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薛瑞萍班级日志)
内容
编辑推荐

一本帮助刚入学的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建立学习秩序,形成学习能力的指导用书!

本书全程记录了一名小学一年级教师的工作历程,对于刚踏上教育一线的您,或许是不无裨益的!

内容推荐

定能生慧,静纳百川。爱吵爱闹,意味着心门闭塞。他的眼里只看见自己,他的耳朵只听见自己。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可能,从生活,从书本有所吸纳和汲取?

培养孩子的静气,是父母和教师的共同责任,父母要做到的是自己先不制造噪音。以静传达静,以静滋养静,尽量平和地与孩子说话。

本书旨在帮助刚入学的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建立学习秩序,形成学习能力。

目录

第一部分 走向平和

 九月:“飘风不终朝”

 十月:每天给自己献一朵花

 十一月:一切都在摸索、变动、进步中

 十二月:世界上最美最珍贵的东西

 一月:“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第二部分 请跟我来

 呼唤

 拜托

 感谢配合

 做和不做,怎会一样

 定能生慧

 你是真正的收信人吗

 孩子需要你的扶助

 重要的是日不间断和兴致勃勃

 课外阅读开始啦

 家长之间也要多沟通

 纠正一个错误观念

 教育写作并不难

 让我们跟上他们吧

 请站在孩子的角度

 让我们凭着自己的热情和毅力

 必经之路

 听听,花开的声音

 水涨船高的三个层次

 给徐会

 不要性急

 真诚的祝福

第三部分 第一度春夏

 二月:面朝澄江,背靠青山

 三月:如果没有了研究与发现的快乐

 四月:音乐无法表达的时候,风便*起来

 五月:不紧不慢,安*而行的重复

 六月:抬脚是走路,正如落脚也是走路

试读章节

九月:“飘风不终朝”

2004年8月30日/星期一/晴

下午很累。

旧课桌椅清出去,55套新的搬进来。我想,就当锻炼了。刚开学,办公室里都在说闲话,还是干活的好。明天孩子们一来就坐定了多好啊!

看见我冲地拖地,同事们说我真有劲。

是的,我真有劲——整整10年,学生不超过30;整整10年,我的学生是全校最少的。

所以我是兴致勃勃迎接挑战的。

8月31日/星期二/晴

大约四点就醒来,想着带领家长读书的事情,想着第一次家长会的讲话,就再也睡不着了。

下午的一年级教材培训,借口学生好多没有来齐,我想不去。白耽误时间,耗费精力嘛。昨天没有看书,心里空落落的。

上午找小唐(叶少华的母亲)谈话,告诉她我的“借力”计划。并且希望她能成为我的“家长学校”里的优秀学员。

下午又带来几本《教师之友》,让她体会我的教育理念。

有事经过三楼,看见小唐正趴着细读呢。

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面向全体的发信,一方面选可树之才重点培养。

哈哈,我真聪明。

朋友建议我多给孩子听音乐以培养静气。

真好!

9月1日/星期三/晴

因为常州之行,赶着把《美的历程》读完了。于是自27日直到昨天,整整5天没有读书,心里空落落的,而且觉得有浮躁之气,早晨上班之前读了十几条的《幽梦影集》,感觉好了不少。

对于我而言,读书是一种内在需要也是为了保持一种上升的有活力的状态。

上午进行常规教育。感觉还行。

尽量放低声音说话,尽量态度温和,感觉效果反而好些。

机械的琐碎的重复的——最艰苦的,恰是最没有写头的。

这就是一年级。

9月2日/星期四/晴

也不要特地注意,是我的修炼到了——上课说话声音小而柔和。我的静和柔是会传染的,安静总会从一些孩子到达另一些孩子。

劳动课下来,王老师惊讶于二班学生的安静。我想生源好些是一个原因,我两天来的轻柔平和也是一个原因。其实我很崇拜这些孩子,55个人,那么小的地方,光是上课能好好坐下来,就很了不得了。

试想,相同的拥挤程度,我们大人能都安静吗?

