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寻找康巴(来自香格里拉故乡的报告)/天下四川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从历史、文化和开发的角度全镜头地展示了康区、康巴人及其别具一格的文化,不仅提出了青藏高原可能是人类重要发源地、西部游牧走廊对形成西南各民族的关键作用、康区是“香格里拉”故乡等新鲜的观点,还对横断山区生态保护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影响、康区如何走一条适合自己区情的西部大开发道路等作了有益的探索,具有较强的历史责任感和现实针对性。作者在谈史时态度严谨,凭着对藏族人民的深厚感情和活泼优美的文字,传神地勾勒了康区的奇风异俗和康巴人的立体群像,不失为一本适合各类读者研究和了解康巴地区的开山之作。

内容推荐

藏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并创造了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今天,藏学已成为世界性的一门“显学”,藏传佛教的独特理论及其修炼健身方法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和接受。作为藏文化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康巴文化空白之处甚多,极具研究价值和发掘潜力。比如:“大脚印”与人类起源的关系,横断山形成对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影响,康巴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与藏文化的关系,康区独特区位对藏民族融入祖国大家庭的影响,康区多元文化与藏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前人有“治藏必先安康”的遗训,康区管理模式及其与西藏稳定的关系,康区作为藏传佛教“百花园”对藏传佛教所形成和发展的作用,康区生态保护与南水北调,旅游资源规划与西部开发的关系等,都是急需深入研究的问题,在这些方面,《寻找康巴》开了一个好头。

目录

康巴——青藏高原的最后秘境?(代前言)

 一、西部民族在迁徙

青藏高原崛起与人类起源假说/007

牧神千年——“对外开放”的史前人类/011

羌人出西北/018

西部游牧走廊——举世罕见的民族大迁徙/021

牦牛部落走西南/027

小邦时代——西部走廊“春秋战国”/032

吐蕃东进——康巴藏族的形成/037

千年土司——中央治下的“土皇帝”们/044

改土归流与西康建省/049

西藏不是藏区/053

 二、横断山梦断山

汉武挥鞭——两司马打通南丝绸之路/061

“牦牛徼外”出深山/065

打箭炉——汉藏走廊第一城/068

神奇公主路/072

茶马互市——汉藏经济大流通/075

下路弘传——佛教余脉燃康区/079

噶玛噶举——活佛转世的开山始祖/082

西姆拉——外国势力的侵入和内藏外藏的提出 /088

雪域将星梦——清末新政与赵尔丰经边/095

残缺的江山——西康建省始末/100

铁流西行——红军跨过横断山 /105

第二次长征——昌都战役和西藏解放/109

 三、康巴汉子——中国的西部牛仔们

到康区寻找优良人种——希特勒的狂想/113

东女国、西女国——“女尊男卑”在康巴/116

格萨尔——康巴人的英雄梦/121

刺杀朗达玛——侠客传奇/125

邦金洛——奴隶推翻大王朝/129

从卡罗山到江孜——英勇无畏的抗英主力/131

朗色林扎仓——在拉萨的康巴人/136

三岩——最后的“帕措” /142

朝圣部落——西藏“吉普赛人”的故事/147

邦达昌——康巴商人走四方/151

男人是冷峻的高山 女人是金银的宝库——康巴人生礼俗/155

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能歌善舞康巴人/163

 四、香格里拉——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特提斯的儿女们——恐龙、大脚印和野人之谜/171

在动植物王国/179

神山圣湖/183

重走茶马路/188

佛光东渐——藏传佛教在康区/207

伤心铝谷——驼峰航线过青藏/214

多元共处包容万千的人文风光/217

奇风异俗——康巴民俗拾遗/226

香巴拉——来自藏经的理想国/240

香格里拉——西方“桃花源” /243

寻找香格里拉/246

康巴——香格里拉的故乡 /253

康巴——永远的西部魂(代后记)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牧神千年——“对外开放”的史前人类

