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不提笔记体小说则罢,如果提,则必提孙方友。
短短千字,便可写出一个镇、一座城乃至全中国底层社会的缩影。在各式粗糙的长篇小说泛滥的今天,有这样一扇精致的窗口,可以让我们欣赏到小镇的万千风情,感受到心灵的丝丝颤动,幸甚!幸甚!
本书为中国当代笔记体小说之王孙方友的《小镇人物(2巫女》)。
图书 | 小镇人物(2巫女孙方友新笔记体小说)(精) |
内容 | 编辑推荐 在中国,不提笔记体小说则罢,如果提,则必提孙方友。 短短千字,便可写出一个镇、一座城乃至全中国底层社会的缩影。在各式粗糙的长篇小说泛滥的今天,有这样一扇精致的窗口,可以让我们欣赏到小镇的万千风情,感受到心灵的丝丝颤动,幸甚!幸甚! 本书为中国当代笔记体小说之王孙方友的《小镇人物(2巫女》)。 内容推荐 “小镇人物”是孙方友“陈州笔记”的延续,是他“新笔记体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孙方友笔下的小镇,就是颍河镇。 “小镇人物”收入三百五十余篇,前前后后近七百个人物,这些微弱得像野草一样鲜活的生命,构成了颖河镇的血肉与灵魂,可谓气势磅礴;在孙方友的笔下,颍河镇上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无所不及,他们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尽染纸上,可谓生生不息;在一个小小的颖河镇上,孙方友绘就了中华民族一个世纪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把我们民族的记忆和民族的情绪书写得淋漓尽致,可谓新时期文学生长史中一座独特的山峰。 本书为“小镇人物”系列之《巫女》分册,收入1994年到1998年作者创作的五十二篇作品,供读者朋友们欣赏。 目录 1994年 小镇上的大人物 麻嫂 李小济 于老六 黄国棋 狗拽 孙多贤 飘飘 保镖西岸 袁三 1995年 欢欢 歌歌 晶晶 圆圆 尤狗子 流注 香香 老蔫 1996年 老白支书 鞋匠白五 乡长白钢 司机白光 民师白春 乡医刘山 乡师白芳 巫女 打工妹菊 打工妹兰 欣欣 安主任 马仁秀 钱县长 1997年 河边错误 老马 老典 罗锅 1998年 老梅 老曾 老常 老伊 袁板胡 老横 雷二少 方鉴堂 滢滢 苗苗 郭先生 老牛 戴先生 宝德 老金 王财 附录 我的大哥孙方友 试读章节 小镇上的大人物 大人物姓柳,名侃,字澜波。众人只知他属国民党的高级将领,至于官至何位,没多少人能说清。据传当年北京和平解放时,他曾做过国军代表,可事成之后,他却坚持“一臣不保二主”,弃甲归田,隐居乡里,清享晚年。 论辈分,他在镇东街是首屈一指的,我应该喊他为“爷”。那年月,他那身份令人悚然。称呼近了大有勾结“战犯”之嫌,“爷爷”之类万万喊不得。可他满头银丝,一对双眼皮儿夹杂着几根红丝的大眼睛炯炯有神,总能威逼着晚辈人喊他一声“老侃”。 记得第一次拉他游街的时候,他很顺从。“造反派”把纸牌子摊在他面前,让他自个儿写。他毫不迟疑,挥笔而就:“弃暗投明的国民党将官——柳侃”。字体遒劲,且又是怀素体。不料笔未放稳,头颅上就挨了一掌。接下来,苍劲有力的“弃暗投明”与“将官”换成了瘦小丑陋的“罪大恶极”和“战犯”,然后套在他的脖子上,一阵高喝,被拉了出去,前面锣鼓开道,后面口号声声。他却依然迈着军人步伐,一点儿不含糊。 接着是搜家。院子里挤满了大人小孩。执行者呵声如雷,他却立正如木。僵持久了,显得无聊,人们便开始观赏小院景色。小院不大,篱笆分道。榕花树、棠梨树、白檀、石榴,奇花异草布满角角落落……突然,一阵高喧,有人拿出了一布包儿。人们簇拥而上,周围的人都伸长了脖颈,踮起了脚跟儿,屏气静声,单等布包儿打开,看到底是否电台手枪之类。随着人们的唏嘘声,执行者从包里掏出了一本影集,掀开一页,晃动一圈儿。