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半生悟道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册子定名为《半生悟道》的散文集有些牵强附会,因书中涉及的篇目,有几篇算是名副其实的散文,有几篇则显得不伦不类。书中收集的篇目,绝大多数是数年来已发表于报列上的。

作者范文写这些文字,既是兑现诺言的盘点,也是对人生的小结。从字的行间里看,似乎与立意有相悖之处,甚至脱不了狭隘自私、借题泄愤之嫌。其实并非尽然,并非恣意所为。

内容推荐

《半生悟道》是一本略有些牵强附会的散文集。书中收集的篇章有点杂乱,相当一部分是作者范文这几年来工作中的应时之作,只有几篇是情绪所致时专意写的散文。

《半生悟道》中收录的《国学与价值观》一文是根据作者范文在兰州大学文学院讲课时的讲稿整理的,讲课时只列了提纲,2009年春节在珠海休假,作了些充实。文中之所以塞进兰州文庙改为兰州国学馆的事,是因为当时有人对此事有异议,在此一并说明。《文学与价值观》一文是回复兰州大学程金城教授的信,发表之前已征求了他的意见。因是信件,言辞便有些随意,情感比较外露,甚至有点狂悖,个人之见,有待读者舍取性地阅读。2010年,兰州修建了中国秦腔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因两馆是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和文物局主持完成的,作者任两局局长。开馆之前,写了《凝重的华章》与《民族血脉文化基因》两篇文章,相继发表在《文化报》上,主要目的是为了宣传推介。因篇幅限制,内容上只能浮光掠影,文字也有点华藻,作为文学作品,略显城府不深,有恣意张扬之嫌。兰州的水车博览园,也是时任旅游局局长时主持建造的,建成后写了一篇《重修水车园记》,凿刻在水车博览园门前的石碑上,以志纪念。《母亲河的呼唤》、《中山铁桥百年纪》也均属应时之作。因兼任兰州市作协主席,虽盛名之下其实难符,但人情难却,只得努力为之。所以从内容和风格上与我的文风不大一致,望读者见谅。

目录

自序

国学与价值观

沉重的诺言

文学与价值观

记忆中的祠堂

理智地塑造自我

民族血脉文化基因

母亲河的呼唤

年关里舞动的故乡情

凝重的华章

扫舍

山水之美在于山水之间乎

文学的本源在于理性思考

西去的白云

中山铁桥百年纪

忠诚的呼唤

重修水车园记

试读章节

以上所言,似乎跑题了。其实没跑题,就鸡蛋说鸡蛋充其量也是一个鸡的见识。知识积累总是以“触类旁通”“左右逢源”的态势来完成的。那就言归正传吧,讲点实用的。我个人认为,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得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历史环境。现在提倡环境保护,往往是狭义上的、当下的自然环境。环境也应该放在历史的、人文的空间上来看待。环境是个具有传承意义的扩张性的概念。刚才说到文庙改国学馆的事,我个人有不可言喻的文化私心,我对“庙”这个字不感兴趣。并不是说我对庙宇文化有偏见。历史上大大小小的庙宇,承载了几千年的文明,物质文化遗产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动态的,活体性的,是民族感情寄托的产物,是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美妙结合的产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庙宇至今有不少善男信女顶礼膜拜,我哪敢不恭?但我认为,人类文明进步到今天,人文环境变了,自然环境也变了,文化的挖掘整理,文物保护,就应该不再是简单的复制,不是复古,复古就是倒退。对个人而言,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客体,不以人的认识而存在。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属性是人的意识赋予的,依人的意识而体现价值,在这一点上,不存在唯物、唯心的雄辩问题。所以我认为,遗存下来的庙宇当尽力保护,因为它是历史上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活体见证,如果现在还要大修庙宇,以佐证逝去的人文环境,则是愚昧的表现。何为“与时俱进”?就是环境变,人的意识也得变。《道德经》上说“苟日新,日日新”,我们祖先的思想多解放!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残守缺!

