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载了进入赤道边的引人入胜之地后非常愉悦的狩猎之旅。在这里,人们可能还在享受着“刺激的冒险经历”并生活在小说般的环境中;在这里,“狮子的咆哮”和“步枪的猛然一击”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在这里,几个月的时间里,人们可能储存了足够的素材,以供余生的所有时间里快乐地回味。这些故事描述了在充满大猎物的地区四个半月的旅程。
图书 | 在非洲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记载了进入赤道边的引人入胜之地后非常愉悦的狩猎之旅。在这里,人们可能还在享受着“刺激的冒险经历”并生活在小说般的环境中;在这里,“狮子的咆哮”和“步枪的猛然一击”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在这里,几个月的时间里,人们可能储存了足够的素材,以供余生的所有时间里快乐地回味。这些故事描述了在充满大猎物的地区四个半月的旅程。 内容推荐 在保护野生动物年的这一年里,我们这些高级动物们,怎样和动物和谐共处呢? 本书重点记述主人公和有钱的人一同去打野鸭。他们在傍晚时分隐蔽在草丛中,举起枪来打。许许多多野鸭都被打死了,一片惨不忍睹的景象。但打猎者并不是为了吃,而是觉得很好玩罢了。他们的妻子竟然还鼓励着他们!太没有人性了! …… 一幅幅丑陋的画面,它给时时刻刻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目录 缘起 第一章 航程之中 整装出发 “阿道夫·沃尔曼号” 蒙巴萨岛 第二章 文明与野蛮 内罗毕 游猎旅行的细节 猎狮 塔纳河边犀牛的家 遇见罗斯福上校 猎象Ⅰ 猎象Ⅱ “森林人的小狗” 热带丛林中,谁是谁? 拜访原住民村庄 第三章 归程 坐马车追逐狮子 猎狮法 游猎队伍 最后的冒险 附录 试读章节 整装出发 大部分在非洲狩猎野生动物的人都在伦敦购置他们的全套装备。就在那儿一间很小的店铺里,一个人可以买到全世界猎手都知道的武器——专门为非洲狩猎需要而设计的武器,而且久经考验,非常实用。两天里,我们出没于这些著名的制枪店;两天里,我做着妙不可言的尝试,让我看起来对几乎一无所知的东西很在行。 最后,在出租车计时器不断的咔哒声伴随下,几个小时的选枪买枪后,我装了一支威风凛凛的火器,以至于我一想起它就会蠢蠢欲动。有这么一套玩意儿,某个东西或某个人很可能被伤到,就是必然的结果了。我希望它会是某个东西,而不是某个人。 我们本来打算购买三支0.450英寸口径的步枪——一支给阿齐利先生,一支给史蒂文森先生,一支给我;另外再购买三支0.375英寸口径的曼利夏(Mannlicher)枪和两支0.256英寸口径的曼利夏枪。但我们真正拿到的,是三支0.475英寸口径无烟火药型步枪,两支0.256英寸口径曼利夏枪。我们打消了购买0.450英寸口径步枪的念头,因为在乌干达,政府明令禁止使用这种步枪,尽管它在英属东非允许使用。于是,安全起见,我们购买了0.475英寸口径的步枪。该步枪属重型枪,能发射大到震动一颗恒星的子弹,它的后座力也大到把一个人的右侧肩膀送到医院去治疗个差不多一天。 几位富有经验的非洲猎狮者强烈建议我们带上一只“矛盾”,这是他们亲切称呼一支“致残制动器”的说法。它看起来就像我想象中的“象枪”的样子,重量令人难以置信。它发射的一种充满可怕无烟火药的实心球型子弹,会以大锤的力量击中猎物,能打晕四分之一英里距离内的任何动物。它用于攻击那些临死前反戈一击的猛兽——那时的猛兽会以几乎不可阻挡的力量猛冲,除非射中一两个小致命部位,普通子弹没法阻止它。在这种情况下,猎手也许不能够稳当地握住步枪来射中致命部位。这个时候,“矛盾”就派上用场了。猎手只需用普通的方式扣动扳机,然后,就只管往最好的结果想了。但我们还是决定不买“矛盾”,我们宁愿相信击中小的致命部位,也不相信用手能带着这种武器在热带地区进行长途跋涉。 据说,9毫米口径步枪足够用于几乎所有目的,但是,在非常贴近的距离,它还是让人不放心。0.256英寸口径曼利夏枪远距离射击非常棒,因为它们能发射一种小穿孔子弹,具有惊人的穿透力。 因此,我们推测,我们应该首先用0.256英寸口径曼利夏枪在远距离朝狮子射击;接着,在近一些的距离,用9毫米口径步枪;然后,在近距离用0.475英寸口径无烟火药型枪;最后,我们或许该衷心地希望有“矛盾”或一只热气球。 买到枪后,接着去买子弹。子弹都放在重量不超过60磅的锡盒子里,这个重量是希冀非洲脚夫搬运的重量限制。我们买了几千发子弹,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杀死几千只狮子。考虑到相当比例的射偏,我们算了—下,如果幸运的话,我们会猎获一两只狮子。 在步枪和子弹购置取得满意进展后,我们接着去看72个带“戳记”装食物的盒子,确保它们能及时准备好,赶上我们在南安普顿的轮船。 但是,完成这些初步的琐事,我们在伦敦的采购准备工作还没进展到一半。