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好学校从关注每个学生开始--石梅小学优质教育多元感悟/名师工程名校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名师的教学经验,名校的办学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弘扬的。尤其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学校更是值得我们推崇,因为,在新时代、新课程的背景下,一所学校要想更好地发展,其核心应该是传承属于自己的文化,且在传承的过程中有创新,这种创新一定是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瞻远瞩的。只有这样,一所学校才能拥有既有深厚底蕴,又有时代特色的核心文化,而这种文化最终会成为师生共同拥有的精神引领。

顾泳、张文质主编的《好学校从关注每个学生开始——石梅小学优质教育多元感悟》从多种视角阐述了一所百年小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让更多的教育管理者很好地领悟如何更好地管理学校,进而取长补短,促进自身不断反思与创新,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内容推荐

顾泳、张文质主编的《好学校从关注每个学生开始——石梅小学优质教育多元感悟》从“多重身份,多元感悟”的视角对百年老校石梅小学的优质教育现状进行了巡礼,勾勒了如下篇章:“传承与超越:石梅的立校之本”“首善德育:远大前程的基石”“儿童立场:于细微处关怀生命”“缤纷课堂:科学与人文并举”“争鸣研究:让另一种声音执勤”“书卷校园:守住文字的神性”“永远的石梅:来自校友和家长的声音”,以期以呈现和感悟的形式,而不是说教的形式,向广大基础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提供百年老校的精神气象。

《好学校从关注每个学生开始——石梅小学优质教育多元感悟》即将向读者展示的内容,便是石梅小学两年以来秉持的“书卷校园、首善德育、争鸣研究、儿童立场”的特色观、一心做生命化教育实验所生成的成果。

目录

序言 让我们一起做“好学校”之梦

石梅沿革

引言 石梅书院精神的溯源与传承

第一篇 传承与超越:石梅的立校之本

一所学校应有的生命气象

——张文质与顾泳的对话

学校也要有学校的精神面相

树是学校的精神象征和精神寄托

好的学校一定会引导人变得更好

读书能够让教师始终保持一颗柔软的心

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彰显学校生命的魅力

书是学校最能倚仗的评价标准

要让学校的每一个人都有成长感

生命化教育是学校自觉改变的生发

在实践中做一名T型校长

——石梅两代校长的对话

学校管理要横向融合,纵向深入

学校管理者要带着思考的头脑

合格的校长应该内心装着教工

校长要努力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百年老校年轻枝长的历史担当

——陶继新与顾泳的对话

胸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品行:爱心传递,温润心灵

引领:传播温情,润泽生命

视野:关注阅读,诗意生命

石梅精神的梳理与创新

第二篇 首善德育:远大前程的基石

体验,让儿童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人

行走于爱的德育之路

用爱心谱写青春之歌

公民教育实践:以本色育童心

责任,让我们携手同行

人人都是石梅星

石梅小学中队活动剪影

六月欢歌

五色花,光荣花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

中队是我家快乐你我他

架设爱的心桥

在爱的感召下

——爱心助学游随想

充满希望的土地

打开那扇窗

换一种方式交流

第三篇 儿童立场:于细微处关怀生命

我要找童年

叩问心灵

是否保卫了孩子们童年的美好

是否等待孩子的缓慢成长

是否带着晦暗入眠

“你是新的”

每个人都是第一

生命是一团热情的火焰

学本领

孩子是玻璃做的吗

“我和你一样”

饭盒打翻了

愿做那缕春风

爱需要沟通

有一种智慧叫“爱生如子”

课间的快乐

“我能拍200下了”

我为学生喊“加油”

