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文化学研究的几个层面入手,分析紫砂茗壶物态的、心态的等方面的文化内涵,并着重从心态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探索紫砂茗壶的文化价值,同时利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围绕“紫砂茗壶文化”,从工艺美学、产品设计学、饮食人类学、饮食文化学,民俗学、文化社会学,商品学等多个角度对紫砂茗壶的文化内涵进行探究。
作者认为,紫砂茗壶应该在功能性约束的条件下,在中国茶道精神的统摄下,以“和、静、容、真、美”为紫砂茗壶设计理念,使紫砂茗壶在茶事活动中,能够达到艺茶者的人与器和,器与茶和,技与艺和,艺与道和的状态,实现紫砂茗壶应有的食具文化价值。
中华饮食文化中的紫砂茗壶文化内涵深邃,但较少有人做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究其主要原因,一是紫砂茗壶研究的启动过程较长,对紫砂茗壶要有切身的使用和研究实践;二是紫砂茗壶源头和主产地在“陶部”宜兴,虽然紫砂茗壶文化已经成为世界陶瓷文化的代表,但能够结合文献深入宜兴紫砂界进行系统研究者较少,目前的研究者多从紫砂鉴赏、收藏、设计及工艺上论述,而理论研究的滞后延缓了紫砂创作层次的提高和发展;三是研究紫砂茗壶需要对茶文化、紫砂陶文化、工艺美学、艺术设计等有系统的知识背景,需要对造型设计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这样才能把握紫砂茗壶的发展方向。“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是我国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紫砂茗壶的“造物之道”也备受世人瞩目。本书站在茶文化与紫砂陶文化交叉点上,从多个角度对紫砂茗壶的文化价值内涵进行探索,重点探讨了五个方面:
1.从历代茶具流变之中,可看出人们主要从饮食文化、工艺美学文化及社会文化三个方面来探索作为物质文化形态流传下来的茶具文化内涵。在诸多茶具的流变中,紫砂茗壶独具魅力,它集中体现了明清以来茶文化发展变化选择的必然结果——紫砂陶天然的益茶性以及宜兴所具有的“天时、地利、人和”的特点,紫砂茗壶文化反映了中华文化的精神。
2.运用文献典籍、图片资料、图示等对紫砂茗壶文化价值内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释。从商品学和美学的角度分析并总结紫砂茗壶的美学特征,总结各个时代紫砂茗壶的文化特色。紫砂茗壶所呈现的“静态美”与中国茶道的精神相合,充分表达了器与人的关系,紫砂茗壶所具有的功能之美、艺术设计之美(通过质地美、造型美和装饰美等表现出来)和技术之美,体现了独具魅力的东方工艺美学特征。
3.提出当代紫砂茗壶的设计指导思想。笔者慨括中国茶道的精神是“和谐、宁静、圆融、朴真”的相互统一。在作为器物功能性约束的条件下,在中国茶道精神、中国工艺美学思想的统摄下,以“和、静、容、真、美”为紫砂茗壶设计理念,使紫砂茗壶能够通过艺茶者的使用,实现于茶事活动中,以达到人与器和、器与茶和、技与艺和、艺与道和的目的,充分实现紫砂茗壶应有的食具文化价值。
4.从民俗学的角度,总结紫砂陶文化的传说、民谣的特点,茶类、茶俗、茶艺与紫砂茗壶的关系等。发掘紫砂茗壶的文化社会学、饮食人类学的文化意义,分析紫砂茗壶文化与使用者心态文化之间的关系,以梳理出紫砂茗壶文化所具有的健康生命体、平衡人的心理、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发展贸易经济等的作用。
5.探讨紫砂茗壶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与创新的关键要素。通过对紫砂茗壶文化的对外交流分析,探求紫砂茗壶文化的对外影响。探讨紫砂陶文化与紫砂茗壶文化的关系,对当前紫砂壶艺评审大赛中不重视紫砂茗壶功能美的原因进行探讨,倡导紫砂壶艺设计制作者能自由地在工艺美学思想、茶道思想等统摄下,创新当代紫砂茗壶,以推动中华茶文化、陶瓷文化的发展。另外,还讨论了推动紫砂行业健康发展的多种因素,以希冀传统手工业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寻找出适合本行业的发展之道。
