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帮助刚入学的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建立学习秩序,形成学习能力的指导用书!
本书全程记录了一名小学一年级教师的工作历程,对于刚踏上教育一线的您,或许是不无裨益的!
图书 |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薛瑞萍班级日志)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一本帮助刚入学的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建立学习秩序,形成学习能力的指导用书! 本书全程记录了一名小学一年级教师的工作历程,对于刚踏上教育一线的您,或许是不无裨益的! 内容推荐 定能生慧,静纳百川。爱吵爱闹,意味着心门闭塞。他的眼里只看见自己,他的耳朵只听见自己。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可能,从生活,从书本有所吸纳和汲取? 培养孩子的静气,是父母和教师的共同责任,父母要做到的是自己先不制造噪音。以静传达静,以静滋养静,尽量平和地与孩子说话。 本书旨在帮助刚入学的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建立学习秩序,形成学习能力。 目录 第一部分 走向平和 九月:“飘风不终朝” 十月:每天给自己献一朵花 十一月:一切都在摸索、变动、进步中 十二月:世界上最美最珍贵的东西 一月:“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第二部分 请跟我来 呼唤 拜托 感谢配合 做和不做,怎会一样 定能生慧 你是真正的收信人吗 孩子需要你的扶助 重要的是日不间断和兴致勃勃 课外阅读开始啦 家长之间也要多沟通 纠正一个错误观念 教育写作并不难 让我们跟上他们吧 请站在孩子的角度 让我们凭着自己的热情和毅力 必经之路 听听,花开的声音 水涨船高的三个层次 给徐会 不要性急 真诚的祝福 第三部分 第一度春夏 二月:面朝澄江,背靠青山 三月:如果没有了研究与发现的快乐 四月:音乐无法表达的时候,风便*起来 五月:不紧不慢,安*而行的重复 六月:抬脚是走路,正如落脚也是走路 试读章节 九月:“飘风不终朝” 2004年8月30日/星期一/晴 下午很累。 旧课桌椅清出去,55套新的搬进来。我想,就当锻炼了。刚开学,办公室里都在说闲话,还是干活的好。明天孩子们一来就坐定了多好啊! 看见我冲地拖地,同事们说我真有劲。 是的,我真有劲——整整10年,学生不超过30;整整10年,我的学生是全校最少的。 所以我是兴致勃勃迎接挑战的。 8月31日/星期二/晴 大约四点就醒来,想着带领家长读书的事情,想着第一次家长会的讲话,就再也睡不着了。 下午的一年级教材培训,借口学生好多没有来齐,我想不去。白耽误时间,耗费精力嘛。昨天没有看书,心里空落落的。 上午找小唐(叶少华的母亲)谈话,告诉她我的“借力”计划。并且希望她能成为我的“家长学校”里的优秀学员。 下午又带来几本《教师之友》,让她体会我的教育理念。 有事经过三楼,看见小唐正趴着细读呢。 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面向全体的发信,一方面选可树之才重点培养。 哈哈,我真聪明。 朋友建议我多给孩子听音乐以培养静气。 真好! 9月1日/星期三/晴 因为常州之行,赶着把《美的历程》读完了。于是自27日直到昨天,整整5天没有读书,心里空落落的,而且觉得有浮躁之气,早晨上班之前读了十几条的《幽梦影集》,感觉好了不少。 对于我而言,读书是一种内在需要也是为了保持一种上升的有活力的状态。 上午进行常规教育。感觉还行。 尽量放低声音说话,尽量态度温和,感觉效果反而好些。 机械的琐碎的重复的——最艰苦的,恰是最没有写头的。 这就是一年级。 9月2日/星期四/晴 也不要特地注意,是我的修炼到了——上课说话声音小而柔和。我的静和柔是会传染的,安静总会从一些孩子到达另一些孩子。 劳动课下来,王老师惊讶于二班学生的安静。我想生源好些是一个原因,我两天来的轻柔平和也是一个原因。其实我很崇拜这些孩子,55个人,那么小的地方,光是上课能好好坐下来,就很了不得了。 试想,相同的拥挤程度,我们大人能都安静吗? 总之,我很喜欢他们。 朱翔宇跟着我从这个组到那个组,举着本子嚷着让我检查。我牵着他的手回到座位,轻轻告诉他:“不要这样。举手老师就来。” 他说:“嗯!”大眼睛瞪着,可爱至极。 一天上下楼就是十几趟,回到家身体都僵了。儿子问:“感觉如何?”我说累。他说:“衣服我来收,我来叠。” 我心里很温暖。 来到机器前。先生说:“也不歇歇。” 我说:“这也是工作,我上夜班了。” 三天没有散步跳绳。这是很少有的。 累,但是心情愉快,因为我当这是挑战。一年级的好处是看见孩子一天跟一天不一样,真有成就感。 第一封信也印出来了,110份。两班一起走——多好。 我想啊,至迟到下下一周,我就可以入境地看书了。那是一个标志,标志良性循环得以恢复。那才是值得骄傲的事情呢。 9月3日/星期五/雨 上午上班之前,读了七章《道德经》。 “不尚贤,使民不争。”低年级教师都爱搞小红花小红旗什么的,我想:写字也好,计算也好,只要那孩子尽力了,就是好的,为什么这么早的给他们根据“作业的实体”判高低呢?