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福布斯富豪榜上多了一位“陌生”的名字,他位列第23名,而在这之前还从来没有人知道他就是个亿万富翁。他是谁呢?
他就是出生在大萧条时代,新泽西州伊丽莎白区的爱尔兰裔美国人查克·菲尼。本书作者康纳尔·奥克利里通过全方位采访查克·菲尼本人和他的上百位朋友和合伙人,全面揭秘了这位大名鼎鼎的神秘人物。
图书 | 影子富豪查克·菲尼(一段财富聚敛与挥霍的传奇) |
内容 | 编辑推荐 1988年,福布斯富豪榜上多了一位“陌生”的名字,他位列第23名,而在这之前还从来没有人知道他就是个亿万富翁。他是谁呢? 他就是出生在大萧条时代,新泽西州伊丽莎白区的爱尔兰裔美国人查克·菲尼。本书作者康纳尔·奥克利里通过全方位采访查克·菲尼本人和他的上百位朋友和合伙人,全面揭秘了这位大名鼎鼎的神秘人物。 内容推荐 一个白手起家、处于社会下层的穷小子,在短短的十几年内,迅速积累起亿万身家。查克·菲尼和他的合伙人缔造了庞大的免税店帝国,积极促成了北爱尔兰政府和爱尔兰共和军的和平谈判,匿名捐赠了几百所大学和机构,而他所做的一切竟然从未被公开过。更为隐秘的是,在福布斯富豪榜榜上有名之前,他已经秘密捐出了自己的全部财富,成了一个“空壳”的富翁。 查克·菲尼直到现在都游走在公众视线之外。现在他把自己的秘密公开,是希望能够提倡一个信念:活着就要给与,希望富人们能够在有生之年把财富用到最有价值的地方。 目录 前言 引子 第一部分 起家 1 雨伞男孩 2 三明治小伙儿 3 亮出戒指 4 可笑的宣传单 5 骑在虎背上 6 暴风骤雨 7 “三明治群岛” 8 香港大鳄 9 包围日本 第二部分 隐蔽 10 怎样才算富有? 11 “百无大” 12 四个男人一台戏 13 富人,穷人 14 不要问,不要说 15 好运爱尔兰 16 报出你的价格 17 “富有、无情和坚定” 18 智者来了 19 卸任 20 给我指指那座大楼 21 咖啡店里四巨头 第三部分 决裂 22 联络法国 23 抢占先机 24 把孩子分成两半 25 错误的战略 第四部分 捐赠 26 “一个很好的开始” 27 金子般的心 28 园丁鸟 29 变化的国家 30 慈善走入家乡 31 地理渐变 32 “廉颇老矣” 33 财富,死不带去 34 一刻也耽误不起 试读章节 第一部分 起家 1 雨伞男孩 1931年春天,帝国大厦在纽约落成,这是“咆哮的20世纪”经济蓬勃发展后期的伟大胜利成果之一。与此同时,美国经济遭受了一连串打击。经济大萧条席卷整个美国,银行倒闭,失业剧增。正是在美国历史的这个节骨眼上,1931年4月23日,查克·菲尼出生在新泽西州埃尔莫蓝领聚居区的一个境况艰难的爱尔兰裔美国家庭。 查克的父母——利奥·菲尼和马达琳·菲尼,是许多年前从费城搬到新泽西的。繁华的纽约市区就在哈得孙河对岸几英里之外,这对新婚夫妇热切盼望着能在那里过上新的生活。利奥的父亲和马达琳的父亲都在费城铁路局工作,因此他们送的新婚贺礼就是两张宾夕法尼亚一新泽西铁路线的通行证,以便于他们彼此联系。 这对夫妇起初在纽瓦克的韦斯堡安家,后来搬到埃尔莫,比邻伊丽莎白区和联合区。在那里,利奥找到了一份保险代理商的工作,而马达琳则成了一名护士。他们有三个孩子,都出生在新泽西州伊丽莎白区的橙色纪念医院:两个女儿——阿琳和厄休拉,在她们中间还有一个男孩儿——查尔斯·弗朗西斯-菲尼。 在经济大萧条时期,菲尼夫妇拼命工作,比他们的许多邻居过得好一些。在幼小的查尔斯的记忆中,母亲在橙色纪念医院常常日班夜班连轴转,父亲常常在黎明时分就穿上西装、打上领带出门,去纽约的皇家全球保险公司上班。 一开始他们租房子住,后来从一位祖父辈老人那里继承了2000美元的遗产,于是在伊丽莎白区的帕利塞德路买下了一幢两层的红砖小楼,与一家爱尔兰天主教徒和一家意大利人为邻。这幢小楼至今仍矗立在一条安静的大道旁。门前一棵云杉树浓荫蔽日,周围都是独门独户的住宅。这里位于纵横交错而繁忙的高速公路的中间地带,汇聚着花园高速公路、82号国家公路、22号联邦公路、78号州际公路。 菲尼一家人的生活开支很拮据。20世纪30年代的任何一个新泽西劳动阶层的人都知道一美元的价值。虽然有两份收入,但他们手头的余钱还是很少,而且还要挣扎着支付每个月32美元的按揭贷款,以及供养家里的车——那是一辆绿色的哈德森,底板很旧,拐弯的时候喇叭就会隆隆作响。他们的“老爷车”有时会坏在去费城的路上——铁路通行证是有使用期限的——或者是翻新的轮胎被扎破。有时他们会去波茨维尔探望马达琳的亲戚们,据说他们很富有,因为他们拥有一座“棒状饼干加工厂”,其实那只不过是厨房里的一台大烤箱;还有人说他们把钱藏在房子周围,虽然在他们死后谁也没有找到过一文钱。 在那艰难的年代里,人们总是相互照应。马达琳·菲尼是个谨慎又细心的乐善好施者,默默地做了许多善事。当她注意到患卢伽雷病∞的邻居比尔.