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清朝洋商秘档
内容
试读章节

广州有个十三行

17、18世纪是个海洋的世界,人类的航海使东西两个半球不再是隔绝的地理板块。大海这个便捷的桥梁,让人类实现了联系的畅通,人们仿佛一下子找到了打开地球宝贵资源的钥匙,物质财富滚滚而来。

在经济版图的大改写中,首先得益的是大西洋沿岸国家。进入17世纪,为了新的领土和巨大的商贸利益,欧洲世界展开了遍布全球的探险活动和激烈的经济扩张,那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大陆,成为西方淘金者所痴迷的热土。在西方人眼里,中国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各种物产,与传奇和时尚同名。欧洲人在为发现中国而惊喜的同时,他们也看到,“在这个奇异而神秘的王国里,人们过着绝对自给自足的生活,与外界老死不相往来”。而这个时代的中国又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海洋对于有着漫长海岸线的中华帝国来说,是一个天然的防御屏障。海禁是明朝第一位皇帝朱元璋所制定的“祖训”,明代没有任何一个皇帝敢于明令废除,只是在具体执行中有松有紧。到了明末清初,具有海上贸易传统的东南沿海,民船私下出海已呈不可阻遏之势,禁令成了一纸空文。朝廷官员也在抱怨,海禁不仅不能禁绝私人出海,反而使官府失去大量可观的税收。

17世纪后期,大清帝国进入了康熙盛世,在平定三藩之乱和收复了台湾岛之后,康熙帝审时度势,为了振兴沿海地区长期凋敝的经济,决心解除明朝以来三百余年的海禁,实行开海通商政策。1685年,清政府在东南沿海创立粤海、闽海、浙海、江海四大海关,作为外国商船来华贸易的指定地点。这是中国历史上正式建立海关的开始,也是中国海疆政策的一次历史性转变。

开海政策满足了沿海居民长久以来出海谋生的愿望,海洋贸易盛况空前。前所未有的政策环境,又逢强大的商机,东西方之间的商贸往来已变得势不可挡。此后,这片海面就不再平静。

由于长期的封闭,清政府并没有一个专门的外贸机构。在开关初期,接待西方商船的制度极其混乱,遇到大船到来,官员招架无方,洋船常被堵在港外迟迟不得贸易。在清政府无力直接控制外贸的情况下,他们终于开始寻求更为有效的方法。1686年春,正是粤海关开关的第二年,在洋船就要到港,贸易季节即将来临的时候,广东官府、粤海关终于找到了他们的解决办法。

为了规范贸易和保证税收,广东官府、粤海关公开招募较有实力的商家,指定他们与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同时代海关征缴关税,这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早期外贸代理洋行——广州十三行组织建立的标志。

从此,一个全新的商人团体开始慢慢地登上历史舞台。这个从垄断外贸中崛起的商人群体,与两淮盐商、山陕商人一起,被后人称为是清代中国的三大商人集团。“十三行”是对广州外贸洋行约定俗成的统称,并不反映商家的实际数字。历史上,洋行数目因贸易形势的起伏而变动不定,最多时有26家,最少只有4家。

广州十三行起源于何时?粤海关招商之前,十三行是否已经作为民间私商存在?这个问题始终是一个悬而未解的谜。一种说法认为,明末已有十三行,它是从明代万历年间广东经营商业的三十六行中逐渐演变而来。另一种说法认为,十三行是清初粤海关开设后才命名的。其依据是清代《粤海关志》中关于广州十三行的记载:

国朝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至则劳以牛酒,令牙行主之,沿明之习,命曰十三行。P4-10

目录

引言

第一篇 帝国南门

 广州有个十三行

 独具魅力的黄金口岸

 来自大西洋的船队

 乾隆在南国画下一个圈

 粵海关:皇权下的美差

 天子南库

 水城里的商行

 十三行商馆:最早出现的洋楼

 黄埔,这个船之乡

 无与伦比的丝绸

 “茶叶世纪”

 域外生辉广彩瓷

第二篇 世界首富

 走向世界的商人

 伦敦来的汇票

 商道

 从账房先生到世界首富

 到美国投资去

 黄埔村的大宅门

 庭院祠堂花园

第三篇 西来欧风

 瑞典“哥德堡号”传奇

 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的中国情

 从巴黎运回来的铜版画

 美国木帆船——“中国皇后号”

