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的村我的山
内容
编辑推荐

揭开社会温情的面纱,让你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乡村!直击中国农民的痛与悲,感受农民在新时期的悲欢!

《我的村,我的山》是作者摩罗关于乡村的第一本著作,内有87张乡村照片,其中大约80张是作者拍摄。文字与照片相互辉映,展示了乡村居民的生活与命运,激荡着“中国的乡痛”与“村痛”。

作者洞察细小而卑微的情感,所以对于他的山、他的村、他的村民的命运,才感同身受、体贴入微。《我的村,我的山》揭开社会温情的面纱,让你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乡村!直击中国农民的痛与悲,感受农民在新时期的悲欢!这一定是一本能让每一个阅读的人受到心灵洗涤的书。我们会从这本书中看到一群不同于自己身边人的、与命运抗争的身影;会通过这本书反省自己在养尊处优中产生的矫情;当然,还会丛书中找到一种久违的单纯,这在城市中已经不多。

内容推荐

一个农民的孩子要想改变命运,必须经过炼狱的漫长煎熬。儿子在城里煎,父母在村里熬。有的人熬过去了,终于过上了温饱日子。有的人没能熬过这一关,结局或许各不相同,命运却是一样的。

《我的村,我的山》的作者摩罗出身农家,现在是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对于农村研究很有心得,且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造诣。本书是作者对自己的家乡大鸣山万家湾村的怀念,通过对家乡村民的苦难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农民的坚忍、平和以及人间大爱。

《我的村,我的山》所写多是艰难、惨烈的故事,其中少数篇章,也颇为突出主人公为改变境遇所做的坚强努力。

目录

代序 那山那村是我冢

隐秘的村庄

骨头里长钢筋

阿冬正传

夺命的疖子

矿难中的兄弟尸骨无存

剐骨抽筋也得活

圆娥嫂

面朝黄土背朝犁

农药的两种功能

槐花似锦

瘫婆

脑瘫病人的心愿

父亲治病

母亲的神灵

大痛无言

后记 我活在咱们村的命运中

试读章节

剐骨抽筋也得活

在相继失去丈夫和儿子之前,咱们村没人知道杨赛梅有什么过人之处。她二十岁嫁到万贵水家,过到四十三岁那年,丈夫与世长辞。她二十四岁生下宝贝儿子万国青,也是在她四十三岁那一年,儿子在汕头的建筑工地上意外身亡。那一年,儿子才十九岁。

十几年之后的一天晚上,杨赛梅在那幢三树木屋里,这样向我介绍自己的遭遇:“咱们家三个月抬出两口棺材,天塌了一次还不够,三个月之内还要再塌一次,我满身剐骨抽筋地痛,我剐骨抽筋站不起来。”

一点不假,杨赛梅遭遇的,真是剐骨抽筋的痛苦。

木工师傅万贵水,是远近闻名的酒鬼。每天上户做工,不灌满酒就拿不起斧头。东家只好给他上酒。他眼圈周围略有浅红,说话有点结巴,步子有点摇摇晃晃,人们担心他手下颤抖,出不了细活。他偏偏就是这颤抖的手才能出彩,他颤颤巍巍地把精致的砍削、雕刻做得举世无双。他既是木工,大木小木都过硬,又是无师自通的花匠——花匠就是专司雕梁画栋的。人说十年学艺才能出一个花匠,他却凭着心灵手巧,自己边干边学,干成了一代名师。

早上要喝酒,中午要喝酒,晚上不用干活,更要大喝。东家都知道他的喜好,请他干活就得准备最多的酒。收工回家干什么?接着喝酒。人说睡觉了总该歇歇吧?不行,起夜时接着喝。凡是别人喝水的场合,他喝的肯定是酒。上床前开一瓶新酒,天亮时已经所剩不多。出门时他揣进衣袋,上户的路上边走边喝。

万贵水两天喝五瓶酒,每天两斤半。

俗话说,饮酒伤肝。万贵水四十四岁那一年,患肝癌去世。

那年八月初,万贵水感觉肝疼。杨赛梅说去医院检查吧,他说没事,多喝两口酒就好了。他把自己喝晕乎了,倒床便睡,第二天果然不疼。可是第三天接着疼。杨赛梅逼他去看医生,他坚持不要老婆陪伴。他找个乡村医生胡乱开了几颗药,像是应付老婆的。

