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朱德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文学传记的形式,选取了朱德元帅人生经历的不同侧面和重要阶段,艺术地再现了朱德元帅的独特形象,重新抒写了我军的光辉史册。全书熟练运用了叙述语言、描述语言以及人物的生活化语言,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内容推荐

朱德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本书为“共和国领袖故事”之朱德篇,用数十个篇幅,以传记的形式,记述了朱德从贫寒的少年时代就追求光明、投身革命,一直到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万里长征,以及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领导人民军队所建立的卓越功勋,着重表现了朱德同志作为革命家、军事家所具有的坚定、勇敢、机智、无畏的伟大精神。

目录

第一章 大山之子

第二章 奋身军界

第三章 出国求索

第四章 力挽狂澜

第五章 井冈红旗

第六章 开辟中央苏区

第七章 奋战反“围剿”

第八章 征途漫漫

第九章 跃马太行

第十章 延安度时艰

第十一章 在历史大决战中

第十二章 人民公仆

第十三章 晚年岁月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大山之子

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以东,渠江以西的一条狭长的丘陵地带,有个仪陇县,境内山峦起伏,沟深谷狭。从县城东行30多公里处,有个大的集镇叫马鞍场,因靠着一座状似马鞍形的山而得名。其西北不远处,突起一道山梁,一峰屹立,叫琳琅山,松柏挺拔,四季葱茏。1886年12月1日(清光绪十二年农历丙戌年十一月初六),在这琳琅山西麓李家湾一户佃农家里,诞生了一个男孩儿。这个生在大山怀抱里的孩子,后来成了人民军队的总司令、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之一,他就是朱德。

朱德祖籍广东省韶关,是客家人。明末清初,四川由于连年战乱、疫病流行,人口骤减,土地也荒芜了。清朝统治者为了增加税收,采取鼓励向四川移民的政策,使得大群大群的外省人迁移到四川,朱德的祖先就是在这个移民潮中迁至四川的,最初在川北广安一带生息,在仪陇县落户到朱德这辈已是第六代了。朱家世世代代务农,辛勤劳作,到头来仍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垄。

朱德出生时,一家三世同堂,十几口人靠租佃李家湾有名的丁姓地主的20亩薄田和押借来的几间破房安身度命,生活十分艰难。

朱德诞生的这间房子是丁家财主用做存放粮食的库房,也叫“仓房”,大约有十几平方米,四面墙全是木板的,房间低矮、潮湿、昏暗,只有从东面板壁上一个不到两尺见方的小窗户里能透进一缕光线。幼年的朱德和他的父母、兄姐等6口人,就挤住在这间仓房里。

朱德长得很像母亲。母亲是个贤淑和气的人,出身于流动艺人家,小时曾跟随大人四处奔波,比乡下其他妇女见识多,思想也开明。母亲生过13个孩子,因为生活困苦,只有6男2女存活下来。

朱德是母亲生的第三个男孩。朱德曾回忆说:母亲整天忙着,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母亲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从没有工夫抱抱小孩子,我们都是在地上爬着长大了的,大了身体很强壮,能背能挑,还能种地。

朱德还回忆过他童年时家里最悲惨的一次遭遇:1895年(他9岁时),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在困难的境遇中,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1944年2月15日,朱德的母亲在四川仪陇故乡逝世。噩耗传到延安,朱德备感悲痛。他想起他青年时瞒着家人远走云南投笔从戎,母亲知道了不但不反对,还给他许多慰勉;想起没有能满足老人家“见你一面”的要求,这是朱德一生最大的遗憾。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悼念,朱德一个月没有刮胡子。

4月5日,他在《解放日报》发表《母亲的回忆》,深切地说:“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有感到过困难,没有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到: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当时,延安各界为朱德总司令母亲的逝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中共中央送的挽联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毛泽东送的挽联写着:“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周恩来、任弼时、陈云等送的挽联是:“教子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钦贤母范;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葆好家风。”

朱家祖祖辈辈没有过读书人,饱尝了没有文化而受财主、官吏欺负压榨的痛苦。因此,尽管生活窘困,朱家还是想靠省吃俭用培养出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朱德6岁时,和他的两个哥哥一起被送到朱姓远房亲属办的药铺垭私塾读书,取名朱代珍。没过多久,两个哥哥都因为家里实在无力供养而辍学,回家帮大人种地。朱德很幸运,因为年纪小,同时又因他已过继给没有儿子的伯父,成了长子的后嗣,格外受到全家的疼爱和器重,又继续念下去了。

朱德在药铺垭私塾念了不到一年,又转到丁家私塾去念了两年。丁家私塾设在丁财主的花园式别墅里,来这里念书的都是有钱人家的子弟,所以人们也称这里为“太子院”。朱德作为佃户的子弟来这里念书真可以说是高攀了。他要交比别人高的学费,又要受富家子弟的轻蔑欺辱,在他幼小的心中,萌发了对人世间不公平的愤恨,而这,又化为他发愤学习的动力。他聪明,肯学,无论背书、写字,还是做诗、做文,总比那些富家子弟强,在受到《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发蒙教育后,开始学《大学》、《中庸》、《论语》等。

