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潮的人--百年来源自浙江的中国底气
内容
编辑推荐

由李利忠编著的《潮的人——百年来源自浙江的中国底气》辑录了百余位近代以降浙江本土以及部分祖籍浙江、生于外地或祖籍外省、生于浙江的名人的奇闻轶事:政治英杰、军事枭雄、文化巨擘、科学泰斗、商界翘楚、宗教领袖、外交奇才,乃至帮派头子,等等,莫不涵纳其中。本书文字简约恬澹,细节生动丰赡,飘溢着一股历史的暗香。

内容推荐

近代以降,西风东渐,中国外辱内患日甚。国内民主民族运动风云激荡,浙江是最早感受到冲击的地方之一,许多历史事件在此肇始,不少历史名人在此留下雪泥鸿爪。尤其是在20世纪,浙江各色名人之多、涵盖领域之广,可谓一时无出其右。《潮的人》一书,以浙江已往一直被时间惦记的人物、事件之只鳞片爪,传种地勾勒出近现代中国变迁和发展的脉络。史料丰富,细节生动,在拓宽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认知的同时,也因更接近于真实而让其间难以言宣的伤痛跃然纸上。

《潮的人》由李利忠编著。

目录

一 潮流

二 情怀

三 忍耐

四 奉献

五 无畏

六 使命

七 慈悲

八 指望

九 经纬

十 抉择

十一 命运

十二 提携

十三 议事

十四 时代

十五 事业

十六 风格

十七 胸怀

十八 幽默

十九 志趣

二十 脾气

二十一 逆境

二十二 沉浮

二十三 追悔

二十四 人生

二十五 角色

二十六 性情

二十七 手段

二十八 姻缘

二十九 渊源

三十 思忆

试读章节

潮流

◎孙中山:论断

1916年9月15日(农历8月18),孙中山偕同夫人宋庆龄,以及张静江、朱执信、蒋介石等,专程从上海到海宁盐官观潮。面对海立山奔、汹涌而至的钱江大潮,孙中山激情洋溢,留下了“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著名论断,后又为海宁县立乙种商业学校挥毫题写了“猛进如潮”的匾额。

◎蒋梦麟:派工

蒋梦麟在晚年所写的《谈中国新文艺运动》中这样回忆道:“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当书记,是在我代理校长的时期。有一天,李守常(李大钊)跑到校长室来说,毛泽东没有饭吃,怎么办?我说,为什么不让他仍旧办合作社?他说不行,都破了产。我说,那么图书馆有没有事?给他一个职位好啦。他说图书馆倒可以给他一个书记的职位。于是我拿起笔来写了一张条子:派毛泽东为图书馆书记,月薪17元。”关于这件事,蒋梦麟还说过:“有一次,英国一位议员来华,他听到了这个我不甚愿意讲的故事,就说:‘那时候你给他17元、18元或19元,总之只是十几元,如果你那时候多给他一点钱,也许毛泽东就不会变成共产党了。’我说那也难说,好多有钱的人不是也变成了共产党了吗?”

◎蒋梦麟:铺路

对五四这一段历史,蒋梦麟说过这样总结性的话:五四以来的文学革命,增强了人民对于社会与政府的不满,为国民革命军铺了一条胜利之路……其后之革命文学,因为“共产党善于利用,也为共产党的策略和主义铺了一条成功之路”。

◎马一浮:叹恩

白活文兴起后,至20世纪40年代,时人已不再学四书五经。大儒马一浮倍感惆怅,叹息说:“13日学大众语亦是苦事,故在祖国而有居夷之感。”

◎魏德迈:怪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南京国民政府是中华五千年历史上最富裕的一个中央政府,黄金美钞,飞机大炮,史所未有。美国的魏德迈将军说,国民党如还剩下几把扫帚柄,也可把长江堵住,为什么汤恩伯的四十万大军竟连几把扫帚柄也不如?“岂不怪哉!”

◎竺可桢:计时

1949年9月21日晚上,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竺可桢在日记中记录了每个人的发言时间:毛泽东18分钟,刘少奇14分钟,宋庆龄12分钟,何香凝15分钟,高岗18分钟,陈毅5分钟,黄炎培11分钟,李立三16分钟,赛福鼎连翻译16分钟,张澜11分钟,程潜9分钟,司徒美堂(华侨代表)连翻译13分钟。

◎金岳霖:翻身

1958年,金岳霖访问英国,有一个从东欧逃到西方的前共产党教授质问金岳霖,为什么不好好做一名教授,而去参加共产党?已入党两年的金岳霖当即很响亮地回答:“我加入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才能使中国翻身。我从一位教授变成共产党员,感到自豪,感到自己的活力增强了!”

