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天体运行论(全译插图本全新修订版)
内容
编辑推荐

  尼古拉·哥白尼编著的《天体运行论》是全球首次正式提出“日心说”的天文学著作,书中大量运用了天文、几何、物理(光学)等学科的知识,系统地论证了“太阳位于宇宙中心,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这一事实,是天文学史上一部里程碑的著作,在人类认识宇宙的漫长过程中,《天体运行论》具有其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

内容推荐

《天体运行论》是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不朽名著。该书推翻了托勒密的地心体系,创立了日心说,使科学从神学中摆脱了出来。

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确定了“日心说”体系,详细描绘了太阳系的总体规模,使人类摆脱了“地心说”的局限。也使科学拥有了叫板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神学体系的勇气;第二章描绘了地球的自转,将地球在神学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完全颠覆,使人类首次认识到地球不过是太阳系里一颗普通的星球;第三章论述了岁差理论,使地球上的诸多自然现象得到了完美的天文学解释;第四章精确地描绘了月球的真相;第五章描绘了行星的真相;第六章则给出了计算五大行星黄纬和倾角的方法。

这部书不仅是经典的科学巨著,也是人类深刻研究自然科学并取得伟大成就的第一面旗帜。《天体运行论》改变了人类几千年固有的宇宙观。从根本上动摇了中世纪宗教和政治的思想基础。这部划时代的作品可以跟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相提并论。