肝疼越来越厉害,他知道应付不过去了,于是去了县医院,确诊为肝癌。医生说,从今以后,别喝酒,别抽烟,别吃辣椒。他说,后两条我照办,第一条做不到。

肝癌这病,有钱也治不好,可是没钱也得煞有介事地治。无论怎么治,也就半年左右的大限。  杨赛梅知道自己要做寡妇了,好在儿子已经长大成人。儿子万国青已经十九岁,明年正月就要结婚了。

半年之后,丈夫将去世,儿子将结婚生子,一悲一喜两件大事,夜夜在杨赛梅心里冲撞。

两件大事都得花钱。儿子告别绝症父亲,去汕头打工。他每年都在汕头打工,否则家里就无法维持。他把猪圈清理了一遍,又开始给水缸挑水。母亲说你累了一天了,还挑什么水,我又不是老得挑不动。万国青说,我挑好一缸,你就可以少挑一缸。

临行前,万国青对父亲说:“爹,你好好养病,我去挣钱,寄回来给你治病。你要放宽心,天塌下来也别管,只管自己治病。”

他又走到厨房下,对母亲说:“妈,你无论多忙,对爹爹一定要耐心点。一切都不要着急。”

杨赛梅说:“你爹都这样了,活一天算一天了,我哪会不耐心呢。你放心地走吧,不管你爹身体怎么样,你年前早点回来。”

他又到菜园里去找两个妹妹,一个十三岁,一个十一岁。他说,你们不要光顾着为爹爹伤心,你们要帮妈妈多干点活。妈妈心里太苦了,你们别让她累坏了。两个妹妹流着眼泪直点头,什么也没说。

万贵水身体已经很虚弱,但是他坚持要送儿子到村前公路上搭车。他口里不说,可他心里知道,这是生离死别,这是最后一次陪伴他的儿子。

杨赛梅按照季节的要求干着所有的农活。该耘草耘草,该打谷打谷,该种麦种麦,该挖薯挖薯。一边还得护理好丈夫,给他做点好吃的,要让他看到希望,要让他感到高兴。

有一天晚上,万贵水醒来,突然对杨赛梅说:“我想把这只手剁掉。”

杨赛梅吓了一跳,问他为什么说这么孬的话。

万贵水说:“我把这么个穷家苦世交给你,心里好难过。我要是少喝点酒,少打点麻将,家里日子就不是这样。”

杨赛梅说:“有你这句话,往后我吃尽人间苦都不怕。你也没干过特别败家的事,穷家苦世是我们大家的命。你不要老想堵心的事,你要宽心养病。”

然而,一个更大的苦难正在悄悄来临,她期盼中的那场盛大喜事,突然变成丧事,他们命中注定要吃尽人间苦。

那天杨赛梅正在跟丈夫商量,请人陪他到鄱阳县去寻找一位名医,放学回家的小女儿突然进门,张口就说:“刚刚路过香店村,听说万家湾一个男孩在汕头工地上被电打死了,不会是我哥吧?”

万贵水脱口而出:“怎么会呢,老子在熬日子,儿子倒抢先一步?世上不会有这么孬的事。”

杨赛梅轻声念叨了几声天哪天哪,就往四斤家跑。四斤是村里干部,又是贵水的堂弟,他不会不知道消息。

四斤说,是听说有个小伙子被电打死,但不是万家湾人,忘了是哪个村的。

杨赛梅说,你不会瞒着我吧?

四斤说,不会不会,哪还瞒得住呢。

杨赛梅回家时,小女儿正在哭,她说老爹怪她瞎扯这些稀巴巴的事,弄得老妈心神不定,老妈挖薯挑薯一整天,还要四处打听消息,不累死还得吓死呢。小女儿委屈得哭起来。

杨赛梅哄住小女儿,心里一直忐忑不安。她来不及跟丈夫商量,出门就往香店村跑。她得去打听个清楚。她不说自己是万国青的妈妈,她就说是万国青的婶婶吧,这样人家也许就不会瞒她了。

然而一路上她都认为那个落难而亡的小伙子绝不会是她儿子。儿子这几年在汕头打工,给那里造了那么多高楼大厦。他给母亲看过照片,儿子说:“妈你看,这幢楼多漂亮,这就是我造的。”下一年他又拿出一张更漂亮的照片:“妈你看,这幢楼比去年那幢高出十层,这就是我造的。”

