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陈云
内容
编辑推荐

困苦童年、投身革命、地下斗争、红色岁月、特殊使命、延安年代、转战东北、初试锋芒、艰难行进、再塑辉煌、鞠躬尽瘁……

本书以丰富翔实的文献资料,生动细腻地叙述了陈云同志为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实现中国的统一、独立、富强,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波澜壮阔的一生。

内容推荐

陈云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他的一生,是光辉的、战斗的一生。他在70余年的革命活动中,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功勋。本书较为丰富地道出了陈云一生的革命精神、革命事迹与革命情怀。反映了陈云同志的革命智慧与高尚情操,充分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精神与崇高思想。

目录

第一章 困苦童年

第二章 投身革命

第三章 地下斗争

第四章 红色岁月

第五章 特殊使命

第六章 延安年代

第七章 转战东北

第八章 初试锋芒

第九章 大展宏图

第十章 艰难行进

第十一章 逆境之中

第十二章 转折时刻

第十三章 再塑辉煌

第十四章 鞠躬尽瘁

试读章节

1905年6月13日,陈云诞生于上海青浦练塘镇一户贫苦农家。陈云家里既无田地,又无房产。父亲陈梅堂,务农兼做手工业。母亲廖顺妹,祖籍广东,其父早年随太平军北上嘉兴,失败后在练塘成家,以修船为生;其母练塘泖东人,生有一女二男。陈云有一个姐姐,名陈星,年长他八岁。陈云两岁时,父亲病故,一家三口,全靠母亲帮人做散工及缝衣度日;四岁时,母亲因劳成疾,也离开了人世。陈云的外祖母怜惜陈云姐弟俩,把他们接过去和舅舅、舅妈一起过。陈云六岁时,外祖母病故。临终前,她叮嘱儿子廖文光,将陈云立嗣为子,并抚养好陈星。舅舅遂认陈云为养子,改陈云姓廖,名陈云。廖文光,俗名龙相,心地善良,性情温和,爱好文艺,起初开了个裁缝铺,后因生意冷清,改营小酒馆,勉强维持生计。舅母是个勤快和善的妇女,但手脚均患风湿病,仅能料理家务。

陈云自幼丧父失母,过早领略了人间的悲苦。他性格内向、沉静,据幼时的伙伴回忆,常常是其他孩子在一起玩耍、嬉闹,而他则静静地站在一旁看。他从小就非常懂事,知道体恤大人的艰辛。舅母身体不好,他是舅母的小帮手,小酒馆劈柴、洗菜之类的杂活儿,全由他承担。舅舅和舅妈都很喜欢他,把他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子看待。

1913年,陈云满八岁,舅舅送他进私塾,读《三字经》、《百家姓》等书,习毛笔字。九岁那年,舅舅又送他到镇上贻善初等小学读书。他聪颖好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诚挚待人,深得同学信赖。平日下课后,他仍帮家里劈柴、烧火、担水、洗菜、打扫屋子,不仅使舅父母感到欣慰,也颇受街坊邻居夸奖。

1916年,陈云初小毕业。这时,舅母生了一个儿子,风湿病更趋严重,致使家境困难,陈云未能继续升学。次年夏,舅母病情好转,加上亲戚资助,陈云得以进青浦县立乙种商业学校读书,寄宿在县城内一中药仓库里。两个月后,资助中断,陈云被迫停学。这次在校时间虽短,但学会了珠算和记账。辍学回家后,陈云一面在家烧火、打杂,一面照顾体质孱弱的表弟。廖家小酒馆有一位常客,叫杜衡伯,是镇公立颜安国民小学的第一任校长。他见陈云总蹲在灶前烧火,便与陈云攀谈起来。杜先生发现陈云口齿伶俐,记性很好,初小学的知识对答如流,不觉引起他的注意。他向廖文光提出,要免费收陈云到颜安小学高小部继续学习。于是,陈云又有了上学的机会。

1917年秋,陈云入颜安小学高小部读书。这所小学按照新式学校编制和教学,除国文、算术外,还设英文、地理、体育等课,并聘请了一些接受新文化、新思想的老师来校授课。陈云很快适应了这里的教学方法和进度,成绩依然名列前茅,并连获品学兼优奖状。在这里,陈云不仅能流利地背诵《古文观止》上的名篇,打牢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而且接触到了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的维新变法、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社会变革思潮,大大开阔了视野,在幼小的心灵中滋生了民族自强的情感。