第一页是老侃与一个肩扛“门板”、胸佩勋章的光头的合影;第二页是当年北京谈判的集照;第三页便是他与妻子女儿的全家福。照片上的两个女人都是烫发、旗袍,年轻的那一位还肩披青纱。据讲解人说老侃的妻子是天津一位资本家的女儿,解放初期去世,只留下那位身披青纱的独生女儿,现在天津一个什么所搞研究。这影集也就成了他的罪证。每掀一页,照片上便出现不少国民党大人物,他的头上就不免被人击几下。他却面若冰霜,一副受训的立正姿态。 每天游斗归来,他照样要把武装带系在衣外,走路仍是军人步伐。早晨坚持跑操,在镇外的官道上来回走动,最后还要在他自制的单杠上起落几下。过了数日,斗争他的人竟怏怏地对他撒手不管了。偷问原因,原来他与北京通了信,一位大人物替他说了话。人们就觉得他神通广大,再不惹他,只让他在队里干些散活计。 开初,他挑尿肥。每天早饭后,就见他挑着尿桶,提着尿勺走东家串西家。太阳落的时候,也是他在颍河边刷尿桶的时候。他刷尿桶极认真,用一个自制的小竹刷,“哗啦啦,哗啦啦”,直把尿桶刷得比人家的水桶还干净为止。 有一天,他突然不挑尿肥了,也不向队长说,只在家中学“毛选”。各家尿肥满了,反映给队长,队长便去寻他。他淡淡地说:“我上了年纪,挑不动尿肥了,请你另请高明。”队长知道他通“上神”,便派他去看麦子。他放下书,摘下花镜,朝队长点点头。第二天,他拿着苫子、凉席、小褥子、小单子、小枕头、小茶壶、小茶盅、大雨伞、长绳子,搬家一样到了地里。他围地转了一圈儿,看了地形,寻到大树下,认真铺了床,然后用绳子把撑开的雨伞吊在上面,仰面正睡,四肢放妥,轻轻打起鼾来。睡足一时,便坐起来学“毛选”。他专看“战争篇”,尤其对战争的电文和有关战争的注解,一点儿也不放过。 夕阳如火的时刻,他开始收拾东西回家做晚饭。他吃饭一直定量,用秤盘小心地称着削了皮的地瓜干,然后从罐儿里取出两个鸡蛋。他的女儿每月都给他寄钱来。他把钱换成小票,一天花多少就取出多少。有一天,他家突然添了个客人。客人满头银发,看样子比他岁数还大,那客人来后,他再不下手做饭,就坐在一个竹椅上与那老者闲侃。那老者又烧火又切菜,忙上忙下地做好了,又端到桌子上,取了筷子,再请他入座。那老者住了半个月,认认真真地侍候了他半个月。许久之后,他才说那老者在他手下当过团长。 1985年我参加工作以后,就极少见到老侃了。听家乡人说上头补发了他不少钱,现在照月给他生活费。他那在天津的女儿回来过一次。那女人已年过半百,身上再也找不到当年玉照上的倩影了。海峡两岸活络以后,从那边回来的人不断朝他那儿跑,来了,就做饭,给他端吃端喝…… 前年夏,我回乡探亲,再次见到了老侃。他已年过九旬,但身板儿还算硬朗。麦忙五月天,他却每天都去颍河湾里散步,然后寻到一处,一坐一个上午。 有一天,我去颍河里洗澡,离老远就见老侃坐在河坡上。我好奇地游过去,他竟没发现我,双目痴呆地盯着什么。我顺着他的目光看去,一下惊诧得张大了嘴巴。一块硕大的骨头上,爬满了黑色黄色的蚂蚁。“黑军”和“黄军”为争夺那块骨头,正进行着殊死搏斗。成千上万的蚂蚁,组成了黑黄两个“军团”,浩浩荡荡,前赴后继,那场面波澜壮阔,惊心动魄…… 一年之后,老侃患脑溢血离世,他死的时候已不能说话,只一个劲儿地指桌子。他的女儿拉开抽屉,找出一份提前立好的遗嘱。遗嘱上安排不让女儿为他披麻戴孝送纸钱,只要求女儿每年清明节上坟之时,在他的坟头上放一块骨头…… 这真是一个奇怪的遗嘱! 此地离天津两千华里,他的女儿也已年迈,决不会每年都回来。可令人不解的是,老侃的坟头上却不断有人放骨头,招来成千上万的蚂蚁为骨头而战。 谁放的?不知道!P1-4 序言 “小镇人物”是孙方友“陈州笔记”的延续,是他“新笔记体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州笔记”里的人物的生存背景,是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小镇人物”里的人物的生存背景,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至今。