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作家曰(深圳晚8点文学对话录)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独特现场和时间之邀约;—次顶级作家群体之言说;

曰文学、曰读书、曰生活。

作家是心灵之光,思想之树;文学使思想向善,心灵至美;对话是冲撞,也是包容;是收获,更是创造。

如果你是作家,你会和他们心意相通;如果你想成为作家,这里隐藏了所有的密码。

内容推荐

“晚八点”从第一场开始到现在,接待了许多的作家和文化学者,从纯文学到哲学到国学到电影到杂志到书法到当下社会的争议话题,凡与文化相关的无不尽全。它让不知如何梳理自己有文化需求的市民一下找到鲜活的切口,从而痴迷上又乐在其中。它为深圳这个城市躁动不安的情绪下了一场三月的细雨,让你亲历并从中达到自己的静场,文化心灵的静场。《作家曰》这本书是对“晚八点”这个有创意、对这座城市有贡献的栏目的记录与整理。

目录

写在前面

上卷

 №.1 对话苏童

 №.2 对话麦家

 №.3 对话梁文道

 №.4 对话傅佩荣

 №.5 对话兴安

 №.6 对话张立宪

 №.7 对话崔曼莉

 №.8 对话成君忆

下卷

 №.1 对话千夫长

 №.2 对话杨争光

 №.3 对活李兰妮

 №.4 对话盛可以

 №.5 对话毛世屏、张友高

 №.6 对话谢宏

 №.7 对话厚圃

 №.8 对话郭建勋

试读章节

№.1 对话苏童

苏童:1963年生于苏州,原名童忠贵。

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迄今有作品一百多万字,代表作包括《河岸》《园艺》《红粉》《妻妾成群》《已婚男人》和《离婚指南》等 中篇小说《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蜚声海内外《妇女生活》被改编为电影《茉莉花开》,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金奖。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意等各种文字。

胡野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先通过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而认识你的,这部电影根据你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改编而成,此后,《妻妾成群》又被多次改编,以多种艺术种类呈现,比如芭蕾舞等。那么你觉得小说《妻妾成群》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之间的这种艺术转换和改编成功不成功?

苏童:不错,在我所有作品当中,大概最具知名度或者被读者挂在嘴上的就是《妻妾成群》。其实,这是我在1989年写的中篇小说,这个小说它的出笼,恐怕在我自己创作当中是比较有特殊意义,因为在这个小说之前,我所有的作品大概被评论界或读者判断为所谓的先锋小说、新潮小说、探索小说,而从《妻妾成群》小说开始,我自己觉得我在创作姿态上,往后退了一步,通常别人在考虑创作的时候,当然需要前进,所谓前进才有各种各样的姿态,大多数是破坏,破坏已有的作品风格,或者是开创、开拓。在这部作品的创作上,我自己觉得我采用了一个比较特殊的方法,回到故事、回到传统、回到人物。所以对于我个人创作来说,是一次纯粹写作意义上的这么一个行为。当然我确实没有想到,从来没有想到这个小说在日后会成为我创作中的一个标签,因为这个小说一出来,很多导演都找过我,最早是当时峨眉电影制片厂的导演陆小雅,第二个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导演夏方禹,张艺谋是第三个。那么现在回想起来,陆小雅跟我联系过两次以后,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没音讯了。到了1991年,张艺谋跟我联系上,最后成了。这恐怕跟他们所属的单位不一样有关,因为陆小雅属于峨影,夏导属于北影,张艺谋当时属于广西电影制片厂,广西厂当时似乎更活跃一点。

这个电影拍的时候,我当时因为也很年轻,对这个小说拍成电影以后,我没有任何的意料和判断,我只觉得好玩。我猜想自己的作品变成电影是什么样子呢?所以签完合约以后,我基本上忘记了,然后他们大概到了第二年,开始组班子在山西开机,曾经给我一个音讯,说开始拍了,我们现在在等一场雪。这个片子里头,大家会记得这一场雪景,我现在记得很清楚的,那个雪景耽误了他们十天,因为张艺谋干活就特别认真,他非要等真实的雪下下来,所以气象部门告诉他,这几天是没有雪的,你得等。所以这个摄制班底在山西窝着,后来雪下下来了,所有雪景拍完才收工的。