目录

总序

自序

导读

第一章 引言

 1.1 宇宙是球形

 1.2 陆地也是球形

 1.3 大地和水构成了统一球体

 1.4 天体在进行均匀的永恒的复合的圆周运动

 1.5 做圆周运动的地球位于宇宙的什么位置

 1.6 宇宙究竟有多大

 1.7 为什么地球会被认为静居于宇宙中心

 1.8 驳以往不恰当的论证

 1.9 地球的运动与宇宙中心

 1.10 天球的顺序

 1.11 地球多重运动的顺序

 1.12 圆周的弦长

 1.13 平面三角形的角与边的论证

 1.14 球面三角形的论证

第二章  引言

 2.1 圆周

 2.2 黄道倾角与回归线间的距离

 2.3 赤道、黄道与子午圈相交的弧与角的偏离与计算

 2.4 黄道外天体的赤经、赤纬和过中天时黄道数值的测定

 2.5 地平圈的交点

 2.6 正午日影的差异

 2.7 如何推算最大昼长、日出间距和白昼之间的余差

 2.8 昼夜是如何划分的

 2.9 黄道弧段的斜球经度和中天的度数

 2.10 黄道与地平圈的交角

 2.11 表的使用

 2.12 地平圈两极与黄道形成的角和弧

 2.13 天体的运动

 2.14 恒星的位置与排列

第三章 引言

 3.1 二分点与二至点的岁差

 3.2 二分点与二至点岁差不均匀的证明

 3.3 关于二分点和黄赤交角的假设

 3.4 圆周运动是如何构成振动和天平动的

 3.5 关于二分点岁差和黄赤交角不均匀的证明

 3.6 二分点岁差与黄道倾角的均匀行度

 3.7 二分点的平均岁差与视岁差的最大差值有多大

 3.8 行度间的个别差值表

 3.9 再议二分点的岁差

 3.10 黄赤交角的最大变化

 3.11 二分点均匀行度的历元与非均匀角的测定

 3.12 春分点岁差和黄赤交角的计算

 3.13 非均匀太阳年的长度是多少

 3.14 地心运转的均匀化和平均行度

 3.15 关于太阳视运动不均匀性的初步论证

 3.16 太阳视运动的不均匀性

 3.17 太阳的第一种差和周年差及其特殊变化

 3.18 黄经均匀行度的分析

 3.19 太阳均匀行度的位置与历元的确定

 3.20 拱点飘移对太阳造成了第二种差和双重差

 3.21 太阳的第二种差的变化有多大

 3.22 太阳远地点的均匀与非均匀行度

 3.23 太阳的近点角及其位置

 3.24 关于太阳均匀行度和视行度变化的列表

 3.25 视太阳运动量的计算

 3.26 不断变化中的自然日 

第四章 引言

 4.1 早期的月球圆周假说

 4.2 月球圆周假说的缺陷

 4.3 换一种眼光看月球运动

 4.4 月球的运转及其行度

 4.5 朔望时月球的第一种行差

 4.6 关于月球近地点均匀行度的验证

 4.7 月球黄经和近地点的历元

 4.8 月球的第二种差及其两个本轮的比值

 4.9 月球离开第一本轮高拱点时非均匀运动的余量变化

 4.10 如何利用均匀行度推求月球的视行度

 4.11 关于月球行差或归一化的表格

 4.12 如何计算月球行度

 4.13 如何分析和论证月球的黄纬行度

 4.14 月球黄纬近点角的位置

 4.15 视差仪

 4.16 月球的视差

 4.17 月地距离的测定及月地距离

 4.18 月球的直径及地影直径

 4.19 日月直径、轴线和与地球的距离

 4.20 日月地的大小及其比较

 4.21 太阳的视直径和视差

 4.22 月球的可变化视直径和视差

 4.23 地球可变化的程度

 4.24 在地平经圈上的日月视差值表格

 4.25 太阳和月球视差

 4.26 分离黄经和黄纬视差

 4.27 关于月球视差论述的证实

 4.28 日月的平合与平冲

 4.29 日月的真合与真冲

 4.30 区分在食时出现的日月合冲

 4.31 日月食的食分

 4.32 预测食延时间 

第五章 引言

 5.1 行星的运行和平均行度

 5.2 早期对行星的均匀运动和视运动的认识

 5.3 地球引起的视非均匀性

 5.4 行星自身运动的视非均匀性

 5.5 土星的运动

 5.6 新观测到的土星的另三次冲

 5.7 土星运动的分析

 5.8 土星位置的测定

 5.9 土星视差及土星与地球的距离

 5.10 木星的运动

 5.11 新观测到的木星的另三次冲

 5.12 木星的均速运动

 5.13 木星位置的测定

 5.14 木星视差及其相对于地球运转轨道的测定

 5.15 火 星

 5.16 新观测到的火星的另三次冲

 5.17 火星的运动

 5.18 火星位置的测定

 5.19 火星轨道的大小

 5.20 金 星

 5.21 地球与金星轨道直径的比值

 5.22 金星的双重运动

 5.23 金星的位置

 5.24 金星的近点角

 5.25 水 星

 5.26 水星的高、低拱点

 5.27 水星偏心距的大小及其圆周的比值

 5.28 为什么水星视位置大于在近地点的距角

 5.29 水星的平均行度

 5.30 新观测到的水星的运动

 5.31 水星的位置

 5.32 进退运动的另一种解释

 5.33 五大行星行差表

 5.34 五大行星的黄经位置

 5.35 五大行星的运行

 5.36 测定逆行的时间、位置和弧段 

第六章 引言

 6.1 关于五大行星黄纬偏离的一般解释

 6.2 五大行星在黄纬上运动的圆周理论

 6.3 土星、木星和火星轨道的倾斜角

 6.4 土星、木星和火星轨道的黄纬值

 6.5 金星和水星的黄纬值

 6.6 金星和水星的二级黄纬偏离角

 6.7 金星和水星的倾角值

 6.8 金星和水星的第三种黄纬值

 6.9 五大行星黄纬值的计算

 附:天文学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1.10 天球的顺序

恒星是我们能看见的最高的天体。根据欧几里得《光学》中的证明,如果所有物体运动的速度一样,那么,距离越远的物体看上去就会动得越慢。古代的天文学家也持同样的观点,他们认为,在所有天体中,月亮旋转一周的时间最短,因为它离地球最近,轨迹圆周最小。最高的行星是土星,它的轨迹圆周最大,运转的周期也就最长。接下来是木星,然后是火星。

对金星和水星位置的认识,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分歧。这两颗行星不会像其他行星一样,每次都经过太阳的大距。因此,以柏拉图为代表的一派认为这两颗行星的位置在太阳之上(见《蒂迈欧篇》),而托勒密和大多数现代人更趋向于认为它们在太阳之下。而阿耳比特拉几则把金星摆在太阳上面,将水星置于太阳下面。柏拉图派认为,行星暗淡无光,只能反射太阳的光线,造成自身发光的幻象,如果它们位于太阳之下,就不会产生大距,极有可能是半圆形,或者别的形状,但一定不是整圆形。它们所反射的光线也会朝向太阳,从而在我们肉眼中形成新月或残月那样的形象。该学派还进一步指出,行星经过太阳时,会遮挡太阳的光线,被遮挡的区域取决于行星的大小。而这种情况从未发生,因此,柏拉图派断言:行星绝不可能经过太阳下面。

