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那不勒斯的九月
内容
编辑推荐

嘉羽是出国留学的学生,在此之前,他爱上了九月。离开,是为了回来,异乡始终不能成为故乡,更重要的是,没有九月,他只感到大片的荒芜,那是他最初的爱。他几乎是带着一种决绝的姿态回到这里,然而一切都已物是人非。没有线索,只有信念,他在城市的汪洋人海中寻找九月。DJ梅纹在男友望熙的照顾下过着优越的生活,然而内心的巨大空洞却无法填满,因为种种迹象显示着爱人的心已经在渐行渐远。梅纹的车撞上了魂不守舍的嘉羽,他们因此结识,竟是有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境地。梅纹想与嘉羽在一起,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嘉羽却从头就没有给自己预留余地,他要找到九月,他相信自己就要找到了,只是没想到最后是在相机里看到九月和望熙的照片。两个人的命运在此交叉,嘉羽有一些知道,但他还想亲自向九月求证,他骑着单车踏上了寻找九月的亡命之途,他在天堂上永远伴着九月曾经的笑脸。

内容推荐

清华大学才子周小尔孤独青春狂想曲,讲述一个寻爱的故事。

他在一个寒冷的冬夜结束漂泊,回到这座曾生活多年的城市;他在世人如织的街道上寻找那个令他魂萦梦牵的女人——九月;他孤零零地像迷失在又寒又冻的森林深处。这正是年轻必经的彷徨、恐惧、摸索、迷惑 宛若一曲“挪威的森林”。

试读章节

1

这是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

收音机里女主持人的声音一入夜就变得气若游丝,令人昏昏然。不过以此种语调讲述冷锋过境时的万物凋敝,倒是拂去了人们心头隐约的悲凉。

“在这个温暖的时刻,一定不要忘记为你的家人、恋人和朋友送上一份祝福。它可以是一顿丰盛的大餐,一束鲜花,或者仅仅是一张卡片,一条短信。告诉他们,你爱他们,并且将始终陪伴在他们的身边。”

主持人喋喋不休。

他喜欢随身携带那台深蓝色的CD面包机,是好几年前二十岁的生日礼物,款式落伍。但还是每到一地,放下行李,便打开调频,和播音员交谈。当然,这种单向的交谈也可以叫做倾听,只是嘉羽坚持说,内心的回应是不必让对方听到的,说出来的东西就像跳出池塘的鱼,并不能长久。如果广播里的谈资太俗套,他就切换到CD模式,用音乐取代言语的聒噪。他想,假若实在想表达,不如唱出来。

这会儿他站在房间里,棕色的家具边角都已破损,白净的床单赤裸裸地暴露在空气里,粗纹地毯泛出灰色,老旧的电视机是上个世纪的古董,还有厚重得足以杀死黎明的窗帘,只有空调令人满意——它兢兢业业送出暖风,用最轻的声音。有那么一会,他被这种标准单调的配置搞得晕头转向,分不清自己身在何处。

嘉羽一边推开窗户一边将毛衣拉链拉上。

干燥寒冷的空气扑面而来,夹杂着枯枝败叶的味道,他听到皮肤发出的噼里啪啦的声音。十三楼,天空像死去了一般。城市像栋巨大的澡堂,乳白色的雾气缭绕,通体透明的楼宇发出的光亮被悬浮的杂质漫反射,边界模糊,身姿臃肿。

他浑身上下散发出长途旅行的味道,霉味、烟味和油腻味,整个人像被泡在下水道里,呼吸困难。饥肠辘辘,他觉得自己是一只疯狂生长的蚕,迫切地渴望桑叶的芬芳,但疲劳让他宁可待在房间里,至少先睡一觉。

楼下有人在滑轮,一男一女牵着手小心翼翼地前行,身体毫无节奏地前后摇摆。女人的身体突然歪在一边,男人上前搭救,却双双摔坐在地上。笑声朗朗,顾不上疼。远处那辆车,闪着应急灯在停车场绕圈,从蛇形轨迹来看便知是新手。他想象驾驶座上是位柔弱娇小的女子,转弯时常常因为打不过方向盘而手忙脚乱,才会练了一会就意兴阑珊地打退堂鼓。嘉羽凝视着尾灯,光斑火红而微弱,仿佛将熄未熄的烟头。他俯身从箱子里摸出一包烟。