朱德9岁那年年关被迫分家,随爷爷、伯父迁居大湾后,家里不顾生活的困苦,还是借了一笔钱,送朱德进了离家七八里远的马鞍场席家砭私塾就读,塾馆的席聘三老先生又给他起学名“玉阶”。他是个有骨气、有见识、有正义感的人,喜欢纵古论今,针砭时弊,“把做官的人常常骂得狗血淋头”。朱德称赞他“是个周身叛骨,朝气蓬勃的评论家”。席老先生常说:“人不做事业:没什么作用”,“要能做事,才能救世界。不能救世界便没有出路”,激励学生立志为拯救国家、民族的命运干一番事业。这对朱德的思想启蒙发生了重要作用。

朱德在席家砭私塾结识了一位好友,叫吴绍伯,出身书香门第,家里藏书很多,朱德常去看书或借书,特别是看到了一些刚从成都买回来的“新学”书籍,很感兴趣,拼命阅读;见了地球仪,更感兴趣,一看就是半天,“晓得有世界,知道有个地球,还是圆的”,于是,他萌发出要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的念头,再也不想待在家里了。

那时,正是中国坠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苦难深渊的年代:1894年清政府在甲午海战中失败,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血腥镇压义和团运动,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将4.5亿两白银的“庚子赔款”分摊在痛苦不堪的中国老百姓身上……所有这些,都像重锤一样击打着年轻的朱德的心,使他忧愤日增。他已不安于在大山里学习儒家的经典,他渴望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1905年,朱德19岁,第一次来到仪陇县城,参加清王朝举行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乡试,在1000多名应试者中,考了前20名。不久,他又和几个同学结伴,乘木船顺嘉陵江到了顺庆府(今南充市)参加府试。府试中榜的消息,令朱家老少异常欢喜,盼望朱德再省试中榜,就成秀才了,就可以做官、“光耀门楣”了。但是,朱德这时的心思却不在科举仕途上。他知道社会在剧烈动荡,要救国家民族,“在当时充溢着的思想,就是‘富国强兵’”,“晓得做‘富国强兵’的事情,没知识不行”,因此他向往接受“新学”教育。1905年9月,清朝政府颁布停止科举考试的诏令,省试取消了,朱德趁机说服感到失望的家人同意他去顺庆府念新式学堂。

于是,朱德上了顺庆府高等小学堂,半年后,又转到中学堂就读。中学堂开设了国文、算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修身、格致(即生物)、图画、体育、外文等课程。学堂的学监(校长)是从日本留学回国、后来成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的张澜先生,他很注重向学生灌输爱国维新思想,慷慨激昂地对学生说:“要亡国灭种了,现在什么都不要管,就是牺牲身家性命,也要救国家!”教史地课的刘寿川先生,也是日本留学回来的,他对学生宣传:日本有了明治维新才从落后走向先进,科学给日本带来了生机。唯有科学才是救国之要,只有变法才能发展科学。这些教育,都给了朱德深刻的影响,“思想是大大的开展了”。

1907年,朱德决定到成都去求学。为此伯父又借了一笔钱。朱德后来说:到顺庆和成都求学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至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

到成都,朱德考上了武备学堂的弁目队,可是当时社会上流传着“好汉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话,家里不准他进这样的学校,只好又改考四川高等学堂附设的体育学堂。他自幼就喜欢爬山、游泳、习练武术,、对体育的各科课程很有兴趣,也由于经常到地里做农活,身体素质很好,很快掌握了专业技能,13门课程成绩平均在80分以上,器械课得了100分,在全班50多名同学中,名列前10名。这时他天真地希望以普及体育来强健国人体魄,改变中国人被洋人蔑为“东亚病夫”的状况。

一年后,朱德从体育学堂毕业,回到家乡仪陇县,应聘在新办的县立高等小学堂任体育教师兼庶务。现在的仪陇县金城小学,还保存着朱德当年在这里工作的房间。朱德没有想到,这所新式学堂遭到县里一些顽固守旧势力的极力反对,他们散布许多流言蜚语来诋毁新学,甚至向县府诬告朱德教授体育课要求学生脱下长衫、穿上便于运动的短裤是“有失体统”、“有伤风化”,是“猥亵的课程”。他们还怂恿一些地痞流氓到学校寻衅滋事,大打出手。朱德不得不同这些守旧势力抗争,同时他也深深感到,封建势力不打倒,新式教育是难以办好的,“教书不是一条生路”。他决定辞去教职,投身军界。临行前,他写下这样的诗句:

志士恨无穷,只身走西东。

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

P1-9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朱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殿尧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330724
开本 16开
页数 190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65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9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3:2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