对环境的认识,我们是有过误区的,主要源自对人文环境的漠视。至今有不少人对佛教道教,对传统文化的某些方面斥之为封建迷信,文化糟粕。我们许多人在文化上有认识误区,主要反映在宗教意识方面。有宗教时很狂热,“文化大革命”就是典型的例证,面黄肌瘦,还要勒紧裤腰喊口号。没有宗教的时候很世俗,唯利是图,从假烟假酒到假药,甚至牛奶中也敢掺假。世界上大多数地区有宗教,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人一半活在精神世界里,一半活在世俗社会里,价值观一半属于神,一半属于人,人的价值观受到来自内心神的约束,世俗生活中就得接受这些约束。能简单地否定宗教吗?如今社会高度发达,宇宙飞船上了月球,飞机在天上自由穿梭,没有发现天堂,也没有发现上帝。但人家的信念不变,照样祷告、忏悔、做礼拜。难道人家不知道觉醒?宗教是一种文化,是人与天地的约定,是人类精神的价值体现。中国人没有宗教,也不愿意接受外来宗教。为什么?因为传统文化中对人的价值观的约定,在域外宗教成熟之前就相当的成熟。孔夫子和释迦牟尼大体上是同时代的人,早基督大约五百年。佛教传入中国后,跟孔夫子的思想相融通,也中国化了,世俗化了,泛宗教化了。泛宗教一般缺乏约束力,张力区在社会的最底层,而且世俗得变了味。在农村至今依然有许多老太太,见庙就烧香,见佛就磕头。我曾听到过这样一则笑话,有个农村老太太去庙里求佛,保佑她的孙子考上大学。虔诚得不得了,磕了一大堆头。临了又对佛说,让村里那几个跟她有矛盾的老太太的孙子千万不要考上。这话菩萨听了当作何感想!

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一个价值观导向的问题,并非风牛马不相及。南宋词人辛弃疾有一句诗:“我看青山多妩媚,青山看我,应如是。”清代黄河泛滥,康熙皇帝问计于西藏活佛,活佛让他派钦差去黄河上游封山神、河神。用现在人的眼光看,近乎荒诞,但这里面有伟大的环保意识。山有山神,河有河神,人类就不敢放肆。环境问题说穿了就是人与大自然的约定。

文化与环境,其实是共生共存的关系,看透它目光需要极强的历史穿透力。《诗经》中有不少歌颂大自然的诗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歌颂爱情的同时,没有忘记歌颂大自然。《诗经》三百年后有了《楚辞》,屈原是领军人物,天地人神巫,平等对话,屈原独领风骚,文学史上才有了骚体。屈原殉国,跳进了汩罗江。他殉的是楚国,从华夏民族的历史角度上理解,他有点狭隘。但华夏文明博大,精神空间覆盖了地域空间,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也因此上升到全民族意义的高度。《楚辞》成了国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人有了个端午节。

兰州市处在黄河中上游,兰州城市坐落在黄河两岸,黄河穿城而过。我们常常因此而自豪。我在旅游局当局长时主持编写了一本《游在兰州》,重点介绍兰州的名胜古迹与文化名人,封面上醒目地称兰州是“母亲臂弯里的城市”。为什么呢?因为黄河对华夏民族来说已不是地理意义上的河流,她被我们称之为母亲河。这当然不是对河流图腾的盲目崇拜,我们的祖先在发祥过程中“逐水而居”,与黄河有不解之缘。当然不单是黄河水滋润万物,先民赖以生存的缘故,而是黄河流域的先民,创造了黄河文化。一条河流是有形的纽带,一种文化是无形的纽带,两条纽带把华夏儿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黄河作为母亲河当之无愧,那是发自中华文明源头的精神媾和,是天人合一的文化情结。所以说人类的情结往往是人类与环境联手打造的产物。

如今环境问题不再朦胧,不再限于经济学的范畴。人类品尝工业文明带来的成果后,开始品尝由此带来的环境恶果。全球温室化,臭氧层出洞,物种灭绝,人口暴增,淡水日缺,新疾病层出不穷,等等。由此科学家呼吁,政治家觉醒,值得庆幸。今天为什么说这个问题,因为我国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不容乐观,问题严重,拜金主义已渗透到自然界,直接影响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你们即将面对社会,价值观要在很难驾驭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中磨砺。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有他的道理。我当了十年旅游局局长,祖国的大好河山游历了不少,参与过不少旅游开发项目的论证。其间总会见到那么一些人,看见山清水秀的地方,像卖水的人看见了大河,眼前尽是钱。评价环境以利益为标准,评价人文遗产以金钱为出发点。金钱培植起来的价值观难免急功近利,很容易使人成为经济动物。瞳孔变方的人看什么都能看出利益,行为方式上就很容易走直线,走极端,人的意志主宰一切,环境能善待你吗?