那得了红花的自然高兴,那没有和少得的呢?多么沮丧! 这么早的引入竞争意识是否太残忍?不如即时的口头的给予表扬或者批评好。写得好的我自要赞扬,写得不好,可是认真的,我也表扬。这叫因材施教。 呵呵,其实是我不想费事在先,找到理由在后。 不过我也做过的,发现做和不做,好的还是好,不好的还是不好。我想试试苏大师的“让他们投身于学校生活的洪流”。 不尚贤,使民不争。残酷的、白热化的竞争是中国孩子逃不掉的。我且让他们模模糊糊地多快乐几年。 P2-4 序言 满园春色关不住 ——读《心平气和的一年级》 出版社要我给《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写个序,读完全书之后,心里不禁惶惶然:除了年龄痴长而外,无论哪个方面,比起作者我都差得太远,有写序的资格吗? 但我确实有要说话的冲动。因为,惶惶然的同时还有强烈的欣欣然,我感觉到多少人一直以来的一种期盼已经或者很快就会实现:诞生当代中国自己的教育家。 我对当前许多称之为“家”者一向是期期不以为然的,他们经常只会用些空洞理论、晦涩的概念、时髦的词语来炫耀自己,蒙哄群众,而这些东西又其实是从别人(主要是西方)那里鹦鹉学舌得来的。对于这样的人,艾森豪威尔这句话实在是人木三分:“我听到过一个关于知识分子的非常有趣的定义:一个人用比必要的词语更多的词语,来说出比他知道的东西更多的东西。”没有丰满的实践经验怎么可能成为“家”?教育家只能从薛瑞萍(或薛瑞萍们——包括她的那些同行者们)这样的人中产生,因为他们有丰富的学识,有宝贵的实践,有深邃的思考,有不辍的探索,有坚定的信仰,有特立独行的品格,有不同凡响的创思。 由于各级行政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以及“教育产业化”口号的蛊惑,不少校长与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成了金钱的工具,教育的“神圣”光环早已消失,而且几乎成为社会的“首黑”行业。毛泽东当年所言旧教育“学生抱一个文凭主义,教师抱一个金钱主义”的幽灵似乎又在我们头上徘徊。 由于在经济体制转型期中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比比皆是,各个年龄段的各种人群都承受着不同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造成了人际关系的不和谐,而许多教师又远未真正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远没有真正地把学生当做“人”来平等地理解、尊重与沟通,因而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摩擦与严重地对立。特别是教师体罚、虐待甚至残害学生的案例在报刊上屡见不鲜,有一些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这些情况的普遍、多发与严重程度,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是罕见的。 由于我国人口太多,而就业机会相对困难,用人制度又远未达到科学与完善,使得不少人升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寻找一条出路,这样,受教育者的动机便悖离了教育的宗旨。而教育者由于急功近利与旧观念的束缚,以及教育评价的偏颇,也远未实现教育的根本功能。在全社会的压力下,升学成了头等大事,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情势有增无减。这一切压到师生的头上,他们便成了出题与做题的机器。一个国家的出版利润绝大部分来自于基础教育的教辅、练习题,这在全世界大概是独一无二的。这既是出版界的悲哀,也是教育界的悲哀。学生从清晨做题到半夜,教师从清晨忙到半夜,这已是目前中小学里习以为常的情况了。 为什么我要说上面这些?这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的现实。但是,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从薛瑞萍那里看到的,却是与这严峻的现实截然不同的样子。在薛瑞萍所追求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中,我们看到的是难能可贵的和谐的境界: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师与家长的和谐,学生与学生的和谐,教书与育人的和谐。在为基础教育而忧心如焚的时候,读薛瑞萍的书,真有如坐春风的感觉。 薛瑞萍面临着同样的现实,她为什么能达到这种和谐的境界呢?读完薛瑞萍的书,梳理一下她每一天都在做些什么,大概是可以寻到答案的。 首先,她在不间断地读书。作为一个小学教师,那么热爱读书,读了那么多的书,以至于哪天没读书就觉得缺少了什么,我以为这是薛瑞萍成功的要素之一。现在,相当多的教师(包括语文教师)不读书,或者不爱读,或者没时间读,或者不会读。