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读万里路
内容
编辑推荐

这个集子分为“读万里路”、“读千古事”、“读百年人”三部分。“读万里路”其实就是文化旅行,作者所期许的文化旅行不只是知识性介绍,也不只是文学性感受,而是以大地理、大历史、大文化为宏阔背景的思考。“读千古事”是阅读历史的文化随笔。“读百年人”写的是半生中与作者有各种缘分的人,从几面之缘到父子之缘。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一旦读进去就很难放下来的好书。

作者的文化旅行随笔和历史思考随笔纵横捭阖而明白晓畅,与知识性介绍、学术性研究和文学性描述颇有不同而又三者兼具,大雅大俗,浑然天成。

气势磅礴的文笔统领在作者的见识学识之下,一楼一台、一人一事的感慨都不是随意而发,驾驭它们的是地理、历也、文化等多角度的整体思考,引导读者从纷纭复杂的历史迷雾中辨出真相,从盘根错节的文化现象中找出原由,豁然而解而思味不已。

作者的人生散文精彩纷呈,早在海外广为流传。

目录

自序/1

读万里路/1

 读凤凰/3

沈从文的凤凰/3

南方长城/13

 读徽州/20

走在徽商的故乡/20

站在棠樾牌坊下/26

 读中原/32

昨夜星辰昨夜风/32

天若有情天亦老/39

月是故乡明/45

 读西湖/49

梦幻的西湖/49

人文的西湖/52

才子佳人的西湖/55

 读庐山/59

 读岭南/83

一个北方人与广东人/83

遥远的岭南/89

 故乡黄河中原/95

 寂寞的佛光寺/104

走在丝路上/110

九寨之水/115

夏天的阿拉斯加/119

十七英里黄金海岸/124

又到东京/126

可爱岛的黄昏/132

带着儿子旅行/137

读千古事/141

 重读千古英雄/143

 一樽还酹东坡/154

 打开中国智慧/169

 悲情帝王/179

 杜甫草堂/184

 三读《红楼梦》/190

 美人总被雨打风吹/194

 曲终人不见/201

 问世间情是何物/209

 男人之美/215

 细腰莲足樱桃嘴/222

 人肉包子与座上客/230

 窝里斗与窝里亲/237

 红眼绿眼青白眼/240

 复杂的中国人/246

 两种吹牛/253

读百年人/259

 父亲的舞蹈/261

 四十年父子一声爱/265

 没看见的背影/273

 诗与情的生命/278

 修竹摇翠镜春园/284

 黄河边奶奶长江边外婆/288

 逝去的笑声/293

 追溯祖先/299

 80年代的火车/307

 荒山盛宴/314

 耗子和他的美人们/318

 看着二十岁的面孔/322

 苦脸老刘/326

 陪读父亲/330

 斯坦福与伯克利/335

 词汇后边的风景/346

 窗对沧海/351

 山东路上的林青霞/356

 芳草天涯王孙/361

试读章节

沈从文的凤凰

在2008年的春天来到凤凰城,或许是赶上了一个很不错的历史瞬间。城头上郁积了数百年的血腥气味固然是早已远去,无处不在的贫穷也好像在这些年消失净尽,至少,在游客穿过的街巷里是一片盛世的繁华。而另一方面,商业化还没有把这座古城席卷而去。虽然说新城区竖起了气派堂皇的旅游建筑和雕塑,但里边的老城还大致保留着,小巷两旁的人家如今几乎是家家开店,但房子门面大致未改,淳朴的乡下人做了店员,却还没有学会商业的巧诈,不至于缠着游客叫卖。走在上百年凤凰人用无数的脚印打磨得坑坑洼洼的青石板街道上,古镇的春秋沧桑自然就浸上了心头。

穿过老城正中心长长的街道,出了城门,沱江就横在眼前了。一江清澈春水,两岸婆娑翠柳,美艳的桃花在柳烟中开得正盛,让人由不得心神一荡。侧头向右看去,依山临水的吊脚楼彼此紧挨,高低参差,沿山起伏,随水弯曲,无尽头地向远方排开,更远处则被沱江的一个甩尾藏在了青龙山的怀抱里。上了竹筏,逆流而溯,吊脚楼逐一迎面,又一座座落在身后。虽说此种建筑在中国西南部并不鲜见,但这里的吊脚楼座落在美山美水之中,在密匝匝沿江排开的楼群下是一根根细细瘦瘦插入江水中的木头,远看竟也是密麻麻的。楼顶的青瓦和木墙木窗被悠长岁月涂上了很自然的色调,青瓦深黑如铁,木墙木窗则是浅黑带黄,一派古老的青铜色彩。偶尔有身着鲜艳服装的苗族女子出现在木雕窗前,把吊脚楼衬得更为苍老。

正自默想,筏子尾梢上沉默的船夫忽然唱起了苗族民歌,倒被他吓了一跳。回头看他全无表情,嘴巴张张而已,料想他不过是奉命行事,歌声却有些味道。一曲唱罢,船要掉头,吊脚楼犹自绵延在沱江岸上,随着江水一直弯进山谷深处,目力所及之处是湛湛蓝天下的青龙山山顶,白云如抹,桃花如梦。