2

三个小时前,嘉羽在发动机的轰鸣中醒来,头痛欲裂,这疼痛起源于左边太阳穴,爬过千回百转的沟回,到达右边大脑,仿佛一队人马在颅骨内轰轰地奔行。抬腕看了看表,距着陆还有半个小时,但昏睡使他错过了晚餐,空乘已经在预报地面温度。

窗外漆黑的天穹压向地面,一线光亮挣扎着,在大幕合拢前照亮了西山影影绰绰的峰峦。机翼下已是城市的边缘,孤独的高速公路像一束喷泉发散出去,融入了城市的经纬之中。农庄和田地七巧板似地铺了一地,细密的纹路早已模糊不清,但不难猜到那青黄不接的色调。再往前,光点密集起来,银色和黄色之间霓虹闪烁。渐渐出现后工业时代的迹象,钢筋混凝土建筑从土壤中生长出来,威力巨大的汽灯照亮成片低矮的厂房,兴奋得令人不安。

上小学前,他的家安在一座巨大的工厂里。这工厂被丢在荒僻的山边,到最近的县城也要坐长途汽车颠簸两个小时。工厂像一座独立王国,用围墙和铁索与四野相隔,而内部五脏俱全,学校、医院、剧场、百货商店一应都有。当地的农民进不得城,工厂就是他们感受现代化的唯一场所。在年纪小小刚懂得分辨优越感时,嘉羽就学会了趾高气昂看待围墙外的人,自己则是真正的城里人。甚至在入睡前,想到家属区被高墙环抱,楼房坐落于家属区,家在楼层深处,厚重的棉被安放在家里的床上,而自己包裹其中,心头就会涌上一股暖暖的安全感。安心地睡到天亮,将对黑暗的恐惧甩到墙外。

清晨的太阳在楼群间若隐若现,灰色的大院里渐有一抹金黄,晨练的老人三三两两散布其间,有一种辽阔的寂静。人们等待电流干扰声的忽然响起,四短一长的读秒声后,气宇轩昂的男中音宣布睡觉时间结束,北京时间到来,大喇叭准时播放新闻和报纸摘要,新的一天悄然开始。

母亲做好早饭就去上班,嘉羽翻身趴在窗台上,一边咬着茶叶蛋,一边迎接一天中最美妙时刻的到来。上万职工在朝阳下人头攒动,洪水般涌出家属区,漫过马路,又洪水般流进生产区,机器开动,马路对面在一瞬间震颤起来,而背景音乐依旧是广播里雄壮的主旋律。他每每被这样的场景震撼,捏着剩下的半个鸡蛋心潮澎湃,仅仅是万余人,就让一座城死去,另一座城苏醒。

多年之后,那间工厂倒闭,厂房地皮统统盘出去,王国分崩离析。母亲在那之前就去世了,父亲再娶,嘉羽进城上学,再没有回去过。

……

P1-4

序言

为了忘却的纪念

罗迪

灰白色的天空好像巨大的容器,每次抬头看的时候,好像天地就那么大。

热腾腾的锅,咕噜咕噜煮着热辣的汤汁,鲜红的辣椒凑满一锅油汤,用筷子拨拨,里面有肉丸,脆皮肠,豆皮,粉条,白菜和土豆,还有硬硬的牛肉片,雾气中他一边笑一边吃着东西,当时喝酒了吗,不记得了。

那样一个人,他不紧不慢地说话,对待陌生人非常礼貌。他的头脑聪明,思维像咬合紧密地齿轮机械一丝不苟。他的笑浅浅的,带着干净,警醒的表情;他和愚蠢没有关系。他高而瘦,手臂上肌肉紧实,肤色健康。