陈云自小喜欢江南丝竹。离他家不远有个隐真道院,道院中有个小道士叫万隆泰与他相处很好。陈云平日做完功课和家务,常去道院,向万隆泰学拉二胡、吹箫和笛子。陈云还十分喜欢听评弹。镇上有个畅园书场,离他家也不远,他没事常去那里。由于没钱,就站在书场内的墙边听书,人称听“戤壁书”,也叫听“站书”。开始,是跟着舅舅去听,以后长大了,就独自去。由于记性好,每次听书回来,都能原原本本讲给别人听。从书中,他得到不少生动的历史知识,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的洪流波及到了陈云的家乡。在颜安小学组织的声援北京学生的活动中,由于陈云威信高,口才又好,所以很自然地成为同学们的核心人物之一。他们将高小部的师生组成救国十人团和宣传队,连日赴镇上街头、明园寺及小蒸等地,游行、演讲、募捐、表演短剧,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的罪行,号召乡亲们抵制日货。陈云参加了短剧《叶名琛》的演出。叶名琛是清末两广总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进攻广州,他既不领兵抵抗,也不弃城出逃,结果当了俘虏,被押到印度,死在那里。这出戏以叶名琛的下场告诫人们,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不反抗,只有死路一条。陈云表演时很人戏,有一次演到表现帝国主义罪恶的时候,义愤填膺,脚向地上使劲一顿,手在桌上猛力一拍,把桌上的茶壶都给碰翻了。年仅14岁的陈云经受了这场爱国运动的洗礼,也在运动中表露出很强的组织才能和沉着、坚毅的性格。

是年5月底,陈云毕业于颜安小学高小部。为了不再加重家里的负担,他放弃了继续求学的念头,想在外面找份工作,接济舅父母。正在这时,陈云在颜安小学的老师张子谦,受杜校长之托,通过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的弟弟张子宏,替陈云在商务印书馆找了个学徒的工作。年底,陈云离开练塘镇,登上了东去上海的小船。

到了商务印书馆,陈云被分配到发行所文具仪器柜当学徒。当时,陈云的个子比较矮小,仅比柜台稍高一点儿。一些老职工认为他做不了卖货的工作,文具柜主任说:“试试看吧!”陈云从小吃过苦,这点儿困难难不倒他。他在柜台前放了个长条凳子,站在上面,照样可以接应顾客。由于悟性高,又刻苦谦虚,所以,他很快熟悉了业务,受到老职工的称赞和信任。

商务发行所每天早晨8点钟开门,晚上8点钟收市,全天营业12个小时,加上从发行所到宿舍的往返时间,每天工作实际超过十四五个小时。许多工友下班后一回到宿舍就早早歇息了,而陈云却不同,总是最后一个休息,最早一个起床。每天清晨天未放明,他便起身读书、练毛笔字、念英语。在学徒的5年期间,陈云看遍了书店中的童话、章回小说、少年丛书,还利用业余时间到商务印书馆办的上海图书学校学习了三年。在图书学校,主要是学习中英文和书店店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结业后,他开始有选择地阅读一些政治书籍,以探求救民强国的真理。所以,陈云虽然只有高等小学学历,却是当时发行所年轻同事中学识最渊博的一个。

商务印书馆内当时流行奢侈的风气,不少青年职工和学徒都受到传染。但陈云不为所动,总是保持克勤克俭的生活作风,省吃俭用。学徒月薪很少,第一年两元,第二年四元,第三年六元。即使这样,陈云仍然能把钱积攒起来,除寄给舅父母外,还能资助有困难的同事。他待人谦和,一视同仁,在与同事相处中,偶遇意见相左,特别是对方明显不对,他也从不急躁或大声争辩,而是耐心听对方把意见讲完,然后分析情况,说明道理,直到对方心服口服。他做事有主见,而且有很强的自制力。正是由于陈云有这些好的品质,所以他年纪虽小,却在工友中有很高的威望,大家有事都找他说,也以和他做朋友为荣。

1925年初,陈云学徒期满,转到商务发行所上海虹口书店当店员,月薪9元。

P1-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陈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佳木//迟爱萍//赵士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330717
开本 16开
页数 194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75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9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6: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