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全球危机的本源(达观第1期)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来自当事人的总结和反省的图书:有倒闭的国际大投行贝尔斯登普通员工的回忆,有身处漩涡的AIG、雷曼兄弟公司、花旗集团的CEO们的反思;这也是一本顶级专家对本次金融危机盖棺定性的分析,他们是保罗·克鲁格曼、罗伯特·希勒。追本溯源是为了未来不犯同样的错误,这些专家还为未来全球金融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意见。

内容推荐

金融大转折的发生很少源于一项严格实施的计划性政策的打击,相反,就像千刀万剐致人于死地一样,它们往往源于一系列微观的,看起来是良性但却能引起金融市场动荡和人们恐惧心理的金融政策,这就是金融危机初期所发生的事情。正因为此,追求金融危机的本源,意义重大。

目录

第一部分 员工揭弊

 第一章 谣言杀死贝尔斯登

  子公司CEO遭解职

  首席运营官受牵连

  成为华尔街的麻风病人

  谣言是罪魁祸首

  准备后事

  一切结束了

 第二章 美国次级债陷阱

  抵押贷款欺诈

  经纪商的谋略

  行为失调的经纪商

  不道德的经纪商

  评级机构的权势

  谁在导演这场秀

  证券化如何影响借款人

第二部分 高管反思

 第三章 雷曼CEO:一切太晚了

  众多从业者处于失业的恐慌

  雷曼兄弟是可悲的牺牲品

  竭尽全力难脱崩溃命运

  雷曼CEO的看法与建议

 第四章 花旗集团CEO:不要扼杀金融创意

  聚沙之塔

  重定规则

 第五章 AIG董事长:迷茫的新时代

  挽救AIG

  雷曼遭遇不公

  迷茫的新时代

第三部分 专家诊脉及建青

 第六章 美国资本主义的全球危机

  追问金融和商业的传统

  美国的危机,亚洲的机遇

  源于金融重商主义

  金融创新:美国人制造的魔鬼

  未来之路

 第七章 一切泡沫的根源

  对冲基金大崩溃

  赚钱,我得;赔钱,你担

  非理性大众为金融家埋单

 第八章 克鲁格曼:新萧条路线圈图

  房市泡沫破裂及其影响

  非银行的银行危机

  美联储失去拉动力

  一切货币危机之母

  一场全球衰退

 第九章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

  什么是萧条经济学

  如何应对燃眉之急

  金融改革

  思想的力量

 第十章 罗伯特·希勒:金融民主化

  讲究技术

  改进信息基础设施的6种方式

附录 中国专家的视角

 张维迎: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

  理解危机可能比简单出对策更重要

  重温奥地利学派对大萧条的解释

  这次危机的根源在哪里

  政府救市,还是自由调整

  尽早尽快地释放民间活力

  危机与大国崛起

 吴敬琏:世界金融海啸的由来和应对

  泡沫背后的三个问题

  中国金融体系不可能独善其身

  两方面的应对策略

试读章节

子公司CEO遭解职

贝尔斯登的两只对冲基金垮掉后的数月,公司腹背受敌,备受打击。一连好几天,情况都是如此。至于对冲基金的破产,在事情尘埃落定后,大家开始推卸各自的相关责任。虽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具体指向谁,但我们每时每刻都非常谨慎,以保自身不受牵连。

根据美国商业新闻的报道,早在2007年7月17日收到来信之时,基金经理们已被狠狠责罚了一顿。贝尔斯登资产管理公司(BSAM)首席执行官里奇·马林曾公开表示:“我们正在与各方合作,通过稳定基金杠杆率和改善流动性来稳定局势。我们的目标是在这种情况下尽可能为基金投资者创造最佳业绩。我们正在努力,与各方的讨论正在进行中。”没错,如果你仔细推敲这句话,马林说了一大堆没有实质内容的废话。

说实话,我不能因为里奇试图说服大家他会解决这个问题而对其横加指责。我认为他没有看完手边所有资料。情况的确如此,我认为他并不清楚这个问题有多么严重。事实自会水落石出,公司内部成员都知道问题有多严重。当然,我们知道资金不会自动揭下神秘的面纱,但我们都有工作要做,所以我们并没有时间关注对冲基金的起起落落。当然不仅是因为时间不够,从法律意义上讲,我们并没有知情权。

两只对冲基金崩盘后不久,尽管里奇·马林保证公司会安然无恙,但指控还是满天飞。2007年6月23日,公司高级执行董事举行了定期例会。这次会议中里奇向我们保证一切都会好起来,没什么可担心的,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下,他会将一切处理好。他还在百忙中拨冗参加了《布鲁克斯先生》的放映活动,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受人尊敬的商人存在人格分裂,其外表道貌岸然,实际上却是个阴险的连环杀手。

