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曾国藩家书的智慧
内容
编辑推荐

一部包含中兴名臣生存智慧的宝典,一部体现千古完人,教子妙方的经典!

“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中的曾国藩是“晚清第一名臣”,被誉为“官场楷模”,“千古完人”。四大名臣的后人多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尤其是曾国藩家族,更是得到“曾家无一是废人”的美誉。

曾氏家书行文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涵真知灼见,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仅一部家书足可以体现曾国藩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翻开诸葛谨主编的《曾国藩家书的智慧》,读名人家书,悟书中箴语,得教子智慧,明治家良方,你的家族将因你而改变!

内容推荐

《曾国藩家书》是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袒露。

曾国藩一生的睿智和教子之道,全在其家书之中。诸葛谨主编的《曾国藩家书的智慧》收集、整理了曾国藩家书之精华部分,字字良言,句句妙语,是修身治家的真知灼见,是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是教育子女的经验之谈,是所有父母的有益借鉴。若能认真读一读《曾国藩家书的智慧》,深刻领悟,必可获得教子的智慧,达到成功教育子女的目的。

目录

一 养生篇

例1 禀父母·谨遵父亲保身法则 /2

例2 致诸弟·劝弟谨记进德修业 /4

例3 致诸弟·劝弟切勿恃才傲物 /6

例4 禀父母·做事当不苟不懈 /7

例5 致诸弟·宜力除牢骚 /9

例6 致四弟·不宜在外显露头角 /12

例7 致九弟·劝弟须保护身体 /13

例8 致九弟·做人应该有恒心 /14

例9 致四弟·必须加意保养 /17

例10 致九弟四弟·早起乃健身之妙方 /17

例11 致四弟·用药须小心谨慎 /18

例12 致九弟季弟·治身宜不服药 /20

例13 致九弟季弟·服药不可大多 /21

例14 致四弟·弟须静养身体 /22

例15 致九弟·万望毋恼毋怒 /23’