牧者:我曾经是你们的首领

栖居在云彩飞扬的家园顶端

——如今我手抚低哑的琴弦

不知向谁弹响最初的音律

——贺中《回家的路上》

由于汉文史籍从甲骨文算起不过3300余年,藏文创制也只是在公元7世纪以后,距今不到1300年,因此史前时期青藏高原人类先民的踪迹,就大多隐身在史前的茫茫雾霭中了。在我们的古代地图中那里尚是一个空白点,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里,那里也似乎是个置身世界史外的地区。但是,随着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并通过拨开神话传说的种种迷雾,我们仍可大致勾勒出那一段历史背影,而且那还是一段令人惊异的“对外开放”史呢。

藏文古籍对西藏地貌演变情况的记载与现代地质学结论有着惊人的接近。

据《西藏王臣记》等藏文经典的记载:最初的汪洋大海在一个名叫“贡格曲拉”的河渠出现后,大水流失,藏地形状初现,松柏森林生长,禽鸟野兽繁衍……雪山围绕一切河流之源头,山高土洁,地域美好……藏区分为上中下三部:阿里三围为麋鹿野兽洲,中部四如为虎豹猛兽洲,下部六岗为飞禽鸟类洲……后来人类出现了,藏地的一猕猴和罗刹女结合生下了藏族的最早祖先……

“神话是历史的影子”。去掉神话的色彩,我们似乎看到青藏高原的隆起,以及在第三次大隆升过程中那里山林茂密、水草丰茂、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但随着高原的不断隆升,特别是在距今15万年左右,青藏高原已上升到4000~5000米,中部和西北部由于海拔超过4000米,森林逐渐消失(一般海拔4000米以上树木就很难生长),冰期的来临使山上堆满了皑皑白雪,逐渐不适合古人类居住,于是远古人类离开了他们熟悉的森林,逐渐集中于南部的河谷、东部的山谷和西北部的草原地带,开始了新的生活。从近年发掘的40余处旧石器、新石器遗存主要集中在藏北草原宽阔谷地区,以及雅鲁藏布江中上游的河谷山地和昌都卡若遗址为代表的藏东高山峡谷地区可资证明。

随着生存条件的逐渐恶化,一方面古人类的活动范围缩小,另一方面,艰难困苦的环境也锻炼了他们的生存智慧,正如贾兰坡先生所说:“较高等的人类,也不能从河滨卑湿多草木果实的地方崛起。只有高原和比较平些的高地上,生活最艰难,受刺激而引起的反应最有益。”近年在西藏发现的多处距今5万一1万年的旧石器时代的遗物,以及距今5000~4000年的昌都卡若、甘孜中路等新石器文化都证明,史前人类在这一地区有着频繁的活动。

青藏研究最新提供的资料也表明,在不到7000年前,此地还属于高温高湿气候,高原湖泊还曾大水泱泱;在更近的3500年前,现已荒寒的昆仑山区还有森林分布,并还有人类活动遗迹可供发现。而在距今2000多年前曾辉煌一时的西北丝绸之路及敦煌和楼兰等城市的逐渐被黄沙淹没,也证实这个过程在不断延续着。

然而,更令人惊奇的还不止这些。据考古发现,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跨过广阔的时空,史前人类竟然有着频繁的交流!

以距今5000~4000年的昌都卡若文化为例,在文化内涵上,卡若文化与青海的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等文化极为接近,其细石器带有明显的北方草原民族的风格,其器型制作,与中亚、南亚的同时代器物都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知道,人类文明的起源不可能是同步的。在一个社会发展极端原始时代的文明同步,只可能产生于一种人类的交流。然而,在一个现代交通工具条件下还觉得遥远的距离内,当时的远古人类是怎么“走”到一起的呢?