儿子十九岁,给世上只造福不造孽,上天不会这么不长眼睛。

眼看就要到达香店村,忽然遇到表哥。表哥骑着摩托迎面赶来,说是要来探望贵水。杨赛梅说,你昨天不是来过吗,你哪有时间跑得这么勤哕,你还有自己的日子自己的事呀。表哥说,不知怎么,今天特别想跟贵水说说话。

那么,她得回家招待表哥,她得给表哥烧茶、煮点心、做饭。她只好坐上表哥的摩托回家。车上谈起她担心儿子,表哥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你把孩子放出去打工,操心操成这样,哪还有力气过日子。今天别操明天的心,你好好照顾贵水吧。

杨赛梅当时怎么也没想到,表哥是村里人特意打电话喊来的,专门来截她的。

第二天早上,村里一位老人,陪同万贵水去鄱阳县看一位老中医。杨赛梅送丈夫到村前公路上搭车。忽然四斤也拎个包来搭车。杨赛梅问,你搭车去哪里?四斤说,我去九江买化肥。

杨赛梅不知道,四斤就是去汕头处理她儿子的事。她十九岁的儿子那一刻正躺在汕头医院的太平问里。她的儿子在使用电钻时遭遇不测,栽倒在正在建造的高楼大厦里。

要到几天之后,四斤捧回了万国青的骨灰盒,杨赛梅和她奄奄一息的丈夫,才明白过来,那几天传说中的死难者,果然是自己的儿子。

可怜的儿子,临别时他嘱咐父亲天塌下来都别管,结果他自己塌下来了。

一家人哭作一团。全村人都在陪着他们哭,可是这命运只能由他们一家担当。

一位老太太端着一碗米汤,守候在杨赛梅身边。老太太说,要是哭能把国青哭回来,全村男女老少,个个都愿意哭上十天十夜不停歇。可是没人能把他哭回来,活的人还是要好好活。

杨赛梅说,老天爷对我剐骨抽筋,我真的活不下去了。

老太太说,剐骨抽筋也得活,那年闹日本兵,有个村庄全村死得只剩下三个人也得活。受苦是你我的命,活也是你我的命。

杨赛梅喝了许久,才喝完那碗米汤,然后有气无力地说,还有个人等着我伺候,我不能倒下。

P51-56

序言

那山那村是我家

在我的前半生,家乡曾经越长越大。

小时候跟着父母转悠在房前屋后,很少离开村东槭枫树,村西老槐树,那个宁静的山村就是我的家乡。偶尔到了但家庄冯家堰,我的身份便是“万家湾人”。

后来到公社的中学念书,面对的是来自各个生产大队的同学,我的家乡由自然村长大为生产大队。当公社改为乡的时候,大队改为村委会,咱们行政村叫“丁峰”,那时候我是“丁峰人”。

后来在县城上班,每个人的家乡都长大为一个乡。那时候我的家乡是呜山。

当我们在全国其他地区工作或者旅游的时候,我的家乡先后长大为都昌、九江、江西。

到了外国,我们的家乡就突然膨胀起来,它的名字叫中国。

人到中年以后,那个越长越大的家乡忽然越变越小,越变越还原,还原到小时候日夜厮守的一座山,一个村庄。

那座山叫大鸣山,那个村庄是万家湾。

是那座山,和那个槐树守卫的村庄,不但养育了我,还养育了我的列祖列宗。

我的生命来自六百年前那位从鄱阳湖边迁徙来的祖先,大鸣山养育了我六百年前的祖先。

我的生命来自三百年前那位推着独轮车到景德镇销售窑柴的祖先,大鸣山养育了我三百年前的祖先。

我的祖父一百年前出生于万家湾村,大鸣山养育了我的祖父。

我的父亲八十年前出生于万家湾村,大鸣山养育了我的父亲。

当我的祖先走完人生历程,大鸣山,这座仁慈的山,将他们全部揽在怀里,安慰他们说,你的子孙我会照料,你的遗骸将与我骨肉相融。

小时候我砍柴是在大鸣山。我的左手也许有二十次砍伤,我跟大鸣山有二十次的血盟巫誓。

小时候我在落叶中寻找橡实充饥是在大鸣山。大鸣山用饥饿让我记住了大地的恩典。

小时候我抓黄鼠狼是在大鸣山。人到中年我才想起来,那只黄鼠狼的宝宝,再也没有等到他的妈妈回来。

大鸣山,你用生命的伤痛,让我跟你身边所有的生命连成一体。离开大鸣山我才明白,我跟大鸣山的山鸡、山兔、穿山甲、黄鼠狼、山鹰、云雀、麻雀、乌鸦、翠鸟、蝴蝶、蜻蜓、萤火虫、鸣蝉、青蛙、泥鳅、鲚皱,以及村里的猪狗牛、鸡鸭鹅,原本是同一个家族。

