会科学译丛/培文书系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德)乌尔里希·贝克//伊丽莎白·贝克--格恩斯海姆 |
译者 | 李荣山//范譞//张惠强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18306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4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20 |
出版时间 | 2011-04-01 |
首版时间 | 2011-04-01 |
印刷时间 | 2011-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经济金融-管理-公共关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3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C912.1 |
丛书名 | 社会科学译丛 |
印张 | 1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71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1-2008-3173号 |
版权提供者 | Sage出版社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