如果说,青藏高原最初隆起那一段,森林古猿从森林下到地面,在700万~250万年问实现了人猿的告别,人类虽然有行走的愿望,但丰富的食物(海拔仅1000~2000米)和还未饲养马匹等动物还使他们不可能走多远的话,在距今15万年,青藏高原已上升到4000~5000米,那时人类只能集中到一些海拔不太高的草原和河谷,生存环境的恶化和漫长的迁徙旅程不仅使远古人类得到进化,牲畜特别是马匹的驯养,也帮助他们将自己的足迹和文化撒向四方。

根据新石器时代石棺葬文化的在中国西部大地(包括今甘青、西藏和横断山乃至雅鲁藏布江河谷)的广泛分布和不同特点,我们可以推断这一迁徙是通过多次完成的,以规模影响和有史记载为界,又大致可以分为史前从羌塘高原的迁徙(这从《山海经》中西王母传说和昆仑神话可资证明)和有史载的春秋至秦汉的迁徙两次。其中,第一次大迁徙完成了从旧石器到新石器的过渡。

在较早的汉文史籍里,把居住在中原西北部甘青地区的游牧部落统称“羌人”。“羌”,既是象形字又是形声字,《说文解字》讲:“羌,从羊,从人,西戎牧羊人也。”最初处于旧石器和新石器时期的“羌人”,由于青藏高原自然条件的变化,逐渐集中到藏北的羌塘地区。那时青藏高原还不甚高,湖泊众多,水草丰茂,气候湿润,藏北地方的盐湖使远古“羌人”精力充沛,丰富的禽兽成为他们的食物之源。他们驯养野牦牛、山羊、马匹和狼犬,从而使高原有了牦牛、羊、马和犬等家畜。这群远古人类不断繁衍,由此产生的草地儿女走向四方,成为中亚各地民族的“族种之源”:其考古学揭示的显著特征,就是遍布西部大地的石棺葬文化,该文化与有史记载的羌人火葬文化和高碉文化截然不同。

随着海拔逐渐升高,藏北高原变得高寒、干燥,于是古羌人不得不离开藏北向他处迁徙:

——向东的一支散布到黄河中上游的甘青一带,成为春秋至秦汉时期羌人的祖先。在甘青地区,由于境内外分布着昆仑山、巴颜喀拉山、祁连山等巨大山脉,它们不仅孕育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大江、大河使之成为“江河之源”,也孕育了方圆4600余平方公里的中国第一大湖——青海湖以及河湟(黄河、湟水)流域和甘青南部的有近40万平方公里的大片肥美草场和宜农谷地,这里由于海拔仅2000米左右,加之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成为源源不断地产生游牧民族的摇篮。开阔的土地和游牧部落的马背为羌人游走四方提供了绝好的条件。

历史上,这里生长繁衍的游牧部落源源不断地产生了许多英勇善战的民族,并把他们的勇气和活力带向了四面八方——从史前传说中的氐羌、“五戎”、“七戎”,到汉代的匈奴、唐代的吐谷浑、元代的蒙古,他们用战马不断改写着青藏高原、周边地区乃至世界的版图和历史.,特别是农耕文明还不太强大的年代,为生存、财富和英雄主义所激励的游牧群落纵横驰骋在辽阔的大地上,没有什么能阻止他们的“对外开放”,是“牧神”,使从青藏高原拾阶而下的游牧民族和旧石器文化播撒到如此广大的地方……

——再往东的一支,进入中原为炎帝族,成为中原汉族的来源之一。据远古传说,羌人首领炎帝神农氏,以石为兵,发明种五谷,作陶器,以日中为市,始有交易。他们从淘河流域经渭河流域进入中原,与由岷江流域进入中原的黄帝部落结成部落联盟,击败了从南方侵入中原的黎苗种族。

史载炎帝和黄帝为“同母兄”,被称为“中华共祖”的黄帝,《史记》等记载他“居昆仑后室”,“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生二子,其一为青阳,降居江水;其二为昌意,降居若水”。现代史家考证,嫘祖生于今四川盐亭,“江水”为今岷江,“若水”为青衣江。而夏代明君大禹也出生在今岷江流域的阿坝汶川。有人将氐羌并称,“氐”为“低地之羌”,应是羌人进入东部河谷后的称呼。氐羌同源。