第四篇 缤纷课堂:科学与人文并举

生命课堂

唤醒,语文教学的生命化追寻

活力,使美术教学充满人性美

让科学课堂充满人文光辉

风格课堂

“游戏化”课堂中的“系统化”学习

回归生活本色的劳技课堂

——关于“钉纽扣”的训练

趣味化·结构化·策略化

——关于有效复习的思考

快乐学唱“幸福”歌

主题课堂

在朗读中体验、欣赏与感恩

感恩亲情传承孝礼

第五篇 争鸣研究:让另一种声音执勤

从课堂开始润泽生命

幸福人生从“生命教育”开始

反思,让另一种声音执勤

如何上好第一课时

小草与大树

爱,于无声处

有一种爱需要等待

新教材,想说“爱你不容易”

答案的天平需要“情味”

生命的“内不化”

打开课题研究的另一扇窗

——“微型”课题研究

关键词,引领课题研究的方向

“微型”课题,揭开课题研究的神秘面纱

“快乐与创新”讨论沙龙纪实

“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讨论沙龙散记

第六篇 书卷校园:守住文字的神性

春天,让我们播下阅读的种子

——石梅读书节启动活动致词

我的阅读故事

穿过文字的精神高地

——谈石梅为什么用心做刊物

“我喜欢的一市书”活动设计

努力抗拒“平庸势力”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随想

慢慢静享这美好的时光

词的记录

一个夹着大红肠的三明治

炸土豆条是从哪里来的

幸福的定义

在爱中荡涤灵魂

一夜吹香过“董桥”

访问玛丽蒙女校

在诵读经典中提升教师品行

让生命升值

伟大的教育者都是伟大的读书者

第七篇 永远的石梅:来自校友和家长的声音

记忆中的石梅园

有缘

七十年前石梅求学

珍惜在校的每一天(来信摘录)

眷恋母校

“六一”忆石梅

大礼堂

喜欢石梅

母校巡礼

——贺石梅小学扩建竣工

石梅旧影

——为贺石梅新校落成而作

与孩子共同成长

——家长感言选登

我们的小学

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

女儿与石梅小学

后记:返本开新

——从遇见生命化教育开始

试读章节

我要找童年

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彻也的孩子由母亲带来学校,在那儿哭闹着不肯进教室。小林老师过去询问缘由,那孩子哭着说:“老师和妈妈都骗人,说学校里很快乐,都是撒谎!”小林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好对彻也说:“学校也许不是一个快乐的地方,但是很多同学不都一直坚持着吗?”这时,在旁边听到这话的孩子们纷纷附和:“是呀,我们也不觉得快乐呀!”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深深震撼了小林老师,也震撼了我!

那天,在读书会上,我忍不住问其他老师:“你们有没有人做过这样的调查:问问孩子他们是否快乐。”一时间,大家都有些沉默,只有小丁老师一人举起了手。她说,那天和一个孩子去爬山,,问他:“在学校里,你快乐吗?”那小男孩摇摇头,率真作答:“不快乐!”丁老师蓦地停住了。这个只有一个调查对象的结果也让室内安静了很久。或许,很多老师的内心和我一样痛——我们既不敢过问孩子的快乐,也不敢过问孩子的忧伤,我们不敢,是因为我们知道!

是的,我们知道,孩子们并不快乐。

他们在一堆堆的作业里埋头苦干,忘记了什么叫做烂漫;他们在一次次的考核里奋力拼搏,忘记了什么叫做梦想;他们在一项项的培训里辛苦奔波,忘记了什么叫做自由……在没有了烂漫、梦想、自由、天真甚至安全的日子里,他们的童年丢失了。

想起了顾城的那首小诗:

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之中,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一个淡绿。

多么鲜活的色彩,多么明亮的童年!

钱理群教授说,童年生活应该是欢乐的,这是他们基本的生存权利。“基本”“权利”两个词震聋发聩。这对当今的教育来说,实在是一份警醒,一个令人感到难堪的叩问啊!

站在童年的门外,我开始战战兢兢地去找一条走向童年的“秘密的通道”。

那天上《桂花雨》,我们将课堂搬到了学校的桂花亭。正是秋日午后,阳光斑驳地落在庭院里的桂花树上。孩子们在台阶上坐下,我们开始上课。

师:读读课文第一段,看看作家琦君最喜欢桂花的什么?

