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纳博科夫英语时期作品作为作家研究的起点,探访其责问人生、追逐人生主题线的艺术世界。当然,虑及作家创作自身的嬗变以及研究规模等因素,论者将本书研究的范围限于1940-1962年的美国时期的几部重要作品,并将1969年以后的创作划为作家的晚年创作阶段,另作研究。
图书 | 纳博科夫小说--追逐人生的主题/20世纪外国作家研究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以纳博科夫英语时期作品作为作家研究的起点,探访其责问人生、追逐人生主题线的艺术世界。当然,虑及作家创作自身的嬗变以及研究规模等因素,论者将本书研究的范围限于1940-1962年的美国时期的几部重要作品,并将1969年以后的创作划为作家的晚年创作阶段,另作研究。 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俄语语境下的纳博科夫研究:游子归来/4 第二节 纳博科夫研究在西方/11 第三节 纳博科夫在中国/28 第四节 本研究的方法与主要内容/35 第一章 洞见/偏见:纳博科夫的文艺美学观/40 第一节 文学的本质:主观、想象与游戏/42 第二节 “拥抱细节……那神圣的细节!”/51 第三节 作家:“三位一体”/54 第四节 读者:艺术味与科学性并重/57 第五节 纳博科夫:直率、细致、有原则的批评家/61 第二章 拷问真实:塞·奈特的“真实”生活/76 第一节 真实的奈特:V与古德曼的交锋/78 第二节 生活与艺术:纳博科夫VS车尔尼雪夫斯基/92 第三节 迷失在写作快感中的V/98 第三章 理智化生存的陷阱——论《普宁》/108 第一节 普宁:“全新的人物形象”/109 第二节 普宁:多元的人生主题/113 第三节 谁是“普宁”?/123 第四节 《普宁》的结构/129 第五节 《普宁》的叙述者问题/142 第四章 “《洛丽塔》现象”:小说成长与伦理/161 第一节 “洛丽塔”的诞生/162 第二节 媚俗与《洛丽塔》/183 第三节 亨伯特的骗局/205 第五章 寻求对位主题的人生——论《微暗的火》/227 第一节 人物与话语:自反性迷宫/229 第二节 追寻人生的主题/241 第三节 对位主题:讽刺性的对位/249 第四节 孤独与妄想/260 结语/273 主要参考文献/281 后记/290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纳博科夫小说--追逐人生的主题/20世纪外国作家研究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青松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730211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9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95 |
出版时间 | 2010-08-01 |
首版时间 | 2010-08-01 |
印刷时间 | 2010-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712.074 |
丛书名 | |
印张 | 1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30 |
宽 | 156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