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系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之一。
诸篇文章皆是作者多年来已发表的在古汉字领域的研究成果,此次将之汇集成册。内容涉及古汉字起源、古汉字结构、古文字考释,以及理论方面的探讨。读者可从中了解和学习古汉字在华夏文明形成中的作用及意义。
图书 | 古汉字与华夏文明/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该书系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之一。 诸篇文章皆是作者多年来已发表的在古汉字领域的研究成果,此次将之汇集成册。内容涉及古汉字起源、古汉字结构、古文字考释,以及理论方面的探讨。读者可从中了解和学习古汉字在华夏文明形成中的作用及意义。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在古汉字研究与教学中相关论述的一个结集。书中各篇主要是通过考古出土古汉字资料与传世古文献资料的考察互证,探索古汉字产生、孽乳的历史途径,追溯华夏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悠远历程。 书中的论文,按内容分为三组。第一组是有关汉字的起源与造字原理的阐述,包括两个主题:1)原始文字源于原始记事;2)六书理论是古汉字系统形成过程中逐步创立的造字法则。第二、三两组是对出土资料一些未识或尚无定解的古汉字的考释,其中第二组着重文字形义的分析,而第三组兼及商周礼制的探索。 目录 前言 一 汉字与华夏文明 汉字起源传说 中国史前的刻划符号 中国数字的产生与汉字的起源 量词由来与数字起源 筹策、八卦、结绳与文字起源 “数本杪曶”疏证 六书转注新论 古汉字的结构理论与结构分类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与文字的创制 二 破译帝尧名号 推进文明探源 夏 前言 一 汉字与华夏文明 汉字起源传说 中国史前的刻划符号 中国数字的产生与汉字的起源 量词由来与数字起源 筹策、八卦、结绳与文字起源 “数本杪曶”疏证 六书转注新论 古汉字的结构理论与结构分类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与文字的创制 二 破译帝尧名号 推进文明探源 夏字形义考 商字形义考 周义形义考 古代典籍与出土资料中的匋、陶、窑字——兼论商周金文徽帜字及相关问题 战国齐“徙甿”玺与“爰土易居” 释“戴丘莅盟”玺——兼谈其国别及制作年代 古陶文研习札记 古陶文释丛 三 殷墟卜辞所见王族及相关问题 周祭卜辞中的直系先妣及相关问题 卜辞祼祭与卜祭用日 附论祊祭卜辞 论卜辞袝祭 关于殷墟卜辞的肜祭 卜辞衣祀与周礼禘袷之祭 说祭祀立尸卜辞 祊、袝祭礼的称为系统——兼论黄组卜辞的时代 “雉众”卜辞之我见 “妟即匽”质疑 论甲骨文中的毁字 释殷墟甲骨的土田封疆卜辞 殷历日始浅析 读殷墟花园庄甲骨卜辞 《花东》甲骨的繇辞 《花东》甲骨的卜辞 读郑州出土商代牛肋刻辞的几种原始资料与释文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古汉字与华夏文明/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葛英会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55613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5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500 |
出版时间 | 2010-11-01 |
首版时间 | 2010-11-01 |
印刷时间 | 2010-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77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H121-53 |
丛书名 | |
印张 | 23.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60 |
宽 | 185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5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