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杨柳,我们想到离别。提起明月,我们想到聚散。中国人思想感悟中的思乡、惜别、怨愤、怀古、言志,几乎都在唐诗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性语言和物象寄托。
本书二百余精美古代版画,以图释文,让你体味唐诗的意境。选字注音及译文,让你的阅读畅通无碍、淋漓诵读。诗解诗评,对诗作的思想既有总结也有点睛,可以高屋建瓴地品读唐诗。
图书 | 唐诗三百首(最新双色图文版)/国学新读大讲堂 |
内容 | 编辑推荐 提起杨柳,我们想到离别。提起明月,我们想到聚散。中国人思想感悟中的思乡、惜别、怨愤、怀古、言志,几乎都在唐诗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性语言和物象寄托。 本书二百余精美古代版画,以图释文,让你体味唐诗的意境。选字注音及译文,让你的阅读畅通无碍、淋漓诵读。诗解诗评,对诗作的思想既有总结也有点睛,可以高屋建瓴地品读唐诗。 内容推荐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历朝历代的文人视唐诗为圭臬,奉唐人为典范。公元7世纪,孙季良开始编纂唐诗选本,至辛亥革命前,一千二百余年间。每二年即有一本唐诗选本问世。众多选本中以《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风行海内,老幼皆宜,雅俗共赏,成为屡印不止的最经典的选本之一。《唐诗三百首》以成功务实的编法、简易适中的篇幅、通俗大众的观点、入选的精美诗歌打动着读者,成为儿童最成功的启蒙教材、了解中国文化的模范读本,对中国诗歌选编学、中国人的心理构成都有很大的影响。 目录 卷一 五言古诗 感遇二首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月下独酌 春思 望岳 赠卫八处士 佳人 梦李白二首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别 青溪 渭川田家 西施咏 秋登兰山寄张五 夏日南亭怀辛大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寻西山隐者不遇 春泛若耶溪 宿王昌龄隐居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贼退示官吏(并序)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寄全椒山中道士 长安遇冯著 夕次盱眙县 东郊 送杨氏女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溪居 乐府 塞上曲 塞下曲 关山月 子夜吴歌 长干行 列女操 游子吟 卷二 七畜古诗 登幽州台歌 古意 送陈章甫 琴歌 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 听安万善吹臂篥歌 夜归鹿门山歌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梦游天姥吟留别 金陵酒肆留别 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丹青引(赠曹霸将军) 寄韩谏议注 古柏行 卷三 七畜古诗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石鱼湖上醉歌(并序) 山石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石鼓歌 渔翁 长恨歌 琵琶行(并序) 韩碑 卷四 七畜乐府 燕歌行(并序) 古从军行 洛阳女儿行 老将行 桃源行 蜀道难 长相思二首 行路难 将进酒 兵车行 丽人行 哀江头 哀王孙 卷五 五官律诗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望月怀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在狱咏蝉(并序)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杂诗 题大庾岭北驿 次北固山下 破山寺后禅院 寄左省杜拾遗 赠孟浩然 渡荆门送别 送友人 听蜀僧溶弹琴 夜泊牛渚怀古 春望 月夜 春宿左省 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问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月夜忆舍弟 天末怀李白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别房太尉墓 旅夜书怀 登岳阳楼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山居秋暝 归嵩山作 终南山 酬张少府 过香积寺 送梓州李使君 汉江临眺 终南别业 临洞庭上张丞相 与诸子登岘LLI 宴梅道士山房 岁暮归南山 过故人庄 秦中寄远上人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留别王维 早寒有怀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饯别王十一南游 寻南溪常道士 新年作 送僧归日本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赋得暮雨送李曹 酬程近秋夜即事见赠 阙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送李端 喜见外弟又言别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喜见外弟卢纶见宿 贼平后送人北归 蜀先主庙 没蕃故人 茧 旅宿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早秋 蝉 风雨 落花 凉思 北青萝 送人东游 灞上秋居 楚江怀古 书边事 