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读书人站起来/天下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读书人站起来》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的第四本随笔集。这些随笔大都已发表在各类报纸、杂志上过,区别于专业的学术论文,属于公共写作。

这些论文直指当下中国学术、教育与文化教养的精神病灶;从心灵深处追问中国文化建设的可能路径。文字鲜活,议论犀利,眼光毒到。

内容推荐

《读书人站起来》以历史的视野思考现实,以现实的关怀反思过去。在历史与当下的双重语境中来回穿梭,获得某种平衡的反思,尽管可能成为难以担当的重负。在这种沉思者的宿命中,评论,追忆,答问,演讲。世事多艰,风云变幻,作者在批判中痛并快乐着,真性情的流露与大问题的反思,堪为时代证言,亦可谓夜色中的灯火,点燃你我的思想激情。

《读书人站起来》由许纪霖编著。

目录

世俗社会的中国人精神生活/1

灾难过后的反思/22

与一位年青博士生讨论“范跑跑”/31

他们比愤青更极端——《嘹望东方周刊》采访录/36

十年中国:迅速崛起的神话/41

为什么文明关心的不是“我们的”,而是“好的”?/47

知识导向与社会公正/51

高考恢复三十年的反思——在“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的演讲/61

寻找失去的灵魂/73

人文教育究竟何为?——大学生的四个learn/79

规范化、制度化与学科化是如何异化的?/93

今天之大学,就是明日的社会——《大学周刊》采访录/97

大学之“困”——《解放日报·解放周末》采访录/108

“断裂社会”中的近代知识分子/118

从知识分子研究的视野看近代士绅/122

为什么自觉而不自愿?/128

大时代与知识人——《南方都市报》采访录/132

六十年来,知识分子的命运沉浮/139

读书人站起来/154

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的课堂——《历史教学》采访录/167

思想史研究的“十字架”/189

从现代化到现代性/195

从普世性的现代化到东亚现代性/199

从欧洲历史看贵族精神/203

中国遭遇达尔文:福耶、祸耶?/209

1949:国民党在文化上的失败——《东方早报·上海书评》采访录/220

好莱坞的东方传教士/227

贾樟柯时代的来临/230

书写知识人的传统/233

1989—999:读书界完成分化/236

阅读三十年:从短缺时代到过剩时代——《中华读书报》采访录/242

上海城市文化的多歧性格/246

城市风情依旧,文化何处寻觅?/260

铁路衰落的悲哀/266

博客之争:不仅仅需要规则——《解放日报》采访录/269

新闻人的担当——在《南方周末》李海鹏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273

这个时代如何成就新儒商?——《总裁》采访录/277

市民社会与日常生活中传统礼仪的传承/281

大师:可遇不可求/288

我的三位老师/292

当代的林徽因离我们远去了/300

微笑着面对死神/305

反思者王元化——《新民周刊》采访录/318

中国口述史之父/326

后记/329

试读章节

物欲主义的世俗时代,不是没有自己的文化和精神生活,而是文化和精神生活发生了很大的世俗性转向,传统的精英文化不再成为主流的文化,而逐渐为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所替代,后者不仅塑造和建构了一般民众的精神生活,同时也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主要来源和消费对象。

世俗时代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多元化。在神圣时代,文化是一元的、统一的。一元和统一并不意味着神圣时代的文化没有多种形式——比如宗教文化、道德文化、民俗文化等多种形态——而是说,在这些文化背后,都有共同的价值标准和超越意志。在前现代时期,这种文化的统一性通过宇宙道德论或上帝意志论的空间超越方式表现出来。到了启蒙时代,空间的超越性转换为时间的目的论:各种文化的意义最终都指向人类社会演化的某个理想状态和历史终点,或者是自由主义的现代化,或者是各种激进的乌托邦社会。然而,到了世俗时代,当各种神圣价值和历史目的论被质疑、被无情地抛弃之后,文化走向了众神的世俗狂欢,变成了多元生活状态的自由选择。多元文化在真正的意义上第一次出现了,文化出现了分化、断裂和分层:城市内部的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贵族文化和平民文化、城市以英语为表征的全球化文化与乡村的本土文化之间,出现了深刻的裂痕和鸿沟,彼此之间互相敌视,不可通约。在文化分裂的背后,则是社会的隐秘分层。社会等级的差别,不仅体现在收入上,而且在体现在文化身份上。享受什么样的文化,便意味着属于什么样的阶层,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地位。文化变成了可炫耀的象征资本。对于一部分城市中产阶层而言,泡酒吧、听歌剧、喝咖啡,不再仅仅是精神生活本身,而蜕变为周期性的高贵身份之自我验证。由于各种文化之上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彼此之间也匮乏整合的锁链,在当代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实际上只是一种离散化,一种支离破碎的碎片化,反映出深刻的、难以跨越的社会鸿沟。

不过,从整个趋势而言,传统的精英文化和民俗文化处于衰落之势,而城市的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借助全球化的公众传媒和网络世界的传播优势,逐渐占据文化的主流。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都是世俗时代典范性的文化,它们具有各种各样的形态。与以往的神圣文化和精英文化不同,它们彼此之间不再有审美上和价值上的好坏之别,即使要分辨,也缺乏一个公认的超越尺度去比较它们。一切取决于个人的口味和意志的选择,众声喧哗,一个文化平民主义时代出现了。