电影和现实生活的相似之处显然使马林先生乱了阵脚,他建议不要看这部电影。他在博客中表示整个情节简直荒谬之极。我们了解到,我们尊敬的同事不仅是个非凡的金融家,还是一个业余影评人。

上周末里奇所在部门负责的对冲基金消失时,他不仅观看了影片,还花时间在他的博客上写了他个人的建议。真正让我们大多数人吃惊的是,他想找时间谈论电影,谈论华尔街里作为一个利益追求者的生活。至少我们不能指责他没有说服力。但我必须指出,在里奇的防御理论里,一些同事认为他看多了夜场电影,因为他整日整夜在办公室徘徊,拼命试图稳定局势。

就在《纽约时报》曝光基金行将关闭,却有闲看电影这件事后,里奇对自己的个人网站进行了重新设置,加设了密码保护,只有少数受邀人员可以进入,并告知他们自己是如何对整个对冲基金的烂摊子使出浑身解数,使一切都变好的。但是损害已经出现,6天后,他被解除贝尔斯登资产管理公司领导人的职位,重新回到顾问一职。

长话短说,那些日子里我们对最好的结果不抱希望。在我们近代历史中这个前所未有的紧急时期,如果高管人员因为写博客而被捕这样的事都不能令你发笑的话,那你确实遇到麻烦了。但是如果它又恰好发生在你的公司、你的工作或你的生活中,是你正在嘲笑的事情,你会发现那种神经兮兮的笑声是一种奇怪的反应,且不说听起来是否舒服。

在这一切浮出水面之前,我有幸去法国西部冲浪度假。这段时期,我还属幸运一族。为了消除前几个月在办公室长期挥之不去的消极忧虑情绪,我们在大西洋上4万英尺的高空飞行时,我将忧虑告诉了我的妻子。我对她说我很高兴能够逃离麦迪逊大道的纷扰,不过我担心公司高层要卷铺盖走人,其中最有可能的是沃伦·斯佩克特和吉米·凯恩。

首席运营官受牵连

沃伦·斯佩克特是贝尔斯登首席运营官,人们普遍认为,假设吉米·凯恩一旦决定辞职,他将成为首席执行官的接班人。  沃伦总是让我想起克拉克·肯特,还有他的好友霍利。在二年级年鉴照片中,他戴着黑框眼镜,留着深色头发,看上去有50多岁,现在头发有点花白——那是成熟的标记。当他专门向凯恩汇报之时,我们都知道他是构思和执行有关贝尔斯登一切交易的核心人物。他非常希望建立抵押债券部门。我们这些普通的高级常务董事支持沃伦所做的一切。我确实无法预见公司没有沃伦将如何发展。在我看来,沃伦一如既往地表现杰出,富有魅力。总之,他是全球高端融资界的巨星。

尽管我认为他的才华绝不止于此,但当我收到纽约的同事发来正式通知称沃伦已被解雇时,我的潜意识中的确认为这对自己是个非常突然的打击。休假给我的内心带来的宁静已荡然无存。

交出你的工作证,斯佩克特先生。一位身穿安全人员制服的高个儿绅士将护送您离开这栋大厦。华尔街生存原则第一条:不管是什么错,只要你能把责任推脱给别人就万事大吉。切勿惹火上身。我们这个战壕中的许多人认为,是吉米·凯恩把沃伦送上火山口,然后将其推出去作为牺牲品去祭祀那些发怒的金融众神。

我们完全同意贝尔斯登还会流血。但我们都认为我们暂时还安全,至少我们的工作是安全的,因为我们是在结构证券部,在那里我们将度过各类市场波动的一年。作为一个小人物,我们最担心的是有一天稳定的局面将被打破。最重要的是,我们非常确信错误的人已被遣走。沃伦·斯佩克特是贝尔斯登高层的替死鬼,因为他们需要这样的人物。但人们急于平息脾气暴躁的复仇神而牺牲了错误的人。神有可能平息片刻,但是他们不会允许大多数人的罪孽用一个相对无辜的人的血来弥补。他们还会要求更多的人付出代价。

