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庸智慧/姚淦铭国学智慧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原文为基础,加以引申、解读,结合当代现实生活,启示人生。既荟萃了古今一些研究者的所得,也写下了自己的心得。

关于《中庸》的智慧解读,本书分别从其“精蕴与价值”、“中庸的深广内涵”、“中庸的现代智慧”、“性命说智慧”、“诚的多维视域”、“学问思辨行”、“天人之际智慧”、“修养与教化智慧”、“管理智慧”、“思辨智慧结晶”、“历史之谜”等方面一一剖析而展开解读。

内容推荐

《中庸》与《大学》一样,原先是《礼记》一书里的一篇,《礼记》共有四十九篇,《中庸》是其书的第三十一篇,而《大学》是其书的第四十二篇。在宋代以前,虽然有人关注《中庸》与《大学》,但是一直要到宋代,由于时代的需要、各方合力的作用才将它们推向高处,臻于巅峰。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即是宋代的文化需要让千年的儒家学说重新振兴,催开出生命的新花来;然后能够与其他的学说相抗衡,特别是面对来自佛、道的冲击与挑战。宋代儒学迫切需要文理之学,因此一旦发现了《大学》、《中庸》,特别是蕴藏在《中庸》里面的哲学理论,便尊视为“圣学”的宝藏。于是宋儒拳拳服膺之,汲汲开掘之,滔滔阐扬之,一代新儒学终至勃然兴起。再就儒学本身而言,宋儒治经与唐代迥然有别,不是斤斤于训诂考证,而是察于义理阐述,以心性命理为主,且又糅合了佛、道之说。宋以后明代传承延续了此种“理学”,或称之“道学”,此便是宋明理学。

本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对《中庸》的智慧的解读;二是在此基础上再将《中庸》原著全文翻译与品读,考虑到朱熹的《大学章句》的经典性与影响深远,又采用了《中庸章句》的本子。

目录

前言

篇一:《中庸》的精蕴与价值

 《中庸》:中国式智慧宝典

 《中庸》:精神的向度

 《中庸》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

 《中庸》与中国文化精髓

 《中庸》几个核心理念

 《中庸》“三言”之说

 钱基博介绍《中庸》读法

篇二:中庸的深广内涵

 解读中庸意蕴

 孔子的中庸之道

 孔子中庸智慧面面观

 辨析:中庸·链接·理念

 中庸:现代解读的散点观照

 “执两用中”之道的智慧

篇三:中庸的现代智慧

 中庸:从政·治国·智慧

 中庸智慧:现代·思维·理论·方法

 解读:现实生活的中庸案例

 中庸智慧:当代·饮食·养生

 梁启超说中庸智慧

 毛泽东:论中庸的一封信

 鲁迅:论中庸与国民性

 林语堂:中庸哲学·生活智慧

篇四:《中庸》性命说智慧

 《中庸》开篇的警策之言

 智慧:无入不自得·居易以俟命

 《论语》说“性”与“命

 性命说:中国历史之一瞥

 扫描汉语词场:性·命·性命

 趣说:命运-算命·相术-预测

 梁启超的《国家运命论》

篇五:《中庸》诚的多维视域

 《中庸》“诚”的三维度

 诚:人生成功的大智慧

 “至诚”的哲学思考

 诚:讲真话的季羡林

 神秘之域:《中庸》鬼神说

 至诚:神话·鬼话·鬼城

 《中庸》:神学家的神学维度之思

篇六:《中庸》学问思辨行

 理想人格:逻辑·进程·历练

 典范:极高明·道中庸

 知与行:中庸·体用·合体

 五诀:最重要的学习智慧

 励志:弗能弗措·人一己百

 《中庸》:愚昧的“聪明”人

 学问思辨行:诸葛亮的卓越智慧

 钱学森:“学问思辨行”的境界

篇七:《中庸》天人之际智慧

 《中庸》说天道之“诚”