我记得大概是先看了《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录像带,我也是怀着一种非常好奇的心理,我做的第一件事情,现在想起来也满有意思的,我在看电影的整个过程中,一半是在看,一半其实是在比较,我在比较什么呢?比较这个电影里头,所有的台词、场景、人物设计跟我小说的区别,所以在那儿看的时候,来不及欣赏,就像一个法医面对尸体一样对着这个镜头。当时我和我太太一起看,看到相同之处,我就说这个台词就是小说里写的,一字不改。看到不一样的我又说,假怀孕是怎么回事?后来敲脚的老太婆出来了,这个是我没有预料到的。这个小说搬到电影上最让我震惊的,或者是我至今认为张艺谋做得最优秀的地方,是延续了他那个张氏视觉风格在里面。我发现这个电影从头红到尾,就是灯笼或者灯光,灯光一直是红色的。大家知道电影导演都是很坏、很刁钻的,为什么很坏、很刁钻,当他和原作者或者编剧在一起的时候,他不闲谈,所有的话都集中在未来他要创作的这部电影,他要掏你,把你的口袋掏空。我就记得张艺谋老问我一句话。他说:“你对电影未来有什么想法,你认为怎么样才能让它漂亮?”我说:“我哪知道怎么漂亮,那是摄影干的事。”后来我才慢慢意会到一些东西,那是两三年以后,我们有一次接触,他跟我说,从小说到电影,这其中有很多的迷惑和迷惘,因为他知道故事没问题、人物没问题,可是对于他自己习惯的那么一种视觉结构和视觉符号,却始终没找着那个东西、那个物件,他说有一次他再读我的小说的时候,我写到陈老爷过生日,我说:“陈老爷过生日的时候,陈府门前挂起来了两盏灯笼”,在山穷水尽的时候,他想到了“灯笼”!于是豁然开朗。那么灯笼大家知道,是一个仪式化的东西,后来变成整个电影最重要的符号,甚至变成一种结构方式,这是从小说到电影一个最大的改变。我个人认可这部电影,因为最初看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后来在很多场合,我必须陪着看这部电影,我看了一遍、两遍、三遍,越看越觉得经得起推敲,会慢慢的越来越觉得它好。所以我一直认为他改编得很成功,尽管跟原著有很大不同。我每看一遍都加深_道印象。我认为,所有经得起推敲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胡野秋:张艺谋被称之为“第五代导演”,而你被称之为“先锋派作家”,作为两个领域的艺术家,你们基本上同时走上中国的文化舞台,你觉得在先锋派作家和第五代导演之间,是不是有某种共同点?

苏童:这是一个携手同行的文化现象,我们现在怎么划分一代人一代人,这背后当然有文化背景的支撑。当年所谓的这一批先锋作家,因为现在的作品完全是不同的样子,不再作为一个群体获得评价,也不再被一个具体群体界定。但是在当年,虽然我们一个是在文字上的创作,一个是小说创作,其实在精神上或者在精神高度上都有一个共同点,我们都在寻找超越,在具体的行为上也有趋同的概念,互相的认可,尤其是共同的价值观在起作用,拥有一个相似的追求。尽管我是文字,他是影像,但是那样一种追求的趋同性使我们互相关注,当然小说是没有办法从电影改编,但是电影可以改编小说,所以在那个时代,出现了一大批小说转变为第五代导演的作品,而且几乎大都获得成功。

胡野秋:那个时代几乎是小说撑起了中国的电影,你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余华的《活着》,还有莫言的《红高粱》等等,让第五代导演撑起了一片天。回到你的小说吧,我倒是更偏爱、更关注你的短篇小说,你也好像更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在短篇上。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选择?