 华盛顿总统的订单

 外销画:中国风物的手绘照片

 啉呱画室

 林则徐的疝气与洋医生的妙招

 “骑楼”与“鬼话”

 到澳门过冬的大班

 “番妇”惹的祸

 “英国人岛”和“法国人岛”

第四篇 罌粟悲歌

 洋行倒闭为哪般

 来自英伦的陷阱

 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乾隆帝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

 罂粟花下

 道光帝:大快人心事

 虎门木排的诉说

 广州城的600万元赎金

 商行余韵

图版索引

清朝洋商档案要目

参考文献

鸣谢单位

序言

清代中国有三大商团,这就是以经营票号著称的山西晋商,以操办盐业为主的江南徽商,还有垄断对外贸易的广州洋商。晋商和徽商已是青史留名,早被世人所熟知,而作为大清帝国洋商的广州十三行,却一度被历史严重忽视,乃至成为被扭曲了的商人群体。

穿越历史的时空,在祖国南疆的珠江水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荡气回肠的恢宏画面:一群精明勤劳而又实干高效的商人,迎送洋船无数,南国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对外贸易传统,特别是朝廷“一口通商”的特殊国策,让他们独家经营起大清国的对外通商口岸,广州十三行作为清政府惟一合法的中西贸易特区一直维持延续了一百多年的时间;积聚了巨量财富的广州,被誉为“天子南库”,十三行商人成为那个时代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直面多元文化的交汇,洋行商人以开放和兼容的姿态面向海外异域,从某种角度上说,他们推开了中国走向世界的门,打开了世界透视中国的窗;夹缝中艰辛生存的洋商集团,在中西交往的风口浪尖上盛极而衰,在那场改变了近代中国命运的硝烟中,帝国商行最终奏响了罂粟花下的悲歌。

2006年,在纪念瑞典“哥德堡号”商船远航中国260周年之际,我们联手合作在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推出四集电视纪录片《帝国商行》。该片捕捉尘封数百年的历史记忆,拨开盛清商贸的层层迷雾,由此打破了长久以来人们对清代洋行商人的漠视。继电视片之后,主创人员在原有脚本基础上深入探研,很快推出《帝国商行》同名著述。《帝国商行》一书问世后,受到各界欢迎,旋即告罄。现应读者要求,依据1000余件翔实可靠的清官秘档和大量中外文献,荟萃400余幅异彩纷呈的历史图片,对原作重新修订,更名《清朝洋商秘档》再行付梓。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所附《清朝洋商档案要目》,精选清朝中央政府有关秘档600余件,是十三行历史盛衰的真实记录,内中蕴涵着大清洋商巨贾的珍贵信息。作为姊妹系列作品,从文献纪录片到历史著述,从《帝国商行》到《清朝洋商秘档》,其创作宗旨都是力求全方位揭示大清帝国的洋商——广州十三行的盛世辉煌、人文风貌和风雨沧桑。

《清朝洋商秘档》将以珍贵的皇家档案和鲜活的历史画面,全新阐释广州十三行这个饱含着众多历史隐秘的商人群体,从中或可感悟中西交融碰撞的余音。

内容推荐

这本《清朝洋商秘档》由李国荣主编,覃波和李炳编著。讲述的内容是:

他们曾与晋商、徽商并称为清代中国的三大商团;他们经营着大清国全盛时期惟一的中西商贸口岸;他们被西方世界认为,是那个时代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们推开了中国走向世界的门,打开了世界透视中国的窗;在那场改变了近代中国命运的罂粟硝烟中,他们又有着怎样的传奇?

这就是广州十三行,一个被历史严重忽视乃至扭曲了的洋行商团,一个饱含着众多历史隐秘的商人群体。

《清朝洋商秘档》适合历史爱好者阅读。

编辑推荐

纪录片《帝国商行》图文典藏版,全面揭示大清帝国广州十三行。

这本《清朝洋商秘档》由李国荣主编,覃波和李炳编著。本书将以珍贵的皇家档案和鲜活的历史画面,全新阐释广州十三行这个饱含着众多历史隐秘的商人群体,从中或可感悟中西交融碰撞的余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清朝洋商秘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国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806445
开本 16开
页数 3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0-11-01
首版时间 2010-11-01
印刷时间 2010-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图书小类
重量 0.7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752.949
丛书名
印张 2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6
173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3:4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