法伦每天步行到公交车站去纽约时,她就常常装作自己恰好要去某个地方,把比尔从家门口载到车站。“他压根儿就不知道她并不是要去那儿。”厄休拉回忆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达琳经常晚上穿上蓝色制服,充当红十字会的护士志愿者,她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其他一些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怎么能为自己的“志愿”行为领取薪酬。(当然,这件事后来被报纸披露出来,成了一桩丑闻。) 利奥·菲尼平时热衷于做弥撒,也总是花很多时间帮助别人。他参加了“哥伦布骑士团”,这是个天主教的男性友好社团,向其成员及其家庭成员提供助学贷款。他也很注重发挥金钱的价值,当孩子们长大到一定岁数时,他就送他们去位于埃尔莫大道的图书馆,他告诉孩子们:“我们纳税了,因此你们必须充分利用它。” 菲尼的姐姐阿琳说,菲尼小时候是个活泼的孩子,还有点儿调皮。“他因为调皮捣蛋而被布拉德利海滩学前班赶了出来,但这并不是说他会制造什么麻烦或者其他事端,而是因为他总是很滑稽,我每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坐在他旁边大笑。他是枚开心果,脑子也很灵活。我母亲最疼爱他了,她总是说:‘我的查尔斯,我的查尔斯……’” 早在10岁的时候,菲尼就表现出了赚钱的天分。“我们什么也没有,”他的朋友弗朗西斯·“斯基普”·唐尼回忆道,“那时候,每挣一毛钱都不容易。”菲尼第一次小试牛刀是挨家挨户推销圣诞贺卡,这个机会是由朋友杰克·布卢伊特的父亲提供的。布卢伊特选了他们所在的社区,所以菲尼就去了邻近的另一个社区。菲尼还帮邮递员投递圣诞节的信件,由此多挣了一笔钱。后来下雪的时候,他和朋友穆斯·福利帮人们清理车道。“我去叫门,收取25美分,穆斯铲雪,然后我们平分这份钱。”他说。从这份工作中,他得出了商业运作的第一个心得,那就是关于业务的过度扩张:“如果我收钱时往前跑得太远,就不得不借助铁锹才能回来!” 菲尼总是筹划新的挣钱方案,却往往不切实际。11岁那年一个夏天的午后,他在斯基普·唐尼家玩耍,突发奇想地用彩笔在门廊上写下了“唐尼的店——啤酒、饼干”,满心希望有人能顺道进来,给他们一桩生意。斯基普的母亲看到后,告诉小菲尼:“查尔斯,如果天黑之前那个牌子还在,你就看不到明天的日出了。”但斯基普说,他母亲很欣赏查尔斯,“他是个无忧无虑的人,我母亲叫他‘市长先生’,因为他谁都认识。” 查尔斯·菲尼当年就读于伊丽莎白区普林斯顿路的圣吉纳维夫语法学校,并且在八年级时成为该校唯一考取曼哈顿东84街里吉斯高中的男孩子。那是一所罗马天主教学校,招收“具有卓越才能和领导潜能的纽约都市区的罗马天主教年轻人”以及那些上不起天主教学校的孩子。他不大喜欢这所学校,每天他必须很早起床,步行40分钟到车站,赶乘早上7点45分的那趟火车到码头,之后乘轮渡到哈得孙河对岸,再换乘地铁到达84街;他常常到晚上7点钟才能回到家,然后还要做家庭作业。在这样奔波的日子里,他在曼哈顿根本无法结识新朋友,而他少年时代的伙伴都去了伊丽莎白区的圣玛丽高中,就在中央大街尽头的一座小山顶上。经历了一年半的煎熬之后,再加上看到父母省吃俭用地为自己攒学费,菲尼把自己从里吉斯高中“开除”了。“我在一场宗教考试中因作弊被抓,不过那是我计划的一部分。如果你在宗教考试中作弊,他们就会开除你。” P3-5 序言 1984年11月23日,星期五的早上,拿骚国际机场阳光明媚,已然有点热了,一架从纽约来的航班刚刚结束了三个小时的飞行,降落在这里。乘客们大多是美国游客,打算来巴哈马群岛欢度感恩节。从经济舱走出一位中年男子,面相谦和,身穿宽松的运动外衣和开领衬衫,若不是那双犀利的蓝眼睛,他看上去没什么特别。他和妻子乘出租车来到凯布尔海滩的一座办公楼。凯布尔海滩位于机场和拿骚城的中间,在这大西洋浅蓝绿色的海水边坐落着一连串酒店和公寓楼群。他在这块领地上颇为自如,因为他过去常常利用这个亚热带岛屿做生意,从而使自己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富翁之一。然而,这一次他来到巴哈马群岛却是为了进行一项特殊的交易,与他以往的所有交易都不同,而且这将会不可逆转地改变他的一生。 那天上午,有两位律师也要前往巴哈马群岛与他会面。弗兰克·马奇从百慕大飞往拿骚,担任此次交易的法律见证人;而正在佛罗里达与父母共度感恩节的哈维·戴尔,预计将同时抵达。所有必需的文件都在戴尔那儿,他对这件事的每个细节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经过长达两年的策划之后,这场交易终究选在了巴哈马群岛进行,这是为了避免选在别处将产生的巨额罚金。