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佛理究竟(证严法师讲四十二章经)
内容
编辑推荐

《四十二章经》是最早译成中文的佛经之一,取自佛陀说法的精要法语,文字简练朴实而不失优美,意义深远。全经四十二个章节中,已涵盖了佛法中的主要精髓。佛陀生动的比喻,反复不同层面的谆谆教诲,旨在教导大众如何观照自心,发挥自己生命的良能,从行、住、坐、卧中趋向正道,以达到清净安乐的境界。

汪严法师以细腻的解说、贴切的诠释讲解此经,并融合许多发人深省的真实故事,将佛法带入日常生活之中,使心灵逐渐清新明净,待人处事和雅圆融。

内容推荐

佛法就像一颗很硬的糖果,对没有牙齿的人来说,这颗糖放在口中含着,能够尝到糖的甜味;对有牙齿的人来说,在口中咀嚼更能尝到那份甜味的质感。但是若不会运用,就像没有牙齿的人却硬要一口咬下糖果,牙龈可能会受伤、流血。所以,要深深去思惟、体会。

魔是一种障碍,它有两种。一种是外魔,他会运用外境来扰乱修行者的心。另一种魔是内心自起的无明烦恼,它会扰乱、障碍自己的道心。

人人本具佛性,只因被烦恼遮蔽而无法外露。就如铁器的本质原本就很坚硬,只要去除杂质就能制成精纯的器物。

目录

前言/1

经序/1

第一章 出家证果/7

第二章 断欲绝求/13

第三章 割爱去贪/19

第四章 善恶并明/24

第五章 转重令轻/28

第六章 忍恶无嗔/31

第七章 恶还本身/35

第八章 尘唾自污/37

第九章 返本会道/40

第十章 喜施获福/43

第十一章 施饭转胜/46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50

第十三章 问道宿命/65

第十四章 请问善大/69

第十五章 请问力明/72

第十六章 舍爱得道/77

第十七章 明来暗谢/79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82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86

第二十章 推我本空/89

第二十一章 名声丧本/92

第二十二章 财色招苦/95

第二十三章 妻子甚狱/97

第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100

第二十五章 欲火烧身/102

第二十六章 天魔娆佛/104

第二十七章 无着得道/107

第二十八章 意马莫纵/109

第二十九章 正观敌色/111

第三十章 欲火远离/114

第三十一章 心寂欲除/116

第三十二章 我空怖灭/119

第三十三章 智明破魔/122

第三十四章 处中得道/125

第三十五章 垢净明存/129

第三十六章 展转获胜/131

第三十七章 念戒近道/135

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灭/138

第三十九章 教诲无差/142

第四十章 行道在心/147

第四十一章 直心出欲/150

第四十二章 达世如幻/154

试读章节

佛陀说,出家“沙门”,要断欲去爱才能“识自心源”,认识自心的本体。“心源”指如来本性,也就是真如。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自性,所以,人的本性和佛性一样,只因被一念无明蒙蔽而爱欲、烦恼丛生。每个人都有家,家者,“枷”也,出家即是为了脱离这个枷锁,而找回自己本来的面目。

“达佛深理,悟无为法”,我们要了达佛陀的深理,解悟无为的本性与涅槃清净的妙境。“悟”是觉的意思,证是身体力行。修行是要真正去体悟,例如:我们现在觉得盘坐后,脚会痛或修行辛苦,是因为“我”和“身”还系缚着(我的身躯绑住我的心),而这些都是功夫还不到家,所以才会感到痛苦;若是修到真正顺心的境界时,也就是达到身心解脱、轻安自在的境界,就能够“行道”了。那时,我们的身心自然了无挂碍,也就一切无难事了。

“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佛陀的心法、教理,是“无所得”,也是“无所求”的,是原本就存在的无为法,不是造作的;众生本来就具有清净的本性,无须向外追求。《金刚经》云:“说法者,无法可说。”我们的自性和佛陀是平等的;既然是心、众生与佛平等,那还要修什么呢?又有什么好“得”的呢?其实,众生的心地,就像被一层雾所遮蔽的镜子,所要下的功夫是要拭除雾气。只要雾气一除,镜面光洁,自然能照彻外面的景色,而不染着镜里的物质,所以说“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只要内心有所觉悟、体会,声色货利等等外境,还有什么值得追求的呢?

