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周恩来
内容
编辑推荐

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周恩来对中华民族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发展,对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壮大,对统一战线的开辟和维护,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发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产生了具大的影响力。他是现代中国具有持续影响力和感染力的领导人,是我们这个时代里卓越的中国人。

本书内容丰富,情节生动,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周恩来所走过的伟大一生。

内容推荐

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毫无保留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崇高的精神和人格,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矗立起一座巍巍丰碑,永远铭刻在各族人民的心里。

本书从周恩来童年的炎凉人世,写到人民对他的沉痛悼念,系统地介绍了这位伟人所走过的曲折而又光辉的路程,并对他在政治生涯中所经历的一些重大事件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剖析和客观的评价。

目录

绍兴师爷的后代

母亲的影响

就读新学,多才多艺

东渡日本,感悟马列

返国图兴,投身五四

旅欧俭学,认定主义

黄埔中坚,军旅开端

领导起义,创建红军

艰辛长征,航向拨正

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漫漫谈判路

转战陕北与战略决战

筹备新政协,建立新中国

开国总理,首次“组阁”

第一张考卷

折冲樽俎日内瓦

赴万隆履险,求同存异

曲折探索

调查研究与实事求是

调整后期与“三五”计划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

舍身保护干部

最后岁月

试读章节

母亲的影响

在沐浴师爷文化的历史积淀和江浙文化的丰富内涵的同时,少年周恩来在性格形成上承接了来自生母和嗣母的巨大影响。

论排行,周恩来是祖父周起魁的长孙,父亲周贻能的长子。长子、长孙出世,周家充满了喜气。在母亲心中,更是充满了慈爱。

周恩来的生母姓万,小名冬儿,在万家排行十二,因此大家习惯称她为万十二姑。万十二姑的父亲万青选原籍江西南昌,与周恩来的祖辈一样,也是师爷出身,后来在淮安府的清河县(后为淮阴县)做了30年知县,在当地也算得上是有名望的人物。

万十二姑美丽、善良,读过五六年家塾,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由于家庭的影响,万十二姑性格开朗、精明果断、乐于助人,嫁到周家后,更显贤惠能干,周家的许多大小事情,都离不开她,她也热心、乐意地尽力帮助别人摆脱困境。

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万十二姑也常为生活一天不如一天的周家发愁。长子、长孙的出世,多少给这个没落的封建家庭带来了一线生机。无论有没有“大鸾”这种神鸟,父母总是希望长子有出息,将来振兴周家。

周恩来不满1岁时,他最小的叔父周贻淦病危,膝下无子女。按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习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倘若贻淦就这么死去,不仅祖宗的祭坛上不能放他的牌位,而且遗孀也永远被家族内外的人看不起。这时一位信奉神明的亲戚给贻淦的妻子陈氏出了个主意:“假如把大鸾过继给你们,就能冲喜消灾,贻淦的病也会好起来的,你也可以免除无后之苦……”陈氏左思右想,觉得也只好如此。

过继之事与周恩来父母商量后,父亲起初很是为难。他需要长年在外面做事,挣点微薄的收入养家蝴口,刚有这么个儿子,就要送给别人,的确舍不得。但生母是个通情达理、顾全大局之人,她自从嫁到周家,就目睹四弟贻淦被肺痨折磨的惨状,更理解弟媳陈氏的苦衷。为挽救小叔子的生命,也为弟媳今后的生活着想,万十二姑忍痛把大鸾过继给了贻淦和陈氏。

然而,收继子的喜悦并未给贻淦的病带来转机。两个月后,贻淦去世。嗣母陈氏在悲痛之后,担负起了精心抚养周恩来的任务。

陈氏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是清朝的秀才,还学过一点医学,稍通医术。在这样的家庭中,陈氏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自幼喜好诗文书画,有较广博的学识和文学修养。她性格温和,待人诚挚,办事细心,仁慈礼让。由于年轻守寡,她很少出门,终日守在家中与养子大鸾相依为命,把全部的感情、心血和学识都倾注在对大鸾的抚养和教育上。嗣母丧夫的悲痛心情得到了安慰,而周恩来也从小受到了良好的熏陶。

周恩来过继给陈氏之时,生母万十二姑又怀上了他的弟弟恩溥。周恩来改称生母为“干妈”,称养母陈氏为“娘”。为了哺育过继子,陈氏又托人在当地农家为他找了一位乳母蒋江氏,三人一同生活。乳母同样慈爱、淳朴、宽厚,她在哺养周恩来之时,也把劳动人民勤俭朴实、行善积德的美德,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周恩来。周恩来对乳母也很有感情。

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和遭遇,周恩来与别人不同的是,在其性格中从小深深地打下了生母、嗣母的烙印……

周恩来从4岁时起,便在嗣母的教育下开始认字和背诵唐诗。5岁时,嗣母又把他送到家塾里去读书。这时,周恩来正式起用“恩来”这一学名,字翔宇。这一名字,同样包含了母亲对儿子的慈爱和厚望。之后,他先后读了《三字经》、《千字文》、《神童诗》,以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等等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书籍,虽然不能全读懂,但对他的思维个性,却是最早的熏陶。

从家塾回到家里,嗣母不仅进一步辅导他学习,而且经常给他讲历史故事和神话故事。后来周恩来到南开学校上学时写了《射阳忆旧》一文,还回忆他“幼时喜闻故事”,对嗣母讲的故事具有“辄绕膝不去,终日听之不倦”的浓厚兴趣。