例16 致九弟·宜以自养自医为主  /25

例17 致九弟·凡郁怒最易伤人 /26

例18 致四弟·述养身有五事 /27

二 修心篇

例19 禀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 /30

例20 禀父母·劝弟勿夜郎自大 /3l

例21 致九弟·劝宜息心忍耐 /32

例22 致九弟·言凶德有二端 /33

例23 致九弟·愿共鉴诫二弊 /35

例24 致九弟·注意平和二字 /36

例25 致九弟·宜平骄矜之气 /38

例26 致九弟季弟·须戒“傲惰”二字 /39

例27 致四弟·不应非议讥笑他人 /41

例28 致九弟季弟·做人应清廉谨慎勤劳 /42

例29 致九弟季弟·须自立自强 /44

例30 致九弟·望勿各逞己见 /45

例31 致四弟·与官相见以谦谨为主 /47

例32 致九弟·述治事宜勤军 /48

例33 致九弟·只问积劳不问成名  /49

例34 致九弟·宜自修处求强 /51

例35 致九弟·时刻悔悟大有进益 /52

例36 致九弟·必须逆来顺受 /54

三 劝学篇

例37 禀父母·闻九弟习字长进 /56

例38 禀父母·教弟写字养神 /57

例39 禀父母·劝两弟学业宜精 /58

例40 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 /61

例41 致诸弟·读书宜立志有恒 /65

例42 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 /68

例43 致诸弟·讲读经史方法 /72

例44 致六弟·述学诗习字之法 /78

例45 致诸弟·温经更增长见识 /81

例46 致诸弟·勿为时文所误 /82

例47 禀父母·教弟注重看书 /85

例48 致诸弟·必须立志猛进 /86

例49 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 /88

例50 致诸弟·按月作文寄京 /90

例51 致诸弟·评文字之优劣 /92

例52 致诸弟·读书宜选一明师 /94

例53 致四弟·读书不可太疏忽 /95

例54 致四弟·宜劝诸侄勤读书 /96

例55 致四弟九弟·宜居家时苦学 /97

例56 致九弟·讲求奏议不迟 /98

例57 致四弟九弟·谆嘱瑞侄用功 /99

例58 致四弟九弟·述为学有四要事 /100

四 治家篇

例59 禀父母·述家和万事兴 /102

例60 禀父母·教弟以和睦为第一 /103

例61 致诸弟·劝述孝悌之道 /105

例62 致诸弟·教弟婚姻大事须谨慎 /108

例63 禀父母·勿因家务过劳 /11l

例64 致诸弟·无时不想回家省亲 /112

例65 致诸弟·告诫弟弟要清白做人 /114

例66 禀叔父母·勿因劳累过度 /116

例67 致诸弟·述改建祖屋之意见 /119

例68 致诸弟·拟定于明年归家探亲 /120

例69 致诸弟·迎养父母叔父 /122

例70 谕纪泽·料理丧母之后事离京 /124

例71 谕纪泽·携眷赶紧出京 /129

例72 谕纪泽·家眷万不可出京 /132

例73 谕纪泽·勤通书信不必挂念 /132

例74 致诸弟·在家宜注重勤敬和 /133

例75 致诸弟·勿使子侄骄奢淫逸 /135

例76 谕纪泽·宜教家人勤劳持家 /136

例77 致四弟·宜常在家侍侯父亲 /138

例78 致四弟·不宜常常出门 /139

例79 致四弟·得两弟为帮手 /140

例80 致九弟·归家料理祠堂 /141

例81 致四弟季弟·在家里注重种蔬等事 /143

例82 致诸弟·兄弟和睦又力行勤俭 /144

例83 致诸弟·述家庭不可说厉害话 /146

例84 致诸弟·述六弟妇治家贤慧而命最苦 /147

例85 致诸弟·述起屋造祠堂 /148

例86 致四弟·治家有八字诀 /150

例87 致九弟季弟·做后辈宜戒骄横之心 /151

例88 致四弟·教子侄宜戒骄奢佚 /152

例89 致四弟·教子侄做人要谦虚勤劳 /154

例90 致四弟·教子弟去骄气惰习 /155

例91 致四弟·教子弟牢记祖训八字 /156

例92 致四弟·教弟必须爱惜物力 /158

例93 致四弟·惜福贵乎勤俭 /159

例94 致九弟·欣悉家庭和睦 /160

例95 致四弟·教子勤俭为主 /161

例96 致四弟·宜以耕读为本 /162

五 理财篇

例97 禀祖父母·述告在京无生计 /164

例98 禀祖父母·述京中窘迫状 /165

例99 禀父母·筹划归还借款 /167

例100 禀父母·借银寄回家用 /170

例101 禀父母·在外借债过年 /171

例102 禀父母·家中费用窘迫 /172

例103 禀祖父母·要叔父教训诸弟以管家事 /173

例104 禀祖父母·无钱寄回家 /175

例105 禀父母·寄银还债济人 /176

例106 禀祖父母·赠亲戚族人数目 /178

例107 致诸弟·家中务请略有积蓄 /180

例108 致诸弟·取款及托带银 /182

例109 禀父母·送参冀减息银 /184