◎夏衍:适者生存

1981年,夏衍在《(今日谈)代序》中回忆说:“1949年春我从香港回到北平、上海,看报就有些不习惯,出版迟,新闻单调,社论短评很少,还有一件最使我很感奇怪的是报上看不到一条广告。作为一个读者,我努力适应这种新风,后来渐渐也习惯了。因为不像白区和海外,报纸很少,没有竞争,不适应也别无办法。”

◎章太炎:征婚

光绪二十九年(1903),章太炎开风气之先,在北京《顺天时报》上登出一段广告,公开征婚。章太炎的征婚广告,是有史以来登报征婚的滥觞。他的征婚条件有五:第一条:以湖北籍女子为限;第二条:要文理通顺,能作短篇文字;第三条:要大家闺秀;第四条:要出身于学校,双方平等自由,互相尊敬,保持美德;第五条:反对缠足女子,丈夫死后,可以再嫁,夫妇不和,可以离婚。

◎章太炎:弟子

到1918年,章太炎已有十位弟子在北大任教,他们是:朱希祖、马幼渔、陈大齐、康宝忠、黄侃、钱玄同、周作人、朱宗莱、沈兼士、刘文典,另外,还有向来被视为章太炎弟子的沈尹默,以及1920年开始在北大兼课的章太炎弟子鲁迅。这样,在北京大学这一中国学界最高学府,形成了以章太炎弟子为核心的强大学术阵容,并影响到全国。

◎蔡元培:警钟

1904,年2月26日,蔡元培等将设在上海租界的《俄事警闻》改名为《警钟日报》,提出“国民自立”的思想,郑重决定:一、不录“上谕”,以示“不欲依赖政府”;二、不挂洋商牌号,以示“不受外人之保护”。在3月16日发表的社论《论报战》中提出“个人之思想,以言论表之。社会之思想,以报表之”。8月3日,发表论说《论专制与暴动之相应》,倡言“不自由,毋宁死”。《警钟日报》一度在国内19个城市设立了代售处,其影响由此可见。

◎蔡元培:鞠躬

蔡元培是1917年1月4日来到北大的。上任之日,校工们排队在门口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没想到新校长一反以前历任校长目中无人、不予理睬的惯例,而是脱下自己头上的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个躬,这使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毕竟民国才进入第六个年头,对于北京大学,前朝遗风犹存,而在清朝,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的级别可是三品大员。书生本色的蔡元培,因此被视为“平民校长”。P1-3

序言

浙江自古非藏垢纳污之地,乃报仇雪耻之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内患外侮,危机日盛。西风东渐,浙江率先求变,与两广、两湖一起,成为辛亥革命重要的三大策源地之一。辛亥革命的爆发,标志着浙江迎来了一个空前绝后的思想文化大繁荣的时代。一部民国史,半部在浙江。

辛亥之后,浙江涌现出来的风流人物灿若星河,辉映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半部史册,占据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半壁江山。今天大家都在追潮人雷人,那么何谓潮人,引领潮流者也,常以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潮人以达见长,兼济天下,未有尽时;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未有穷时。本书酣畅淋漓地表现了源自于浙江的中国底气,那是烛照世界文明史册的中国底气。

全书辑录了百余位近代以降浙江本土以及部分祖籍浙江、生于外地或祖籍外省、生于浙江的名人的奇闻轶事:政治英杰、军事枭雄、文化巨擘、科学泰斗、商界翘楚、宗教领袖、外交奇才,乃至帮派头子,等等,莫不涵纳其中。丰富翔实的历史细节、激荡诡谲的社会风云、绚烂隽永的人物风流,交织出浙江近现代历史中一幅璀璨夺目的群星耀空图,让读者思绪悠悠,心驰神往。

这是一部由海量的历史细节构筑而成的史学著作,充分展示了作者开阔的学术视野和严谨的学人本色。作品摒弃述史者常用的宏大叙事的写法,独辟蹊径,专注于对历史细节的钩稽爬梳,通过铺陈历史名人们那些鲜为人知、纷繁而微的嘉言懿行,于历史的雪泥鸿爪中,还原历史的真相,显影历史的全貌。对历史的宏大叙事,常常被国家意志所操控,与真相大相径庭;生活的真实,往往深藏在鲜活的细节中。本书让细节开口,说出历史的隐秘和真相,因而更具信服力。

本书文字简约恬澹,细节生动丰赡,飘溢着一股历史的暗香。这暗香,从书中那些风华绝代的浙江名人身上散发出来,翻过高墙的阻隔,从历史那头,向我们悠然逸来。那是一种热血的香味、傲骨的香味,思想的香味、文化的香味,情感的香味、情调的香味,真相的香味和真理的香味。循着这缕缕暗香,我们依稀可以捋出中国历史变迁与发展的脉络,谛听到中国民众在历史深处的呐喊和抗争,进而思索在这亘古未遇的社会转型时期,如何将民主与自由的信念,输入到我们民族的肌体中。

百年辛亥,潮起潮落。春雨楼头,涛声依旧。中国向何处去?让历史告诉未来!