从19世纪以降到21世纪初始,孙方友的“新笔记体小说”,讲述了先后三个朝代足足百年有余的历史。 孙方友笔下的小镇,就是颍河镇。在这里,小镇的历史,不是历史学家眼中的历史,不是政治学家眼中的历史,也不是哲学家眼中的历史,而是一个文学家眼中的历史。这是一部带有个人体温具有文学特质的被浓缩了的20世纪的中国民间史。这部民间史有着明确的历史观,那就是民间立场。在这里,我们能处处看到我们自己的身影,能看到让我们难以忘怀的我们作为一个个体生命存在过的那一刻。就像舍伍德·安德森所说的那样:“真正的历史只是各个片刻的历史,我们只有在难得的片刻间是真正的生活。”颖河镇的历史是鲜活的,她的鲜活存在于我们记忆深处的每一个片断里。 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立传,是孙方友“新笔记体小说”的美学根基;以人物命运为纲的叙事策略,是孙方友“新笔记体小说”的美学风格。“陈州笔记”收入三百二十余篇,“小镇人物”收入三百五十余篇,前前后后近七百个人物,这些微弱得像野草一样鲜活的生命,构成了颖河镇的血肉与灵魂,可谓气势磅礴;在孙方友的笔下,颍河镇上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无所不及,他们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尽染纸上,可谓生生不息;在一个小小的颖河镇上,孙方友绘就了中华民族一个世纪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把我们民族的记忆和民族的情绪书写得淋漓尽致,可谓新时期文学生长史中一座独特的山峰。 我们采用编年的方式来编辑孙方友的“小镇人物系列”,这样,能使我们看清作者“新笔记体小说”叙事风格形成的基本脉络。“小镇人物系列”共分六卷: 卷一《名伶》:收入1985年到1993年作者刨作的四十九篇作品; 卷二《巫女》:收入1994年到1998年作者创作的五十二篇作品; 卷三《重逢》:收入1999年到2001年作者创作的六十篇作品; 卷四《打手》:收入2002年到2004年作者创作的七十六篇作品; 卷五《鞋铺》:收入2005年到2006年作者创作的五十八篇作品; 卷六《白狗》:收入2007年到2008年作者创作的五十八篇作品。 每卷中的作品编排秩序,也严格遵循了作者创作过程中的时间顺序。 墨白 2009年3月10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小镇人物(2巫女孙方友新笔记体小说)(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墨白//方亚平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河南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765051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50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160 |
出版时间 | 2009-08-01 |
首版时间 | 2009-08-01 |
印刷时间 | 2009-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4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47.7 |
丛书名 | |
印张 | 8.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河南 |
长 | 221 |
宽 | 131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