茶是中国最具有调节人的生理和宁静心灵的双重功效的饮料。通过对紫砂茗壶文化内涵的探索,笔者倡导以紫砂茗壶为泡茶之器,弘扬传统泡茶法,希望茶人以茶修身养性,能体味“茶之真美,水之善美,壶之静美,共事和味茶汤,证悟中华茶道,以达天下大美”之心愿。
一、紫砂茗壶美学特征总论
紫砂茗壶是手工艺者劳动的产物。作为劳动产品,美的衡量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功能美和形式美。人们所设计的产品要关注产品本身的功能以及要考虑作为产品存在的形态。商品学是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学科,从商品学的角度看,作为实用产品的功能(即核心商品)就是其使用价值,是产品之所以作为有用物而存在的最根本的属性,有用性即产品的功能是第一位的。实用价值伏根于人的生命价值,其他价值是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来的。由于实用价值能满足人生命生存的需要,合乎人的目的性,因而使人感到使用后满足的愉悦,进而体验到一种美,即产品的功能美。
作为产品的有形商品的层次,其内涵主要包括产品的质的成分、结构、外观、质量、品种、商标、包装等多种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有形产品是产品的外在形式。因此,产品外观形式的美主要通过其色彩、光泽质感、造型、产品包装装潢、商标文字图案等几个方面表现出来。作为紫砂茗壶,抛开产品包装装潢等其他未内化于器物的因素,紫砂茗壶的产品设计之美通过其材质美、造型美和装饰美表现出来。
每个时代的产品都反映该时代的科技发展状况。每个时代的紫砂茗壶身上都带有科技的烙印,体现了紫砂茗壶所处的时代作用于壶上的技术之美。技术之美也是人智慧创造的结晶。
1.紫砂茗壶的功能之美
人类对待功能及功能美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18世纪以来的近代美学思潮中,美曾是一个与功能与实用价值无关的纯粹性的东西。康德的美的自律和艺术的自律性把功能、功利全都排斥在外,认为美是超越有用性的产物。在黑格尔以后的德国哲学思想中,美也是理念性的东西,新康德学派更是强化了美的纯然性。18世纪以来的近代艺术与这种美学的、哲学的思潮相应,实践着“为艺术而艺术”的信条。与哲学远离生活高高在上的浪漫态度一样,艺术也是居于生活和功用之上的。功能美最本质的内容是实用的功能美。功能主义认为凡是有用的东西都是美的,明确表现功能的东西就是美的。这是20世纪初的设计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功能主义思潮的主要理论。功能主要是实用功能,所谓“功能决定形式”,尤其是在功能主义设计师那里,实用功能几乎是唯一的功能,是“完美而纯粹的实用价值”和“从适用性和简洁性而来的干干净净的优美和雅致”。这里,设计家们把实用功能与装饰绝对化地对立起来,以强调功能的重要性和反叛装饰的矫饰之风。这种把装饰美与功能美截然对立的美学思想,表明了当时人们所理解的功能以及功能美的认识逐渐扩展开来,提出了功能与合目的性的关系以及合目的性美的问题,合目的性显然是一个比实用功能宽泛得多的概念,凡是符合人的某一目的的事物都是合目的性的事物,按照解释,实际上即使是多余的装饰、附加的装饰,只要它能引起人的美感,或符合一部分人的需要那也是合目的性的,不过,在功能美的的目的性的理论界定中,还主要是指那些实用的功能结构的合目的性。
紫砂茗壶的功能之美,是以物质材料(紫砂泥料)经工艺技术加工而获得的功能结构的价值为前提,以与之相适应的感性形式的统合而确立的。紫砂茗壶功能美的因素,一方面与紫砂泥特性的发挥联系着;另一方面标志着感性形式本身符合美的形式规律。
