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社会文化史读本
内容
编辑推荐

刘永华主编的《中国社会文化史读本》名为“中国社会文化史读本”,这里首先必须对“社会文化史”一词稍作解释。简单地说,社会文化史不同于社会史、文化史的地方,就在于这种方法强调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应结合社会史分析和文化史诠释。也就是说,在分析社会现象时,不能忽视相关人群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或这些现象之于当事人的意义,唯有如此,社会史分析才不致死板、僵硬;在诠释文化现象时,不能忽视这些现象背后的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唯有如此,文化史诠释才不致空泛、玄虚。

本书所收论文,对南中国的讨论多于对华北的讨论;就时段而言,对明清的讨论多于对其他时段的讨论,这种不平衡并非出自编者的研究偏好,也不意味着这些区域和时段才是社会文化史分析的有效研究范围,而是大体反映了目前研究界的现状。

内容推荐

《中国社会文化史读本》:社会文化史强调的是,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将社会史分析和文化史诠释结合在一起。在分析社会现象时,不能忽视相关人群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或这些现象之于当事人的意义,唯有如此,社会史分析才不致死板、僵硬;在诠释文化现象时,不能忽视这些现象背后的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唯有如此,文化史诠释才不致空泛、玄虚。

刘永华主编的《中国社会文化史读本》涵盖社会文化史研究的五个主要问题领域:一、国家认同,二、神明信仰,三、宗教仪式,四、历史记忆,五、感知、空间及其他。通过21篇精彩的个案研究,引导读者进入中国历史的深层脉络。此外,编者还提供了详细的进一步阅读书目,极便读者。

目录

第一编 国家认同

 造像记所见民众的国家观念与国家认同

 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

——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

 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

——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

第二编 信仰·世界观·地域社会

 财富的法术

——江南社会史上的五通神

 明清江南城隍考

——商品经济的发达与农民信仰

 神明的标准化

——华南沿海天后的推广,960-1960年

 帝制中国晚期的标准化和正确行动之说辞

——从华琛理论看福州地区的仪式与崇拜

第三编 仪式·政治·社会

 元会的建构

——中国古代帝国的朝政与礼仪

 莆田平原的宗族与宗教

——福建兴化府历代碑铭解析

 福建社神之转型

 元代墓祠祭祖问题初探

 明清徽州的祭祀礼仪与社会生活

第四编 历史记忆

 女性形象的重塑

——“姑嫂坟”及其传说

 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

——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解析

 乡村的故事与国家的历史

——以樟林为例兼论传统乡村社会研究的方法问题

 开山宿老与英雄

——历史记忆与香港的移民、定居与纠纷的传说

 瓦寺土司的祖源

——一个对历史、神话与乡野传说的边缘研究

第五编 感知·交流·空间·习俗

 风尘、街壤与气味

——明清北京的生活环境与士人的帝都印象

 崇祯十七年的江南社会与关于北京的信息

 二十世纪初的茶馆与中国城市社会生活

——以成都为例

 妇女何在?

——抗婚和华南地域文化的再思考

延伸阅读

编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社会文化史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永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86336
开本 16开
页数 5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15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7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3-49
丛书名
印张 3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0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