生:朴实、香味……  师:书上所写的“笨笨拙拙”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来,我们一起好好看看院子里的这几棵桂花树吧!

孩子们“呼啦”一下簇拥到了树下,煞有介事地看着、说着。当文字与生活融合,一切便充满了趣味与生机。

师:大家再读一读,看看它开花时是什么样子的?

生:它开的花大都很小,藏于绿叶间。

师:那么我们学校的桂花在开放时也是这么羞涩吗?

经我这么一提醒,孩子们发现,庭院里的桂花分明开得那么张扬。虽然也很小,但一簇一簇地从叶丛间冒出来,便满目皆是。我微笑着告诉他们:“作家琦君念念不忘旧宅院里的那株桂花树,我们也拥有只属于我们石梅孩子的独一无二的桂花树,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孩子们全都笑了。这一刻,我看到了生命的诗意绽放;我也知道,在今天的课堂上,我和“童年”有了一次庄重的接头。

著名教育学者肖川教授曾为我们界定了真正的教育,他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肖教授的描述少了一些我们惯见的严谨,可是,在诗意流淌的语言里,我们却能依稀想见一些教育的场景:孩子们或是捧着书本尽情阅读,或是忙碌地进行着各种实践活动,或是在与自然界里的一朵花、一只虫对话,或是徜徉于人类悠久的历史长河里生发无限豪情与憧憬。教育在这些画面里生动地呈现出它的光明、慈祥与和谐,它是一种润泽,是一种点化。

记得那天一早进教室,孩子们都在安静地看书。思琦很兴奋,她说,她已经看完那本《夏洛的网》了。我很是惊讶,因为这本书是我前天才向他们推荐的。

这学期我继续开展读书活动。然而,孩子在校的时间有限,到底该怎么做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呢?我想到了比赛。每周由我或是学生推荐一本书,将书名写在“读书角”,我进行简单导读之后,就让孩子们在课余自行阅读,谁先读完,就把谁的名字写在“读书角”里。同时,为了保证阅读的深入与到位,我每周组织一次交流,每月评出“阅读之星”,奖励书籍。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看到了一幅动人的画面:早晨,孩子们三三两两地来到教室,从书包里取出心爱的书,便投入地看起来。洁净的窗外是静默的大树,抬头便可见明丽的蓝天。我也捧一本书,和他们一起读。看到有趣处,我总是忍不住笑出来,然后和孩子们分享,于是,笑声便荡漾开去。课间,仍有不少埋头阅读的身影,也有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发表自己的阅读高见的。当“读书角”里写满孩子们的名字时,我们便开始了一项简单而隆重的仪式——依次读出这些孩子的名字。你可以想到,当自:己的名字被读到时,孩子们脸上那份掩饰不住的激动与骄傲。

我一直深信,阅读是一种浸润,会让童年变幻成一个色彩缤纷的梦;我也终于明白,阅读是一种素养,会让孩子一生有梦有爱。在我和孩子们共同的阅读生活里,我,和童年在一起!

我无法确切地描述教育该有的模样,童年该有的样子,我更愿意的是做一些基于现实的、并不遥远的、具体的教育展望,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教育改变。因为基于现实,我便能实实在在地找到一些问题的根源,然后试着去解决它;因为并不遥远,我便能拥有足够的勇气与毅力,然后不断地去靠近它;因为具体,我便能从点滴小事人手,实现改变的可能。

为了爱与梦想,为了找回孩子们丢失的童年,我愿意去追寻!

