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短长
内容
编辑推荐

  他们原本只是萍水相逢,应该在结束那段短暂而难堪的回忆后就成为陌路,直到许多年后彻底忘记对方的容貌和名字,把他们的相遇作为少年时代一段荒唐的小插曲,埋入尘封记忆,再也不会想起。

  可一次出乎意料的曲折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又或者,这才是他们真正的命途。一起走在同一条路上,即使并非有意,也总会一次次相遇,交错,再相遇……直到以相同的步调,一起往前走去。

内容推荐

杨崇云在高二时和同班同学元青祐成为情侣,原本只想打发无聊时间的他,在相处一个月后便决定与女生分手,然而分手那天发生的车祸却就此改变两个人的命运——元青祐推开了杨崇云,女孩因此左眼失明,右腿落下残疾。杨崇云无法置元青祐于不顾,就在两人的关系再次好转时,杨崇云的母亲却出面阻止,原来杨母偶然之间发现元元青祐的母亲竟然是……

两个人的关系牵扯出两个母亲的往事和各自家庭的悲剧,时代的伤痕烙印于每一个人身上。而杨崇云与元青祐在此后十年经历大学、恋爱、工作……几度陌路却又一次次重逢,逐渐成为彼此的支撑——成长如同一对透明的翼,将原本短暂的相遇载过岁月,延伸为无尽漫长。

目录

结束后开始

十七岁地图

时间的复仇

免子的倔强

再会于后来

卑微的刺猬

一种未来

灰飞

未来里归途

不存在的父亲

倒流

偕行人

后记

庸人说梦

试读章节

杨崇云没想忘记她,只是下意识地不去想她。他已经踏进了新的一片天地里,而她只是过去的一小段路。自然而然地,她的身影便消了形退了色。可是杨崇云没想到,在这片新世界里,自己会这样再见到元青祐。

杨崇云第一次见到元青祐,是在1996年九月开学时。高二文理分班他被调到4班,同学中有半数的熟面孔,而元青祐属于之前一年里就算见过也不记得的陌生人。她不是一见就能让人眼亮的人,所以即使已经成为同班,也依旧属于陌生的同班。

杨崇云一向不属于努力用功的好学生,成绩不好不坏。不过,多亏他篮球打得不错,在班上还算有些风头,也因此结识了不少其他班的男生。但上了高二以后,这些家伙就像是受了什么刺激,一个个都忙着交起了女朋友。顺便,还撺掇着杨崇云也去找一个。

杨崇云原本没什么兴趣,倒不是因为特立独行什么的,只是觉得还没遇上喜欢的人。就为这个原因,兄弟们笑话了他好几天,说他“老土”“装纯”。“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谁还跟琼瑶剧似的梅花三弄啊!先找了再说,处不来就分了重新找嘛!反正女人有的是,还怕没了?”篮球队队长拍着他的肩说。

一开始杨崇云还无所谓,可是时间一长就有点儿受不住了。一方面兄弟们聚在一起时就必然会笑话他是“和尚”;另一方面,那些家伙都忙着约会,放学后打球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他一个人实在很无聊。

于是,到了高二下学期,杨崇云想通了,他也应该找个女朋友。

可真要找起来,却又觉得无从入手。杨崇云的朋友几乎都是男生,少数的几个女性朋友也是大大咧咧没个女孩样。和班上的女生大多都只是见面打个招呼的交情,根本谈不上了解谁、喜欢谁。兄弟们又说了:“你看谁长得顺眼就追嘛,追到手再来你的什么“慢慢了解’。”

杨崇云按着他们的说法来看班上的女生,起初也没看上元青祐,直到那天轮换座位,杨崇云恰好换到元青祐的斜后方。上课到了一半,早上的太阳斜射进教室,刺得杨崇云眼睛疼,他伸长手,想叫坐在斜前面靠窗的那个女生把窗帘拉上,勉强睁开眼睛正要开口,却突然没了话。

那个女生是披肩的直发,右边半面别在耳后,也许是阳光泼了她一身的缘故吧,她整个人就像快要化进光线里,露出的右边侧脸都由泛着暖黄的光线勾勒——眼睛,睫毛,鼻梁,嘴唇——通通都浸在这光雨里,抹上一层明亮耀眼的光芒。