苏童:我当然更喜欢短篇,之所以我对自己的好多短篇小说很喜欢,是因为我经常回头做这样的事,就是比较,我会想假如现在写,能不能比之前写的更好?那么有好几个短篇,我以为我现在回头再写,也不会比它更好,所以这样的作品,你自己认可。但是中长篇小说就难说了,我对自己的长篇还不是很满意,也不完全是篇幅的问题,大家知道屋子盖大了容易漏,这其实就是这么一个道理。那么有时候在写作中的疏忽自己可以谅解,但有时候在长篇小说当中,你会发现一些不可饶恕的错误。因为已经出了书了,你不可能再出个校正本,专门校正某一部小说。我们文学史上有一些比较大的作家都重写了自己的长篇,比如福楼拜,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他又重写了一个《情感教育》,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通行的这本书,初版早就不发行了。我自己没有这么大的勇气,我觉得推倒重写,也许到我60岁时,各方面指标都很好的话,也不排除。

胡野秋:我倒不建议你重写,如果写就写新的。

P2-5

序言

这本书是一个计划外的产物,主要是缘于我从去年下半年至今,每个星期五的晚上,都要在深圳书城中心城主持一档“深圳晚8点”的文学对话,和深圳内外的作家们对话。所谓对话,其实也就是聊天,相当于扯闲谈,当然都是围绕文学扯开来。

而每次“晚8点”之前,又往往陪着作家们逛逛书城,逛着逛着,就到了24小时书店,累了就到书吧或茶馆坐下来喝茶。以至于我的生物钟和星期五合上拍了,一到这一天,就想找人说话。

说着说着,就说出了这一本书。

这是一本“对话体”的书,书里收进的每一位作家,都有骄人的成绩。有些已是国内的文坛领袖,有些出道虽晚却后劲十足。我个人偏爱读对话体的书,因为我认为和古板的学究式的书比起来,思想含量更高,而且使人亲切。其实对话体是一种古老的文体,东西方皆然。《论语》就是孔子和弟子们的对话录,西方也在苏格拉底时代就盛行对话,很多思辨都是在对话中完成的。据说,“辩证法”这个词在希腊语中的意思就是“对话”或“谈话”。我觉得对话体在理论上具有原典性,人文社会学科的理论奠基之作往往都从对话开始,从《亚里斯多德谈话录》《柏拉图对话录》《歌德谈话录》到《博尔赫斯谈话录》等,都以对话的方式建构理论体系。而且和经院式的理论书籍相比,对话体具有文本意义上的极大魅力。让读者和书没有距离。

星期五的对话虽然不热闹,但也不冷清,恰好是文学应有的氛围。我和作家坐于茶几两侧,对面还有几百个文学爱好者,足矣。大家谈论写作、阅读、生活,反正是始终有话。等到现场提问时,还每每有听众提出有趣的问题,让作家也想一会。

星期五实在让我快乐。这一晚的快乐,我会延续一周。每周如此往复,我这大半年的快乐可想而知。有时去外地讲课、拍片,我都跟他们打好招呼:避开周五。这是雷打不动的一晚。

而且,有时候对话完,还和作家同去莲花北一哥们的家,继续喝普洱。喝着喝着,文学就更有味道了。这样的聚会往往会持续到凌晨。和晚8点的一个多小时比起来,这多出的几个小时,含金量更高。作家和批评家经常在那里碰撞出火花。

“深圳晚8点”的“书人书事”成就了这本书,让很容易被风吹散的话语凝结成一个固体的存在。

感谢书中收进的各位作家,他们贡献了独特的思想和稀缺的经验,这对那些已经成为作家和希望成为作家的人,都大有裨益;

感谢中心书城的总经理王芳,她是深圳晚8点的始作俑者;

感谢孙太清副总和谭艺、胡钟坚、庄礼幸等几个年轻人,他们一直和我并肩作战;

感谢海天出版社总编辑毛世屏,他既是我的谈话对象,也是这本书的出版者;

感谢责任编辑蒋鸿雁,他像黄世仁一样地催稿,使得本书能够迅速出版;

感谢因为晚8点而结识的文学小兄弟张戈,他在我整理对话文稿时,分担了很多文字工作;

当然还要感谢“中华文学网”和聚橙读书网的一帮文友,他们是晚8点的核心听众。

没有他们,就没有这本书。

二〇〇九年五月 深圳松坪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作家曰(深圳晚8点文学对话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野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75675
开本 16开
页数 2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6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0
16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3: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