生母万氏虔信神明,周恩来经常看她烧香拜佛,求东岳大帝保佑。虽然幼小的周恩来不理解母亲为什么要去拜佛,也不知道神明是什么,但是,母亲与人为善、慈爱宽容、大公无私的品格,在周恩来心中留下了重要的痕迹。后来他对佛家慈悲为怀的教义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并善于与不同思想信仰的人和平相处。

1904年,6岁的周恩来随父亲、生母、嗣母和弟弟一起,搬到清河县清江浦镇(今江苏省淮阴市)外祖父家居住。早在周恩来出世不久,外祖父万青选就病逝了,但他却给万家留下了一大家子人和满书房的书。这些书,有诗词歌赋、通鉴野史,还有很多小说,正好满足了周恩来的求知欲。

在清江浦的日子里,嗣母一方面继续教周恩来背诵唐诗宋词以及历代名家诗句,另一方面,开始教他吟诗作对。嗣母把自己作的一些诗拿给周恩来参考,使他在诗词修养方面得到了很好的熏陶。他很爱嗣母的诗,以至后来北上东北、南到天津、东渡日本,都随身带着这些诗稿。善于与人相处,爱交朋友的周恩来,在清江浦的外祖父家与同辈的孩子们也相处得很好,经常在一起玩耍。在这里,他过了一段比较快乐的童年生活。

但是,周家的家境越来越破落。周恩来的父亲为人老实、胆小,能力较差,在清江浦只谋得一个薪水很低的小差事。家里经常只能靠借债度日。外祖父家的一大家子人,也经常发生纠纷。由于万十二姑贤慧、善良、办事公道,也很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常常担当调解纠纷的角色。生母总是带着周恩来同去排难解纷。周恩来边看边听,很欣赏母亲先详细了解各方情况再发表意见的办法,更叹服母亲经过耐心做工作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的本事。从生母那里,周恩来学到了许多办事的方法,对日后他的办事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过度的劳累,使周恩来的生母积劳成疾,再加上愁闷,她很快就一病不起。1907年春天,周恩来的生母万十二姑离他而去。

后来周恩来回忆道:“母亲在35岁时即患肺疾而死。原因是我家在祖父去世后,每况愈下,母亲因操劳过度成疾。”

生母去世,给他打击很大,生活的一根顶梁柱倒了。这时父亲经人介绍,到湖北去谋事了。

好在还有嗣母陈氏。嗣母对周恩来更加关心爱护。但她极少出门,性格好静,因此身体也渐渐消弱。1907年夏天,周恩来陪伴嗣母到她的家乡江苏省宝应县治病,住在堂舅家里。但嗣母病体仍未见起色,两个月后,她又带着周恩来回到了清江浦镇。

在清江浦镇,嗣母经常给周恩来讲淮阴侯韩信的故事……周恩来听得入迷,感佩韩信胸怀大志、忍辱负重的精神。

不幸的是,一年以后的1908年夏天,嗣母也被当时的不治之症肺痨夺去了生命。嗣母的去世,给周恩来的打击最大。他对嗣母感情最深,直到嗣母去世前,他几乎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她。周恩来在极度悲痛之中,给嗣母办完了丧事,并带着两个弟弟,护送嗣母的灵柩回淮安老家,与叔父合葬。

为纪念自己最亲爱的嗣母,周恩来后来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被羁入狱期间,正值嗣母祭日,他含泪写了一篇《念娘文》,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内心对母亲的感情。

接连失去两位母亲,周恩来艰难地带着两个弟弟回到淮安老家居住。父亲和伯父在外地谋生,小叔父早逝,三叔父贻奎又是个身体偏瘫的残疾人。在周家同辈人中,年龄最大的当属周恩来了,因此他又担当起主持家政,维护这个濒于崩溃的封建大家庭的重任。

这时的周家更是债台高筑,周恩来不得不强装笑脸继续靠典当借债来度日。这是他最困苦的一段少年时期。  万苦干难的生活,令他心酸。好在母亲以往的言传身教,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在当家的日子里,他得到了许多锻炼。

对周恩来的不幸,远在奉天(今辽宁省)谋事的伯父周贻赓早有耳闻,也经常有书信往来。1910年春天,伯父托回乡探亲的周恩来的堂伯父周贻谦,把周恩来带出淮安,到东北去生活、求学。伯父在家时,周恩来就与他较为亲近,伯父也很喜爱侄儿的聪颖、机敏。经过一番考虑,周恩来决定离开老家,出去闯一闯。

离开淮安之前,他到母亲墓前去拜祭,为母亲扫墓。走时,他随身带上了嗣母留下的诗文。

这一走,他没想到此后一生中再也没回过淮安。他始终把对母亲的思念,深深地埋藏在心里。

后来在旅欧时期,周恩来在一封表明自己“当信共产主义原理”的信中说道:自己一来“天性富于调和性”,二来“求真的心又极盛”。这两大性格都与母亲的早年熏陶有关。

抗战胜利后,周恩来在重庆对记者说过:“36年了,我没有回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着亲恩未报!”“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有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

1946年9月,他在接受美国记者李勃曼采访时,又一次深情地回忆母亲:

我的母亲长得很漂亮,为人善良,生了三个小孩——我和两个弟弟……我出生后,因叔父周贻淦已去世,照传统习惯,把我过继给叔父,由守寡的叔母抚养。叔母即嗣母陈氏,是受过教育的女子,在我5岁时就常给我讲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缘》等。嗣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承继过来的。但我的生母是个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这一部分。

母亲把全部的爱,倾注在周恩来身上,而周恩来日后又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人民。

P4-9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周恩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明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330700
开本 16开
页数 167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45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9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0:3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