除夜有怀 孤雁 春宫怨 章台夜思 寻陆鸿渐不遇 卷六 七宫律诗 登黄鹤楼 行经华阴 望蓟门 九月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送魏万之京 登金陵凤凰台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积雨辋川庄作 赠郭给事 蜀相 客至 野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登高 登楼 宿府 阁夜 咏怀古迹五首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长沙过贾谊宅 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阳寄元中丞 赠阙下裴舍人 寄李儋元锡 同题仙游观 春思 晚次鄂州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西塞山怀古 遣悲怀三首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邦弟妹 锦瑟 无题 隋宫 无题二首 筹笔驿 无题 春雨 无题二首 利州南渡 苏武庙 宫词 贫女 乐府 独不见 巷七 五畜绝句 鹿柴 竹里馆 送别 相思 杂诗 送崔九 终南望余雪 宿建德江 春晓 静夜思 怨情 八阵图 登鹳雀楼 送灵澈 弹琴 送上人 秋夜寄丘员外 听筝 新嫁娘 玉台体 江雪 行宫 问刘十九 何满子 登乐游原 寻隐者不遇 渡汉江 春怨 哥舒歌 乐府 长干行二首 玉阶怨 塞下曲四首 江南曲 巷八 七言绝句 回乡偶书 桃花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芙蓉楼送辛渐 闺怨 春宫怨 凉州曲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早发白帝城 逢人京使 江南逢李龟年 滁州西涧 枫桥夜泊 寒食 月夜 春怨 征人怨 宫词 夜上受降城闻笛 乌衣巷 春词 宫词 赠内人 集灵台二首 题金陵渡 宫中词 近试上张水部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赤壁 泊秦淮 寄扬州韩绰判官 遣怀 秋夕 赠别二首 金谷园 夜雨寄北 寄令狐郎中 为有 隋宫 瑶池 嫦娥 贾生 瑶瑟怨 马嵬坡 已凉 金陵图 陇西行 寄人 杂诗 乐府 渭城曲 秋夜曲 长信怨 出塞 清平调三首 出塞 金缕衣 附录 作者简介 优秀诗篇选读 试读章节 兰叶春葳蕤①,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②。 草木有本心③,何求美人折? 【注解】 ①葳(wei)蕤(nu):枝叶茂盛下垂的样子。 ②坐:因。 ③本心:天性。 【赏析】 张九龄这组《感遇》诗,共十二首。为他遭受奸相李林甫的排斥,罢相被贬之后所作。刘禹锡说他“自内职牧始安(今桂林),有瘴疠之叹;自退相守荆门,有拘囚之思。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然与骚人同风”,就是指这类诗歌。 此首诗说兰、桂在相宜的节令,自然欣欣向荣,谁料山林隐士,却因闻其芬芳而心生喜爱。这并非兰、桂有意希求人们去折取它,而是出自它们的本性。借此比喻贤人君子具有高志美德,是他们的素性,并不是为了求人赏识,以博取名位利禄。此诗实际上是借歌咏兰、桂以表现作者自己的高尚情操。 其二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①,自有岁寒心②。 可以荐嘉客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解】 ①岂伊:岂唯。 ②岁寒:孔子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后人常用作砥砺节操的比喻。 ③荐:献给。 【赏析】 自屈原写了《橘颂》之后,历代诗词便常以丹橘比喻贤人君子。此诗写丹橘具有耐寒、甘香等美质,却因环境所阻,不为人知。借此抒发了贤人君子不得用世的感慨。最后二句说人们只知种植娇艳的桃李,却将高洁的丹橘弃之不顾,以反诘作收,表达了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①。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②,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③。 【注解】 ①翠微:青翠的山坡。 ②松风:指古乐府《风入松》曲,也可作歌声随风入松林解。 ③忘机:忘却世俗的机巧。与世无争。 【赏析】 这是一首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的田园诗,是诗人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写。此诗从下终南山访友,一路上欣赏山景,到在其家中饮酒长歌,直至夜深星稀,宾主欢乐陶然,无不体现着一种忘却世俗机巧的淡泊与恬适。 全诗一气呵成,笔墨凝练,字无虚发。句句写出生动的形象,写出山中的特色,使人如见其景其情。如此叙事写景,堪称上乘之作。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①,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⑦。 【注解】 ①将:偕,和。 ②相期:相约。云汉:天河。 【赏析】 《月下独酌》是李白在供奉翰林期间,“彷徨城阙下,叹惜光阴逝”,感到苦闷孤独的状态下写的一组诗,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作者月下独酌,把明月、身影当作同伴,一同歌舞交欢,看上去似乎很热闹,其实,却是更深刻地表现了他内心的孤独感。这种极为奇妙的想象是从他极为孤寂的感情所产生出来的。 李白有远大的抱负,但除了一度被召入朝之外,终身郁郁不得志。他的孤独感,以及结语说要与明月永结无情游,都是他对人世失望的反映,并非为了表现什么。超凡绝俗”的精神。邀月对影,千古绝句,自得其乐的背面,却是极度的凄凉。 