例110 禀父母·取借款须专人去 /185

例111 禀父母·在京事事节俭 /187

例112 禀叔父母·请兑钱送人 /188

例113 禀叔父母·托人带银两归家 /189

例114 致诸弟·节俭置田以济贫民 /190

例115 谕纪泽·托人带银至京 /192

例116 致诸弟·带归度岁之资 /193

例117 致九弟·顺便可以周济 /195

例118 致九弟·周济受害绅民 /196

例119 致九弟·述捐银作祭费 /197

例120 致九弟·劝捐银修祠堂 /199

六 交友篇

例121 致诸弟·明师益友虚心请教 /202

例122 致诸弟·交友拜师宜专一 /206

例123 致诸弟·必须亲近良友 /207

例124 禀叔父·不辞劳苦料理朋友的丧事 /208

例125 致诸弟·交友须勤加来往 /210

例126 致诸弟·切勿占人便宜 /212

例127 禀父母·述接待朋友之法 /214

例128 致九弟·患难与共勿有遗憾 /215

例129 致九弟·述挽胡润帅联 /216

例130 致九弟季弟·述有负朋友 /217

例131 致四弟·送银子共患难者 /218

七 处世篇

例132 禀祖父母·请给族人以资助 /222

例133 禀祖父母·先馈赠亲戚族人 /223

例134 致诸弟·述接济亲戚族人之故 /225

例135 禀父母·万望匆入署说公事 /232

例136 禀父母·不敢求非分之荣 /233

例137 禀父母·请四弟送归诰轴 /234

例138 致诸弟·进谏言戒除骄矜 /236

例139 谕纪泽·家眷在京须一切谨慎 /239

例140 致四弟·居乡要诀宜节俭 /241

例141 致九弟季弟·以勤字报君以爱民二字报亲 /242

例142 致九弟·暂缓祭祀望溪 /243

例143 致九弟·述让纪瑞承荫 /244

例144 致九弟·述纪梁宜承荫 /246

例145 致九弟·不必再行辞谢 /247

例146 致九弟·处事修身宜明强 /248

例147 致九弟·战事宜自具奏 /249

八 为政篇

例148 致诸弟·喜述得会试分差 /252

例149 禀祖父母·述与英国议和 /253

例150 致诸弟·喜述大考升官 /255

例151 禀祖父母·报告荣升侍讲 /256

例152 禀父母·述盘查国库巨案 /258

例153 禀祖父母·报告考差信 /259

例154 禀祖父母·报告补侍读 /261

例155 致诸弟·喜述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 /262

例156 禀叔父母·报告升翰林院侍读学士 /264

例157 禀父母·敬请祖父换蓝顶 /266

例158 禀父母·拟为六弟纳监 /267

例159 禀父母·报告两次兼职 /268

例160 禀父母·请勿悬望得差 /271

例161 禀父母·附呈考差诗文 /271

例162 禀父母·贺六弟成就功名 /273

例163 禀父母·请敬接诰封轴 /274

例164 禀父母·谨遵家命一心服官 /276

例165 致诸弟·述升内阁学士 /277

例166 致诸弟·喜述补侍郎缺 /278

例167 致诸弟·述奉旨为较射大臣 /280

例168 禀父母·具折奏请日讲 /282

例169 致诸弟·具奏言兵饷事 /283

例170 致诸弟·详述办理巨盗及公议粮饷事 /284

例171 致诸弟·喜闻九弟得优贡 /287

例172 致九弟·为政切不可疏懒 /288

例173 致九弟·述弟为政优于带兵 /290

例174 致季弟·述长江厘卡太多 /291

例175 致九弟季弟·述筹办粤省厘金 /292

例176 致九弟·述抽本省之厘税 /293

例177 致四弟·述坚守作战之困难 /294

例178 致九弟·述兄弟同获圣恩 /295

例179 致九弟·申请辞退一席 /296

例180 致九弟·述奏议乃为臣之事 /297

例181 致四弟九弟·述应诏面陛之策 /297

例182 致四弟·兄弟同蒙封爵 /298

九 用人篇

例183 致诸弟·述营中急需人才 /302

例184 致诸弟·调彭雪琴来江 /303

例185 致九弟·催周凤山速来 /305

例186 致九弟·交人料理文案 /307

例187 致九弟·愧对江西绅士 /308

例188 致九弟·宜以求才为要事 /310

例189 致九弟·拟保举李次青 /313

例190 致九弟季弟·述杨光宗不驯 /314

例191 致沅弟季弟·嘱文辅卿二语 /315

例192 致沅弟季弟·随时推荐出色的人 /316

例193 致九弟季弟·拟和陈射仙办大通厘金 /317

例194 致九弟·述告办事好手不多  /318

例195 致九弟·宜多选好替手 /319

曾国藩生平年表 /320

试读章节

例18 致四弟·述养身有五事

【原文】

澄弟左右:

乡间谷价日贱,禾豆畅茂,犹是升平气象,极慰极慰。此问军事贼自三月下旬,退出曹、郓之境,幸保山东运河以东各属,而仍蹂躏及曹、宋、徐、泗、凤、淮诸府,彼剿此窜,倏忽来往。直至五月下旬,张、牛各股,始窜至周家口以西;任、赖各股,始窜至太和以西。大约夏秋数月,山东、江苏,可以高枕无忧,河南、皖、鄂,又必手忙脚乱。

