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周易全解(双色图文珍藏版)/新解新悟大国学
内容
编辑推荐

《周易》是群经之首,是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谋略中之谋略。从《周易》中,哲学家看到辩证思维,史学家看到历史兴衰,政治家看到治世方略,军事家可参悟兵法,企业家亦可从中找到经营的方法,同样,芸芸众生也可将其视为为人处世、提高修养的不二法宝。

金克水编写的《周易全解(双色图文珍藏版)》从人生哲理的角度,以科学的态度对《周易》进行了全面的解读,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诠释了易学的精义,希望通过通俗易懂的阐述,帮助人们吸取《周易》中的智慧精华,以指导人们未来的事业和生活。

内容推荐

《周易》是我国古代一部用来占筮的书,但它又不仅仅是一部占卜书,更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它独具特色,内容丰富、深邃,是我国古代一部特殊的哲学专著。有人说,读懂了《周易》,也就读懂了人生。

《周易》似乎深不可测,其实《周易》是来源于现实的,它必然也能指导现实。

《周易》是对宇宙玄机的探索,对人生哲学的概括,对天、地、人之间关系的总结。一千个人看《周易》会有一千种不同的解读,也一定会有一千种不一样的收获。

金克水编写的《周易全解(双色图文珍藏版)》从人生哲理的角度,以科学的态度对《周易》进行了全面的解读,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诠释了易学的精义,希望通过通俗易懂的阐述,帮助人们吸取《周易》中的智慧精华,以指导人们未来的事业和生活。

《周易全解(双色图文珍藏版)》分为上经、下经两篇。

目录

上经

 乾卦第一

 坤卦第二

 屯卦第三

 蒙卦第四

 需卦第五

 讼卦第六

 师卦第七

 比卦第八

 小畜卦第九

 履卦第十

 泰卦第十一

 否卦第十二

 同人卦第十三

 大有卦第十四

 谦卦第十五

 豫卦第十六

 随卦第十七

 蛊卦第十八

 临卦第十九

 观卦第二十

 噬嗑卦第二十一

 贲卦第二十二

 剥卦第二十三

 复卦第二十四

 无妄卦第二十五

 大畜卦第二十六

 颐卦第二十七

 大过卦第二十八

 坎卦第二十九

 离卦第三十

下经

 咸卦第三十一

 恒卦第三十二

 遁卦第三十三

 大壮卦第三十四

 晋卦第三十五

 明夷卦第三十六

 家人卦第三十七

 睽卦第三十八

 蹇卦第三十九

 解卦第四十

 损卦第四十一

 益卦第四十二

 央卦第四十三

 媚卦第四十四

 萃卦第四十五

 升卦第四十六

 困卦第四十七

 井卦第四十八

 革卦第四十九

 鼎卦第五十

 震卦第五十一

 艮卦第五十二

 渐卦第五十三

 归妹卦第五十四

 丰卦第五十五

 旅卦第五十六

 巽卦第五十七

 兑卦第五十八

 涣卦第五十九

 节卦第六十

 中孚卦第六十一

 小过卦第六十二

 既济卦第六十三

 未济卦第六十四

附录

 系辞上传

 系辞下传

 说卦传

 序卦传

 杂卦传

后记

试读章节

孔子说:“做一个人而不讲信誉,不知那怎么可以呀。”

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在《论语》书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在《子张》、《阳货》、《子路》等篇中,都提到信的道德。

孔子说这话,肯定是有感而发的,想必是看到许多言而无信的人最终无法立足于社会,才从反面教材中总结出了这句训言。其实孔子的弟子中就有不守信的人,他的弟子公冶长能够听懂鸟语。一天,一只鹞鹰落在他窗口呜叫,他听懂了鹞鹰在说,冶长冶长,南边有死獐,你吃它的肉,我吃它的肠!公冶长屁颠屁颠地跟着鹞鹰去,果然发现了獐,但他却独吞了獐。过几天,鹞鹰又来告诉公冶长死獐的消息,公冶长拔腿就出了门,不久就看见前面一堆人,中间隐隐约约躺着什么。公冶长唯恐被人抢去死獐,急呼:诸公休得动手……那是我打死的!众人立即闪开。这下公冶长傻眼了:地上躺着的,是一个死人。公冶长急忙申辩,但无济于事,人们七手八脚把他扭送到了公堂。