总之,我很喜欢他们。

朱翔宇跟着我从这个组到那个组,举着本子嚷着让我检查。我牵着他的手回到座位,轻轻告诉他:“不要这样。举手老师就来。”

他说:“嗯!”大眼睛瞪着,可爱至极。

一天上下楼就是十几趟,回到家身体都僵了。儿子问:“感觉如何?”我说累。他说:“衣服我来收,我来叠。”

我心里很温暖。

来到机器前。先生说:“也不歇歇。”

我说:“这也是工作,我上夜班了。”

三天没有散步跳绳。这是很少有的。

累,但是心情愉快,因为我当这是挑战。一年级的好处是看见孩子一天跟一天不一样,真有成就感。

第一封信也印出来了,110份。两班一起走——多好。

我想啊,至迟到下下一周,我就可以入境地看书了。那是一个标志,标志良性循环得以恢复。那才是值得骄傲的事情呢。

9月3日/星期五/雨

上午上班之前,读了七章《道德经》。

“不尚贤,使民不争。”低年级教师都爱搞小红花小红旗什么的,我想:写字也好,计算也好,只要那孩子尽力了,就是好的,为什么这么早的给他们根据“作业的实体”判高低呢?那得了红花的自然高兴,那没有和少得的呢?多么沮丧!

这么早的引入竞争意识是否太残忍?不如即时的口头的给予表扬或者批评好。写得好的我自要赞扬,写得不好,可是认真的,我也表扬。这叫因材施教。

呵呵,其实是我不想费事在先,找到理由在后。

不过我也做过的,发现做和不做,好的还是好,不好的还是不好。我想试试苏大师的“让他们投身于学校生活的洪流”。

不尚贤,使民不争。残酷的、白热化的竞争是中国孩子逃不掉的。我且让他们模模糊糊地多快乐几年。

P2-4

序言

满园春色关不住

——读《心平气和的一年级》

出版社要我给《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写个序,读完全书之后,心里不禁惶惶然:除了年龄痴长而外,无论哪个方面,比起作者我都差得太远,有写序的资格吗?

但我确实有要说话的冲动。因为,惶惶然的同时还有强烈的欣欣然,我感觉到多少人一直以来的一种期盼已经或者很快就会实现:诞生当代中国自己的教育家。

我对当前许多称之为“家”者一向是期期不以为然的,他们经常只会用些空洞理论、晦涩的概念、时髦的词语来炫耀自己,蒙哄群众,而这些东西又其实是从别人(主要是西方)那里鹦鹉学舌得来的。对于这样的人,艾森豪威尔这句话实在是人木三分:“我听到过一个关于知识分子的非常有趣的定义:一个人用比必要的词语更多的词语,来说出比他知道的东西更多的东西。”没有丰满的实践经验怎么可能成为“家”?教育家只能从薛瑞萍(或薛瑞萍们——包括她的那些同行者们)这样的人中产生,因为他们有丰富的学识,有宝贵的实践,有深邃的思考,有不辍的探索,有坚定的信仰,有特立独行的品格,有不同凡响的创思。

由于各级行政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以及“教育产业化”口号的蛊惑,不少校长与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成了金钱的工具,教育的“神圣”光环早已消失,而且几乎成为社会的“首黑”行业。毛泽东当年所言旧教育“学生抱一个文凭主义,教师抱一个金钱主义”的幽灵似乎又在我们头上徘徊。

由于在经济体制转型期中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比比皆是,各个年龄段的各种人群都承受着不同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造成了人际关系的不和谐,而许多教师又远未真正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远没有真正地把学生当做“人”来平等地理解、尊重与沟通,因而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摩擦与严重地对立。特别是教师体罚、虐待甚至残害学生的案例在报刊上屡见不鲜,有一些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这些情况的普遍、多发与严重程度,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是罕见的。

由于我国人口太多,而就业机会相对困难,用人制度又远未达到科学与完善,使得不少人升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寻找一条出路,这样,受教育者的动机便悖离了教育的宗旨。而教育者由于急功近利与旧观念的束缚,以及教育评价的偏颇,也远未实现教育的根本功能。在全社会的压力下,升学成了头等大事,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情势有增无减。这一切压到师生的头上,他们便成了出题与做题的机器。一个国家的出版利润绝大部分来自于基础教育的教辅、练习题,这在全世界大概是独一无二的。这既是出版界的悲哀,也是教育界的悲哀。学生从清晨做题到半夜,教师从清晨忙到半夜,这已是目前中小学里习以为常的情况了。

为什么我要说上面这些?这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的现实。但是,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从薛瑞萍那里看到的,却是与这严峻的现实截然不同的样子。在薛瑞萍所追求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中,我们看到的是难能可贵的和谐的境界: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师与家长的和谐,学生与学生的和谐,教书与育人的和谐。在为基础教育而忧心如焚的时候,读薛瑞萍的书,真有如坐春风的感觉。