大自然按照自身规律运行,日月星辰,从不越轨,从不懈怠,万物赖以有规律地滋生,人类才有生存的空间。人类和大自然应当相互尊崇,人类应具备理智的心态。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刻在国学馆石碑上的原因。P20-23

序言

这本册子定名为散文集有些牵强附会,因书中涉及的篇目,有几篇算是名副其实的散文,有几篇则显得不伦不类。好在文学的概念本身就很宽泛,散文也没有十分严格的规制,这样定名也算说得过去。

书中收集的篇目,绝大多数是数年来已发表于报列上的,只是自己马虎,没有留下发表在哪本哪期报刊杂志的详尽记录,在此一并致歉。之所以出这本集子,是因为近年来常有人打电话询问某篇文章发表在哪本杂志上?什么地方可以找到?比如,《国学与价值观》一文在《兰州晚报》上连载后,兰州的朋友常来索求,我只好在电脑上打印,先后打印了100多份,常常打印得电脑发热。《文学与价值观》在《财富》周列上连载(定名为“文学本真的探索”)后,常有外地朋友来电咨询是否出书?要求邮购。于是便有了出书的动机。

书中收集的篇章有点杂乱,相当一部分是这几年来工作中的应时之作,只有几篇是情绪所致时专意写的散文。《国学与价值观》一文是根据我在兰州大学文学院讲课时的讲稿整理的,讲课时只列了提纲,2009年春节在珠海休假,作了些充实。文中之所以塞进兰州文庙改为兰州国学馆的事,是因为当时有人对此事有异议,在此一并说明。国学是大概念,非我这等半途悟道的人就可以妄谈概论。但国学是普世性的,“极高明而道中庸”,谈点个人的感悟体会也属无可非议。就个人感悟与体会而言,也是支离破碎,非几页纸就能表述清楚,难免简略带过,就事论事,有些敏感部位还得“一言以蔽之”。《文学与价值观》一文是回复兰州大学程金城教授的信,发表之前已征求了他的意见。因是信件,言辞便有些随意,情感比较外露,甚至有点狂悖,个人之见,有待读者舍取性地阅读。2010年,兰州修建了中国秦腔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因两馆是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和文物局主持完成的,我任两局局长,当然义不容辞。开馆之前,写了《凝重的华章》与《民族血脉文化基因》两篇文章,相继发表在《文化报》上,主要目的是为了宣传推介。因篇幅限制,内容上只能浮光掠影,文字也有点华藻,作为文学作品,略显城府不深,有恣意张扬之嫌。兰州的水车博览园,也是我任旅游局局长时主持建造的,建成后写了一篇《重修水车园记》,凿刻在水车博览园门前的石碑上,以志纪念。《母亲河的呼唤》、《中山铁桥百年纪》也均属应时之作。因我兼任兰州市作协主席,虽盛名之下其实难符,但人情难却,只得努力为之。所以从内容和风格上与我的文风不大一致,望读者见谅。我出生在陕西关中,从小生活在农耕文化很浓郁的氛围中,书中有几篇关于故乡的文章,是专意写的散文。当然不单纯是为了怀旧,其中有文化责问的属性。书中的其余篇目,算是心意畅然时的尽兴之作,随心所欲,词不达意,用以消遣还算说得过去。

如今官员出书成风气,大莫幸也。对书的向往,总比对书的漠视要进步一些。思想集中在文化上,总比集中在其他地方要好一些。像我这样的七品芝麻官,说是官员有点汗颜,说不是官员,也难免有点“自命清高”,故作推诿之嫌,用老百姓的话说,叫“棱子上滚”。但我总觉得这是两个逻辑上不存在必然关系的状态,工作归工作,写作归写作。以公仆的身份工作,以作家的身份写作。关于这些,权且不去论之,我行我素。读者看罢我的书,能留点值得记忆与思考的东西,我就心满意足了。

范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半生悟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范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601417
开本 32开
页数 1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6.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5: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