我在千里之外,伴着它们度过每一个春夏秋冬。

还有田间的水稻、地头的芝麻、村口的槐树花、篱笆上的牵牛花、庭院门前的鸡冠花、菜园里挺拔的南瓜花、山坡上从霏霏春雨中耸耸身子扬起笑脸的一望无际的杜鹃花、山沟里拔地而起的松树、橡树、女真树,以及在我的砍刀下流出新鲜汁液的不知名的万千灌木,都属于大鸣山的生命大家族。

村东槭枫树的红叶,村西老槐树的碎花,更是护佑我们魂灵的神树神花。

所有的蝉鸣和花朵,年年在我的心中响起和开放。

大鸣山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小时候它们滋养着我的饮食和呼吸,长大了它们滋养着我的思念和眷恋。

咱们的村子,也是大鸣山生命大家族的一部分。

小时候端午节吃粽子是在那个村里。

小时候大年初一穿了新衣服,我在村里走来走去。那么多的宗亲摸着我的头为我祝福。

小时候中秋节给外婆送月饼,我沿着大鸣山向西走。那么多的乡亲穿行在大鸣山的坡坡凹凹之间,给各自的外婆送月饼。

小时候吃年夜饭,总是邀请自己的祖先一起享用,祖先享用的地方在祠堂。万家湾,村子里就有供奉列祖列宗灵位的咱们万家的祠堂。

小时候清明节我总是跟着祖父去给祖先上坟,我步步紧随来往于大鸣山的一个个山凹、山坡。我对那些没有谋面的祖先恭敬虔诚,总是给他们吃猪肉和豆腐。

后来我的祖父也迁居墓中,我又跟着父亲给祖父上坟。祖父最爱吃豆沙粑。

最初见到张灯结彩的婚嫁庆典,最初见到灵幡飘扬的丧葬礼仪,最初见到公猪母猪交配,最初理解公鸡母鸡的纠缠……对于生命的一切领悟,都是从那个村里开始的。

年轻时对于全世界充满了向往,人到中年才知道,世界上最美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大鸣山,以及大鸣山中那个小村庄。

世界上最迷人的文化只有一种,那就是大鸣山的风土民情。

那山那村才有我的灵肉和谐,身心滋润。

我多想每年清明节都给祖先送上猪肉和豆腐,给祖父送上豆沙粑,多想每年中秋节都跟那里的万千乡亲一起,走在大鸣山的大路上,给外婆送月饼——虽然外婆早就安眠于大鸣山的泥土中。

我甚至想裹挟在大鸣山的人群中,在弯弯的山道上随意徜徉,只为了闻闻那些同胞的山民气息,听听那些村言野语和七情六欲。

大鸣山,自从离开你,我的生命就一天天变得荒凉。

大鸣山,千里之外我只能有一个许诺,那就是用我的骸骨爱你。我将追随我的列祖列宗,永远融人你的骨肉之中。三千大干世界你是我唯一的家。

大鸣山,我像我所有祖先一样,曾经用锄头砍刀索取你,最后用一把骸骨偿还你。偿还的不是功利,是世世代代的深爱。

走遍天涯我只想与你相依为命。大鸣山,三千大干世界你是我唯一的家。

后记

我活在咱们村的命运中

我用今年夏季的一半时间,写作这本《我的村,我的山》。所写多是艰难、惨烈的故事,其中少数篇章,也颇为突出主人公为改变境遇所做的坚强努力。

我年轻时就相信,写作是一种自恋行为。当我写作这本书,我恋的不是个人,而是咱们村,和咱们村的父老乡亲。这么多年以来,我一直活在他们的命运中。

咱们村有五百人口,他们的确很卑微,但是这不影响我对他们的同情、怜爱与尊敬。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欢乐、期盼和价值。我跟他们流淌着同样的血液,我关注他们的境遇,也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我学习写作大半辈子,才忽然懂得要用怎样的笔触来描述他们。我想给他们大多数人写小传。《二十四史》给那些伟大人物写传,那是我的眼界所无法达到的,我的才能、志趣、情感倾向、文化态度,正好适合给这些卑微的村民写传。我爱他们,我尊敬他们,我懂得他们的愿望和追求。我不写他们我就感到缺憾,感到不舒服。

