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马燕日记(感动世界的现代童话全新修订)
内容
编辑推荐

这部日记记述了一个西部乡村女学生马燕的日常生活,她对上学的渴望,对自己可能辍学的担心,妈妈不让她上学带来的痛苦,以及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决心。2002年以来《马燕日记》已在二十多个国家出版,并成为多国的畅销书。此次再版,在原版本的基础上增加了马燕法国留学期间的经历、感悟。

这是一本给所有不爱读书的孩子,给所有因孩子不爱读书而困惑的家长,给所有关心中国教育和贫穷的人们的书。

内容推荐

宁夏西海固,1972年就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认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那里有一个女孩,用稚嫩的肩膀承受着贫困的压力。

她叫马燕。从小学四年级起就坚持写日记,她将自己对上学的渴望、对辍学的担心都写到了日记中,到小学毕业时已攒了6本。其中3本还被父亲当卷烟纸抽掉了。2001年,她的日记落在一位来自巴黎的法国记者手中,犹如装有求救信息的漂流瓶顺利到达了彼岸。2003年《马燕日记》法文版在巴黎出版,很快登上了法国的畅销书榜第一名,荷兰文版、西班牙文版、英文版相继推出。马燕将部分版税捐给法国宁夏孩子基金会,为家乡贫困儿童助学,目前已资助了数百位宁夏儿童。

目前,马燕就读于巴黎索邦大学,她将巴黎留学的感悟写在了《马燕日记》一书中,对知识的热爱和渴求,让这个宁夏山区走出来的孩子,依旧保持着一颗赤诚之心。

目录

第一部分 2000年9月2日—2000年12月28日

第二部分 2001年7月3日—2001年12月13日

第三部分 2003年1月1日—2004年5月17日

第四部分 2007年至今

相关报道

 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

 苦难的力量

试读章节

2000年11月28日 星期二

爸爸、妈妈,对不起,为什么一开始就说对不起呢!因为今天下午,也就是下午的第一节课,写字。上课铃响了,我们的班主任,也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从校院外面进来,说,你们把写字本收下去。我们就收下去。老师就站在讲台上说,上~周,我们其(期)中测验了一下,有的同学还可以,大多数同学差的(得)很呢!住校生,你们一周就拿一包馒头和半袋米。你能对得起谁,连馒头和米都对不起。还有跑校生。老师一提我们的成绩,我这高贵的头就抬不起来了。考试成绩还没得到第二名,你们说我这头能拾得起吗?是抬不起的。不过我有信心。到其(期)末考试,我一定能拿个很好的成绩,来见爸爸妈妈。

2000年11月29日 星期三

今天早晨,也就是体育(课)下来的时候。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就急忙解散,跑进教室。我们的数学老师进来了。只见他的手里抱着37个同学的作业和数学同步练习。他一多半没有反(翻)过,少半反(翻)过了。我一看,今天不对头。果然不对头。老师把少半的同步练习抱在手里说,我已经说过了,没做上的就不要教(交)上来。第一个就是李青,老师把她叫起来,叫她到外面去。她不去,就叫老师打了一顿。接着就一个挨一个地打。最后剩了一个了。老师一看是马伏录,就站在他面前,二话没有说,就打了他一顿。我心里非常高兴,因为他有时候打别的同学。今黔又难啊!因为车司机要钱。今天我们家的大人没有来。我们俩没钱,所俩冬(冻)死了。我一转身是妈妈,我的心里就非常高兴。妈妈坐在车上,这个车就起身了。车走在路上,风非常的大,冻得我脸通红。妈妈就把手放在我的脸上,我的脸一下子就非常的热。我想母亲对我的照顾是无微不至的。我又想起了我的成绩。回去妈妈问我,我怎么面对她呢?