(曹丽秋)

P71-73

序言

——让我们一起做“好学校”之梦

我一直做着“好学校”之梦,我也知道这样的梦是很难有寄托的,但仍笨拙地生活在自己的梦想里,大概有梦总是一件好事。

寻梦之路使我和石梅小学相遇,不是说我从这里看到了梦想中的天光与景致,也很难说一所美得有点让人惊讶的校园就是我曾经想见而又无法确知的,至少,很多相遇实在是我们一直的等待。走进石梅小学,迎面而来的如家一般的感觉,令我伫足、聆听、观看、思虑,目之所及,心之所念,我竟有了对更好的教育的更多相信。

所谓的相信大概就是愿意、坚守、行动、承受、接纳、等待,等等,由此,同样可以说,心中仍有着“相信”的人,总是希望不断地去放大这些相信——一所学校如果始终激荡着这样的热情,一定就会有耐心把爱和真善美作为重担与学业放在肩上,“那么将来继我们而来的人们会看到一点小小的进步与减轻,这就够好了”。(里尔克)

现在,与其说我推荐的是一所学校,不如说,我更愿意和你一起通过对这样一所学校的不断审视,更沉静、更忍耐、更坦白地去回答教育和我们生命中每天遇到的难题。在一个生硬、粗陋的世界里,我们必须在痛苦中学习,也需要学会等待和自我激励。

张文质

后记

后记:返本开新

——从遇见生命化教育开始

遇见张文质先生,遇见生命化教育,该是2008年的事,可我却无法详细回想出我们交遇前的细节,仿佛这样的相遇是前生今世冥冥中的安排,喜悦而自然。

很多年以前,我把网络上激起我内心涟漪的小文《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长》,一字一句地笨笨地抄写在日记上。可我知道,尽管我内心的最深处期望着教育能长成那个安静、舒展的模样,但现实中的我无力拉回那一双双包括我自己的匆忙赶路的脚。大脑中仿佛一直有个跷跷板在撬动,有时为这样的理想信念无比昂扬而激动,有时又确认如此单纯的想法很傻很天真,毫不留情狠狠击碎这样的乌托邦。直到遇见张文质。

那个春天的讲演,无疑若丢进石梅思想之湖的石子,“对生命的遗忘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最大的失职与不幸……生命比任何知识、规则、纪律,甚至荣誉、被许诺的未来的发展与幸福的可能性,所有的一切都更神圣……我们始终还要谨记,教育是生命的教育,学校是生命的学校。一切都因为我们活着,因而我们唯有希望活得更好,生命的有限性催促着我们的行动,活出意义也便是我们生命的价值所在……”仿佛生命里等待了许久的相遇,等待、活力、同情、宽容、被召唤感、责任……一个个早已藏在石梅人生命根底的字眼被默契挖出,一个个怀有慈悲、恬淡、感恩心躬行着的石梅教育人的初心在生命化教育精神的点化里悄然绽放,一双双眼睛放射出无比坚定与灿烂的光芒。那一刻,石梅人找到了百年书院诗意情怀、教育梦想、淡泊闲定生命对接的欢愉。

那日下午是意犹未尽的湖边攀讲。风,细细的,在阳光里穿行。阳光,暖暖的,在风中蔓延。湖边的每人都沏着一杯茶,安静地听,碎碎地念,好奇地问,那些生命里的密码,流水般从光阴里走了出来,每一个心波,微澜轻轻飘荡。教育温暖而朴素的面貌,像石梅后山大青石上的苔,软绵绵,湿漉漉,铺满每一个水洗的心灵,有份找到了返回教育原点的安宁。

思想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民间立场见证了生命化教育的思想之力,“无需任何的认证、愿意,你就是课题组的成员……”我深信所有的石梅人与我一样都无法回忆起我们算是何时加入了这样的课题组,只记得被这份没有职位要守护,没有地盘要巩固,执守而坚定的朴素所吸引。

“任何有意义的变革都是在人内心发生的,教师需要为自己心灵的自由预留开阔的空地,教师也应该为自己优质的生活承担更多的责任,实际上所有进取的努力都可能意味着一种自我救护、一种有助于提升生命的自我期待。”诗意的文字召感着愈发多的石梅人愿意为自己的生命幸福、孩子的生命幸福而承担更多责任。

