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对支遁其人其学其诗其文及其蕴含的文化精神作深入系统研究的学术著作;是一部融哲学、佛学、历史、文学于—炉的精心写作的学术著作。它的写作由于见识都从体味文本中得来,故其言之有据,且多能切中肯綮,绝非空中盘旋,虚妄作论,或望文生义、人云亦云者所能比。本书的出版必将引起海内外文化界、思想界、佛教界的关注,并且为之动容,从而引发更多的思考,引起相互交流的愿望。
图书 | 支遁评传 |
内容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对支遁其人其学其诗其文及其蕴含的文化精神作深入系统研究的学术著作;是一部融哲学、佛学、历史、文学于—炉的精心写作的学术著作。它的写作由于见识都从体味文本中得来,故其言之有据,且多能切中肯綮,绝非空中盘旋,虚妄作论,或望文生义、人云亦云者所能比。本书的出版必将引起海内外文化界、思想界、佛教界的关注,并且为之动容,从而引发更多的思考,引起相互交流的愿望。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论述东晋高僧、佛教思想家支遁的开创性的著作;这是一部学术价值丰厚的著作;这是一部可以感受东晋文化形态的著作;这是一部可以欣赏佛玄诗文的著作。 这是《支遁评传》这部著作提供给我们的。 著者依据可靠的资料,以长期从事教学和文化研究的经验,介绍了支遁的生平、佛学宣传与活动,评析了支遁对“三玄”的钻研,评论了支遁的佛学思想和佛学诗文创作。 著者在写作过程中多方收集史料,集腋成裘,爬罗剔抉,披沙拣金,极用费力,将支遁放在东晋的社会环境之中,放在与当时名士、高僧的交往之中,写出了支遁丰富的精神世界,勾勒出了支遁对后世佛教发展和文化艺术发展的影响,画出了支遁这一位精通老庄哲学,并以老庄哲学打通通向佛教般若学道路的文化名人的风采。 目录 读《支遁评传》所想到的(代序) 一部学术含量丰厚的著作 前言 第一章 支遁生活的时代 第二章 支遁其人 第三章 支遁的行踪 第四章 支公茶风 第五章 支遁与“三玄” 第六章 支遁的般若学思想 第七章 支遁的道德论、“支理”和“不二法门” 第八章 佛学宣传家 第九章 支遁的佛玄诗创作 第十章 支遁与名士 一、支遁与王溕 二、支遁与何充 三、支遁与王羲之 四、支遁与孙绰 五、支遁与谢安 六、支遁与郗超 七、支遁与殷浩 八、支遁与王洽 九、支遁与王坦之 十、支遁与谢敷 十一、支遁与袁宏 十二、支遁与其他名士 第十一章 支遁与高僧 一、支遁与竺道潜 二、支遁与竺道蕴 三、支遁与于法开 四、支遁与于道邃 五、支遁与其他高僧 第十二章 支遁的影响 附录 一、支遁简谱 二、支遁著述目录 三、刘勰与《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 四、《大佛寺画册》前言 五、凌云健笔意纵横 六、《支遁评传》出版的机缘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支遁评传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正西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宗教文化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2541931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1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00 |
出版时间 | 2009-09-01 |
首版时间 | 2009-09-01 |
印刷时间 | 2009-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5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949.92 |
丛书名 | |
印张 | 11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9 |
宽 | 148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