回到城门下,一抬头,怔住了,原来这里就是北城门,多次出现在沈从文笔下的北城门。刚才从城门下经过,一见江边景致就忘了回头看,此时却是看清楚了。巨石砌成的石头城墙上耸立着高大的门楼,城门下,几十个石头台阶由高而低,伸入江水,水边河滩是一大片凹凸不平的岩石。1911年的那个冬天,九岁的沈从文每天都要登上北门城头,目睹清军杀人。革命党人发动的苗汉起义失败了,造反的被杀,懵无所知的苗乡农民也被成群结队地赶到北门河滩上,以无辜的性命为杀人者堆积辉煌的数字。用不着绳子捆绑,更用不着审问和宣判,被杀的人尚未省悟过来,乱刀已经砍来,接连一个月,城墙上挂满人头入耳,人血红了沱江,如泥沉淀。这种匪夷所思的暴政惨剧如果不是沈从文的记载,读者未必相信,而沈从文自己如果不是亲眼目睹,只怕也想象不出。我看看石头城墙,褐中带红,脚下的大石更是泛红的赭石。再看沱江,江水却是清澈见底的,水面上悠然漂过几朵桃花瓣。

凤凰是远古传说中的神鸟,是楚人图腾。曾经在相当漫长的历史中,黄河流域的图腾是腾空的龙,长江流域的图腾是飞翔的凤。随着中原成为中国的中心,凤凰就逐渐匍匐在巨龙的影子之下,最后在神圣的皇权政治中雌化,帝王便是龙,皇后便是凤。近几十年,越来越多的凤凰图案和造型出现在楚文化出土文物中,呼应着两干多年前那只在屈原作品中飞来飞去、美丽神奇的凤凰。

湘西凤凰在春秋战国时代属于楚国,但那时候它叫做什么已不得而知,后来的史书上把它同整个湘西统称为“五溪苗蛮之地”。凤凰之名,始自清朝。

这地方实在太荒僻了,湘、黔、川三省都以荒山穷野把它甩得远远的。之所以有一个这么美丽的名字,还是因为山,据说城边的山形似凤尾。这个群山包围的荒僻之地,没没无闻似是天定,但在大半个世纪之前还是小有名气的,因为出了两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熊希龄,他是第一任中华民国总理兼财政总长。另一个就是沈从文,他从深山丛中的凤凰城跑到北京城,很快就名满天下,而且他的那些精彩作品几乎都取材于凤凰和凤凰所在的湘西。

我出生的那年,沈从文被打入冷宫已经二十多年。及至文革结束,我上了大学,才在一个很偶然的情况下看到他的作品。我想他必定是文革时受的迫害,后来又以为他落难于57年反右,最后才发现他早在1949年之前就被打入冷宫。至于熊希龄,仅仅因为历史学者的讨伐才略为人知,很少有人在意他是何处人氏。

其实,即使没有熊希龄和沈从文,凤凰也是不该被遗忘的。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从鸦片战争到消灭太平天国,从辛亥革命到护国护法,从抗日战争到50年代初抗美援朝,几乎在每次大规模的战争中,凤凰人都扮演了最不怕死也最为惨烈的角色。然而在各种正史上,都不大愿意把凤凰这个地方多写几笔。

凤凰曾经叫做镇竿。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洪秀全的造反队伍席卷长江中下游,唯有曾国藩的湘军能与之对垒,而湘军中最善战的军人是镇竿人组成的“竿军”。那些年,竿军威震四方,他们喋血激战的时候赤裸左臂,上刺“虎威常胜军”五个青字。没人说得出长江沿岸一座座城池上究竟倒下多少镇竿人的血肉之躯,能说得清楚的是率领这支队伍的田兴恕与他的同乡率先冲上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最后有几十个镇竿人做了将军。天下因此流传“无湘不成军,无竿不成湘”,只是漫长的岁月渐渐湮没了后一句。1949年以后,太平天国运动被视为伟大的农民起义,于是湘军成了挽救腐朽王朝的反动军队,洪秀全和曾国藩的历史形象两相颠覆。湘军遭到唾弃和清算,湘军中的竿军被人遗忘。P3-5

序言

人生最初的一声叹息往往与时空感觉有关。再稚嫩的生命,只要懂得了死亡就会凛然于生之短暂,知道夜空中针尖小的繁星其实有多大。也就明白人是何等渺小了。人类留下文字的历史有几千年了,如果说有一种无处不在的声音,那就是人在时空世界的感伤和无奈。这些年来我读前人的书,一读喟叹时光的句子就心有戚戚,作者好像就在对面与我把酒对谈,陡然一想,那人已走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