 “天人合一”的智慧思辨

 《中庸》:“天人合一”之路径

 前知:神秘的至诚如神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

 宋明理学的“天人合一”说

 现代思考:《中庸》天人之际智慧

 说“天人合一”:钱穆最后的遗稿

篇八:《中庸》修养与教化智慧

 两修:《中庸》凸现的主题

 致曲:修身修道智慧

 学者论《中庸》修养法

 大师之慧:心与境的修炼

 反思修身:一份“年终报表

 致曲修道:香港大学荣誉院士

 慎独:任继愈修身风范

篇九:《中庸》管理智慧

 “为政在人”的管理之道

 管理智慧:五·三·九

 管理:思想·实践·中庸之道

 中和:卓有成效的方法论

 碎金屑玉:七则管理智慧

篇十:《中庸》思辨智慧结晶

 《中庸》的思辨智慧与艺术

 有对:《中庸》的智慧思辨

 《中庸》意象思维智慧

 《中庸》:《诗经》的创新诠释

 思辨结晶:《中庸》与成语

篇十一:《中庸》历史之谜

 《中庸》与子思之谜

 文献里的子思故事

 子思撰《中庸》传说

 《中庸》:作者·本子·质疑

 话说《子思子》之谜

 郭店竹简·子思·《中庸》

 《中庸》:新儒学·韩愈·李翱

 宋代:《中庸》的趣闻

 宋儒重视《中庸》之谜

 《中庸》:道家·禅家·历史之谜

篇十二:《中庸章句》译读

 朱熹《中庸章句序》

 《中庸章句》译文与品读

后记

试读章节

二、庞朴说中庸

哲学家庞朴的《“中庸”平议》(《中国社会科学》创刊号,1980年)全面而系统地研究了“中庸”问题。他着重谈了几个问题:

1.要全面地审视“中庸”。

庞朴认为,中庸不仅是儒家学派的一种伦理学说、一种形而上学的发展观,更是“他们对待整个世界的一种看法,是他们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或方法论。这样的中庸之道,固然有其整体上的形而上学痼疾,但它于探寻对立面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结方面,却留下了大量的尚未得到足够注意的资料,在闪烁着辩证思想的光芒。它们以其特有的形式与智慧,诱导人们去深入研究对立同一的原理,去细致发掘祖国文化宝藏”。

2.释“中”、“中庸”。

(1)“中庸”的由来。 “中庸”始见于《论语》,但是“中”作为一种道德范畴和哲学思想,由来已久。《尚书》多次出现“中”、“中德”、“中刑”等。 “尚中”哲理在《易经》、《诗经》、《左传》里也都有记载。庞朴认为,“孔子的中庸,正是这一切中和观念的逻辑发展。其最重大的发展之处,是提出了一个‘庸’字,从而使中和观念哲理化了”。

(2)“中庸”的“庸”的三方面含义。一是“用”的意思,“中庸”就是“用中”。二是“常”的意思,含有郑玄所释的“用中为常道”、二程所说的“不易之谓庸”的意蕴。庞朴说:“常是对变而言的不变,不变的也就是绝对的。儒家将用中的要求表述为中庸,想来是要以此来表明,他们提倡的用中,不是他们主观设定的,而是本之于常的;因而是否用中,也就不容径情任性,而应作为常道来遵守。这就是中庸的更深一层的含义。”三是“平常”、“普通”的意思,如朱熹所解读的。

3.中庸的“一分为三”之说。

庞朴此中又有许多很精湛的论说,值得注意。

(1)“同”也叫做“一”或“壹”,就是不承认对立,不能容忍“二”或“贰”。中庸思想以承认对立或“二”为起点,但不停留在“贰”上,而要求过渡到对立的统一上去。这种统一,又叫做“参”,它也是儒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2)“参”就是“三”。仿“太和”的说法,“参”也可以说成是“太三”,伟大的三。 “三”之为数,在中外古代哲学里,都被认为是第一个圆满者。 “一”是数的开始,是单子、单元;“二”是殊异,是对立;而“三”是对立的统一,数的完成,是包含有对立于自身的总体,这就叫做“参”。

(3)从动态说,“参”指的是对立双方的结合、交融和统一。 《逸周书‘常训》说:“疑意以两,平两以参。”就是说的这一点。一个见解或一种办法,是否正确,是否可行,需要以与它正相对立的观点来怀疑,这叫“疑意以两”。有了这样正反两方面的推敲比较,然后便可生出更完满的意见和办法,把对立的见解统一起来,这叫“平两以参”。这个“参”,也就是“用中”。《逸周书·武顺解》说:“人有中日参,无中日两。” “两”与“参”之差别,就在于有无“用中”。

(4)由“参”构成的许多词汇,都含有这种哲理的成分。参考、参验、参议、参观、参稽、参互、参伍等等,都是说的考察对立的情况,以得出适当的意见或办法。例如,《荀子·解蔽》里说无蔽的办法,有日:“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万物”众多,所以要“疏观”;“治乱”两端,所以须“参稽”,即“平两以参”之谓。