作为实用美术品的紫砂茗壶,它的出现和存在是因为“有用”,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困难或实现某种愿望(泡茶或仅用来欣赏等)。其形式都是由功能所决定的。强调功能,是强调功能在诸因素中的重要性,而不排斥其他因素。
从应用审美学的观点来看,一个合理地表达了内在结构或适当地表现了功能的器物的形式应当是一个美的形式,这就是中国古代所提倡的“美善相乐”的思想,合理的功能形式是一个好的善的形式,因而必然也是一个美的形式。在工艺中,工艺的美是从功效技术中产生发展而来的,是建立在实用性和目的性基础上的美,因此,工艺美本身就是功能与结构的一种反映或者说,工艺美之所以不同于一般艺术的美,是由工艺的实用性所决定的,人是以使用有益为尺度来看待工艺之美的,这也表明人们对工艺与书法、绘画等艺术的审美要求和出发点是不相同的。当然,物的有用性和功能价值各有特点,从美与功能的相互关系而言,只要真实而完善地表达了结构和功能的形式,没有虚饰,又充分考虑到人的合理要求,无论形式处于什么样的层次,都可以说是一种美的形式,或具有美感的形式。
古人多以壶之为泡茶之用为砂壶设计出发点。《阳羡砂壶图考》载:“及泡茶之法既兴,则茶器之需要在壶,壶之生者,厥唯阳羡所产,其质最宜茶,能葆留汤热香蕴,壶中真茶之味存而不散,不但优于闽豫之瓷,且远胜银锡之器。故明清以还,阳羡诸名流所制之器,凡一壶一卣儿与商彝周鼎并为世珍。虽好事者有以致之,就其器而论,实胜于古代陶器而适于用也。”壶艺文化发展到现代,创造设计已经多元化。笔者认为,紫砂茗壶主要有四种功用:一是作泡茶之器,为茶人壶友泡茶品茗之用的紫砂茗壶,是用壶来泡茶,满足实用的最基本的功能;二是作为纯艺术品欣赏,购置的目的不是用来泡茶,只是作为一件陈设的艺术品欣赏而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国外有很多艺术家做壶的目的,就是为了当作纯艺术品观赏的);三是作为收藏品,束之高阁或放在保险柜,等待增值,以及拥有它的心理满足感;四是为了纪念某个事件、某个人、某个人生时段留存记忆的需要,拥有具有某些个性化特征的紫砂茗壶。而对壶的使用或拥有者而言,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实现了紫砂茗壶存在的功能,而作为紫砂茗壶,其功能美的实现是在于它适合于泡茶盛茶,能够充分地展发茶性,其构成的成分对使用者是安全的(能有益于使用者更好,如有人开发出磁化紫砂茗壶,就是利用科技的力量促使泥料发生一定的变化),其艺术设计的形式是宜人、宜茶的。因此,从展发茶性的角度来看,紫砂茗壶所使用的泥料、设计的造型、色彩、装饰特色等都应该最宜所泡制的特定的茶叶;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关于紫砂茗壶设计中的人体工学的问题。P85-87
中国宜兴紫砂壶是独具特色的世界陶瓷艺术奇葩。紫砂壶是用来沏茶的,是一种茶具,但它又不仅仅是茶具,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它美好的造型是工匠绝妙的构思,它以通灵温润之体承载着中国人的思想感情,透视着特殊的文化价值。
紫砂壶具有“泡茶色纯,隔夜不馊,用久味永,泥色生辉”的特点,江南历史悠久的阳羡茶成就了丁蜀之陶土为茶器的命运。阳羡所出产的紫砂矿土,深藏地下数亿年,人工的开掘方使得它重见天日,自然十分珍贵。这种矿物质并不是无穷无尽的,因而它的价值不可低估。拿紫砂泥做成的一把紫砂壶价值几何?可能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不同造型的紫砂壶的价值相差甚远,有的可能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有的不过几元钱。
善思者会有疑:一把盈握于手的紫砂壶不过是数两、一斤、最多二三斤紫砂泥就可以做成的,一斤泥能值多少钱呢?这样想就误读丁紫砂壶艺术。因为卖紫砂壶并不是卖泥,而是卖艺术品,这就好比是金子,金子是有价的,而所打造的艺术品却无价,或者说不是按斤论价的。艺术品有价无价呢?是没有价的,是不能随行就市的。好的紫砂壶,是就一件一件具体的作品论价的。那么,紫砂壶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值钱呢?原来,紫砂壶或者说是紫砂茗壶蕴涵着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紫砂茗壶文化价值研究》这本书就围绕着“文化价值”问题怍了非常有益的探索。
