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礼通常被认为处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核心地位,本书论述在了17世纪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进程中,在中西礼仪传统相互碰撞后,丧葬礼所发生的复杂变化及其在宗教表达方式、新身份认同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往的研究重点“礼仪之争”在本书中只是边缘问题,作者在借鉴他人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织布”的比喻,倡导从互动和交流的视角来理解文化接触史的复杂性,将理论阐述和对丧葬礼的综合研究、个案研究有机结合,其研究路径和成果可资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参考。
图书 | 礼仪的交织(明末清初中欧文化交流中的丧葬礼)/复旦文史丛刊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丧葬礼通常被认为处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核心地位,本书论述在了17世纪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进程中,在中西礼仪传统相互碰撞后,丧葬礼所发生的复杂变化及其在宗教表达方式、新身份认同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往的研究重点“礼仪之争”在本书中只是边缘问题,作者在借鉴他人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织布”的比喻,倡导从互动和交流的视角来理解文化接触史的复杂性,将理论阐述和对丧葬礼的综合研究、个案研究有机结合,其研究路径和成果可资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参考。 内容推荐 本书所要讨论的主题是礼仪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具体地说,丧礼在17世纪中欧交流中的角色。选择礼仪作为视角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以往对中西交往,尤其是对17世纪中国天主教的研究,一直聚焦于宗教教义和西方科学,而具有同样重要意义的礼仪研究却被忽略了。本书的研究得益于近几十年来中国基督宗教研究的巨大变化。这期间发生了研究范式的转变:从一种基本是传教学和欧洲中心的立场,转变为一种汉学和中国中心的路数。对礼仪的关注推动以上转变,也使得我们超越了欧洲中心或中国中心的研究,而代之以一种关注文化互动的新范式。 本书只关注一种礼仪——与死亡有关的礼仪,具体来说是丧葬礼,因为它通常被认为处于中国文化的核心位置。本书所要讨论的中心问题是,在中西礼仪传统相互碰撞之后,葬礼发生了何种变化?本书将研究的时段限定在17世纪,主要因为与那一时期的葬礼相关的材料大量地保存了下来。限定时间框架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本书并不把已被学者们广泛讨论的“礼仪之争”作为重点。因为单单是葬礼之类的礼仪本身就值得研究,不必从“礼仪之争”的角度来解读它们,虽然1690年代之前的有关中国葬礼的文献就已经日益受到这场争论的影响。“礼仪之争”只是本书研究的边缘问题,但由礼仪问题而引发的紧张,还是要放在这场显示了中西礼仪活动特质的争论的背景下来考虑。将时限设在17世纪的最后的一个原因是,这一时期具有几个典型特色,使得它特别适合从文化碰撞的角度进行观察。 目录 致谢/1 导言/1 第一章 中国和欧洲的丧葬礼仪/1 一、中国的丧葬礼仪/2 二、欧洲的丧葬礼仪/19 三、结论/29 第二章 传教士关于中国丧礼的知识/33 一、欧洲的文献资料/33 二、原始民族学对中国丧礼的描绘/36 三、礼仪的差异/44 四、与欧洲的差别/46 五、皇室葬礼的报告/71 六、结论/79 第三章 天主教葬礼的逐步本土化/84 一、从分离到并行/84 二、交织的葬礼/105 三、天主教团体与葬礼/118 四、结论/124 第四章 公开展示信仰的葬礼/127 一、广州会议/127 二、一项葬礼策略/131 三、结论/148 第五章 作为团体活动的葬礼/153 一、清初中国天主教葬礼指南/153 二、天主教礼仪与地方风俗/160 三、葬礼的参与者及其活动/162 四、礼仪活动实现的转化/168 五、葬礼仪式的功能/172 六、结论/174 第六章 天主教与邪教礼仪/177 一、容许本地“无邪”之礼/178 二、禁止“邪”礼/183 三、结论/197 第七章 皇帝对耶稣会士葬礼的抚恤/199 一、葬礼卸典/199 二、利玛窦的墓地/203 三、汤若望的平反/207 四、安文思、利类思葬礼上的恩荣/209 五、南怀仁葬礼的全套卹典/215 六、结论/224 第八章 结论:织布的比喻/227 一、分析的框架/227 二、交织的葬礼/235 三、交织的有效礼仪团体/244 四、葬礼与身份塑造/250 附录/254 缩略语/257 引用文献/259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礼仪的交织(明末清初中欧文化交流中的丧葬礼)/复旦文史丛刊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比利时)钟鸣旦 |
译者 | 张佳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55383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8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60 |
出版时间 | 2009-09-01 |
首版时间 | 2009-09-01 |
印刷时间 | 2009-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7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92.22 |
丛书名 | |
印张 | 1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29 |
宽 | 153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23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