余拟于数日内至宿迁、桃源一带察看堤墙,即于水路上临淮而至周家口。盛暑而坐小船,是一极苦之事,因陆路多被水淹,雇车又甚不易,不得不改由水程。余老境日逼,勉强支持一年半载,实不能久当大任矣。因思吾兄弟体气皆不甚健,后辈子侄,尤多虚弱,宜于平日请求养身之法,不可于临时乱投药剂。

养身之法,约有五事:一日眠食有恒①,二日惩忿,三日节欲,四日每夜临睡洗脚,五日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惩忿,即余篇中所谓“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也。眠食有恒及洗脚二事,星冈公行之四十年,余亦学行七年矣。饭后三千步,近日试行,自矢永不间断。弟从前劳苦太久,年近五十,愿将此五事立志行之,并劝沅弟与诸子行之。

余与沅弟同时封爵开府,门庭可谓极盛,然非可常恃之道,记得己亥正月,星冈公训竹亭公曰:“宽一虽点翰林,我家仍靠作田为业,不可靠他吃饭。”此语最有道理,今亦当守此二语为命脉。望吾弟专在作田上用工,辅之以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字,任凭家中如何贵盛、切莫全改道光初年之规模。 凡家道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我若有福,罢官回家,当与弟竭力维持。老亲旧眷,贫贱族党,不可怠慢,待贫者亦与富者一般,当盛时预作衰时之想,自有深固之基矣。

(同治五年六月初五日)

【注释】

①有恒:不变。此处指有规律。

【解读】

澄弟左右:

乡里谷价越来越低,禾苗豆苗茂盛,俨然一派升平的气象,令人备感欣慰啊!自三月下旬以来,敌人退出曹、郓境内,幸保山东运河以东所属州县,但仍然蹂躏了曹、宋、徐、泗、凤、淮几府,你在这里剿,他却那里窜,突来突去。直到五月下旬,张、牛各股,才窜到周家口以西;任、赖各股,方才窜到太和以西。大约夏天秋天几个月,山东、江苏,可以高枕无忧了。河南、安徽、湖北各地,必然又会手忙脚乱。

我准备几天内到宿迁、桃源一带去视察堤墙。从水路去临淮而到周家口,盛暑坐小船,真是一件苦差事。然而陆路多被水淹,雇车又十分艰难,因此不得不改由水路;我年纪越来越大了,勉强支持一年半载,实在不能担此大任再久了。我想我们兄弟身体都不太好,后辈子侄则更虚弱,所以劝告你们要在平日多讲求养身之法,而不应该在病时乱看郎中乱吃药。

养身的方法,大约有五个方面:一是规律睡眠、饮食;二是控制自己的怒气;三是节欲;四是临睡洗脚;五是两餐饭后各走三千步。制怒,就是我所提倡的“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眠食有恒及洗脚二事,星冈公坚持了四十年,我也学了七年,饭后三千步近日才开始试行,从此永不间断。弟弟从前过于劳苦,现在也年近五十,希望切实力行这五个方面的事情,并且劝沅弟和子侄们也这样实行啊。

我与沅弟同时封爵开府当督抚,门庭可称得上盛极一时了。但是,这并不可以长久依仗啊。记得己亥正月,星冈公训竹亭公说:“宽一虽然官居翰林,但我家还得靠耕田为业,不能靠他吃饭啊。”这话十分有理啊,今天我们也应当以这句话作为命脉。希望弟弟在耕田上用功,辅以之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个字,任凭家里如何富贵兴盛,一定不要改变道光初年的规模啊。

凡家道可以长久的,并不依仗一时的官爵,而要依靠长远的家规啊。并不依仗一两个人的骤然发迹,而需要依靠大众的维持。我如果有福,罢官回家,一定与弟弟同心竭力维持这个家。老亲旧戚,贫困的族党,一定不能怠慢人家,对待贫困的与对待富有的应该一视同仁,在兴盛时要想到衰落时的情状啊,那自然便有深厚和坚实的基础了。

(同治五年六月初五日)

P27-28

序言

“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中的曾国藩是“晚清第一名臣”,被誉为“官场楷模”,“千古完人”。四大名臣的后人多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尤其是曾国藩家族,更是得到“曾家无一是废人”的美誉。

曾氏家族缘何获得这样高的美誉呢?