紫砂茗壶有什么样的文化价值呢?本书从纵横两个方面来加以论述。纵的方面是讲紫砂壶艺的产生发展的历史。今天我们看到的紫砂壶,它不仅仅是现在的壶,还是一把蕴涵着深刻历史文化意义的壶,因为,我们眼前的这把壶,“它以凝固了的方式把它所承载的时代的工艺美学思想记录了下来,而我们又透过历史来试着解读它。紫砂茗壶从北宋创始到明清兴盛,以及近现代以来的衰落、振兴、繁盛发展,它的美学思想也随着历史的气息而起伏跌宕,紫砂茗壶随着人们的饮茶方式、生活方式、审美方式等的不同而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一把紫砂茗壶,不仅仅承担着盛水泡茶的任务,还透露出许多历史的时代信息,什么时代的壶,就必然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透过今天眼前的这把壶,我们就可以窥见诸多的历史信息。横的方面是讲眼前的这把紫砂壶本身的文化价值,具体而言,从设计美学角度看就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紫砂茗壶的功能之美;第二是艺术设计之美;第三是技术之美。造壶者以“和、静、容、真、美”相互统一的设计理念成就了中华茶艺中紫砂茗壶的好用又耐读的神品。从饮茶史的角度看,它承载着表现中国独恃的茶文化之精神,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们饮茶方式追求的不同,饮茶习俗的差肆,使不同艺术风格的紫砂壶被人们所使用、珍爱。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世界文化的交流,当代又迎来了紫砂壶艺的繁盛时代。
制作一把紫砂壶,不仅仅需要一个工匠,而且需要一个艺术家,他将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体验全部凝聚其中。仅这样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对美的深刻的、独特的理解,并且能够把自己的理解通过细致的、艺术的、富有美感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表现要求的是独特性,正如文艺作品的独特性,必须是“唯一的”。
紫砂是泥,是矿物,但是它通过手工制作,便被赋予了生命,成为亲水之物,承载了制壶艺人的生命感受和对世界的理解。轻握端拿一把紫砂壶,感觉它是适意的,用它来沏的茶水是香郁的,它使我们体味到了人生之美、生活之趣,唤起人们美好的回忆,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用手细细摩挲,紫砂壶那素面素心的裸胎之美,特有的肌肤之触觉,会使人感慨这触觉之美只能用心灵去感悟,而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紫砂壶温润如玉之态,会使解读之人渐渐褪去浮躁与虚华,而从赏鉴体悟中感受壶之静气与豁达。轻啜一口香茗,你不准体会这紫砂壶所激发的茶之真美,水之至善。在茶烟袅袅的壶上,仿佛看到一个气定神词的高人与你对话,一个真诚的、质朴的君子和你共处,壶之静美由此而见。见壶彷佛见人,此中之人即可能是自我,又可能是造壶之人。透过紫砂茗壶,有了心灵的对话,有了自我之追思。壶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和谐之美,这难道不是真美、不是极高的人生境界么?“涵光华于朴厚,寄风雅于平常”,紫砂壶的魅力就在于此吧。本书教我们如何去体悟紫砂壶之美,引导我们如何感受紫砂壶艺术之美。