这位哈佛出身的律师已经从凯布尔海滩一家可信赖的公司那儿借到了一个绝对安全的会议室,文件就将在那里签署。过程很复杂,将需要三个小时,但他们仍然来得及搭乘晚班飞机回到各自的出发地。 但到了文件正式签署的那天,哈维·戴尔却没有出现。有一件事是他无法掌控的,那就是天气。那天早上,由于一场暴风雨狂泻不息,棕榈滩机场的所有航班都滞留了。时间一点点过去,他心急如焚,但广播里仍然没有他那趟航班的消息。与此同时,巴哈马群岛的这些人也在翘首等待,他们出去吃了个炸鱼加炸薯条的午餐,然后回到会议室,围坐在那里有一搭没一搭地讨论着。 直至午后时分,戴尔才在西棕榈滩机场登上了飞往拿骚的航班。这架通勤喷气机径直钻入仍在隆隆低吼的云层中,在一阵剧烈的颠簸之后迅速恢复平稳,一个小时后就抵达了巴哈马群岛。当戴尔气喘吁吁地冲进会议室时,已是下午4点左右。而一个小时之后,他们就必须撤出这座大楼,回到机场。他打开手提箱,把协议、律师资质证明、合作决议以及其他法律文件都拿出来摊在桌上,说道:“没有时间多说了,你们在这里签字,你们在那儿签。”签好之后,他把所有文件重新收起来,与其他人一起匆忙赶往机场,搭乘飞机离开。 在返回拿骚机场的路上,查克·菲尼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他就是那个穿运动外衣的人。那天早上来到巴哈马群岛时,他还是一个亿万富翁;而离开时,他却几乎恢复了30年前尚未涉足诡谲多变的商业领域时的一穷二白之身。在那个感恩节周末,当数百万美国人都在为自己所祈求的物质生活而感恩时,他却庆贺自己从巨额财富中解脱了出来,因为亿万富翁的命运和赚钱的天分已经成了他的困扰。 整件事做得极为隐秘。很长一段时间,除了直接参与的几个人以外,极少有人知道那天发生了些什么。4年后,《福布斯》杂志把菲尼列为排名第23的美国在世富豪,宣布他拥有13亿美元资产。但是,《福布斯》错了!而且在今后很多年里都在重复这个错误。查克·菲尼已经把那些财富都甩掉了,他是个枉担虚名的亿万富翁。 书评(媒体评论) “我不想让金钱消耗我的生命。” ——查克·菲尼 菲尼的意义已经影响了美国大多数的富人,或许有一天他将成为美国最慷慨的慈善家。 ——《时代周刊》 查克·菲尼对推动爱尔兰的教育和研究进行了慷慨捐助,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推动了北爱尔兰的和平进程。康纳尔·奥克利里以细致而又颇具洞察力的笔触描述了这位知名的爱尔兰裔美国人,从而使他不再“销声匿迹”。 ——伯蒂·埃亨,爱尔兰总理 在爱尔兰,亚特兰大基金会的介入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结果是伟大的大公无私和名副其实的圣芳济会教士相脱离,这一点在查克·菲尼先生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 ——谢默斯·希内 如果查克·菲尼像唐纳德·特朗普那样,把全部财富归为己有,那他就不是查克·菲尼了。 ——吉姆·德怀尔,纽约《每日新闻》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影子富豪查克·菲尼(一段财富聚敛与挥霍的传奇)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爱尔兰)康纳尔·奥克利里 |
译者 | 时娜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861692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9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21 |
出版时间 | 2009-10-01 |
首版时间 | 2009-10-01 |
印刷时间 | 2009-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7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37.125.38 |
丛书名 | |
印张 | 19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9 |
宽 | 170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京权图字01-2008-2368 |
版权提供者 | PublicAffairs, a Member of Perseus Books Group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