(5)《易传》上有所谓“参伍以变,错综其数”的话,历来说《易》者都神乎其辞。“参伍”这两个字,可能有许多含义,而其基本含义,大概以《韩非子》讲得最准确:“参之以比物,伍之以合虚。”(《扬权》)“参伍之道:行参以谋多,揆伍以责失。”(《八经》)物和虚,就是有和无、实和虚;多和失,就是过与不及;参之伍之,就是从这些对立中寻找正确。所以说“参”也就是“用中”。

(6)不知道这个奥妙的人,常常把“参”理解为无关的第三者,从而将它所包含的辩证思想粗暴阉割。例如,屈原《天问》里有一问是这样问的:“阴阳三合,何本何化?”这个“三”,分明是“参”。因为此前的一问提出了“气”,此后的一问出现了“天”;这一问,显系指的气分阴阳、阴阳参合从而化生天和万物,即《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意。可是王逸注《天问》的时候,就把这个意思给歪曲了。他说“阴阳三合”是“天地人三合成德”。这个注同《天问》的原意几乎完全不相关,关键就在于他不懂得“参”字的含义。

《觳梁传·庄公三年》有“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一说,如果与《天问》所提的问题有关,也是一样错误的答案。后来董仲舒把《觳梁传》的说法稍加变化,说是“独阴不生,独阳不生,阴阳与天地参,然后生”(《春秋繁露·顺命》),解“三”字为动词“参”字,仍然回答不了问题。

到了柳宗元对《天问》,作《天对》,说:“合焉者三,一以统同。吁炎吹冷,交错而功。 (原注:《觳梁传》:‘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王逸以为天地人,非也。)”柳宗元在阴阳天之外,又加了个元气(“一”),让元气统率阴阳天。也还是没有对得上《天问》的难题。

庞朴指出,他们这些错误的原因,看来是共同的,即都把“三”仅仅当成一个普通的数目,而不曾看出它是一个哲学范畴,它结晶着中庸思想这一本质特征。

现代学者的这些见解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与讨论。

P45-47

序言

儒家经典的《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宋代朱熹编注《四书章句集注》,于是“四书”之名也由此而定。

《中庸》与《大学》一样,原先是《礼记》一书里的一篇,《礼记》共有四十九篇,《中庸》是其书的第三十一篇。,而《大学》是其书的第四十二篇。在宋代以前,虽然有人关注《中庸》与《大学》,但是一直要到宋代,由于时代的需要、各方合力的作用才将它们推向高处,臻于巅峰。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即是宋代的文化需要让千年的儒家学说重新振兴,催开出生命的新花来;然后能够与其他的学说相抗衡,特别是面对来自佛、道的冲击与挑战。宋代儒学迫切需要义理之学,因此一旦发现了《大学》、《中庸》,特别是蕴藏在《中庸》里面的哲学理论,便尊视为“圣学”的宝藏。于是宋儒拳拳服膺之,汲汲开掘之,滔滔阐扬之,一代新儒学终至勃然兴起。再就儒学本身而言,宋儒治经与唐代迥然有别,不是斤斤于训诂考证,而是察察于义理阐述,以心性命理为主,且又糅合了佛、道之说。宋以后明代传承延续了此种“理学”,或称之“道学”,此便是宋明理学。

确实,《中庸》给人的表象是薄薄的,没有多少字数,但是一旦走进《中庸》,恰似一座深邃思想与智慧的殿堂。在《中庸》里面,存心养性之理、穷神知化之方、聪明睿智之法、天人合一之机、治乱存亡之候,具载于是书。

当然《中庸》一书除了谈义理、哲学,也给予人们丰富的处世、处事、修身、管理、学业、家庭以及日常生活的诸多智慧。《中庸》教诲你择善固执,抵达成功之域。一个人如能“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己百,人十己千,那么即使是一个资质并不高的人,甚至是一个愚笨的人、一个懦弱者,也必定让你得到“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的提升。

在《中庸》这里,既能曲径通幽,通达心曲之幽深;又能鸢飞戾天,遨游广阔之六合;亦能鱼跃于渊,有如鱼得水的洒脱境地。一言蔽之,指点你“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智慧。

在国学里,《中庸》是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虽篇幅不多,但是它本身的富藏,以及附着在这本经典上的解读、研究与影响,那是千年的层累层积,层储层淀,真个是说不完、道不尽的文化承载了。 《中庸》成为一本特别厚重的文化经典,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与智慧的深湛内涵。