杨崇云原本半眯着的眼睛慢慢睁大,他头一次觉得这个女孩的侧脸真好看——杨崇云想了一下,记起她的名字叫元青祐。即使已经做了半年多的同班,他也从来没和她讲过一句话。可是杨崇云突然觉得她挺好的,也许自己应该去追她。他也不明白这种心情算不算得上一见钟情,如果算,那实在比想象中的“一见钟情”轻得多;可要是不算,自己又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杨崇云把这件事告诉了几个关系好的朋友,大家都是一副需要想一想才能把“元青祐”这个名字和人对上号的样子。虽然有些搞不懂杨崇云怎么就看上她了,大家的结论倒都是“还行,那姑娘看着挺文静,挺好的”。

杨崇云开始有些笨拙地接近元青祐,无非是有意无意地搭上话什么的。等稍微熟悉一点儿,他就向她表白了——也许在别人看来是很鲁莽的举动,但杨崇云有自己的打算。

跟元青祐渐渐熟悉起来的这一段时间,杨崇云弄明白了一件事:自己并不喜欢元青祐。因为元青祐的性格就和她给人的第一印象一样,是个文静内向的女孩。而杨崇云心目中的女孩形象虽然还朦朦胧胧看不真切,但他确定绝不是像元青祐这样子。

可杨崇云还是表白了。一来他没有遇到别的人,更重要的是,他压根儿就没想过元青祐会答应——只当给自己一个交代,给那帮兄弟们一个交代。杨崇云甚至想,被拒绝后就可以当做为了避免尴尬而相互装不认识,断了这刚刚建立起来的联系,反而更轻松。

饶是如此,那场告白也很是蹩脚。他在元青祐回家的路上拦下她,结结巴巴地说了表白的话,哪怕认定了会被拒绝,心里却还是有些莫名的震动——毕竟,这是他第一次向人表白。

元青祐似是很吃惊,抬头看了看他的脸,很快低下头去。这些举动,也都在杨崇云的预料之中——之后,大概她会找些诸如“我们认识才没多久,还不太了解”的说法把他打发掉——他整个人放松下来,耐心地等着。

大概过了十多秒,元青祐终于抬起脸来,直视着他的眼睛,低声说:“我……答应你。”

杨崇云一时蒙了,傻子一般半张着嘴,半天说不出话来。事后回想起来,杨崇云觉得那场面真是诡异。按照电视里演的套路,接下来的发展要么是双方都扭捏半天才肯牵手的纯情剧,要么就是热烈拥抱kiss的爱情剧——可事实上杨崇云记得当时自己愣了半天,才像是不甘不愿地吐出一个“哦……”作为回应。而元青祐也丝毫没有常规里那种女孩子羞涩得脸红的迹象。她平静地看着杨崇云,就像刚才他们不过是在谈论晚上的家庭作业一般——杨崇云在这沉默的氛围里,甚至渐渐怀疑她是在同他开玩笑。

过了一会儿,元青祐开口说了句“那我先回家了,明天见”。说完,就转身独自走了。杨崇云留在原地目送她细瘦的背影走远,直到看不见了,才像突然被拍散的泥巴一样泄气地蹲在地上——他现在心里憋了一口气,说不出地郁闷,只剩两个粗体黑字横在脑子里:活该。

等天快黑了,杨崇云才有气无力地提着步子往家挪,边走边琢磨着刚才元青祐的每句话每个表情,越想越觉得自己被耍了——怎么会有女孩在刚被表白后就扭头走人的?他心里渐渐宽下来,但还是暗暗警醒自己,这次算自己走运,以后可真不能再犯浑了。P8-11

后记

作为一个读者,我总是在一本小说看到中途时就会忍不住翻到最后看后记——先胆战心惊地快速扫一遍,确定没有剧透之后才放下心来慢慢看。我喜欢看作者聊起写作时的那些苦乐、他或她对人物的理解等,有时候会有一种“自己好像和这个作者成为朋友了”的感觉,哪怕只是很短暂的时间。那时候的我当然不会想过,自己也会有写下后记的这一天。

这是我第一次写长篇,如果说《短长》整个故事最初的灵感来源于咸鸭蛋的吃法你们会不会“心有点儿累”?但……这是事实——小说里甚至能称之为“线索”的那种鸭蛋的吃法,其实是我自己的习惯。每次在家吃咸鸭蛋的时候,妈妈都会把蛋黄挑出来给我,她自己吃蛋白。就是这个小细节让我想到,如果这样的场景发生在男孩女孩身上,如果男孩是下意识就这么做了,如果男孩以前并没有这样的习惯……那么他们之间,曾经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呢?因为我相信,真正的爱并不是用多大分贝的“我爱你”,或者多么浪漫的桥段能表现得了的,真正的爱就在最微不足道的细节中,就在一个人为了所爱的人不知不觉改变了自己很多习惯的过程中。