薛瑞萍面临着同样的现实,她为什么能达到这种和谐的境界呢?读完薛瑞萍的书,梳理一下她每一天都在做些什么,大概是可以寻到答案的。

首先,她在不间断地读书。作为一个小学教师,那么热爱读书,读了那么多的书,以至于哪天没读书就觉得缺少了什么,我以为这是薛瑞萍成功的要素之一。现在,相当多的教师(包括语文教师)不读书,或者不爱读,或者没时间读,或者不会读。而有关部门的所谓教师培训(什么学历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等等),其计划与作法实际上根本不符合教师眼前工作与长期发展的需要,只是在浪费教师的时间与精力而已。其实,读书才是教师提高的必走的途径。有的教师以为把教的那本教科书弄明白就行了,但是正如陆游所说,学诗“功夫在诗外”一样,教学其实也是要靠大量摄取相关知识,不断补充文化修养才能胜任的。薛瑞萍说,“读书是一种内在需要,也是为了保持一种上升的有活力的状态”,明白了这一点,才会成为好教师。

其次,她在不间断地沟通。薛瑞萍说:“教育没有可以普遍适用的所谓规律,富有魅力和人性的教育,永远是这个教师——这个班级——这个孩子——这群家长的一对一。”她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切中了当前教育弊端的要害。人们总把教师对学生的爱比喻作母爱(当然,即使是这一点现在也远未做到),其实,教师的爱要博大得多。它包含着慈祥的母爱、严厉的父爱与知心的友爱,而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友爱:知心朋友之间的理解、尊重、信任与交心。薛瑞萍不仅注意了与学生之间这种平等的沟通,而且与家长沟通。为了一年级孩子的课外阅读,她给家长写了那么多信,引领着家长向正确的教育理念前行;她在网上与网友们沟通,以至于“看云”有了那么多的崇拜者、追随者与同行者。现在有个时髦的词儿叫“大教育”,从薛瑞萍身上,我们才真正看到了教育之“大”。

再次,她在不间断地反省与思考。人难免有犯错误的时候,工作难免有不顺利的时候,关键在于能否从中反省自己,思考原因与对策。有些老师在课上得不好的时候,常爱说一句话:“这些学生不行,‘启而不发’。”他们从根本上误解了孔夫子的深邃思想。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与“发”都是对教师而言,不是要教师“启”,学生“发”。天底下没有不接受启发的学生,只有不会启发的老师。薛瑞萍是明白这一点的,所以从全书中可以看到,她时时在反省自己,时时在思考面对的新问题。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又不懈地探索、研究,还能不进步吗?这样的人,想不做个好教师都难。

最后,我想说说对语文教学的一点想法。薛瑞萍是把握了语文教学的灵魂的,她不止一次地说:“我想语文和数学的不同,在于语文是可以混着拖的,是可以在不求甚解中慢慢明白的。”“语文不比数学,有课外阅读作暖窝,生柿子是可以慢慢捂熟的。”她在语文教学上的思考与实践实在是太漂亮了,按着她的路子走下去,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痼疾一定可以药到病除。

这里我只想提出一点质疑。从书中看,薛瑞萍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教拼音,而学生学习效果并不令她满意,所以她才不断告诫自己“不要着急”。薛瑞萍这样的优秀教师用这么长时间教拼音都感到有难度,不能不让我们更加怀疑:小学一年级学拼音对吗?不必说中华民族的孩子入学开始学的不是自己的文字而是a、b、c,不必说过早学拼音,过多依赖拼音对学生感悟母语、接受民族文化熏陶所带来的缺欠与伤害,就从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来说,过几年再学拼音不是可以省时省力得多吗?这个问题这里不能细说,而且课本就是那么编的,但我还是建议薛瑞萍和其他老师们根据实践进行再思考。

真心地祝福薛瑞萍:坚持下去,一定能成正果。

张翼健

书评(媒体评论)

她是有“文字般若”的,有光辉,有穿透力,你读她的文字会被点燃,被唤醒,明白真正的语言之美。在教育文字牛,好看好读的文字实在不多。她的几本书广为流传。并不是商业推广的成功、而是文字本身的力量。

——亲近母语·徐冬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薛瑞萍班级日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薛瑞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513784
开本 16开
页数 3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1
出版时间 2010-09-01
首版时间 2010-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23.202
丛书名
印张 19.62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40
167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7: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