托勒密和部分现代人趋向于认为金星和水星位于太阳下面,主要是以太阳与月亮之间的广袤空间为依据。托勒密指出,月亮到地球的最远距离是地球半径的64.166倍,约为太阳到地球最短距离的1/18(即1160个地球半径)。那么,太阳与月亮的距离就正好是1096(=1160—64.166)个地球半径。托勒密认为,这个距离正好等于太阳与月亮间所有天体的拱点距离,换句话说,月亮的远地点紧挨着水星的近地点,金星的近地点又紧挨着水星的远地点,然后金星的远地点紧靠太阳的近地点。坚持这一论点的科学家甚至计算出水星的拱点距离是177.5个地球半径,剩下的空间正好是金星的拱点距离(约910个地球半径)。

因此,持有该结论的科学家不会,也没有理由承认这些天体是完全实体的。相反,它们只能是透明的,并且自身发光,或者靠穿透它们的太阳光线发光。由于纬度的变化,它们不会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光照。虽然金星比水星大,但也不足以遮蔽太阳的百分之一。太阳比它们大得太多了。拉加的阿耳·巴塔尼就认为,太阳的直径是金星的10倍。伊本·拉希德在他的《托勒密(天文学大成)注释》一书中也谈到,当太阳、水星、人的肉眼排成一条直线时,肉眼会在太阳的轮廓上发现一颗黑痣。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金星和水星都是在太阳下面运动。

结论虽然得出,但它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可靠。我们可以通过实例来验证它:根据托勒密的结论,月球近地点的距离是地球半径的38倍,而事实上,更精确的数据是大于49倍。在这个距离范围内,除了我们假想的“火元素”,一无所有。并且,金星在太阳四周偏离45。范围所形成的轨迹圆周的直径可达金星近地点到地心距离的6倍——这点我会在适合的地方进一步阐释。如果金星只是围绕一颗静止的地球在转,那么,在它的轨迹圆周范围内,除了地球、大气、太阳、月亮、水星等天体外,还能包括哪些物质呢?

托勒密在《天文学大成》中宣称:太阳应在所有行星之间运行。但这个论点没有说服力,因为太阳与月亮的关系就暴露出这个说法的不准确。除太阳与月亮的相对位置外,还有很多的摆放顺序,比如:太阳下面是金星,金星下面是水星。或者更复杂的次序。提出这些观点的天文学家们也总是能自圆其说,甚至能高谈阔论,为什么金星和水星不会像其他天体一样脱离太阳,独自运行呢?他们都有令自己满意的答案。但不管怎么说,情况只能是这样:按行星与其他天体的次序,地球并不是它们环绕的中心,或者这些行星根本没有次序,土星之所以位置最高完全是巧合,并不存在必然的理由。这两种情况总会有一个接近事实。

我们再来看看马丁纳斯·卡佩拉和某些其他拉丁学者持有的观点。他们认为,金星和水星跟其他行星一样,并没有围绕地球旋转,而是以太阳为旋转中心。它们偏离太阳的距离受它们自身轨道的严格限制,但这两颗行星的方向可能是相反的。这些学者还指出,水星的运行范围包含在金星的运行范围内,金星的运行范围比水星的运行范围大一倍多。以此为基点,部分天文学家开始将土星、木星和火星联系了起来,认为这些行星的运行范围可以将金星、水星和地球的运行范围囊括进来并且围绕它们旋转。这种思考并不荒谬,因为有非常规范的行星运动图像佐证。

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这些行星在黄昏时从地平面上升起。它们此时离地球最近,地球正好位于这些行星与太阳之间。相反,如果行星在黄昏时下落,它们此时离地球的距离就最远,太阳正好位于这些行星与地球之间。因此,它们看上去就在太阳附近,或者根本看不见。这一现象足以说明这些行星跟金星和水星一样,围绕的中心并不是地球,而是太阳。

可见,所有这些行星都围绕着同一个中心在运行。金星轨道凸起的部分和火星轨道凹下的部分也形成了一个环球范围,该范围同样跟这些行星保持着同一旋转中心。这片范围涵盖了地球和月亮的运行范围,使我们毫无任何理由将地球与月亮拆开,它们已经形成了一个牢固的整体。