2000年12月2日 星期六

今天黄昏时候,也就是开zhai(斋)的时候,我们俩在房里看5点钟的动画片,“太阳之子”。我去看妈妈在做什么,我把门帘掀开,妈妈正在炒土豆,也就是做开zhai(斋)的饭。我就过来和弟弟们一起看动画片。看了一会儿,“太阳之子”完了。我就想过去帮帮妈妈。我过来的时候,妈妈已经把菜炒熟了,馒头也熟了,只剩下我们几个的饭还没有熟。我就说妈妈我帮你。妈妈说不用了,你快写你的家庭作业去吧。我就过来写。我写着写着,心里想,爸爸、妈妈给我们伏(付)出了多少带(代)价,我们能不能也给他们伏(付)出一点儿待(代)价呢?让他们也过一过快乐的日子和别人关心他们的日子。

2000年12月3日 星期日

今天下午,我把头洗了,准备走,妈妈就说你们先等一等,到两点钟走。今天李洼子进房过n{芭地(乜帖),还有后面的寺上也过nie地(融乜帖),停一会儿拿来你们吃了再走。我就坐在炕上等着。我忽然听到有人喊我,我就出去看,原来是马世萍喊我走。我就把她叫到我们家里来。妈妈说我弟弟不见了,我就去找我弟弟。把我弟弟找着,妈妈就把我们的行利(李)收拾好,叫我们起身。我邻(临)走的时候,心非常空,眼泪非常的多。走在路上,我在后面,他俩在前面。一会儿他俩又走在另一条路上了。说那条路上有人堵,所以就走了这条路。我也就跟上了,走了不远,弟弟说明天坐车走,我也同意了,只有马世萍不同意。她坚持走下去。我们俩就跟上了。到了那条长道的时候,马世萍说回去,我们就一起往回走,走了一接(截),她说她不回去了,她还是坚持走下去。我俩就往回走。我走了一会儿看她不见,我俩就往下跑。跑了很长的一接(截),还是不见,我就急得大哭。我想马世萍为了在小人的面前争口气,宁死也不退缩,只继续前进。我在心目中安安(暗暗)赞叹。

P54-57

序言

马燕日记,一个中国学生的日常生活

韩石(彼埃尔·阿斯基)

法国《解放报》驻北京记者

2001年5月,张家树村。

我们一行人即将离开,正在同村里的阿訇道别,阿訇刚刚在自己的家里热情接待了我们。村里的孩子们簇拥着我们,在中国这个非常偏僻的村庄,难得见到外国人,面对如此热闹的场面,孩子们异常兴奋。一位官员曾经对我说过:“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之后,你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外国记者。”司机已经等得有点不耐烦了,因为回银川的路还很长,很难走。

就是在这个时候,一位头上戴着穆斯林白帽子的农村妇女,同我们中间的一个人搭话,并把我们这个朋友带到自己的家中。她的家就在几十米开外。萨拉·奈日是我们从北京带来的一个朋友,也是这次旅行的策划者。萨拉接受了这位妇女交给她的一封信和三本小册子,

蓝色的封面上,写着整整齐齐的汉字。萨拉很是惊奇,村妇坚持要她收下这些东西,好像事关她的生死。几分钟以后,我们带着这件神秘又似乎很珍贵的礼物出发了。

回到北京以后,我们先对这几本小册子进行了简单的翻译,文中的内容令人惊异,文字的作者也显露出来:马燕,一个十三岁的女孩,面临着人生的悲剧。我们手中的这封信,实际上是年少的女孩写给她母亲的——那个交给我们信件的妇女。马燕在信中道出她的愤怒。马燕得知,她将不能再返回校园,家里没有能力再支付她的学费,这里连续五年都是干旱。

“我想读书,”马燕在信的标题中写道,信纸的背面是豆子种植说明书。这张纸不少地方有涂抹的痕迹,好像作者满腔愤怒,无法自控。后来,我们从她的日记中得知,她写信用的这杆圆珠笔,是她攒了两个星期的零花钱买来的。

这声从心底发出的呼喊表达了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失学儿童的心愿,这是渴望接受教育,相信社会进步的声音。这个声音应当被这个中国小村庄之外的人们听到。这也使我们意识到,在二十一世纪初,一些孩子的未来被贫穷的经济环境所毁灭。

马燕知道她父母的决定必将使她遭受与他们同样的贫困,而她不能接受。她更加不能接受的是,她的两个弟弟将继续上学。在中国乡村,不管是不是穆斯林,女孩子都不如男孩子受重视。她的母亲所能解释的只是:“长大你就会明白”……

同这封信一起的,还有那三个蓝皮小本子,里面是马燕的私人日记。这个独一无二的资料,使我们明白了一个中国女孩的生活,肯定和农村中几百万其他的女孩的生活没有什么区别。她们无比向往读书,以便同家人一起脱离贫困;她们又无时无刻不在担心自己的愿望不能实现。在这样的苦难中,她们同饥饿、同凶险的人际关系进行着持久的战斗,她们的人数一定不在少数吧?