商周春秋以后,华羌两族由于社会发展的阶段不同,为了争夺财富又进行了长期的部落战争。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周部落便是出身于羌人而吸收了中原文化,形成了华夏族的一员。以后的秦人本出身于羌人,“秦”也可能由“羌”字转变而来。秦人因战胜陕甘地区的羌人而成为西方大国,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帝国——秦朝。后“炎黄子孙”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代名词。

马背上的民族素以骁勇善战著称,并往往成为中原农耕民族的活力之源和心腹之患。春秋时羌人的骑兵东进,猛攻周朝都城,亏得齐国出兵才得以解围。后来孔夫子还心有余悸地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们都要披头散发,衣襟向左边打开,沦为夷狄啦!“姜”为“羌”的转音,秦汉史籍中大凡姓姜的人都是羌人,那位在传说中爱用直钩钓鱼的姜子牙就为羌人,那个据说哭倒长城的孟姜女,也是美丽的羌人女子。可见西北羌人对中原文化的影响和巨大贡献。

——向西迁徙的一支一直进入青藏高原腹地的阿里和雅砻河谷,成为雅砻部落和象雄部落的祖先之一。特别是雅砻河谷的羌人和当地的土著结合,形成戎、羌、堆、博诸部落,后以雅砻河谷的博为中心,形成吐蕃部落,在唐代时统一了青藏高原,成为藏族的祖先之一。

中国西部(西北、西藏、西南)广泛发现的“石棺葬文化”印证了他们都来源于青藏高原的远古羌人。即使今天,在藏区和古羌人之间还有许多共同之处:在传说中都以猕猴为始祖,都有垒石为屋和建立碉房的习俗,以父(或母)名中的某一个字作为子辈名字中的一部分,重盟誓,“重兵死,恶痛终”,喜居毡帐,“妇人辫发萦后”以及笃信巫教等,证明其间的渊源和联系。过去藏族的起源大体有十来种说法,如鲜卑说、印度释迦王系说、猕猴与罗刹后裔说(即本地起源说)、三苗说、马来半岛人说、缅甸说、蒙古人说和伊朗血统说等,看来多是不确的。

——向西北的一支进入新疆和中亚地区,成为以后河西走廊等西北各民族的祖先之一。

——向南的一支到横断山的山谷和雅鲁藏布江流域,成为西南各民族的最早祖先。

其中甘青草原成为因青藏高原隆起后藏北高原下来的古羌人最为集中的地方。由这方宝地养育、史料已有记载的春秋至秦汉时期的羌人,他们的大迁徙使西部游牧走廊闻名四方。

过去一种流行的看法,认为中华远古文化的中心在黄河流域,主要指今陕西、河南、山西及河北部分地区,以新石器时代的仰韶、龙山文化为代表。近年考古发掘成果说明这是不正确的。其实,从新石器时代起,中国就形成了三个主要的文化区:北方和西北草原游牧兼事渔猎的文化区、黄河流域以粟为代表的旱地农业文化区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水田稻作农业文化区。

其中,由于西部大山的地理阻隔和内地农业民族的文化优越感,过去对中国西北的游牧文化及其影响一直重视不够,他们的辉煌历史和巨大影响多湮没在西部的漫漫尘沙和高山深谷之中,近年来随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研究的深入和西部开发力度的加强,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已受到重视,其揭露出的真实面貌才是冰山一角,其影响和研究仅仅是初露端倪,前景将无限广阔。

P11-17

序言

回想西藏的暗夜

她注意着隐秘的激情

如何从指尖涌向天边

云朵变幻,颜色更替

就像她的一生早已是莫测

她还要呼唤——

那些光芒四射的人吗?

那些仿佛在世上的人

为什么做得到平静地活着

把弥漫梵音的小小屋宇

当作唯一的家

——维色《前定的念珠》

巨大的天然堡垒——青藏高原屹立在中亚心脏地区世界最高的群山之中,它平均海拔4000多米,其高达8000余米的山峰直冲云霄。维多利亚时代的旅行家对这样惊人的高度惊叹不已,把它称为“世界屋脊”!