“心不系道,亦不结业”,到了“内无所得,外无所求”的境界,心就不会有所执著而造下恶业。《金刚经》有云:“如筏喻者”,学习佛法就像乘坐竹筏一样,是要将人由此岸载到彼岸。一旦渡过河流,就要舍弃竹筏上岸,不要执著在那竹筏上。又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对正法尚且不可执著,何况是邪法?我们要依教奉行,但是如果没有真正体会佛陀所说的法,执著而不知变通,就像到岸之后,却仍坐在竹筏上不愿舍离,将永远无法登上彼岸。

所以,“心不系道”是指心不要被“道”所束缚,也就是不执著。我们修行要像走路一样,前脚走,后脚就要放;这样才能继续前进。而且,心不但不系道,也要不“结业”。我们要断惑,因为有迷惑才会造业,如果能够断欲去爱,就不会结业了。

“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如果能修证到无分别的根本智,也就能“无念无作”。所以,我们要依循佛陀的教法,循序渐进、由浅人深地修行,并借由事相来端正威仪。所以,要依靠“戒”来护持我们的戒体,若能守戒清净,就像一张干净洁白、一尘不染的白纸。当我们的心达到本源的时候,也就是“无念无作”、学成功夫了。

学习事物,一定要全神贯注;熟悉了,自然能够运用自如。就如驾驶飞机、车子一样,之前一定要专心学习、了解车子或飞机的复杂性能,才能得心应手地操作而不会惶恐。有些人连搭飞机都感到害怕;但是,飞行员熟悉驾驶原理,所以能得心应手。

我们修行也一样,在还没有成就之前,一定要专心一意地学习、体会真理。若能达到最高的程度,就是“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的境界。

而“不历诸位”,是指不用再一果位一果位地进阶,也就是“顿觉”。只要我们心静气平,那就是本来面目,也是真体会。根机锐利的人,就能够“闻一知十”。例如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赞叹颜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子贡)闻一以知二。”同样是由孔子教授道理,弟子们也同时听闻,子贡却说:夫子讲一分道理,我可以理解两分,而颜回却可以了解十分,这就是对智识体悟的强弱之别。

但是,就一般修行人而言,都必须一步步渐次地修行,才能断除三界的“惑”。因为三界众生最大的烦恼就是欲爱,所以佛陀要我们先断欲去爱,才能断一切烦恼。修行若要识心达本,就要去除爱欲,还要断除对一切物质的贪欲,也就是断除“四惑”及“五惑”的烦恼。

P13-16

序言

现代生活已迈入高科技,而讲究科技,往往容易使人迷失在制式的度量中,比如:求学时总是在乎成绩高低、专业出路的好坏;求职时也会在乎收入的多寡、升迁的快慢。当一切标准都被量化时,心中的尺度就如一把弹簧秤,时时评量着所获得的报酬,一旦弹性疲乏,人生准则即顿失依止。

在追求效率之下,人与人或人与事的接触、变化,都在瞬息之间。还有更多人因面对丰富多元、快速变迁的社会,而行为处事却有太多模糊的标准,以至于无所适从。如何在快速短暂的时间中,应对进退都能表现得体,展露个人风范?这需要长期的人文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显现出与人和谐、对事圆融的态度。

现代人在物质满足之余,常向内心寻求、探讨。一些心灵改革的呼声,坊间盛行的心灵系列书籍,大众传媒上的座谈,处处都在说明现代人多么渴望寻求心灵的解脱,找到一条心灵的出口。

佛陀的教化是最佳的心灵导引,以《佛说四十二章经》而言,它是取自佛陀说法中的精要法语。平时,佛陀说法会观机逗教,又多所取譬,所以经文较长;而《四十二章经》文字虽短,意义却很深远,可谓言简意赅,又易于诵读、理解;全经四十二个章节,已涵盖了佛法中的主要精髓,对于初学者而言,确实是进入浩瀚佛法世界的一个最佳入门。