马燕知道他们只能靠自己来拯救自己。在今日的中国,经济改革时期的中国,西北地区的农民是穷人中的穷人。不过,在马燕和她的父母身上,我们看不到一点苦涩,甚至看不到他们羡慕一部分已经腾飞的中国人。他们似乎接受自己的命运,没有提出疑问:他们所有的能量都用来求生。

对中国偏僻乡村的艰苦生活的见证,到达了我们手中。并且,这份见证来自于一个少女,她用真切的词汇一页一页地记述了她的真情实感。2000年——她只有十三岁,她用简洁的笔调记述了她的学生生活。但是,我们很快看到马燕在生活这所艰苦的学校中成熟起来:她写得越来越长,更加个人化,就像对第三者掏出心底的话,这个第三者成为她的生活伴侣,陪伴着她缺吃少穿的生活、她的痛苦,或者她的快乐和希望。这本日记是不完整的,我们很久以后才得知,马燕的爸爸习惯于用孩子们的旧作业本卷纸烟,马燕的好几个本子就这样化为灰烬……因此,马燕的日记能够到我们的手中也是个奇迹。

为了更好地明白这封信和这几本日记怎么会到了我们的手中,我们应该见到这个女孩和她的母亲。一个月后,我们又返回张家树,这个地处宁夏南部的小村庄。前一次的行程已经为我们打开了这个平常处于封闭的世界。我们向着未知出发,因为没有办法通知任何人,这里的通讯条件远远落后于中国其他地方。在那些地方,通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张家树就像处在世界的尽头,但我们并不是偶然到达那里的。从北京到银川——宁夏现代化的省会,仅仅用了一个小时。王征,一个摄影师朋友在机场等我们,然后我们坐了几乎一整天的汽车。汽车行驶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主要的公路正在施工当中。漫长的路途经过了黄河边上的农业地带,然后道路蜿蜒在更加荒凉的半沙漠地区,这其间点缀着不少村镇,它们的颜色几乎和沙土融为一体。有一个村子被称为“寡妇村”,因为村里的很多男人都因贩毒而被判了死刑。

到张家树村的旅行更像是时间上而非空间上的倒退。村子里的房屋分布得漫山遍野,房屋用砖砌就,屋顶铺着传统的瓦片。这个村子远离中国喧闹的城市,过着自己的生活。相对于中国在二十年中经历的深刻变革,张家树这个小村庄获得的主要是平静的生活。集体主义乌托邦不再干扰农村,农民分到了田地,电终于通到了村里。商品经济社会里,张家树抛到了被人遗忘的境地,张家树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村民听说我们用了不到一天一夜就从北京来到了这里,他们掩饰不住自己的惊奇。对他们来说,首都是在多少光年以外……

我们到了以后很失望。马燕和她母亲都不在村里,他们的家里没人。我们最终找到了她父亲,一个结实的农民,不善言语,头发剪得像盖子。他请我们进了他的家,一幢不大的灰砖房,立在一座山丘上,远处是望不到头的贫瘠的山谷。他见到我们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惊讶,只是为自家的寒酸和简单的接待而难堪。

他对我们说:马燕在预旺中学上学,村子的上一级就是预旺乡,离这里二十公里。看出我们的惊讶,他解释说,她的妻子和他读了马燕的信,很受震动,于是借了一笔钱——70块,让孩子读完这一年。这笔钱在今日的中国城市里不算大数目,但是在这里就是一大笔钱,大到使马燕能重新踏上上学的路,同时脸上也重新有了开心的微笑。而她的母亲,则出门到宁夏北部去采摘发菜,挣一点钱还债。

我们于是循着一条崎岖不平的路,去马燕的学校找她,她在日记中写到过这条路。周末,她基本上步行回家,需要走四五个小时,和她一起的还有其他同学,他们都是没钱人家的孩子。比较“富有”的孩子,可以花上一元钱坐手扶拖拉机。拖拉机从预旺赶集回来,在路上把他们带回来,预旺的集市是当地农民都要赶的。