四年前,他二十一岁。

吃完火锅的那个晚上,在出租车上他说了很多,他的过去,他的母亲,他的学校。他的语速适中,声音不高不低,叙述条理清晰。他的过去有很多可说的,整个聆听的过程不会乏味。在他身边感觉没有任何紧张或陌生的感觉,肩膀没有靠在一起,但可以感觉到彼此身体的热气。九月的夜晚,依然潮湿炎热。

夜色中他的侧脸线条分明,被一个才认识了三个小时的异性这样看着不是一件舒服的事,但他并不在意。他转过头,又是一个微笑。很多人会喜欢这个笑容。

那晚从出租车上下来,他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洗了个澡,躺在陌生的床上。这一切没有人看见。他用最舒服的姿势将自己深深陷入床垫里,那是一张沙发床,但他感觉不错。关掉灯,窗外清冷的月光照射进来,那个时候他还没有失去自己的睡眠,他做了一晚的梦。但他不明白那是一种怎样的征兆。

那天晚上,他梦到了她。

屋子里空气很浑浊,厚厚的窗帘挡住任何一丝光线透射的可能。她打开灯,啪啪,昏暗中地毯上依稀有一些痕迹,没有打扫干净的痕迹。皱了下眉头,她不是太在意整洁,但她相信一切应该井然有序。她伏下身子,仔细整理起地毯来。在这个过程中,太阳穴突然急速跳动,全身的血液一瞬间冲到大脑里,耳边响起非常纤细的尖啸声,这个声音会持续一段时间。她闭上双眼。

很多疯狂的想法在眼前一闪而过,很多时候她想过一种疯狂的生活。冰冷,暴力,混乱,带有攻击性;眼神锋利寒冷仿佛一把尖刀。把自己喜欢的人装进麻袋里,他们昏迷的样子好像陷入很深的睡眠,洗干净他们的身体,每一寸皮肤都要干净。他们的脸,鼻梁,嘴唇,紧闭的双眼,睫毛,还有耳朵。这一切美得让人绝望。要知道这一切不会一直属于我们,他们总会被抢走,一些人,一些事,还有时间。他们走的时候没有征兆,离开以后留下遍地狼藉。

她害怕一片狼藉的感觉。

他的唱片整齐地叠放在柜子上,她知道他喜欢音乐,生活中不能没有音乐,否则怎么写作?另一边是书柜,他更喜欢阅读,喜欢一个字一个字慢慢吞食的感觉,阅读是一个人的娱乐,所以他永远不必担心缺少搭档。他很爱写作,文字跳动到屏幕上的瞬间迅速死去,有些东西无法记录,虽然你可以把它们排列的很美。

他想写一本小说,断断续续,在小说里他一直寻找一个人,遇到了几个人,拒绝了一个人,忘记了一个人。他总是没法下定决心,和自己的战争让他厌倦。这样吧,不,还是这样吧,不行,这样那样都不行,做不到,没办法,然后睡不着,他逃开那张床,趴在窗口一根一根地抽烟,火星在夜风中若隐若现。

我们每个人都会死,在我们死之前我们不会太多去想这个问题。死亡不是一个最好的结局,但它是一个最通用的结局。没人会对此有所异议,因为生命被带走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场司空见惯的毛毛雨。没人会对自己的结局产生怀疑,因为我们都会死掉,我们每一个人。

这一切符合逻辑,这种推断没有漏洞。她仔细想想,的确没有。她走到房间的尽头,空气好像越来越稠密一样,但是没有关系,一切干净整齐。她走过去,带着一种谨慎的态度,好像一只轻巧的小鹿慢慢踩进昏暗的森林深处一样。

