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双城记(紫禁诚记)
内容
编辑推荐

《双城记》,是两部分别以紫禁城和长城为主题的著作。在这两部书中,“城”的含义有所不同。其中,《紫禁城记》中的“城”,指的是皇城,具体来说,它的范围包括紫禁城护城河环绕的全部地域,向南包括外金水河围合下的天安门、太庙和社稷坛;而《长城记》中的“城”,指的是城墙,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作者把它们并称“双城”,一方面表明它们在世界建筑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不可取代的地位,堪称中华文明“双璧”,祝勇在书中,还特别阐明了“双城”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借用了英国作家狄更斯《双城记》的提法,显示了作者的巧思和机趣。

内容推荐

紫禁城与长城的价值,依托于建筑,又不止于建筑。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参与者。它们是历史的产物,但它们的存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历史的走向。因而,它们不仅史学价值巨大,文学和艺术的价值同样很大。它们不仅为学者们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也为作家和艺术家们提供充沛的创作素材。也就是说,对紫禁城、长城的解读,应该是全方位的、多元的,不同领域的创作者,完全可以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完成对这两处史诗性建筑的阐释。

目录

火(上)

火(下)

宫殿(上)

阳具

宫殿(下)

血(上)

血(下)

试读章节

拾捌

工具。除人之外,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运输和装载的工具。台基、台阶、梁柱、御道,宏伟的宫殿,使得许多构件尺度都无比庞大,它们的重量足以使肉身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我们无法想象山岩被人们搬动,即使是群体作业,每一只手臂上蕴藏的力量也终将被消解得无形。如果不借助工具,石块木料就永远无法在都城汇聚,除非它们真如史籍中所粉饰的,“一夕自行若干步,不假人力。”是工具,将山野间的原始材料与雄伟壮丽的宫殿建立起联系,如同苦力们脖颈上的锁链,在生与死间建立起联系。

我们永远无法看见搬运的过程,也难以想象工具的庞大——显然,工具的尺度规模,是被木石材料的尺寸所规定的,我们只知道巨大的梁枋柱檩、阶石栏杆,无一出自京城,而产于遥远的异乡,这些物体在如此遥远的空间中的神秘转移,使我们的想象鞭长莫及。无论我们面对哪一座宏伟的建筑,无论是埃及的古金字塔,还是英国的巨石阵,我们都会产生同样的困惑。当然,翻阅记载可以使我们知道一些事物,比如三大殿前后每块重达二百多吨的御道石,是从四百里外的河北曲阳运来的,聪明的工匠想出旱船滑冰的办法,沿途打井,利用冬季低寒的温度,从井中取水,泼路成冰,用旱船装载巨石,拉拽前行。四百里的路程,快马一日可达,而运送这只块巨石,动用两万多名苦力,排成一里长的队伍,每日也只能移动五里。据说后来创造了一种十六轮的大车,但每日也只能达到运送六里半这个极限数字。即使这样的记载,也只是凤毛麟角。我们很难对物体的连续位移进行破译。巨大而玄奥的工具消失在宫殿身后,使时间出现缺口,宫殿的呈现更加神秘。

拾玖

也许应该对专制制度心存感激——如果我们想目睹宏伟的宫殿。专制至少具备这样的好处:为了实现统治者的梦想,真的可以做到倾国倾城。宏伟的建筑几乎无一例外地是专制时代的产物,也只有最残酷和血腥的专制,才能将破碎的版图拼接在一起,并且使得地区利益乃至个体生命都显得微不足道。只有皇帝的利益才是最高的利益,皇帝的任何一句言辞都是法律,一句顶一万句,皇帝的意图,在任何时候都可能置换成全体人民的意图。皇帝的野心需要用战争来兑现,人民便拿兵器来说话;皇帝需要威武的宫殿,人民便投入一场没有尽头的苦役,以便皇帝能够站在豪华奢侈的宫殿之上,享受权威,发号施令。

两方人把万里长城视为人类创造史上的奇迹,他们往往忽略了这座宏伟工程所蕴含的暴力色彩。他们不能想象长城的建造过程,是因为他们从来不曾拥有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他们的帝国东征南讨,可能占据地中海沿岸的广阔疆域,可能建造巨大的斗兽场和古城堡,但即使如此,帝国的版图依旧与大秦帝国无法匹敌。即使中国人,也只能借助想象和有限的记载,接近阿房宫不见边际的形体,想象秦始皇君临其上的无比威严。营建长城的可能仅仅出于一种闪念,这种想法的产生或许与一个农夫用篱笆圈起自家的院子没有区别,只不过秦始皇的篱笆要把一个国家圈起来而已。后人对这一行为的赞颂,与其称道他的想象力,不如称道他手中的权力。他能获得一切,首先是因为他能剥夺一切。