回想起来,沃伦比我们任何人实际希望的都要幸运。他从来没有放弃在黑暗中寻找一线光明的愿望,他兑现了自己的股票期权。由于他不再受雇于公司,动用以前受限制的股票已不再是一个问题。《华尔街日报》称他共有229855股,他以每股近100美元的价格将其售出。所以,沃伦被解雇的结果是他得到一笔高达2290万美元的巨款。如果他留下来和贝尔斯登共同经历这场风暴,他的股票将只值50万美元左右。这一事件的教训有很多形式,它甚至可能以你办公桌上的一封解雇通知书的形式出现。

P6-9

序言

别以为我们对金融危机的了解已经足够了,这是一个新世界的开始,有可能还是糟糕的新世界的开始。

金融大转折的发生很少源于一项严格实施的计划性政策的打击。相反的,就像千刀万剐致人于死地一样,它们往往源于一系列小的、看起来是良性但却能引起金融市场动荡和人们恐惧心理的金融政策,这就是金融危机初期所发生的事情。正因为此,追求金融危机的本源,意义不小。

我们的养老金、我们的存款、我们的投资都与金融体制息息相关,都跟这次金融危机带来的变革相关,或许在未来十几年后都难脱干系。难道我们不需要尽早了解这个金融体系内涵的东西吗?

2008年以来,市面上有近百本金融危机类图书。秉承《达观》杂志“阅读、精选、分享”的宗旨,经过梳理,从“员工揭弊”“高管反思”“专家诊脉及建言”三方面来回顾与解读,兼具权威性和专业性,我们最终筛选出9本阅读书单。

对一场危机来说,了解当事人的所思所想是必要的。

借助《恐慌害死熊》一书,我们认识到作为贝尔斯登的普通员工是如何度过公司震荡的那段岁月。班伯记录了贝尔斯登走向破产,最终被廉价收购的那段日子——作为一名普通员工当时的所思所想。

或许,你会认为身为华尔街投资银行家的比尔·班伯缺乏必要的反省。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恐慌害死熊》还原了某种真实性,它带领我们真实地触摸到灾难背后的直接受害群体。

对比2009年新书《恐慌害死熊》,2008年出版的《贪婪、欺诈和无知:美国次贷危机真相》有更浓厚的自我反省。当然,作者在危机爆发之前就全身而退,他的反省表现在宣扬自己的远见。他目睹着美国抵押贷款业迅速膨胀,银行家们在放贷的工作中怎样逐渐丢弃了原则,并且触及了法律。还好,在市场和公众对这类人群做出惩罚的时候,他早已抽身而出了。

雷曼兄弟公司前CEO,花旗集团前CEO,AIG集团董事长,这些当事高层人物又是如何点评这次金融危机的?《别了,雷曼兄弟》、《谁葬送了华尔街》、《30而励》相关章节给出了答案。

当然,没有哪个专家会在如此重要的历史时刻选择沉默,几乎每一个金融行业名家都对次贷危机做出了自己的解析。在《达观》第1期的精选图书中,还包括保罗·克鲁格曼的新作《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的经济危机》和罗伯特·希勒的新作《终结次贷危机》。

最后需要提醒,我们无法囊括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前后的所有细节描述,也无法收集足够多的专家观点。即便专家对政府和金融组织提供的建议切实可行,比如金融民主化、金融创新更透明化,但是个人的金融风险还是取决于个人具体的行动,选择阅读金融危机类图书仅是第一步。

《达观》编辑部

书评(媒体评论)

这次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英美金融文化中固有的投机思维定势,这就导致了其投资的盲目性。

——《金融大崩盘》

衍生品交易是当今整个金融界所有金融泡沫的根源。所有这些产生泡沫的衍生品究竟是什么呢?很简单:一大包债务、一大捆债务、一大堆泡沫。

——《流氓·国家》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贝尔斯登的日渐衰落和最终灭亡?其实只是一条谣言而已,一条老套的贝尔斯登出现流动资金短缺的谣言。众口铄金,谣言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恐慌害死熊》

这场全球危机解决方案的关键是使金融走向民主化。把那些合理有效的金融原则的应用范围扩展到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层面上,并采用所有我们现在已经掌握的现代技术来达成这个目标。

——《终结次贷危机》

我希望将来新的监管模式,不要完全扼杀金融创新。我们应该看到金融创新好的一面,比如可以更快更好地服务客户,而不仅看到它有风险的一面,金融创新还是有正面意义的。

——花旗集团前任CEO 查尔斯·普林斯

那些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人现在反而变成了救市决策的制定者,正是他们的金融产品让诸多公司陷入困境。另一方面,他们没有对提供援助一视同仁。

——美国国际集团前任CEO 莫里斯·格林伯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全球危机的本源(达观第1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邱恒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16421
开本 16开
页数 1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5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图书小类
重量 0.3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831.59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4:4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