本书《中庸智慧》也如先前的《大学智慧》一样,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对《中庸》的智慧的解读;二是在此基础上再将《中庸》原著全文翻译与品读,考虑到朱熹的《大学章句》的经典性与影响深远,又采用了《中庸章句》的本子。

关于《中庸》的智慧解读,我们又分别从其“精蕴与价值”、“中庸的深广内涵”、“中庸的现代智慧”、“性命说智慧”、“诚的多维视域”、“学问思辨行”、“天人之际智慧”、“修养与教化智慧”、“管理智慧”、“思辨智慧结晶”、“历史之谜”等方面一一剖析而展开解读。

国学大师梁启超指出:“两汉之间,儒者通经,皆以致世,以《禹贡》行水,以《洪范》察变,以《春秋》折狱,以《诗》三百五篇当谏书。盖六经之文,无一字不可见用。”(《西学书目表后序》)此种传统便是追求学以致用,其精神值得发扬,至于“怎样用”、“用什么”则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了。我想,对中国传统经典智慧的解读也应该有一种能用而至于大用、妙用的目标。

这里又记起朱熹的话:“智愚之过不及,宜若道之所以不明也;贤不肖之过不及,宜若道之所以不行也。”道不明,是因为智者测度深微、揣摩事变得太“过”了;而愚者又昏聩暗昧、蹇浅无知得“不及”。这种“过”犹“不及”;都不能彰明“中庸之道”。再说贤者刻意尚行,惊世骇俗,此种行为太“过”了。不。肖者,卑污苟贱,不能去行当行的,此种行为则是“不及”,那么同样不能实行“中庸之道”。因此“中庸之道”看似简单,其实知晓其理与践行其道都不是易事。朱熹又说:“故日‘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知味之正,则必嗜之而不厌矣;知道之中,则必守之而不失矣。”(《四书或问》)此话的味道,真可以去寻味、辨味、体味、知味、回味的!

作者

2010年6月

后记

我的《孝经智慧》、《大学智慧》出版后,很快就销售完了,这或许从某一角度透视到人们在渐渐富裕起来的时候,转而于传统文化、千年国学有了某种热忱与需求。如若细究其深层原因,此或有一种因缘,即是要让自身的精神同样富裕起来,让自我的智慧同步富足起来,让自己的心灵同时美富起来!

最近我又收到了韩文版的《老子讲义》,这原是我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的讲稿《老子与百姓生活》,在韩国翻译出版了,且颇受欢迎。面对此书,我又体悟到智慧无国界之分,无民族之分,无古今之分。中国智慧,如老子、孔子等智慧,早就踏出国门,融汇在世界的智库中去了;同样许多域外的智慧也早就涌流进国门,融化在中国人的血脉中了。智慧,尤其是经典的智慧,永远是各时代、各民族的最美好的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些也使我“反求诸身”,更加策励自己继续求索前行,为国学的研究、传播、普及作出微薄的贡献。

虽然我在《礼记译注》里曾翻译过《中庸》,但是再次深入研究并撰写此书时,还是感到并非易事,而且比写前一本《大学智慧》花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现在我献给读者的这一本小书,既荟萃了古今一些研究者的所得,也写下了自己的心得。然而更企望的是,此书能对读者有所启迪,使心有所获、智有所明、学有所用,从而能向中国经典智慧的深处潜行,汲取更多的智慧。

最后,我要感谢山东人民出版社的领导与编辑为本书的出版再次付出了辛勤的劳作。我在写作时又参考了一些研究者的成果,大都已一一标明,此一并致谢!当然还要特别感谢读者们的热忱与鼓励!

姚淦铭

2010年6月16日端午节

江南千年银瑞樱斋

书评(媒体评论)

  《大学》好比建筑房屋之蓝图及其施工程序,《中庸》好比房屋基础工程之奠定与说明,《论语》与《孟子》则好比建筑此房屋之优良材料,材料特优但分散堆积一地,未经整理、归类及使用,而还待有曾参、孔假这样的优秀工程师,努力策划以达成-美丽之房屋也。

以上以建屋比撰书,现再以建屋喻树人。则此种优良材料,可用以建筑-伟大而华贵之宫殿——圣人,也可以达成一高大舒适之房屋——君子,也可用以达成寻常之住宅——善人,如何抉择,则在乎人之自取耳。

——梁海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庸智慧/姚淦铭国学智慧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姚淦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9054881
开本 16开
页数 3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0-09-01
首版时间 2010-09-01
印刷时间 201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1-49
丛书名
印张 22.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40
17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