燕草如碧丝①,秦桑低绿枝②。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③? 【注解】 ①燕: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 ②秦:今陕西,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 ③罗帏:丝织的帘帐。 【赏析】 燕北春迟,当游子因春天来到而动起归思之时,在秦地已是春末,桑枝低垂,闺中人早怀念得快要断肠了。偏偏春风又无端吹来,撩人意绪,使人更增加怀念之苦。此诗妙处,在于紧绕着一个“春”字,来抒写少妇心情。第三、四句,语极动人。末二语,埋怨春风无端来撩动她的春思,更显出了她无可奈何的心绪。全诗主题明快,落笔自然,是诗人描写儿女情长诗中比较著名的一首。P2-5 序言 唐诗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古典诗歌艺术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它以深厚的生活内容,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三百年问的社会现实,从而赢得了国内外普遍的赞赏和高度的评价。 唐诗作品繁富,作者众多,仅清康熙时编纂的《全唐诗》便收录了两千二百余位诗人近五万首的作品,这也使得唐诗的普及变得颇为不易。所以唐诗选本在唐代即已开始出现,唐以后更有多种选本流行,而其中篇幅较为适中、选诗较为精当、在旧选本中传播最广的就是清人蘅塘退士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 作为一个普及性的选本,《唐诗三百首》从两千多名唐代诗人中选择了七十七位,其中包括名家杜甫、王维、李白、李商隐、孟浩然、韦应物、杜牧等人,其所人选的诗歌多为脍炙人口的名篇,故有“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的美誉。 在编排的分类上,本书中五言古诗有四十首,七言古诗有四十二首,五言律诗有八十首,七言律诗有五十四首,五言绝句有三十七首,七言绝句有六十首。这样的选法,明显地弥补了《千家诗》“止五七律绝二体”的不足。而人选各体的比例,则遵循了唐诗近体多于古体、近体五律多于七律、七绝多于五绝这个发展的实际规律,是较为恰当的。 在题材方面,既有反映重大事件,总结历史教训的,也有鞭挞丑恶势力,同情人民疾苦的;既有关于隐居、应试、落第、恩遇、迁谪的,也有关于边塞、从军、生离、死别、相思、重逢、慈幼、慕亲的;既有吟咏山水、登临、酬赠、朝会的,也有关于听琴、赏画、观舞、读经的,可以说是丰富多彩,无所不包。而关于音乐绘画一类,则是唐代诗人新的开拓,前人诗中是很少见的。 唐代优秀诗人辈出,风格各异。如陈子昂的激昂高峻,孟浩然的清远超妙,高适的慷慨悲壮,岑参的迥拔孤秀,李白的飘逸豪放,杜甫的沉郁顿挫,柳宗元的幽峭明净,王维的诗中有画,白居易的流畅生动,杜牧的清新峻拔等等,《唐诗三百首》中都有所体现。同时编选者也考虑到了诗人风格的非单一性,所以就同一诗人而言,选人他的诗篇也风格不一。如选李商隐诗,既选了凄婉迷离、富于独创的七律无题诗,又选了古质雄健、逼近韩愈的七言古诗《韩碑》。 诗歌的接受包括一般性接受、欣赏性接受、批评性接受、背离性接受等多种层次。由于本书以“世俗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所以本书选目的标准是“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这包括形象富有美感,语言不甚艰难,音节相对和谐,朗朗上口,易于成诵等方面。这样的诗,大体上是可以做到“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的,这大概也是本书未选像杜甫的《北征》一类鸿篇巨制的重要原因。 从上面几点来看,《唐诗三百首》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未选人杜甫的《春夜喜雨》,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等一些优秀诗篇,未免有遗珠之恨。所以本书在结尾加了附录,收入了部分未入选的优秀诗篇,作为补充,以供读者品赏。 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东西都已淹没在时代的洪流里,而唐诗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至今,成为人们陶冶情操、享受经典的重要方式。为了帮助广大读者更好的阅读和欣赏,本书在原诗的基础上,加入了注解与评析,希望读者在掩卷之余能有所收获。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唐诗三百首(最新双色图文版)/国学新读大讲堂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司马哲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长安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070103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8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80 |
出版时间 | 2010-02-01 |
首版时间 | 2010-02-01 |
印刷时间 | 2010-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22.742 |
丛书名 | |
印张 | 19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60 |
宽 | 185 |
高 | 2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