这本书所写,并非小传,只是撷取了少数村民的某个侧面。其他值得我书写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日后我将一一叙写之。我不只是写他们的某一侧面,而且要写他们的全面,我要全面描述我的山、我的村、我的父老乡亲。

我如此深爱我的万家湾村,和我的大鸣山,并不光是因为它充满了这些艰难而又惨烈的故事,还因为这里有或舒展或蜿蜒的田垄,茂盛的庄稼,辽远的山野,郁郁葱葱的植被,千万种花草树木,千万种鸟兽虫鱼,以及红日、皎月与星空。大自然的诗性在这里得到较为充分的展现,村民只要不被贫穷压垮,常常能够自由伸展。

今年春节期间,我从九江的网站上看到一条标题《都昌呜山八姐弟个个健康高寿》,因为那阵子太忙,我没有点开阅读。正月一位朋友来咱们村看我,谈到咱们村有一家姐弟八个全都健康高寿,我惊奇地喊道:“说的就是咱们村?”

我当时就明白说的是谁。回京后上网搜索出原文。核心内容是:“八姐弟出生在都昌县鸣山乡万家湾村,按年龄排列依次是:万石梅、万杨春、万杨娇、万隆栋、万隆良、万隆柱、万隆本、万隆彬。八姐弟中排在前三位的是三位姐妹,老大万石梅今年九十六岁,这么大年纪吃饭、穿衣、起床、梳头等基本生活都能自理,后面的五位是兄弟。”

他们都是我朝夕相处的祖辈,其中万隆栋曾经跟我同住一屋。我出生的时候,就是他陪我父亲深更半夜到大鸣山深处去喊来接生婆。那三位姑奶奶回娘家的时候,必得到我家(万隆栋家)走一走,吃碗点心之类,所以我小时候都见过。八十六岁的万隆栋依然每天下地干活。一到野外接触农活,他就进入理想状态,一收工回家,他就不断呻吟。他的儿媳妇经过多年观察,总结出这个规律,万隆栋的呻吟总是从跨进门槛的那一刻开始的。看来只有用劳动跟大自然进行交流,他的生命才能舒展。

咱们村的寿星不是个别现象。本书所写柏娥老人,明年就是九十大寿。前几年咱们村一位老人,以九十六岁高龄仙逝。她九十五岁那年,我还给她拍过照片。

他们长寿的原因之一,是他们享有尚未遭遇严重破坏的、较为丰富的自然山水。有一个资料说,咱们鸣山乡的森林覆盖率是百分之九十,这样的自然条件当然养人。山里人长寿不是安利、脑白金堆起来的,纯属大自然的赐予。

人类在连绵山水中生活了三百万年,跟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以及各种劳作相处了三百万年。可是人类在城市中生活才有三千年历史,咱们还没有学会、适应城市的生活,全人类都一直在闹城市病。所以,咱们这些天天生活在钢筋混凝土和废气中的人,每时每刻都在渴望着大鸣山带给我们的清新、舒展、生机和诗性。

前几天我回了一趟咱们村,一位具有城市打工经历的邻居说,城里人的生活真是太可怜了,咱们住在乡下的人,只要有一口饱饭吃,治病能有个保险,咱们比城里人不知道滋润多少倍。

我说,等我退休了,回来跟你一起滋润。

我在后记中唠叨这些,不仅因为一本沉重的书需要一个轻松的后记,更因为我的村我的山所赐予我的财富,远比这本书所写丰富得多。事实上,我不仅生活在大鸣山惨烈的命运中,也生活在大鸣山滋润的命运中。

关于我的村我的山,这本书只是个开头,日后我将分别用文学和学术的方式,一寸寸地描述我的村我的山。

2010年8月1日,北京北小河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的村我的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摩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40983
开本 16开
页数 1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6
出版时间 2011-02-01
首版时间 2011-02-01
印刷时间 2011-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2:1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