就在那一个点,他埋下头,他看见她的脸,她洁白的皮肤被擦拭地非常干净,每一丝脉络都清晰可以见。她的头颅就这样在他的手心里,像一朵花一样安静。

四年时间恍然大梦一场。四年前的那个夜晚,已经像坏掉的怀表一样,被永远埋在时空废墟的尽头。

今天,他二十五岁。他写了这本小说,为了记得,也为了忘记。有些东西文字无法记录,但依然会带来某些启示。写作和阅读不能拯救任何人,但还是能给继续的旅程带来一点勇气。

而她,在阳光的那一端,或多或少,得到了答案。

2004年9月,我认识了他。他学核物理,大学三年级。高而清瘦,聪明,整洁,自律。他借宿我家一晚,从此成为挚友。

2009年6月,我在轻度忧郁症中为他写序。我们彼此相亲相爱。

后记

那一年,我在美国南方绵长无休的冬雨中踏上回家的旅程,恍然想到很快便是圣诞节。看着舷窗下渐行渐远的田纳西河水,我忽然决定写一部小说,那个时候,我从未想到有朝一日会有旁人读到它,那不过是我自说自话的一次精神上的逃亡罢了。

接下来的六个月中,我带着这个故事穿梭于各种场所,飞机、火车、床、咖啡馆、朋友家、实验室如此等等。最寻常的情景是早晨起来,打开笔记本,倒一杯咖啡,点一支烟,慢慢将前夜脑袋里混乱的想法梳理成章,然后试图把它们变成一行行文字。为此我丧失了睡眠,丧失了理智,然而在心灵的某处,我感到某种温热的激励,就像保罗·施拉德所说:“《出租汽车司机》是我在人生低谷时写的,那是一次自我疗伤。”

所以这本书是坦诚的,具有真实的情感和人格。纵然很多时候坦诚意味着遭受攻击,但一个人终究只能写出他经历过的东西。现实的体验未必是写作的出发点,却最终成为它的终点。这也意味着,写作能将书写者代入存在于想象中的情境,并且引导他走出来,譬如某种数值模拟的实验,不会造成损害,却得到精确的结果。任何记忆都是直觉,现在看来,对于从未接受过写作训练的人来说,这其实是个行而后知的过程。我对这些文字倾注的真诚,会在未来某个时刻回馈于我。

如果非要下一个定义,我希望那是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因为等待是天下最难的事。在这个故事中,他以麻木般的激情爱着生活,爱着朋友,爱着他的猫,也在世人如织的城市中等待她。在等待中,他开始第一次思索童年、爱情、死亡,以及曾经遇到的人和事。这样的思考使他意识到家庭和朋友的意义,他们代表了人与世界的关系,这种联系与生俱来,牢不可破,与他们和解,便意味着打破孤独的枷锁。

然而与此同时,他必须躲避可能遇到的大部分人。他们隐蔽在生活的大背景下,时刻窥视周遭。他们是蜂拥挤上公车的人,他们是地铁里面无表情看报纸的人,他们是他坐在小酒馆独饮时喧哗的邻桌。他们啃噬生活的边缘,使他感到痛苦。远离他们,才能远离浮躁和虚妄。在自我进化的过程中,他必须善良坚强,内心空明,与自己相安无事,这是需要阅历和经历才能建立起来的强大心理体系。

我的外婆和母亲便是这样的人,我目睹她们遭遇人生中的不幸,承受我不敢面对的分离的痛苦,却从来不曾放弃对美好的向往。她们只是毫无怨言地付出努力,并用尽让一棵树长大的时间耐心等待,虽然对于结果谁都没有把握。她们的灵魂闪烁着纯粹的人性的光芒,生活亦已向她们表明,这是最值得赞许的方式。上次离开西安的时候,外婆和母亲送我登上机场巴士,站在路边污浊的空气中冲我不住地挥手。那一刻我相信,我身上的一切美德——如果有的话——也全都来自于她们的言传身教。这部小说,我首先要送给她们。

我还要在此感谢我的朋友们,你们的爱没有在面对颓废绝望的时候选择离开。你们陪我大声唱歌,陪我彻夜不眠,陪我踢球,陪我买醉,然后第二天酒醒之后打起精神面对自己同样没有头绪的生活。但愿在我分享的故事里,也有你们喜欢的章节。

感谢参与这本书出版的所有人。

从此再也不会有永生永世。

周小尔

2009年5月24曰 纽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那不勒斯的九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小尔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001530
开本 32开
页数 2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5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10
14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