这片涵盖地球和月亮运行范围的环球范围与其他行星并存,并且同样每年会围绕太阳运行一周。为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宇宙的中心是靠近太阳的。因为太阳恒定不动,我们看到的太阳的变化都是由地球的运转引起的。跟其他天体比起来,地球离太阳的距离最为理想,但宇宙太过浩瀚了,日地距离显得那样的微不足道。虽然,把太阳当做宇宙中心还不能得到最有力的证明,但比起把地球当做宇宙中心显然合理得多,至少不必假设无数牵强的轨道和运动形式。我们应该相信上帝,他是多么懂得省略那些多余无用的东西,而宁愿赋予某个事物更多的功能。

显然,这些论述已经跟大多数人的信念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我完全能理解他们的感受。然而,以上帝的名义,我定会让这些论述更符合真理和事实,让它们变得比阳光更加灿烂。如果我们愿意将“天体轨道的大小可以由时间的长短求出”遵奉为第一原则(没有人能提出比它更合适的理论),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更合理的次序:

太阳的轨道范围最高也最大。它几乎包罗了一切,因此看上去静止不动。这个范围无疑是所有天体的运动场,它们都围绕太阳旋转。也有人认为,太阳同样存在着某种运动,而我在论证地球运转时,会对此提出一种不同的解释(见图1.2)。

太阳下面的第一颗行星是土星,它的轨迹范围理所当然应排在第二位。土星旋转一周需要30年。接着是木星,它旋转一周的时间是12年。然后是火星,每两年完成一周旋转。而排在第四位的,应该是我前面阐述过的,包括了地球和月亮的那片环形范围,每一年完成一次公转。再后面是金星,每9个月公转一周。最后是水星,旋转一周只需要80天。  太阳靠近宇宙中心,同时照耀着一切。难道还有谁能为这盏明灯找到一个更合适的位置吗?诗人们将太阳视为宇宙之灯和宇宙的心灵,甚至有人将它称作宇宙的主宰。这些都不为过。赫尔墨斯将太阳誉为看得见的神,索福克勒斯笔下的厄勒克特拉则称太阳是万物洞察者。太阳似乎更像是宇宙里的皇帝,所有的行星都围绕着它,沐浴它的恩赐。当然,地球也有一名跟随者,就是月亮。正如亚里士多德在一部关于动物的著作中描述的那样:月亮和地球有着最亲密的血缘关系,同时,地球与太阳交媾,作为受孕者,地球每年分娩一次。

从这种次序中,我们会惊讶发现,宇宙具有多么神奇的对称性和规范性,所有天体的大小、运动都那么和谐。这是其他任何方法都无法实现的。受它的指引,我们会发现木星顺行和逆行的弧线看上去都比土星的要长,而比火星的短。金星的弧线又比水星的要长。在运行中,土星转换方向的次数显得要比木星频繁,火星和金星转换方向的频率却远远不如水星。如果土星、木星和火星在黄昏时升起,它们距离地球的位置就会比它们在黄昏西沉时近很多。火星就显得有一些特殊,它可以整夜照耀长空,亮度甚至可以与木星分庭抗礼,只能凭它散发的红色亮光加以辨别。但更多的时间里,火星不过是一颗很普通的星,只有辛勤跟踪的观测者才能找到它。所有这些现象的成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地球的运动。

恒星上不会发生这些现象。它们距离我们太远了,我们甚至不能知道关于它们动或不动,或者怎样运动的任何信息。光学取得的成就已经告诉我们,任何可以观测的物体都有一定的距离范围。离开这个距离范围,我们将什么也看不见。从最远的行星——土星到恒星,这个空间无比广阔,在这个范围内,我们总能看见星光闪烁。这应感谢造物主的英明和伟大。

P16-19

序言

致保罗三世教皇陛下

圣明的父亲,我常常在想,一旦我将这本关于宇宙中天体运动的书公诸于世,有多少人会因我对地球运行轨迹的解释而气急败坏,进而扬言要将我和我的学说送回地狱。不过,庆幸的是,我对自己的学说还没有迷恋到疯狂的地步。我知道,哲学和真理不会受世俗成见的左右,它们是在上帝允许的人类智慧范围内,对万物真谛的召唤。他们不需要那样疯狂。