我能确认校园里,有一丝又一丝更温软的气息从每一个角落、每一块砖缝里流淌出来,一双又一双更坚定的目光在校园里微笑、交汇:《石梅苑》办起来了,《同心桥》出刊了,石梅广播电视台开播了,孩子们和教师的“成长进行时”设计启用了,“石梅文化台历”系列推出了,班里的讲台书柜上有养眼的花草了,班级橱窗里有“全家福”了,暑假早早地默默地开始家访,开学第一天就到达孩子和家长手中的信,升旗仪式上每次出现的轮椅,家长会《我和你》歌声的轻轻扬起,毕业典礼《最好的未来》音乐里孩子们和教师的深情拥抱,10岁成长仪式上难忘的数字造型,假日里全班孩子随教师去探寻古琴的乐律……没有人要求石梅人必须这样做,没有入告诉石梅人应该这样做,但就是怀着这样一份对生命细致入微用心与小心翼翼呵护的信念,让“自讨苦吃”的信念在校园里肆意生长。没有坚守的艰涩,唯有充盈着欢畅前行的喜悦在生命里荡漾。

在许多人都愿意给学校标上一个能抓人眼球的概念或符号的年代,生命化教育并不是个过于新鲜的词眼,但我们依旧愿意试图在追随“生命化教育”的路程里走得更坚实,以延续百年书院文脉不绝背后的精神品质,呼应教育发展应对“人”生命品质关注的要义。

这样的追随并没有预设过要获得怎样鲜亮的果实,只是从生命的本分出发,从教师的良知出发,仅此而已。但石梅人无法否认,我们真的有了果实!有如这次在张文质先生反复的鼓励与敦促下,石梅人在2009年出版了《江苏名校管理论丛·生命化教育卷》后,再次向大家呈现的这份书稿。它带着真实的粗糙,忠实地记录着石梅人最原始、最生动的生命化教育实践里那些点点滴滴的思考与行动。它注定没有大棚蔬果的鲜亮,但它葆有着自然、环保和绿色的果实的本分。

所以此刻,我无法掩饰,当您把书翻阅到这儿时,我和我的伙伴们正用虔诚的心在感谢,感谢您愿意把目光留驻在《好学校,从关注每个学生开始——石梅小学优质教育多元感悟》上。相遇是缘分,我们贪婪地奢望着您的内心或许能有淡淡的欢喜弥漫。但我们也深知,问题更是这个世界最好的礼物,所以甜蜜与默契的等候里也有对您冷峻审视的期待。因为,它们都将是我们前行里最温暖与最智慧的帮助。

饮水溯源,对于这样一份记录着一所学校生命成长行程的书稿,她的出生,石梅的每一个人都心怀感恩。感恩常熟教育局殷局长等领导,对石梅人闲漫于生命化教育之路的宽容与等待,指导与鼓励;感恩生命化教育的倡导人张文质先生,给石梅人生命化教育之行的引领、指点和帮助;感恩鲁亢老师、北京森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陈文芳老师,在书稿纲目制定及后期修改中付出的辛劳。因为这些关怀、顾念与帮助,让我们有了呈献这份书稿并继续展现自我的勇气。

生命与教育注定是个永远都说不完的话题,有如生命的轮回,生生不息。生命化的教育,让石梅教育人在教育的旅途上,多了回到人、回到生命、回到爱的素心与本分,在凝视的怜爱、悲悯的体贴里,带着信念力量进发的自然与真诚、执著和投入,感染和感召着孩子们对于未来热烈的憧憬和向往,昂扬着迈出每一个新的步伐。

顾泳

2010年10月17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好学校从关注每个学生开始--石梅小学优质教育多元感悟/名师工程名校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顾泳//张文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151852
开本 16开
页数 2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1
出版时间 2011-03-01
首版时间 2011-03-01
印刷时间 201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29.285.33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39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6:4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