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光彩照人、很有主意的女孩,活泼而聪明,她很高兴能够重新回到学校。这个中国小女孩梳着短头发,穿着一件朴素的带花边领子的白衬衫,一条红布裤子,身上所有的装饰物就是一条塑料的心形项链,两个银耳环。她一定是个很有个性的女孩。她知道了我的助手何岩萍和我本人是专程为她而来,掩饰不住自己的兴奋。

我们很快和她一起返回村子。在阿訇的家里,人们自发地聚集起来参加讨论。阿訇是张家树村里有影响的人。村长也来了,还有当地的党支部书记和另外两个负责人。大家都挤在阿訇的客厅里,墙上挂着麦加的彩色照片,并且还挂着一张热带椰子树下海滩的大照片。茶斟了一杯又一杯,当马燕开始说起话来的时候,大家都安静下来。

这个女孩一点也不胆怯,她说当自己知道以后再也不能上学时,心里非常的悲伤。她感谢自己的母亲,因为母亲明白她的悲伤,为了她而奉献自己,再一次到四百多里以外的地方去从事艰难的工作。马燕也讲到她的家庭对自己寄托了多少希望,她是家里的长女,第一个有可能打破年复一年的愁苦生活的人,只要努力学习,就能够不用靠着这块贫瘠的土地生活,摆脱极为传统的社会给人的压力。夜晚降临了,马燕还在不停地说着,周围的人都很感动,虽然他们同她的命运没有什么不同。

大家激动的情绪过去以后,正打算各自回各自的家,一个弱小的身影在黑暗中出现了:白菊花,马燕的妈妈。她突然回到了村子里。刚刚外出打了两个星期的工,她的脸上还带着旅途后的疲惫。她的长头发被裹在一顶白帽子里。她马上就弄清楚了眼前的情形:她明白她扔到海里的瓶子,到达了正确的岸边。泪水流在她的睑上。

白菊花对待马燕的态度很温和,看得出这两个生命之间有着一条强大的纽带。她喉咙哽咽地说:“我是一个母亲,可是我的心里非常苦。我知道我没能力让女儿读完五年级。她把这封信给我,但是我不认字。她坚持说:读吧,你会知道我多么伤心。我让她弟弟给我读了信,我明白了。”在阿訇的客厅里,最严肃的人的脸上也滚下了泪水。这天晚上,宁夏的一个偏僻小村庄里的人都在哭泣。

这个女人,由于艰苦和拮据的生活,虽然只有三十三岁,却好像五十多岁了。她没有受过任何教育,不会看书写字,但是她却明白女儿的幸福以及整个家庭的幸福都取决于教育,而在贫困的农村地区,教育已经成为了奢侈品。好几次,她都在困难面前退缩了,接受命运对女孩子的不公:当个文盲,等着嫁人。有一次,报名考试要三块五毛钱,而她只有三块钱……“每一次,马燕都闹得很厉害,要继续读书。这个孩子很犟。”马燕的爸爸这样说。

每一次,马燕的老师都来劝说她母亲,说这个孩子聪明,应该继续学下去。白菊花也试着找过政府帮助,她在电视中看到有一个帮助穷孩子的基金,叫“希望工程”,但没有任何结果。然后,她就再一次外出捡发菜,把自己的健康和青春都丢在捡发菜的路上。她家的墙上有一张照片,她显得很爱美,很漂亮,头发披着,旁边是丈夫的黑白照片,丈夫穿着军装站在毛主席的像前。

在这个村子里,大多数的女孩子只在小学读到三四年级就辍学,只会认很少几个字,而在中国,义务教育理论上应当是九年。马燕肯定是个例外,她现在上到初一了。“别人早就辍学了,我只有感谢父母。”马燕说着这样漂亮的话。

村民们着急地想要告诉我们在张家树有很多的马燕,带我们到了不远处的一座土坯小房子里。一个拘束的女孩子,比马燕大不了多少,现在就呆在家里干家务活。她辍学已经一年了。听到询问上学的问题,她说了声“我要上学”,就哭着跑出去。辍学一年后,她的心灵创伤还没有痊愈。她的父母没有说什么,眼睛盯着地面。他们同马燕家一样贫穷,他们比马燕的父母年纪大,他们的出路更少。