人们常说:许诺之前应该再三思考,许诺之后必须说到做到。言而无信的人,迟早要倒霉的。受骗的人一经受骗,就会总结经验,不会再受第二次骗。有的还可能来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骗人者也尝尝受骗的滋味。人家报复你是一码子事,即使不报复和惩罚你,你的信誉和人缘也必然会损失殆尽,你的各种机会也就没了。行骗最终是要付出惨重代价和高昂成本的,因而做的是一桩得不偿失的赔本生意。这样说来,骗人者看似聪明,其实是短视的傻瓜。因为不少人在社会上努力为自己立信都觉得来不及,而骗人者却拆解自己的信用基础。

我们知道,商鞅在秦国变法的开篇阶段,就是从为自己立信开始的。当时,商鞅费尽心机起草了一系列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两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有了这个信用的基础,商鞅的变法政令才得以推行,可见人无信不立。这个关于守信的千古绝唱,一直传为美谈,并成为启发和激励人们重诺守信的经典渊源。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规范,也是革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诚实守信”也不断赋予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涵。

在先秦,所谓“诚”主要是指“诚实”、“真诚”和“忠诚”,要心里想的和实际做的一致,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诚于中、形于外”,就是要“勿自欺”、“勿欺人”。所谓“信”,主要是“真实”、“诚实”和“信守诺言”,强调一个人要“言必信”,要“言而有信”等。后来,思想家们往往把“诚”和“信”相互通用。东汉的许慎在他所著的《说文解字》中说,“诚,信也”,又说“信,诚也”。由此可见,“诚”和“信”,不论是单独使用或相连使用,在古代,表示‘的大体是同一个意思。

孔子作为著名的教育家,他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信”是一个人立身之本,如果没有诚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条件。他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 (言、行、忠、信)和“五大规范” (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要“言而有信”,认为只有“信”,才能得到他人?信任”(“信则人任焉”)。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轨,其何以行之哉?”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失去“信”,就像车子没有轮中的关键一样,是一步也不能行走的。孔子在谈到统治者怎样才能得到老百姓信任时说:“民无信不立”,如果一个国家对老百姓不讲诚信,就必然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只有对老百姓讲诚信,才能够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古人认为,在为人处事中,“谨而信”(谨慎和诚信)、“敬事而信”是最基本的。孟轲把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基本道德规范概括为五个原则,“信”就是其中之一。这就是他所说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先秦以后的思想家们,都把“诚”和“信”作为立身处世的基本道德要求。宋明道学家们对“诚”赋予了更重要的地位。周敦颐把“诚”提到“五常之本,百行之源”的高度;朱熹说:“诚者,至实而无妄之谓。”陆象山则强调“忠信”,认为“忠者何?不欺之谓也;信者何?不妄之谓也”,“人而不忠信,何以异于禽兽者乎?”从上述这些思想家的言论可以看到,在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中,“诚信”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信用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前提。人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必须重诺守信,别人才会相信他,愿意与他打交道,彼此才有可能建立稳定的、长期的联系。事实上,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和工作,总离不开同他人打交道,要想做成功一件事,更需要他人的支持、帮助,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而重诺守信,则是维系人心,增进情谊的重要一环。相反,有些人自以为聪明,专门玩弄狡诈欺蒙的手段来达到目的。其实,这种伎俩在一个健康社会是行不通的,或早或迟,总有骗局揭穿、真相大白的一天,到时候骗人者轻则声名狼藉,众叛亲离;重则无法在社会立足,并受到法律的追究。《红楼梦》中所说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就是对这种人的绝妙讽刺。P339-341