整理这个集子的时候,我发现有一样东西是我始终都不肯放弃的,这就是无论如何要从一个人的窄小时空中走出来。宗教常说轮回,儒家喜谈不朽,前者我很难相信,后者我不敢奢望。我欣赏的还是庄子的达观,那就是从无边之大的宇宙看微之又微的生命,一个人的生和死原本没有什么,生是来自大化,死是归于大化。但既然活着,且又人生苦短,总不能静等着有一天回归大自然。“吾在天地之间”,诚如庄子所说“如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但人有两条腿可走万里路,有一双眼可读千古书,有限的生命可以在旅行和阅读中铺展开相对辽阔的空间和相对悠长的时间。

这个集子分为“读万里路”、“读千古事”、“读百年人”三部分。“读万里路”其实就是文化旅行,我所期许的文化旅行不只是知识性介绍,也不只是文学性感受,而是以大地理、大历史、大文化为宏阔背景的思考。从2003年春天开始,我每年两次回中国旅行,并随团讲座。一同出游的朋友来自北美和港台,在各自领域多有成就,如果说有一个颇为相同的嗜好,那就是对历史文化多年来的兴趣。既然要给这样一些朋友讲,就得多读多思,这时候益加发现各种文献记载、学者著述、考古新证和诗文作品多到难以胜数,更有今人远未发掘的历史渺如烟海。阅读诱发更多的思考,种种令人困惑的历史文化现象让我恨不能一探究竟。有时如闻魔女唱歌,在雾气弥漫的幽洞深涧里寻径觅路,搔首正叹,茫无着落,忽见前头几线亮光。等到踏上旅途,把终于理出头绪的一些想法拿出来与大家分享的时候,疑问又纷至沓来了。秦砖汉瓦,魏碑唐塑,宋元楼台,明清寺庙,任何一个残留的文物其实都是一个时代的象征符号,它可以唤起无穷尽的历史云烟和文化思考。无论这片土地是黄土、黑土还是红土,是沃野、丘陵还是沙漠,它的下边都埋藏着一代一代的白发黑发、哭声笑声、悲剧喜剧。不管他是在寂寞中终老而死,还是与成千上万流血的生命一同倒下,我相信任何一个曾经存在的生命都是有话要说的,尤其是那些终其一生上下求索的人们,他们留下的思虑和疑问像大地一样厚重。

旅行归来,再阅读再思考,诉诸文字,在写给读者的同时,特别考虑到我在斯坦福大学的学生们。这是一些对中国文化所知极少却相当优秀的学生,理解力无可怀疑,即使是遥远而复杂的历史文化。只要明白其中的原由就有了理解的可能。这两年我新开一门课,就叫做“中国文化旅行”。在咫尺课堂上读万里路,由北向南从中原到江南再到岭南,由东向西从安徽到湖南再到大西北,试图从地理、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解读中国各地域文化的不同及其原因。遗憾的是诸事繁多,所写远远跟不上所游,文化旅行已跑了大半个中国,旅行随笔却只写出一小部分。

“读千古事”是阅读历史的文化随笔。人生百年,但他可以从容阅读几千年的历史。他不可能经历古人当时的生活细节,但他晓得古人身后之事,而且,凭借着史料和今天的人文视野,他应该比当时人更明白其中的悲剧所在。一壶香茗未尽,几百年云烟忽忽而过,王朝盛衰,城池兴废,花开花落,人歌人哭。阅读历史上的人和事,不仅能把一个人的时空拉长拓开,神游于从前的时代岁月,还让人多点儿明智和达观。想想这许许多多弹剑作歌、闻笛起舞、赏月弄琴的人物俱已谢幕,回归大化,今天活着真好,归去亦不寂寞。况且,历史本来就是要不断重读的,偶或读出一些个人见解,把古人想宣泄、想申诉、想探究而不能够的说出来,岂不是人生快事。  “读百年人”写的是半生中与我有各种缘分的人,从几面之缘到父子之缘。当年我出国的时候,吃罢送别的宴席掉头而去,一弹指顷,当时带着我给祖父母点燃纸钱的几位长辈均已长眠在黄土之下,北大的老师也走了,父亲也走了。正因为人生的渺小短暂,虚幻无常,人与人之间更该有尊重,朋友之间更该有关爱,家人之间更该有呵护。天地茫茫,你和他有缘相遇,缘如天地之大,而人生如电,再长久的相处也不过是时空中的一瞬。几百万年的漫长结成这一瞬之缘,而一瞬之后的几百万年再也无缘相见。唯其如此,亲情友情当如好酒佳酿的品尝才不愧对,但人们往往吞之如水,弃之如泥,好像有千年万年的岁月可以挥霍,及至亲友辞世才有揪心之痛。老实说,我也是淡如白水的时候太多,醇厚如酒的时候太少。父亲的突然离去,让我把人生的短暂看得愈加清冽,由此才有所醒悟。

同样是因为人在浩渺时空中的感觉,我知道这世上原本有很多可以做朋友的人无缘相识。宇宙无边,岁月无边,人和人能活在同一时代已是有缘,何况你在人海书海中翻阅到这本书。如果你读罢拙作而与我心有同感,那就是大缘分了。

2009年4月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读万里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国)朱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471092
开本 16开
页数 3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0
出版时间 2009-08-01
首版时间 2009-08-01
印刷时间 2009-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45
186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4: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