2005年的“超级女声”,作为_个文化事件,是文化平民主义诞生的精神宣言。文化从过去少数精英(无论是思想精英还是艺术精英)对民众的启蒙式教育,变为有公众广泛参与的娱乐狂欢。谁是文化英雄,谁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偶像,不再有超越的预设标准,而是通过直接投票、现场欢呼的广场式民主得以产生。民众颠覆了传统精英、历史传统和各种教科书教导他们的主流价值,推选出他们心目中的草根英雄。在一场场残酷的PK决战之中,平民战胜了上流,草根打败了精英,市场占据了主流。

从表面看起来,当代的文化是平民的文化,是多元的文化。个人归属于什么文化,不再有外在意志和外在标准的束缚,似乎完全是个人趣味和意志自由选择的结果。然而,自由的选择,并非仅仅是意志的一念之择,同时还需有自我理解、自我实现的能力。世俗时代的原子式个人,既没有历史,也没有精神,只是一个充满了物欲和追求的经济理性人。当个人的内涵被掏空之后,他也就失去了自我的判断能力,于是市场的标准便成了个人的标准。流行和时尚内化为大多数人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准则。表面看起来,世俗时代的人们是自由的,有自由选择的空间,实际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却受到“匿名的权威”的摆布,只要控制了公共传媒,控制了广告的发布权,便可操控多数人的口味和意志。

世俗时代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操控多数人比操控个别人容易得多。操控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其中一个最简便的方法便是制造偶像。当神圣的终极世界崩塌之后,崇拜并没有因此而终结,而是从对神圣之物的崇拜转向了对世俗明星的崇拜。世俗时代的明星与以往神圣时代的先知和理想主义时代的英雄不同,他们与各种终极世界没有任何的联系,也不承当任何价值的重负。他们只是平民理想的化身,是各种欲望的人格化:成功、富有、青春、健康、风流、潇洒……于是,娱乐界和体育界的明星便成为世俗时代最辉煌的人物。他们是残酷竞争中的优胜者,是赢者通吃的王者,是集财富和美丽于一体的欲望化身。当平民文化能够越来越深入地介入偶像的制造时,那些反精英的、反英雄的草根好汉、邻家女孩,就越来越具有大众的偶像意义,芙蓉姐姐的大获成功,便是这种背景的产物。

在世俗时代,不仅精神生活的内容发生了转变,而且其形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精英文化是启蒙的、智性的,诉诸人们的理性和想象。而世俗时代的流行文化则是反智的、反深度的、反启蒙的,它直接诉诸人们的感官和直觉。于是,文学家的文学被流行写手的畅销书代替,仪式化的戏剧被狂欢节般的歌星演唱会替代,艺术化的电影被华美奇幻的科技大片替代,隽永含蓄的叙述被拳头加枕头的感官刺激代替。

P13-15

后记

这是我的第四本随笔集,距离我上一本随笔集出版,又过去了五年光阴。五年的中国,发生了多少变化?四川汶川大地震、北京举办奥运、四川火炬传递事件、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强劲崛起、世博会在上海……还有许多没有变的:大学教育依然如故,应试教育愈来愈强化,人心似乎没有变好……比较上一本随笔集《重返公共空间》,五年之后,有些主题依然在谈,比如高考、大学、心灵危机,又增添了许多新的话题:强国梦、中国模式、改革开放30年、共和国60年……

这些随笔大都发表在各类报纸、杂志上,区别于专业的学术论文,属于公共写作。这五年来,为了集中思考和研究一些重大问题,我暂停了几个报刊的专栏,谢绝了无数次副刊的约稿。然而,还是躲不掉编辑记者们的紧追不舍的采访,推却不了众多高校和论坛的演讲邀约。于是,在这本随笔集里,也多了两个新的文体:采访录和演讲录。

作为思想史和知识分子研究的历史学者,我喜欢在历史的脉络之中思考现实问题,也习惯以现实的问题关怀反思过去。在历史与当下的两个语境中来回穿梭,获得某种平衡的反思,是我乐此不疲的乐趣,也是难以担当的重负。痛并快乐着,或许就是一个沉思者的宿命。

我的校园,在这五年之中,从丽娃河畔迁到樱桃河边,为了那份对老校园的美丽记忆,我在文章的结尾,常常还是不由自主地记上“写于丽娃河畔”。丽娃河,对于我们这些老的华东师范大学人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地理的位置,而是华东师范大学精神、历史记忆的某种象征。仿佛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已经归属于这条神秘的、浪漫的河流。让樱桃河留给新一代的华东师范大学人罢,我依然愿意保持对丽娃河执著的偏爱和永远的忠诚。

作者谨识

2010年7月于日本爱知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读书人站起来/天下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许纪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130538
开本 16开
页数 3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11-03-01
首版时间 2011-03-01
印刷时间 201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6-53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69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0:4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