序言

泱泱华夏,几千年来一直以我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为精神主导,直到列强踏人、西学东渐,传统文化领域受到了冲击。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传统文化一度被西方文化边缘化。当然,文化是不分国界的。不可否认,西学对我国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根植于黄土地的华夏儿女离不开本土文化的滋养,炎黄子孙始终需要的是适合于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只有以本土文化为根基、为主流,中华民族文化才符合中国的人文环境,符合中国的社会现实,符合中国人的精神需要。在这种根本需求下,我们的民族文化再一次回归,再一次复兴,古圣先贤的思想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些传统的、民族的、有本土特色的文化经典、文化精髓,我们亲切地称之为“国学”。国学文化经历了辉煌、暗淡、再度复兴的曲折过程。这说明,中华国学的根基是牢固的,影响是深远的,价值是永恒的。

那么,如何来定义国学?一提到国学,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孔孟老庄”这些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们的学术思想。的确,诸子百家的文化理论经典都在我们的国学范畴之内,但国学的内涵远不止这些。国学从根本上来讲应该是指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传统学术经典,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思想的、生活的、军事的、技艺的等等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文化共同体,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大国学”之意,只是希望人们能放宽视野,从更广的角度认识国学。另外,我们必须认识到,国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概念,而应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国学的内涵会不断丰富,不断变化。

今天,国学的热潮再一次席卷中华大地,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深深地为国学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感动、而骄傲。但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今天提倡学国学、用国学,并不是让人们去墨守祖先留下的一套固有观念和思想,也不是狭隘地排斥西方文化,而是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能够贯通古今、融汇中外,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以此来引领我们的思想,指导我们的事业,影响我们的生活。

在这样一个资讯发达的新时代,国学文化的推广变得更加多元,也更加快速。现代人不仅越来越接受和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多的人开始以弘扬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这一点是非常值得庆幸的。国学的普及和覆盖面之广令人惊叹,无论是在学术界、教育界,还是在工商界、娱乐界,包括我们的政治领域,国学的影响无处不在。更重要的是,它的影响不仅仅在国内,而是影响到全世界。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士对中华国学产生兴趣,并且很多学术思想也开始渗透到西方人的观念中。

如今,中华文明正在影响着世界,中国智慧正在涌人世界的大潮中。很高兴在这样一个时刻看到这样一套诠释国学精义的丛书,编者们怀着一颗敬畏之心,重拾一度被冷落的文明,结合当下的需求,给传统国学赋予新的生命,使优秀的中华文化得以充分展现。作为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播者,发现一套优秀的作品自然兴奋异常,特此作序推荐。若此套丛书能为中华国学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产生些许的推动作用,我便不胜欣慰了。

弓克 于悟书斋

后记

《新解新悟大国学》系列丛书,从立项开始,到搜集、整理资料,编写,审校,至最后成稿,历时将近三年时间。整个编撰过程细致而繁琐,有很多人员参与其中——北京大学中文系杨广生对部分书稿做了全面审校;黑龙江省图书馆杨晓丽提供诸多资料;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吉林大学教授弓克先生悉心审阅全部文稿,提出许多宝贵意见;沈阳市周易研究会副秘书长张国明为我们惠寄多幅图片。还有诸多学者朋友为编写工作提供帮助,在这里不一一列举,一并表示感谢之忱。另外,要特别感谢中央编译出版社冯章老师和李嫒嫒老师为此套丛书付出的辛勤劳动。

本系列丛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大量权威版本著作、文献以及各种文字图片资料,有些作品时期久远,无法联系作者,特此表示感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周易全解(双色图文珍藏版)/新解新悟大国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金克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07123
开本 16开
页数 3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1-03-01
首版时间 2011-03-01
印刷时间 201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1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3: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