贰拾

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平,无疑是一项大胆的决策。本来在南京,他什么都有,包括现成的宫殿。那里是他父亲的纪念碑,他曾在那里度过自己的童年时光。现在,他要在北平再来一座。愿望十分简单,描述它甚至用不了十个字,只因它出自皇帝之口,人们知道它不是胡言乱语,不是痴人说梦,是永远无法违抗的圣旨。

这意味着南京的宫殿中每一个精致的细节都可能被复制到北平,甚至有过之无不及。宫殿的复制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代价问题并不是坐在龙位上的皇帝需要考虑的,他只要结果。没有什么比结果更重要。

元朝的大内已被全部拆除,为的是破坏元朝的王气。朱棣对它们十分熟悉,作燕王的时候,他的王府就设在元代的大内里。现在,他要那些像山一样起伏的金黄的琉璃瓦,像白云一样交错排列的台基栏杆,那些金光闪烁刺人眼目的蟠龙柱、藻井、御座、屏风,统统在原来的位置上复现,而且规模更加宏大。消失的部分不可能重现,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我们只有顺着时间的指引,想象一座宫殿的诞生。

蒯祥是过程的参与者。这位年轻的匠人第一次走进毁弃的元代皇城时,他就已经看到一座座新宫殿在天际线下辅排开来。他在想象中完成着它们的轮廓。多年以后他才发现,他当初的想象已经精确到亳厘之内。蒯祥那时只有二十多岁,却已经得到主持宫城营建的蔡信、杨青的重用;那时他还没有想到在蔡、杨死后,自己会成为工程主要设计者和指挥者,直至成为工部左侍郎。但站在干疮百孔的大内庭院里,他感到血往上涌,像朱棣面对战场时那样,他预感到这项壮美而残酷的计划将奠定他的基业。

作出壮美然而残酷的决定是帝王的癖好。迁都决定的作出,除去他曾作过燕王这类纯个人好恶方面的原因,和所谓边疆形势所迫之外,还需归因于他需要一个更加辉煌的皇宫来与他无边的权力相对应。在南京,朱棣的宫殿在规模形制上超越朱元璋已无可能,而荒芜空疏的北平,刚好给他提供了实现野心的空间。他不计代价地获取了权力,势必不计代价地享用和展示权力。

宫殿,就是权力的视觉化体现。

贰拾壹

帝王为什么要建造巨大的宫殿?是与广阔的疆域形成几何上的比例关系,还是与丰富的世界构成视觉上的平衡?无疑,宫殿改变了人与自然的比例尺。即使从远处观看,宫殿依然显得威武和高大,因为与宫殿相比,那些参照物显得那么弱小。帝王站在宫墙上,会看到什么?他是否会通过空间来索取时间,观察到未来的秘密?时间的谜底是死亡。死不是瞬间的事,它永远是正在进行时。从出生那一天起,死亡的进程就开始了,每时每刻都在靠近那个黑色的终点。我们以为它停留在远方是因为它始终按照最细小的刻度行进,它缓慢降临的细微痕迹几乎不可分辨,但它从来没有停下它的脚步,甚至死后,死亡还会依照原来的速度继续进行。但是绝大多数帝王看不到这些。从宫殿中他们看到了基业的永恒。那是他们的错觉。场面宏大的宫殿迷惑了他们,他们往往迷失在自己建造的迷宫里。微缩的迷宫不会令人迷失。迷宫的规模越大,人们就越发可能在其中丢失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宫殿像是一个最具蛊惑性的谎言。

建筑的永恒使帝王相信自己成了时间的胜利者,显然,他(们)是受到了宏伟宫殿的欺骗。而宫殿的巨大体量,又使他们成为空间的妄想狂。中国的第一个皇帝便缔造了这样的传统。《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秦宫的规模:“……秦每破诸侯,放其宫室,作之成阳北阪上,殿屋复道,周阁相属。”“……乃营做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做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在二百里的范围内,营建有二百多座宫观,并且都有复道相连,其规模之大,不难想见。目前已经整理出来的长达五百米的阿房宫台基遗址,和发掘出土的始皇陵兵马俑的规模,基本可以确证这些并非书写者在辞采上所作的夸张。公元前二○年,刘邦建立汉王朝的时候,巨大的宫室就开始在成阳再度兴建。刘邦假意推托,丞相萧何的答复是:“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意思是说这不是待遇问题,是威严问题。一句话说到了高祖的心窝窝里。贝尔托卢奇的《末代皇帝》中,有宣统站在午门城楼上的镜头。那时的他,正沉浸在君临天下的神圣感中。显然,巨大的宫殿改变了皇帝注视世界的视角。他试图在二维的世界上获得第三维,他甚至企图获得上帝那样的全知视角,而这一切,必须借助于巨大的建筑。是宫殿,使得神圣君主不再像俗众那样,只是匍匐在万物脚下的一只生灵。然而,令我怀疑的却是,那欢腾的万众,是否能看清他们领袖的身影?宫殿将他托举到最高点的同时,也将他的身影弱化为最小,这并非仅仅取决于物理的法则,更合乎哲学的辩证法。也许,这就是城楼的意义,它将一个具体的肉躯抽象为一个符号式的图腾。他是否站立在宫城之上已显得并不那么重要,即使上面站立的是一具木乃伊,万众一样会顶礼膜拜。午门的三面城墙形成一个“冂”形,刚好适合聚拢广场上的欢呼,并把它加工到悦耳的强度。