我早已想到,对于那些多个世纪以来,承认地球静居于宇宙中心的人们来说,如果我坚持地球在运动的论断,他们也一定会以同样坚定的态度,将我关进疯人院。我踌躇很久,是否应当把我论证地球处于运动中的著作公诸于世,或者效仿毕达哥拉斯以及其他一些人的惯例,把哲理奥秘仅仅口述给至亲好友,而不著于文字。我相信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并不是像某些人设想的那样,担心自己的学说流传开后会产生某种妒忌和敌意。相反,这些满怀献身精神的伟大人物们希望他们所取得的成就能够获得应有的认可,而不是遭致无知者的嘲笑。而我,害怕自己的论点因为新奇和难于理解而被人蔑视和嘲笑,这几乎迫使我完全放弃已着手进行的工作。

就在我几乎完全放手的时候,我的朋友们却使我坚定了下来。其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是卡普亚的红衣主教尼古拉·舍恩贝格,他精通多门学科,是一位负有盛名的学者。还有我挚爱的台德曼·吉兹,他是捷耳蒙诺地区的主教,专心致力于神学和优秀文学作品的研究。在我把此书埋藏在我的论文之中长达36年后,他依然没有放弃,反复鼓励我,有时甚至夹带着责难,急切敦促我出版这部著作。另外几名很杰出的学者也建议我这样做。他们启发我、鼓励我,要我放下那些困扰我很久的疑虑,勇敢地将著作拿出来与天文学的研究者和学者们共享。他们诚恳地对我说:或许地动学说在大多数人看来仍很荒谬,但总有一天,上帝会从迷雾中站出来,证明这部著作的伟大。我显然被这一信念鼓动,终于决定出版这本书。

是的,尊敬的教皇陛下,我已经获得了莫大的勇气,将自己花费了巨大心血研究出来的结果公诸于世,并毫不犹豫地用书面形式陈述它。或许,您大概想听我谈谈,我怎么会完全否定那些天文学家的论点,甚至违背常识,而假设地球正在它预定的轨道上漫步呢?是的,您会感兴趣。  这一点,我并没打算向陛下隐瞒。首先,他们对太阳和月球运动的认识并不是那么靠谱,以致他们被“回归年”戏弄,却始终测不出它的长度。事实上,他们在对天体运动进行测定时,使用的并不是相同的原理、假设和对视旋转及视运动的解释。有的人只会用同心圆,而另外一些人却用偏心圆和本轮。然后,他们都找到了各自的答案。当然就出现了我们看到的现象:相信同心圆的人能够证明,用同心圆可以叠加出某些非均匀的运动,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唯一的缺点是他们用这个方法不能得到任何与观测现象完全相符的结果。而那些设想出偏心圆的人通过适当的计算,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视运动的问题,前提是他们引用了许多与均匀运动的基本原则显然抵触的概念。最重要的是,偏心圆不能得出任何跟宇宙的结构及其各部分对称性的结论。他们像一群画家,在不同的地方临摹人体的头、胳膊、大腿,或者其他部位。尽管他们技艺超群,但也只能拼凑出一只漂亮的怪兽,而不是完整的人体。可以想见,采用偏心圆论证的过程,或者叫做“方法”,如果不是遗漏了某些重要的东西,就一定是塞进了一些舶来的、毫不相干的东西。如果他们遵循科学的原则,这种情况绝不会发生。

如果我现在所阐述的还不够清楚,那么将来,在适当的场合,它一定会变得跟耶稣的眼睛,或者庄园里熟透的水果一样清晰可辨。

传统天文学在关于天体运动研究中存在的紊乱状态让我思考良久。每想到天文学家们不能理解最美好和最灵巧的造物主为我们创造的世界,我就感到懊恼。然而,对于那些跟宇宙相比显得极为渺小的琐事,他们却考察得十分仔细。因此,我开始孜孜不倦地重读了我所能得到的一切有关天文学的著作,期望找到一些与天文学教师在学校里所讲授的那套不相同的关于天体运动的资料。我首先在西塞罗的著作中查到:赫塞塔斯曾设想过地球在运动。然后又在普鲁塔尔赫的作品中发现了相同的观点。当然,还有其他一些优秀天文学家关于天体运动的资料。为了使每个人都信服,我决定把他们的言论摘引如下:

很多人认为地球静止不动。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费罗劳斯却相信地球跟太阳和月亮一样,都围绕着一颗火球做倾斜的圆周旋转。庞都斯的赫拉克利德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埃克范图斯也认为地球在运动,但不是朝前运动,而是像一只车轮,以自我为中心做逆时针旋转。

我正是在这些富有真知灼见的资料中受到启发,开始考虑地球是否在运动,或者是以什么样的姿态在运动。这个想法听上去很荒谬。但我知道,为了能够解释天文现象,很多卓越的科学家已经设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圆周。因此我想,我或许可以找到有关地球在做某种运动的证据,从而找到比我的先行者更具说服力的解释。

假定地球存在我在本书中阐述的那些运动——经过长期、认真的研究——我坚信:如果把其他行星的运动与地球的运行轨迹联系在一起,并以每颗行星的运转来计算,那么,我们理论上将观测到所有的行星和一切天体。如果再进一步推测,所有天体的顺序和大小跟整个宇宙完全是一个有机体,我们移动任何一部分甚至某一个运行中的天体,整个宇宙的秩序都将受此影响,从而变得混乱和不可预见。因此,在我阐述我的学说时,我决定采用这样的顺序:

第一卷,我将阐述天体在宇宙中的整体分布和我所认为的地球的运动。在其余的各卷中,我会把宇宙中其他天体的运动与地球的运动联系起来,如果这些天体的运动都与地球的运转有关,那么,包括地球在内的各种球体在宇宙中运行并共同构成宇宙的观点将获得又一有力的证据。那些富有智慧和科学精神的天文学家,如果他们的思考足够认真和深刻,那么,我所引用的材料就会最大程度上支持我的观点。

为了更直接面对所有人的批判和质疑,我愿意把我的著作呈献给陛下。您对一切文化(当然,更包括天文学)的热爱和您的教廷的崇高与英明,使您成为了至高无上的权威,您的威望和智慧可以轻而易举辨别诽谤者的中伤,尽管他们伪装得十分出色。

尊敬的教皇陛下,您知道,总会有一些夸夸其谈的学问家,他们对天文学一窍不通,却充当起了这门学科的行家。他们从《圣经》中断章取义,曲解科学,以捍卫和粉饰他们阴暗的个人利益。他们对我的学说吹毛求疵,任意曲解。而我仅仅抛给他们一个蔑视的眼神。这些人中,甚至包括拉克坦蒂斯,当然,他是一位无可争议的杰出作家,但不是科学家。他可以扬扬得意地谈论地球的形状,并嘲笑那些宣称大地是球形的人。他对我的讥讽可以理解,因为天文学著作里面只有科学和理性的推测。只有真正的天文学家会发现,我的著作对教会将有不小的贡献,而教会目前正在陛下的主持之下。前不久,当国王还是里奥十世时,拉特兰会议曾讨论过教会历书的修改问题。这件事悬而未决,原因仅仅是年和月的计数方式和对太阳及月亮的运动测定得不够准确。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在佛桑布朗地区最杰出的保罗主教的倡导之下,我将注意力转向了这些课题。现在,我就将我思考和研究的结果呈献给陛下,敬请教皇陛下及所有富有学识的天文学家来鉴定。

为使陛下不致于感到我在夸大本书的用处,我现在就转入正文。

书评(媒体评论)

《天体运行论》的出版,标志着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它使人类恢复了对智力的信心——而不仅仅是眼睛。它不仅引发了人类宇宙论的伟大变革,并且将人类的好奇心引向了漫漫宇宙。

哥白尼用这本书(虽然是胆怯地而且可说是只在临终时)来向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德国哲学家 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

哥白尼是一位波兰教士,抱着真纯无瑕的正统信仰……他的正统信仰很真诚,他不认为他的学说与《圣经》相抵触。

——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和数学家 伯特兰·罗素

力大无比的巨人能够搬过一座山来加到另一座山上,可是雷的劈击却能把巨人制伏——比起所有这些巨人,哥白尼一个人不知要坚强多少、伟大多少、幸福多少。他把整个地球连同所有的山岳举起来迎向群星,雷的劈击却不能把他制伏。

——丹麦著名天文学家 第谷·布拉赫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天体运行论(全译插图本全新修订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波兰)尼古拉·哥白尼
译者 姚守国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4067180
开本 16开
页数 2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1-03-01
首版时间 2011-03-01
印刷时间 201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天文地理
图书小类
重量 0.6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P134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50
196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4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