对,爱。在构思阶段,甚至到了开始动笔的时候,其实我都一直不能定义杨崇云和元青祐的关系。我想写的,是两个人之间不是爱情不是友情不是亲情又始终在一起的微妙关系。最后我自创了一个词,把这样的关系叫做“偕行人”。可他们为什么可以在一次次陌路又重逢中渐渐成为彼此的支撑,当时的我却说不清楚。直到后来在某次日本文学课上,老师说的一些话让我茅塞顿开。“所谓爱情只是爱之中最细枝末节的部分,但是我们很多人却把它当成了爱的全部。”我突然明白过来,连接在杨崇云和元青祐之间的那条路,是爱;令他们成为偕行人的,是爱——是比简单的爱情要深得多、也隐蔽得多的爱。

在长篇小说的创作中,令人物鲜活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放大一个人物身上的某个特质,让人物被高度概括,从而容易为读者所辨认和喜爱——这是一般论,我虽然明白,却走了相反的路。我总是无法写出具有“萌点”的人物,我笔下的人总是无法爱憎分明,我总是会看到他们心中那些模糊的、暧昧的、不想面对承认的灰色地带,我总是在写那些平庸的人。

平庸,和平凡,两个词明明意思相近,但提起“平庸”,总是偏贬义的。像是在走钢丝的途中,平衡杠总是往不好的那一面倾斜,一路摇摇晃晃,并不那么漂亮平稳地勉强才走完全程。倾向的那一方,充满了琐碎的怨气、羞于承认的懦弱、不值一提的怒火和克制不住的恶意,但又因为太过庸常,还不如彻底的黑暗来得有噱头,至少能反出刺眼的光来——只是深深浅浅的灰色,登不上台面的,如鲠在喉的,直到渐渐融进每一天,融进心里再也剥离不开的,平庸。

我承认,我是这样平庸的人。所以我写的,也是人们的平庸。

我一向没有写大纲的习惯,但为了写作方便在构思时理出了一个时间表,从故事里年龄最大的,也就是杨崇云的父亲的出生年份开始,按照时间顺序把之后所有主要人物的生老病死、所经历的事件都列出来了。但后来我发现,正是这些时间在影响着人物的命运,正是为他们安排的年代塑造了他们的性格。

在写到快结尾时,也就是元青祐父母的往事时,我突然像开窍了一样切身体会到,作为“人”,是无法脱离开时代单独来看的。我们的身上必定会烙上所处时代的痕迹,而“我”——无数个“我”的经历反之也造就了那个时代。这样思考着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在小说中,尤其是他们父母亲的往事中,我都写下了发生的年份,如果有读者能够根据这些时间去更深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一定会对这些人物的性格、对他们的选择和随之而来的命运有更好的理解吧。当然,这样做的确比单纯看完一本小说要花精力得多,如果有那么一小部分人看完,还愿意再换一个视角重新审视这个故事的话,对我而言,已经是最好的褒奖了。  最后,请允许我进入老套的感谢环节——虽然缺乏新意,但是对一个第一次写后记的人来说,却是再新奇再重要不过的事了。

爸爸妈妈大伯,暑假期间你们像养大熊猫一样小心翼翼有求必应,就是为了能让我安心写作,关于故事里的时代背景很多也是问你们的。谢谢。

朋友们,尤其是给我提了很多建议的虚竹,和以亲身经历给我提供素材的轩仔,谢谢。

我的编辑小青,我很龟速又懒散,总是要人戳一下才肯动一下,而你一直兢兢业业地戳着我(……),谢谢。

特别想说的,小四,如果不是当时你的灵光一现催生出了TN这个比赛,我想我离自己的第一篇后记还会有好几年,或者也就放弃了再不会有机会了吧……谢谢。

最后,看到这里的你们,现在的我多少还有些不敢相信,居然会有不少人看我写的东西了,甚至是喜欢……真的真的,谢谢。我只能以不断写下去,作为我能拿出的,最重的谢意。

那么,我们下一个故事,再见。

李茜

2010年8月2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短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46770
开本 16开
页数 2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9
15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7: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