过去的数百年间,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那个地方那样引起人们的种种神秘猜想:在那个地方,居住着世界上一个特立独行的民族——藏族,在那里,嘛呢轮是他们唯一的轮子,他们由神王统治着,在世界上忍受痛苦而毫无怨言的人中,毫无疑问他们比普通人经历的痛苦和磨炼更多。在1950年前,他们简朴生活方式自中世纪以来几无任何改变,他们既没有电、电线、钟表、缝纫机和现代医药,也没有小汽车,甚至连最简单的带轮的运输工具也没有。除了贵族中有少数人曾到过藏区以外的地区,大部分的藏族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些东西的存在。同时,人们也没有失去他们纯真、质朴的特点。也许正是这一点,对西方的闯入者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力,他们想,也许——这里住着卢梭所说的“高尚的野蛮人”?

在欧洲早期对藏区的传说里,流传着那里的荒漠上有无数身躯比狗小但是比狐狸大的巨型蚂蚁,它们在掘洞时翻出含有金子的一堆堆沙子。但是谁要去取那些金沙,巨蚁就会追踪他并且发动攻击……

最先进入青藏高原的西方人是13世纪由教皇派出的,起因来自一个荒诞不经的“约翰长老”的故事。故事说,东方一位显然是集政教大权于一身的所谓“约翰长老”致书西方,极言其财富和权势之重,欧洲的许多宫廷都收到了这封文书。于是教皇立即遣使东行,去寻找那个“魔鬼创造的梵蒂冈”。使者途经了吐蕃地区,所写见闻由于残缺不全,捕风捉影,反而给人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于是在西方激发了更为热烈的探寻欲望,各式各样的探险家们带回了更多离奇的传说和故事,如有人描写此地存在长着狗一样尖利牙齿的人一狗部落;那里的居民家人死后,亲人除将尸体切碎喂鹰外,还将死者头颅割下煮吃,并将头颅做成酒器;奥地利传教士白乃心甚至还告诉他的欧洲同胞:西藏女人用“某种恶臭的油涂面,这种油除了使她们产生难闻的气味外,还使她们的面容严重变形,以至于大家不知道她们是女人,还是地狱的幽灵……”

法国藏学家米歇尔·泰勒说过:“如果没有西方的旅行家,那就决不会有西藏的神话。西藏除了是一种地理现实外,还是一种思想造物。”

于是,藏区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已成为“另一世界的”或“非地球的”同义语,提供了满足西方精神对遥远、不可思议事物的奇异力量之渴望的最佳幻觉之地,成为旅行家们梦寐以求的极好素材。在一个已经不存在多少秘密的世界上,这里所有的一切看上去似乎都是可能的。

从19世纪初叶开始,藏区获得了封闭领土的巨大名声和神秘性。那时的西方已经在世界任意行走,它的枪炮可以敲开任何封闭的国门,然而只有藏区的雪山高原使他们难以任意进入。这一神秘民族尽管武力薄弱,却凭借青藏高原的天然保护牢牢地把守着进入西藏的通道,使一批又一批西方探险家无功而返。直到20世纪以前,能够到达拉萨的西方人仍屈指可数。藏区的吸引力从而演化成了禁地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对于热衷于未知事物的西方人尤为强烈。虽然20世纪初,一支英国军队终于打进了拉萨,随后西藏借辛亥革命以及军阀混战之机,对西方作了有限的开放,然而那时的交通技术不足以打破其地理隔绝,那几年西方正忙于两次世界大战,对西藏的顾及有限,能够进入西藏的西方人仍然是凤毛麟角。

1950年以后,由于东西方冷战,西藏比以往更难被西方人一窥真面。直到中国改革开放,西方旅游团队才开始进入藏区。但由于接待能力和政治形势的风云变幻,能够进入的仍然是极少数,西藏仍然未完全撩起她那神秘的面纱……