而有关部门的所谓教师培训(什么学历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等等),其计划与作法实际上根本不符合教师眼前工作与长期发展的需要,只是在浪费教师的时间与精力而已。其实,读书才是教师提高的必走的途径。有的教师以为把教的那本教科书弄明白就行了,但是正如陆游所说,学诗“功夫在诗外”一样,教学其实也是要靠大量摄取相关知识,不断补充文化修养才能胜任的。薛瑞萍说,“读书是一种内在需要,也是为了保持一种上升的有活力的状态”,明白了这一点,才会成为好教师。 其次,她在不间断地沟通。薛瑞萍说:“教育没有可以普遍适用的所谓规律,富有魅力和人性的教育,永远是这个教师——这个班级——这个孩子——这群家长的一对一。”她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切中了当前教育弊端的要害。人们总把教师对学生的爱比喻作母爱(当然,即使是这一点现在也远未做到),其实,教师的爱要博大得多。它包含着慈祥的母爱、严厉的父爱与知心的友爱,而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友爱:知心朋友之间的理解、尊重、信任与交心。薛瑞萍不仅注意了与学生之间这种平等的沟通,而且与家长沟通。为了一年级孩子的课外阅读,她给家长写了那么多信,引领着家长向正确的教育理念前行;她在网上与网友们沟通,以至于“看云”有了那么多的崇拜者、追随者与同行者。现在有个时髦的词儿叫“大教育”,从薛瑞萍身上,我们才真正看到了教育之“大”。 再次,她在不间断地反省与思考。人难免有犯错误的时候,工作难免有不顺利的时候,关键在于能否从中反省自己,思考原因与对策。有些老师在课上得不好的时候,常爱说一句话:“这些学生不行,‘启而不发’。”他们从根本上误解了孔夫子的深邃思想。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与“发”都是对教师而言,不是要教师“启”,学生“发”。天底下没有不接受启发的学生,只有不会启发的老师。薛瑞萍是明白这一点的,所以从全书中可以看到,她时时在反省自己,时时在思考面对的新问题。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又不懈地探索、研究,还能不进步吗?这样的人,想不做个好教师都难。 最后,我想说说对语文教学的一点想法。薛瑞萍是把握了语文教学的灵魂的,她不止一次地说:“我想语文和数学的不同,在于语文是可以混着拖的,是可以在不求甚解中慢慢明白的。”“语文不比数学,有课外阅读作暖窝,生柿子是可以慢慢捂熟的。”她在语文教学上的思考与实践实在是太漂亮了,按着她的路子走下去,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痼疾一定可以药到病除。 这里我只想提出一点质疑。从书中看,薛瑞萍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教拼音,而学生学习效果并不令她满意,所以她才不断告诫自己“不要着急”。薛瑞萍这样的优秀教师用这么长时间教拼音都感到有难度,不能不让我们更加怀疑:小学一年级学拼音对吗?不必说中华民族的孩子入学开始学的不是自己的文字而是a、b、c,不必说过早学拼音,过多依赖拼音对学生感悟母语、接受民族文化熏陶所带来的缺欠与伤害,就从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来说,过几年再学拼音不是可以省时省力得多吗?这个问题这里不能细说,而且课本就是那么编的,但我还是建议薛瑞萍和其他老师们根据实践进行再思考。 真心地祝福薛瑞萍:坚持下去,一定能成正果。 张翼健 书评(媒体评论) 她是有“文字般若”的,有光辉,有穿透力,你读她的文字会被点燃,被唤醒,明白真正的语言之美。在教育文字牛,好看好读的文字实在不多。她的几本书广为流传。并不是商业推广的成功、而是文字本身的力量。 ——亲近母语·徐冬梅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薛瑞萍班级日志)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薛瑞萍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长春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451378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0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81 |
出版时间 | 2010-09-01 |
首版时间 | 2010-09-01 |
印刷时间 | 2013-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8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623.202 |
丛书名 | |
印张 | 19.6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吉林 |
长 | 240 |
宽 | 167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