中国人离不了茶,“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事可是每日都绕不开,也都离不开的,所以又是极大的事。那么,您喝茶时用的是什么器物呢?是用普通的玻璃杯、塑料杯、一次性纸杯还是陶瓷杯?是紫砂壶还是一般的瓷壶呢?我想这样一些问题可能已经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了,读了这本书,谁不知道用紫砂壶是最好的选择呢?那简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又是文化的大餐。
紫砂茗壶之神品者,妙不可言,莛不胜收。但是普通民众的经济条件有限,无法购置那样多的名家名壶来泡茶、把玩、收藏,但这也无妨,本书中收录了上百幅珍贵的紫砂壶的照片,读图遐思,一饱眼福也是福。
只要您用心吃茶,慢慢体悟、找寻,您一定会寻找到那把为您而生的紫砂壶!只要还在寻找的路上就好。
用好壶,品真茶,做好人。
徐兴海于江南大学文学院
2008年10月17日
自从1997年大学本科毕业来到江南无锡之后,在当代年轻人所普遍具有的浮躁而忙乱又迷惘的内心里,我终于寻找到了一味良药——茶!用紫砂茗壶泡茶,以茶修身,读壶思悟,用心吃茶。在壶上茶烟袅袅的夜晚我常静思如何保持一颗平常心,去为学、做人、弘道、为师。江南清净人心的绿茶和素面素心的紫砂茗壶成了我精神成长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伴侣。无论工作多么繁忙,在专业课程教研之外,面对全校学子坚持开设茶文化与紫砂文化的公共选修课程多年未辍,也许是促使我写成拙作的原因。
因无法割舍对紫砂茗壶的爱和坚持发掘紫砂文化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促使我常常思悟:我是站在哪里喝茶?我又是站在哪里读壶?也许就是因为这些爱和坚持,我成了今天这个样子:从工科转而体悟文科,从尊崇科技走向了对文化的思索、研究。
随着兴趣的浓厚,我越发对中华文化热爱起来。幸好,江南大学发展很快,既鼓励艺术文化类课程公选课开设,又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创建,每年我都能有幸和来自各地的学子们共同分享大家对中华文化的感情。《旅游文化学》、《饮食文化与旅游》再加上茶文化、紫砂文化等相关课程的开设,促使我授课与日常兴趣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而抟土作陶,既是谋生又是玩耍,与我的生活又是何其的相像?做壶的艺人们多“心灵手巧”,是因为心灵,手艺才巧妙。而我却十分笨拙,操琴而难以弹成妙曲,唱歌又常走调,幸好在课堂上还有幸能和学子们共同探讨大家所感兴趣的话题,一同徜徉在中华文化的大河之中。我很喜欢旅游,又因旅游规划及考察等而行走四方,旅行中,紫砂壶、茶、几个品茗小杯是我们同行朋友们共同分享时光的最爱。热爱茶、喜欢壶的朋友一定也是热爱大自然,喜欢中华文化之士。我也衷心的希望中华茶文化和紫砂文化大行天下!在长期的日日吃茶读壶之中,我对艺术佳作的欣赏之情越发浓郁起来,虽手拙、眼拙,但依然不舍,“附庸风雅”成了我生活中的乐趣。
“平常心是道。”世风物欲大行,既然为学从教,当有正直教员之风范。日日吃茶读壶,面对壶中茶汤审思,茶汤不仅照亮了自己的容颜,也时时刻刻清净内心。我们应该活得“善良、丰富和高贵”,周国平先生说,我听见一切世代的哲人在向今天的人们呼唤:人啊,你要有善良的心,丰富的心灵,高贵的灵魂,这样你才无愧于人的称号,你才是作为真正的人在世间生活。他说的多好啊,我们在生活中日日为俗事所累,若能静下心来泡一杯茶,得片刻闲适和清静,该是多么令人幸福的事啊。选择了学术人生,甘当小学生,我能感觉到我的成长。
我因物质文化层面识茶、吃茶而兴趣于紫砂,又因喜欢思考琢磨这些茶与壶背后令人着迷的心态文化而探索不止。我深知,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紫砂茗壶课题的难度及我以目前的学养水平对这个课题把握能力的有限。好在有学界诸多学者同人对后学的宽容与指点,大家都在为紫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默默耕耘。多年来我因教学研究,因茶与壶结缘了不少真性情的朋友、学子。他们的勤奋与对茶文化、紫砂文化的爱,也深深感动着我,大家相互取暖,启迪智慧。