白菊花从老师的支持中得到鼓励。在预旺乡,一个老师对她说:“你的女儿是最好的学生之一,她不应当辍学。你要让她辍学,就毁了她的前途。”马燕在村里上小学时,阿訇教了她两年,他也这样认为:“她很聪明,非常用功。她能上大学。”大学?预旺乡里有些大家庭的女孩子上了大学,但是对于张家树村的一个农民小女孩,这个梦想非常难以实现。

我们在阿訇家住了一晚。早上四点半,他的妻子就起来烧火,准备一顿最丰盛的早餐:羊肉、面条、蔬菜、馒头……这里的贫穷没有影响人们的好客。我们还没有吃完,马燕就来找我们:她母亲也为我们准备了早饭。没办法拒绝,他们的早饭也是那么丰盛。然后,又有人来叫我们:村长也要我们临走前吃点东西……

我们把马燕带到了学校,她骄傲地满怀信心地走了进去。通过我们的帮助,她不用再担心下学期的费用了。

本来故事在这里就有可能结束。几个月以后,2002年3月,我们又回到了宁夏,这一次的目标更大:帮助其他的孩子返回校园。这期间,关于马燕的报道在法国《解放报》上刊出,激发了人们善良的愿望,几个读者希望帮助这个女孩完成学业。这篇报道也被翻成意大利文,也产生同样的反响。在她遥远的中国村庄里,马燕知道她的故事触动了西方读者敏感的神经,并且,由于她,别的孩子也可以继续求学了。

我们前一次到张家树的时候,一个当地省会来的中国朋友几乎嘲笑我们对马燕的帮助。他认为,传统的阻力将使这个孩子遭遇和村里别的女孩一样的命运。“一个这么贫穷的家庭,没能力支付女孩的教育费。她十六岁就要嫁人,因为她的家庭需要用她的嫁妆给两个弟弟找媳妇。男孩子优先。”在中国,男方家要向女方家送聘礼。“马燕是聪明,但是她也逃不出这样的命运。这是不可抗拒的命运。”他这样评论道。

但是马燕的母亲强烈地反驳他说:“我就是拼到最后一口气,也不能让马燕重复我的生活。”

“马燕做了母亲以后,就会明白我为她付出了多少辛苦。”白菊花有一天晚上这样对我们说。她默默忍受着身体的痛苦,只能用草药治病,艰苦的劳动给她带来很多疾病。如果她能够读女儿的日记,她就会知道这个女儿已经懂得她的痛苦。马燕每天在日记里都会发出很强烈的感激之情。马燕自己也走上过捡发菜的路,知道白菊花为了让自已上学付出了多么大的辛苦。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她知道“要对得起妈妈的这双手”。

这个回族女人,没有受过教育,当年不情愿地结了婚,她的生活到此为止都是一个接一个的艰难考验。是她,教给女儿要努力坚持;是她,用拼命工作把自己的家庭维系在一根细细的线上;是她,靠着奇特的直觉,把女儿写的东西交给了我们,使女儿的未来获得了保证。

她可能才是这个中国故事里面真正的主人公。

这天晚上,在阿訇的家里,当这个母亲和她的女儿搂在一起的时候,她们表达的不仅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而是两个生命紧紧结合在一起、奋力挣脱命运控制的抗争。

书评(媒体评论)

马燕强烈的求学愿望,令人肃然起敬和钦佩。现在很多年轻人没有认识到,他们能去上学有多么幸运。

——法国巴黎读者

这令人揪心的日记,充满了勇气和决心,是所有具有梦想的女孩子都应该阅读的一本书。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读者

我怎么能不喜欢这本书呢?这个13岁的女孩让我哭,她是如此坚定、顽强,决心要取得成功……我记不得还有哪本书让我如此感动了。人们能不能在这种贫穷和困苦中坚持下去7马燕的回答是不仅能而且也做到了,还让更多的人受益。

——美国佛蒙特州读者

“一个让人遐想的美丽童话故事。”

——瑞士《时代日报》

“全世界的畅销书。”

——法国《ELLE》杂志

“应该给所有不喜欢上学的孩子读这本书。”

——法国《人道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马燕日记(感动世界的现代童话全新修订)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85923
开本 32开
页数 3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4
CIP核字 2015180293
中图分类号 I267.5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46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