曾国藩不必说,他从一介儒生,由科举入仕,遂后青云直上,直至出将入相,官居一品,成为大清的一根柱石,并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六十年。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精通诗文书画,在清代末年,他自己刻苦学习英语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在处理西北边境危机中,曾纪泽凭着其斗志和谈判艺术舌战强敌,从沙俄口中夺回了伊犁城,从而取得清末外交史上惟一的一次胜利。次子曾纪鸿喜爱自然科学,在数学研究上造诣较深,只可惜中年早逝。不仅其子成才,其孙辈曾宝荪、曾约农等也都成为教育家和学者。

据调查,曾国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绵延至今190余年间,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没有出一个纨绔子弟。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属罕见。

这一切完全归于曾国藩的教子有方。

曾国藩无论事务怎样忙都不忘教育子女。

曾国藩虽无法当面督促子女,但他把写信作为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即使工作到深夜,他也要抽空阅读子女的书信。

身教重于言传,曾国藩的日常饮食,总以一荤为主,非客到,不增一荤。其穿戴更是简朴,一件青缎马褂一穿就是三十年。他每天日理万机,自晨至晚,勤奋工作,主要公文,均自批自拟,很少假手他人。即使晚年右目失明,仍然坚持不懈,从不懈怠,给子女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曾国藩临终前再三叮嘱子孙:我不愿儿孙为将领,也不愿儿孙为大官,只希望成为饱读诗书、明白道理的君子。能做到勤劳节俭,自我约束,吃苦耐劳,能屈能伸的,就是有德有才的人。

因此,自曾国藩兄弟之后,曾家再没出领兵打仗的将领。他们绝大多数留学英、美等国的名牌大学,学贯中西,成就卓著,成为教育界、科技界、艺术界的名家大师,饮誉五洲四海,为人类的文明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鸿章之兄、湖广总督李瀚章把曾国藩一生的文章编辑成书就是《曾文正公文集》,但流传至今,并受世人重视的,亦只有其中的“家书”。

《曾国藩家书》公开出版以后,影响很大。伟人毛泽东青年时代也曾认真读过,后他又赞誉道:“愚于近人,独眼曾文正。”

唐浩明说:“《曾国藩家书》是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袒露。”

曾氏家书行文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涵真知灼见,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仅一部家书足可以体现曾国藩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曾国藩一生的睿智和教子之道,全在其家书之中。本书收集、整理了曾国藩家书之精华部分,字字良言,句句妙语,是修身治家的真知灼见,是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是教育子女的经验之谈,是所有父母的有益借鉴。若能认真读,深刻悟,必可获得教子的智慧,达到成功教育子女的目的。

是的,关于教育孩子我们父母个人的力量是捉襟见肘的,然而我们并不是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古今中外有太多记载成功的教子理念和方式的书籍可以为我们所用,如中国曾国藩的“家书”、美国斯托夫人的“自然教子书”、法国老卡尔·威特的“卡尔·威特的教育”等。尤其是曾国藩所写的家书,更贴近中国文化和需求。

有人说:“教育孩子如育花,精心浇水、施肥、呵护,方能成功。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养好花,不懂得就要向别人请教,学习养花的经验与艺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断提高熬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么就需要家长付出个人的努力,不断进修自己。”

我们的父母为何不停止抱怨,去阅读它们并从中获益呢。

翻开《曾国藩家书的智慧》,读名人家书,悟书中箴语,得教子智慧,明治家良方,你的家族将因你而改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曾国藩家书的智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曾国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267241
开本 16开
页数 3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50
出版时间 2011-03-01
首版时间 2011-03-01
印刷时间 201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52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60
185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5: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