涂国文

2011年1月于杭州

后记

简东方

前些日子,李利忠来电告知,他的《潮的人》一书,即将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我在为他高兴的同时,不觉想起当年,该书以《两浙鸿爪》为题在报纸上连载的时候,我是每期必渎。有次朋友聚谈,我不无意外地发现,和我一样喜爱该文的,大有人在。记得其中有一条说到鲁迅病逝的第二天,周作人恰好有一堂《六朝散文》课,他没有请假,而是挟着一本《颜氏家训》缓缓地走进教室。在长达一小时的时间里,周作人始终在讲颜之推的《兄弟》篇。下课铃响了,周作人挟起书说:“对不起,下一堂课我不讲了,我要到鲁迅的老太太那里去。”这个时候,大家才看到周教授的脸色是如此幽黯,让人觉得他的悲痛和忧伤不是笔墨所能形容。浙江省辞赋学会会长王翼奇先生读后赋诗云:“想见神伤一黯然,曾经夜雨对床眠。连枝毕竟思棠棣,情满颜家兄弟篇。”

好一个“想见神伤一黯然”!王翼奇先生可谓一语中的。在我看来,《潮的人》一书,虽以收集记录浙江各界人士的情怀、砥砺、牺牲、抉择为主,兼收部分祖籍浙江、生于外地及祖籍外省、生于浙江的名人的嘉言懿行、修养作为,但确是一部“神伤”之作。

为近现代中国神伤。1975年夏,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在农场劳动之余,到京南团河宫参观。俞平伯因年高体弱,在整个参观过程中情绪不高。当来到乾隆皇帝罪己碑前,听介绍说该碑是根据乾隆皇帝为修建团河宫耗资过大而下的罪己诏刻制而成,俞平伯顿时精神一振,挤过人群,走到碑前,仔仔细细看完了整个碑文,很感慨地说了一句:“连封建皇帝都知道做个自我批评。”立时全场肃然。

 为知识分子神伤。“文化大革命”初期,在受到康生和陈伯达的批评后,范文澜在给刘大年的一封信中说:“请你助黎澍同志加强批评。愈过头愈好,不过头,别人会来补的,那就麻烦了。”同时在另一封给刘大年和黎澍的信中又说:“请毫不容情地加上自我批评的文字,愈过头愈好。请你站在敌对者的方面,尽量抨击,不大大抨击,将来自有人出来抨击,那就被动了。这一点务请采纳为幸!”

为人性神伤。20世纪50年代初,翁文灏决定回国时,他的老朋友邵力子曾转达过周恩来对他的一个指示。当时翁文灏内心最难以接受的,就是这边一定要让他骂蒋介石:“必须划清界线,谴责蒋介石反动集团。”翁文灏给邵力子回信时要求,自己在声明中只做自责,不能骂蒋,因蒋对他曾有知遇之恩。时间转瞬即逝一如过河被拆之桥,很快到了1957年12月21日,在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和粮食部的联合斗争会上,章乃器听完一个昔日曾经受过自己恩谊的干部的无理声讨,从嘴里抽出烟斗,突然起身走到他跟前,大声说:“你没良心!”

……

近代以降,西风东渐,中国外辱内患日盛,国内民主民族运动风云激荡,浙江是最早感受到冲击的地方之一,许多历史事件在此肇始,不少历史名人在此留下雪泥鸿爪。尤其是在20世纪,浙江各色名人之多、涵盖领域之广,可谓一时无出其右。

在《潮的人》一书中,李利忠试图以浙江已往一直被时间惦记的人物、事件之鳞爪,勾勒现代中国变迁和发展的脉络,他既不愿和那些为胜利者鼓吹的人们混为一谈,又深信若想了解历史真相,就得尽可能多地掌握史料,并进行细致严密的比较、甄别,因此,《潮的人》一书在拓宽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认知的同时,也因更接近于真实而让其间难以言说的伤痛跃然纸上。我的朋友、杭州出版集团副总经理尚佐文先生因此评论说:“读李利忠《潮的人》一书,知孔圣人述而不作,良有以也。”

书评(媒体评论)

无论做报纸还是做出版,在本质上,李利忠都是一个朴实的读书人。他爱好文史,收集在这本书中的读史札记,侧重于浙人浙事,零章断简,吉光片羽,合在一起,却也可以让人看到历史的丰富,那些潮起潮落带不走的人物风流。

——傅国涌

中国近代以来许多方面的历史,一多半是由浙江的各色各人写下的。他们的人数如此众多、水平如此高拔、精神如此清亮……李利忠生于斯长于斯,自幼耳濡目染,深谙其久远的灵魂与昨天的胆魄。《潮的人》一书,当是他对浙江文化的滋养所作的一种答谢吧。

——赵健雄

有宋以来,浙江就是中国文化重地,以至明清民国,更成继往开来、保存华夏人文的温暖之地。文化由人创造,人受水土风情影响。本书打捞出的这一个个浙人细节,为我们铺陈出一幅巨大的画面,面画背后隐隐现出两个字:中国。

——易水寒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潮的人--百年来源自浙江的中国底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利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3044915
开本 16开
页数 2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855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40
15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8:3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