当今的世界已经被喷气飞机和通信卫星连成一个地球村落,西方人可以凭着硬通货和商业旅游网成群结队地出人世界任何一个角落,这世界还有哪个地方可以寄托神话境界呢?——只剩下西藏了!于是,在世界学术领域,“藏学”成为“显学”,多少人穷尽毕生精力孜孜以求;在政治上,西藏也被炒作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此外,西方社会的精神世界越来越变得迷茫,后现代主义成为潮流,不少人希望从东方神秘主义中获得新的启示,这从美国的英语佛学教学中心几年时间就从429个(1988年)跃增为1000多个可以看出。而在西方人对东方智慧的渴求中,西藏成为最有吸引力的之一。

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过去为生存奔波的中国人开始抬起他们的眼帘放眼四望:西藏热继20世纪50年代才旦卓玛风靡一时的藏族民歌之后,又一次在中国大地掀起:马丽华讴歌西藏山川风物的大散文《走过西藏》走红国内,畅销不衰;廖东凡等一批久居西藏的学者专家也从民俗的角度将西藏色彩斑斓的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中国科学院的青藏高原综合考察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其成果正源源不断地推出;仅云南人民出版社就相继推出“聆听西藏”、“走进西藏’’和‘‘香格里拉,,等系列丛书推波逐浪,其问由文化旅游界波及全国的阿里热、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热、西藏考古热、西藏登山热方兴未艾;从老西藏的追思怀古到一批批进藏作家的游记滥觞……西藏开始从神秘的迷雾中走出,真实的西藏渐渐站到世界的面前……

只要打开地图,人们的视线在为青藏高原的巍峨身影吸引的同时,不可能不注意到其分布和走向的异常:喜马拉雅、冈底斯、昆仑等数列东西向的大型、超大型山脉沿纬度带绵亘2000多公里后,在青藏高原东部几乎成直角突然被拧转为南北走向——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横断山脉。这里高山群峙,大江汇流,呈南北纵向,仿佛是地球母亲紧蹙的眉头。今天,从成都飞往拉萨的1300公里航程中,约有一半飞行在横断山区的上空——所以我们能够在空中俯瞰到高密度的山阵,相对狭窄的空间造成了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群山高耸,河谷深切,如此大面积的高山峡谷地区在全世界堪称举世无双!

只是在近年,专家们才基本统一了对横断山脉地理范围的认定:自东而西相继为岷山—岷江、邛崃山—大渡河、贡嘎山(大雪山)—雅砻江、云岭—沙鲁里山—金沙江、宁静山(芒康山)—澜沧江、他念他翁山—怒江、伯舒拉岭—高黎贡山。以行政区划表现,横断山区东界在四川汶川—都江堰—泸定—盐源一线以西;西界在西藏类乌齐—察隅—云南腾冲以东;北界在青海囊谦—四川色达—甘肃玛曲—四川九寨沟附近;以南则截止在云南龙陵、丽江一带。总面积近50万平方公里,占青藏高原面积的近五分之一。

横断山脉除去特殊的地质地貌和格外丰富的生物资源引人注目外,还因为在这样的高山峡谷中,孕育了藏人中知名度极高、占藏人数量一半以上的康巴人(传统的康巴地区占有横断山脉的绝大部分地区)。这陡峭的山谷和剽悍的康巴人之间有无必然的联系?人们广为传诵的康巴汉子来自何方?在那高耸而又幽深的山谷中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在青藏科考和藏学研究中他们地位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康巴已成为青藏高原和西藏文化爱好者关注的重要目标。  然而,也许是人们的疏忽,也许是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阻隔,也许是行政区划分割造成的误区,我们遗憾地看到,在藏东,在康巴地区,这个有着独立的地理单元,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地区,在各种书籍中往往难见姿容,甚至一些介绍藏族文化的民俗学专著乃至马丽华的散文对该地区也极少涉及,除去一些地方志资料外,这一独特的自然、人文区域至今还隐身在横断山的高山深谷和苍茫古道之中,令人难窥全貌。

康巴,这一包含着人类学、历史学和地理文化等丰富内涵的响亮名字,令多少人魂牵梦萦!

康巴,青藏高原的最后秘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寻找康巴(来自香格里拉故乡的报告)/天下四川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怀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0051784
开本 32开
页数 274
版次 3
装订 平装
字数 204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08
146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8: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