诚如著名紫砂茗壶收藏家沙志明先生所言:“收藏茶壶以后呢,你会发现它里面有很多的学问你学不了,这个得慢慢的去学,越学这个可以说是越深奥,越感觉自己的这个品位是越来越高,而且接触的朋友是越来越多了”。我是因研究茶文化而感兴趣于紫砂茗壶的,在紫砂茗壶文化研究上,我仅仅是一个初入门槛的小学生。面对国内外研究紫砂文化学者、收藏家和广大爱壶人士和茶友们,尤其是在国内兴起的互联网上的紫砂文化论坛、茶文化论坛、茶人壶友们的博客等里面,你不难发现天下爱壶人士的热情和对紫砂文化研究的精深,“高人在民间”,对此我深信不已。想起明代制壶名手徐友泉曾说:“我之精不如时(大彬)之粗也!”面对紫砂茗壶,我想我近年来体会最大的就是因研究紫砂文化、茶文化而不断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吾日三省吾身”,愿天下爱壶爱茶人士以“有容”之心,做我的诤友和老师吧。在紫砂文化成为我的研究对象的近10年间,特别感谢宜兴紫砂艺术文化界的前辈和好友对我的教诲:吕尧臣先生、吕俊杰先生及其醉陶居的诸位先生们,时顺华先生、吴培林先生、吴建林先生、毛国强先生、顾治培先生、刘冰先生、何小兵先生、崔龙喜先生等,还有诸多未曾谋面的壶界高手名家、专家学者、茶人壶友们,是你们多年的研究心得和成果,促使了我对“学术研究是接力赛”的深深体会,感谢你们的无私奉献,我将继续努力,耕耘紫砂文化之田,探索中华文化的魅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和中国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兴起了紫砂文化热,如今热度依然未减,且有盛大之景象。前几年40集国内首部以紫砂壶艺文化为主线的《紫玉金砂》电视连续剧在央视及其多个省的卫视频道播出,长期高居同期电视剧收视榜前列;计算机及网络信息通信的发达,促使紫砂壶艺网站如雨后春笋,千姿百态,发展迅猛。紫砂从业者已逾数万。虽良莠不齐,尤其是在我国的不发达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紫砂界也存在着面对市场经济商业伦理的选择。但总体而言,从业人员的文化修养在逐步的提高。2006年国家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就名列其中,而如何有效的保护紫砂矿源进行合理开采,无锡市政府已经出台相关法令,使“价值等金”的紫砂茗壶原料合理利用,绵延不断。
紫砂文化已经在教育行业内受到重视。宜兴、无锡、常州等地的小学校园内,已经有紫砂陶艺的学习,在我国的多所高校里也有紫砂陶艺术或紫砂文化的讲授,社会上的教育培训机构、壶庄、茶坊等也逐步把茶文化、紫砂文化的学习列入了其经营的范围。紫砂文化研究已经成为陶瓷艺术教育、美学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不可缺少的内容。
罗文华先生在《趣谈中国茶具》中说:“紫砂壶不仅色泽自然,造型丰富,线条优美,工艺精湛,而且更重要的是,从古至今,没有哪一种器物像紫砂壶这样,有如此众多的文人投入如此巨大的精力,人文色彩极为鲜明。因此,它享有‘茶具称为首’的盛誉,并且成为举世公认的最能代表中华民族风格和气质的茶具。没有茶具,就不会有茶饮的文化品位;没有茶具的发展,就不会有茶文化的丰富提高。宜兴紫砂壶作为中国茶具的精华,引导着茶饮形式在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中蓬勃发展,折射出华夏文明的光辉。”
感谢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徐兴海先生一直以来对我的启迪和学术之路上的引领和指导。和先生每次在他书房里的长谈和讨论,使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中师徒传承的意义,也使我鼓励学子们要精进学术,此生一定要找到师傅,用心为学,落实修行中华文化中的“戒定慧”,做好真学生。先生从文化学的角度对紫砂茗壶文化的论断,给拙作为序,实乃醍醐灌顶,令弟子大悟!