对于一般读者而言,本经可说是另一部《论语》。它除了能帮助读者建立个人思想观念,以及行为举止的规范外,更能提醒、教导修学者种种精神层面的观想。比如第十九章中,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从天地而世界而灵觉,以浅显渐进的说法,表达出无常的真理,足以让我们从文字中心领神会到那无垠的真理境界。

佛教在公元前6世纪由释尊创立,直到西汉时方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公元67年左右),特命大臣到西域(印度)寻求佛法,数年后以白马驮负佛像、经书返回洛阳,并礼请迦叶摩腾(摄摩腾)与竺法兰两位高僧前来翻译。《四十二章经》就是最早翻译的佛经之一,也是中国官方正式翻译佛经之始。

汉明帝因礼敬佛教,遣使西域求法,在迎佛经回洛阳时,特兴建一座白马寺,供迦叶摩腾与竺法兰等高僧在此专心译经,以后,“寺”便成为佛教殿堂的专有名词。由此可知,当时中国从官方到民间对佛法的渴求,以及敬重佛法的虔诚。

在粗略了解《四十二章经》传入与翻译的历史背景后,我们知道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学鼎盛时期之一。当时的文学环境,也会影响译者译经的写作。综观全经,朴实而不失优美的经文,将佛陀的教法,精辟地一一道来,让学佛者更容易亲近佛法,进而启人智慧,引入行善精进。

本经一开始便明白讲述苦、集、灭、道四大真理,这是修行者修学的基础,也是人生历程的本质真谛。其中大部分经文所讲的去恶行善观念,与中国儒家思想非常相近,但佛法更彻悟之处在于深入精神层面,有系统地为内在思惟以及外在行为,清楚指明方向,以引导大众自行化他。

首章清楚说明修行的次第,二三章主要针对出家众面言,四章以后便普及适于一般人的修行方针。而朴实浅白的文字,佛陀生动的譬喻,不同层面的反复谆谆教诲,都在教导我们如何观照自心,进而如何付诸行为去恶修善,发挥自己生命的良能,并且明白指出一条直趋光明、清净的道路,让大众循正路而行,以达清净安乐的境界。

证严上人于1966年创立慈济功德会即致力宣扬——将佛法落实于生活中。上人常言:“经者,道也;道者,路也。”并从慈善志业开始,济贫教富努力不懈。为了让弟子们能解行并进,在20世纪70年代,上人对静思精舍常住众及慈济委员、会员讲述本经大意,当时的社会环境还很单纯,慈济功德会所接触的层面尚仅及于慈善。在文中,上人以浅显的语言、轻柔的口吻、慈悲的心怀,谆谆讲解着每一个篇章,宣扬着“自净其意、欢喜布施、造福自他”的思想。

而今慈济之路已历经三十四年,遍及全球的慈济人跟随着上人的脚步,踏踏实实地力行菩萨道,上至名流权贵,下至贩夫走卒,人人都能在这里欢喜付出、增长福慧。在慈济世界中,一张张美丽的笑脸,一颗颗无私的爱心,随着志业的发展传遍了五湖四海,而人人心中谨记的是上人的话:“多用心!做就对了!”一如经中所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正是给佛法实践者的一个贴切批注。

慈济人在无私付出之时,也能遵守上人所定的慈济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吸烟(不吸毒嚼槟榔)、不赌博、不违规(遵守交通规则)、不忘本(孝顺父母)、不参与政治活动。这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变迁而立下的规范,也许有人觉得在如此诡谲多变的社会,要完全守住这十戒很难,但是“有愿就有力”,心中既已立定志向,何难之有?更何况这些规则正是保护自身的清凉法,慈济人理应时时自我勉励警策。

阅读佛经需要一颗虔敬之心,但虔诚并不仅仅是将它供上佛桌熏香礼拜而已,更要虔诚体会、实践力行。佛陀于《四十二章经》中阐述、教导大众如何从行、住、坐、卧中趋向正道。而证严上人细腻的解说,贴切的诠释,更拉近了本经与现代大众的距离,盼能与阅经读者相互勉励,并分享法喜、同沾法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佛理究竟(证严法师讲四十二章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9007850
开本 16开
页数 1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8
出版时间 2009-10-01
首版时间 2009-10-01
印刷时间 200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49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27
15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4: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