我曾经在深夜眺望午门。是在一个风大的夜里,我从午门外走过。天上没有星辰和月亮,午门前的广场上没有路灯和行人,只有高高的城楼,寂寞地兀立着。黑夜隐去了城门的所有细节,只剩下一个巨大无比的剪影,如同一个巨大的怪物,在深蓝的夜空下,轮廓清晰。我感到莫名的恐惧,在隐去颜色和细节之后,剩下的只是它那无与伦比的体量,是它的尺度令我感到惊骇。夜风如阴魂一般徘徊,夹杂着古时在此举行“杖刑”的噼啪声,而且有血的腥咸味道。我不敢叫喊,我知道哪怕是轻微的呻吟和呼喊,在这“冂”型的广场上,都会被惊人放大。

P47-54

序言

紫禁城(故宫)与长城,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中华文明的象征,在文化史上,具有不可比拟的独特性,为世界瞩目,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我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空间上看,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其规模、其气势,令法国卢浮宫、俄国圣彼得堡的冬宫、英国白金汉宫、日本东京皇宫等世界著名宫殿难以望其项背;长城,不仅是世界上最宏伟的防御建筑工程,同时也是世界上体积最大的古代建筑,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的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一万里。从时间上看,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有24位皇帝的身影在这里出现过,紫禁城的一砖一瓦,都见证着明清历史的风云变幻,从这个意义上说,紫禁城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容器,贮存着无比丰富的历史信息;而长城,时间跨度则更是漫长,从战国齐、楚、魏、赵、中山、燕、秦长城,秦汉长城,北魏、北齐、北周、隋唐长城,辽金边壕,一直到明代长城和清代柳条边,犹如一根探棒,探测着历史的深度。

紫禁城与长城的价值,依托于建筑,又不止于建筑。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参与者。它们是历史的产物,但它们的存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历史的走向。因而,它们不仅史学价值巨大,文学和艺术的价值同样很大。它们不仅为学者们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也为作家和艺术家们提供充沛的创作素材。也就是说,对紫禁城、长城的解读,应该是全方位的、多元的,不同领域的创作者,完全可以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完成对这两处史诗性建筑的阐释。

《双城记》,是两部分别以紫禁城和长城为主题的著作。在这两部书中,“城”的含义有所不同。其中,《紫禁城记》中的“城”,指的是皇城,具体来说,它的范围包括紫禁城护城河环绕的全部地域,向南包括外金水河围合下的天安门、太庙和社稷坛;而《长城记》中的“城”,指的是城墙,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作者把它们并称“双城”,一方面表明它们在世界建筑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不可取代的地位,堪称中华文明“双璧”,祝勇在书中,还特别阐明了“双城”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借用了英国作家狄更斯《双城记》的提法,显示了作者的巧思和机趣。

《双城记》的写作者祝勇和摄影者李少白,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着紫禁城,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与故宫以及故宫同仁,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祝勇很早就把关注点聚焦到明清历史,特别是紫禁城上面来,他不仅沉潜于史料,而且对紫禁城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这种扎实稳健的风格,对于一个年轻人而言,难能可贵。他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视角,这刚好有利于发挥他的特点,对紫禁城作出与他人不同的阐释,使他的作品,成为一种独特的文本。他一直坚持个人化的写作路线,他所描述的紫禁城,得自于他的个人视角,与我们每个人所熟悉的紫禁城(公共视角),既相通,又相异,这使他的文本具有张力和不可重复性。李少白是一位长期专注于紫禁城题材的资深摄影家,长期的工作,使他对紫禁城的内涵着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而他所选取的角度,同样是不可重复的一他的足迹几乎遍及了紫禁城各个角落,甚至曾经爬上宫殿的屋顶,他的镜头会引领我们,抵达一个大众难以抵达的故宫。《双城记》不仅体现了这一老一少各自的艺术追求,也体现了他们默契的配合。是紫禁城,为他们提供了创作的结合点,这一点是令人高兴的。总之,《双城记》是构思新颖、表达独特的作品,对于让更多的读者深入地认识紫禁城和长城,弘扬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郑欣淼

故宫博物院院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双城记(紫禁诚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祝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紫禁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0478390
开本 16开
页数 1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09-08-01
首版时间 2009-08-01
印刷时间 2009-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86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8: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