戊子仲春因互联网结缘了江南大学文学院赵建军教授,先生对文艺学的深厚研究及对文化学的智慧妙言使我常赞叹与研读思悟,受益甚深。拙作初稿完成后得到了先生的指点,他的建议使我又重新审视拙作中存在的明显不足,反复思索,予以调整。先生的鼓励和教诲,使我对学术研究增进信心,再此特表诚挚的谢意!
同年夏天有幸闻到张福昌先生的《西雅图日记》,这是先生在2006年参加爱女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博士毕业典礼期间的所思所感。日记里充满了对祖国深沉的爱,他站在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探讨了当下的工艺美术品设计、旅游商品开发现状,从当今美国的做法上可能汲取的经验和由此引发的创意和思索。紫砂壶艺商品在当代如何创新发展,从先生的日记里,我仿佛看到了曙光,并由此触动了新的研究课题,更坚定了在当下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信心!
戌子年秋又有幸成为我院吴媛媛博士主持的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项目编号:08LSC010)紫砂文化分项目的负责人,在此向吴博士表示特别的感谢!在项目团队的工作中,大家共同进步,一同探索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的课题。
好友秦简先生精于篆刻及书法艺术,吾因好风雅之事而结交与他,近年来,在高校文化类公选课扶持艰难的情况下,他作为紫砂文化课程的校外陶刻艺术指导,热爱文化教育事业,给学子们带来了课堂上生动地陶刻艺术体验。本书中的篆刻作品“龙亢人”(前言文末)、“龙亢集人”(本文末)都是先生为吾所作,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好友弘湍先生精进于书法艺术及书道教育研究,多年来的君子之交,在淡淡茶烟之外,他对书道的感悟常启发我对壶道与茶道之体悟。有先生为拙作的题字鼓励,更坚定我探索中华文化之道的信心和勇气,吾将继续潜行,与学子们共同探索壶之道、茶之道而大道直行,以正心为学。
好友梁吻硕士,精于艺术设计,因旅游规划设计项目而结缘为友。他曾于2008年荣获“首届无锡新本土建筑设计大赛”一等奖,本书手绘紫砂茗壶作品,他能得壶之神韵而绘成“梁氏壶图”,尤其是这些壶图创作于他完成设计硕士论文期间,每绘一图,必花数小时于斯,他为朋友守诺及爱壶之情,当受赞赏。细读壶图,不难发现,手绘砂壶之作,又能带给读者以另一种艺术形式的紫砂艺术审美,为本书增美增色!在此深表谢意!
中国物资出版社的编辑钱瑛老师和她的同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弘扬紫砂文化与茶文化的拳拳之心,促成了拙作的出版,在她们的坚持和努力下,饱含着十年弘道心路的师生同道的文化交流之作《用心吃茶》已经结集出版,由此我也不断追问自己:为何要用心吃茶?我体会用心吃茶,就是以平常之心面对真茶,用你最赤诚的心把最美的茶性展现出来,这不仅是尊重茶,尊重种茶、采茶、制茶的茶农,尊重茶商,尊重一切劳动者……其实,最终尊重的还是您自己!不忘时代和社会所赋予你的责任!如今,以笔者论述紫砂茗壶文化的拙作又呈现在你的面前,期待着你的批评指正。
在此特表示对钱瑛老师和她的团队的感激!我衷心的祝愿紫砂文化的明天更美好!希望弘道的同人们共同努力,继承与创新,弘扬中华文化,用我们的实际行动传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胡付照于无锡运河畔朴玄堂书斋
200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