还有野营地毯、毛毯、软木床垫、枕头及枕套、睡袋、毛巾、提灯、防蚊靴、磨石、猎刀和剥皮刀、黄卡其布头盔、测量战利品的卷尺、巴氏抗蛇毒血清、皮下注射器、椅子、桌子、帆布床、绑腿、毛衣、雨衣、纯毛法兰绒、短袜、睡衣、防霍乱腰带、防水打猎服,以及其他很多看起来需要的小零碎东西。 衣服都放在不透气的锡制服装箱里,箱子足够小,一名脚夫能很轻易地搬运它们;也足够可靠,不让成百万希望在里面寻求住所的蚂蚁爬进来。 我们的大部分装备,特别是食品,都是通过信件订购的。我们发现,这些东西实际上都准备好了。剩下的必需品,枪、子弹、照相器材、医药用品、衣服、头盔等,在两天的惊人忙碌后,也配齐了。接下来,除了希望堆积如山的所有装备会安全地装上去蒙巴萨的轮船,没什么可做的了0 前往蒙巴萨的轮船,名为“阿道夫·沃尔曼号”,8月14日从汉堡出发,会在18日到南安普顿,30日到那不勒斯。为了不让这上百箱东西经陆路运到那不勒斯,必须在18日把它们弄到南安普顿。非常惊险,因为只有在那个上午通过客车托运,它们才能及时到达南安普顿。幸运的是,我们的愿望实现了,至少我们得到消息,它们已经上船了,正在去那不勒斯的途中,在那里,我们有望于30日与它们会合。 处理完这些重要的准备工作之后,我们就有时间去参观南肯辛顿(Kensington)的动物园和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了。在那里,我们仔细地研究了很多希望以后在更真实的环境中遇到的动物。我们找出它们的致命部位,从各个角度审视。然后,我们只要带着步枪南下去英属东非,看是否能击中那些致命部位就可以了。 阿齐利先生有一台精巧的摄像机,我们计划用它对着冲过来的动物拍一些精彩的照片。狮子、犀牛或其他动物,允许它们冲到相机前几英尺的距离以内,然后用我们值得信赖的步枪——“砰”的一声,它应该会停下来。这会非常刺激,这样说应该没什么问题,甚至可以说毫不夸张。 至少会这样。 最后,我和史蒂文森先生举行了_一个单边的仪式告别伦敦,在兰斯停留了—下去看飞行员,然后与阿齐利夫妇在巴黎会合。在攀登了几座欧洲的高峰之后,在宽裕的时间里,我们到达那不勒斯,赶上前往蒙巴萨的船。 “阿道夫·沃尔曼号" 在现在这个年代,猎狮不再充满任何艰辛或危险。地中海和大西洋一样平静,苏伊士运河没有任何暴风雨兴风作浪,红海也温和而炎热。几天之后,我们进入印度洋,慵懒地破浪前行,计算着我们还要多少个小时才到蒙巴萨。也许在这之后,作为猎狮者的生活,就没有这么安宁和平静了。 “阿道夫·沃尔曼号”是一艘排量6300吨的船,三年船龄,重重地装满了枪炮、弹药和坦噶铁路需要的钢轨,这样在暴风中,它很难摇晃。船上的一等舱有大约60名乘客,二等舱里也有很多乘客。这些乘客来自十几个国家,要去东部非洲、中部非洲和南部非洲等不同的地方。乘客中,有去上任的政府官员,有军官,有职业猎手,还有假借拍照名义去私自打猎的人。 船上还有很多女人和一些小孩。我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但在早上,小孩非常多。 这些印度洋上的轮船通常充满了多得有趣的人。一开始,你可能只推想着他们是些什么人,他们要去哪里。随着时日的推移,跟他们中很多人熟了,你会弄明白几乎每个人的身份及其所有事。这艘轮船上,有几位很有意思的人。他们中官位最高也最重要的是皮尔斯·吉洛瓦德爵士(sirPercy Girouard),他是刚任命的英属东非总督,正准备去内罗毕上任。皮尔斯爵士是那种非常富有魅力的人,只有42岁,但他的经历中充满了辉煌的成就。他在加拿大出生,1900年受封为爵士。他看起来像十年前的罗斯福上校(Colorlel Roosevelt),而且,除了有坚定、果敢的强力个性外,还彬彬有礼、亲切和蔼。不久前他曾被任命为尼日利亚的北方总督,在那之前,他在南非和苏丹任职。基奇纳勋爵(Lord Kitchener)说“没有他的努力,苏丹铁路永远都不会铺好”,评价的就是他。 两位随从官员陪伴着新总督,一位是苏格兰人,另一位是爱尔兰人,两位看起来都是整洁、健康的年轻英国军官。毫无疑问,在这艘船带着新官员到来时,蒙巴萨将会举办一个招待会,有乐队演奏,燃放烟花。 还有几位有着夸张头衔的官员,他们要去德属东非任职。这些绅士们大多数都带着妻子和孩子,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船上家庭生活充满生气的场景。一个男人推着婴儿车在甲板上四处走动,不禁让人以为这里是某个远离轮船甲板的宁静所在。 小蒂姆使这艘船充满了生趣。他是一个18个月大的小男孩,出生于英属中非尼亚萨兰(Nyassaland)的索姆巴(Sombra)。他刚与爸妈从英国回来。小蒂姆一头卷发,看起来有点像个小棕仙,只要他醒着,每时每刻都洋溢着活力,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心。如果有五分钟时间扔下他不管,他就很有可能设法发脾气。因此,再没人扔下他不管,甲板上经常回响起一个妈妈温柔的声音,求他不要“那样做”,或者“到这里来,蒂姆”。蒂姆最主要的消遣,是脱得只剩两件最贴身的衣服,坐在排水管下,让水管就那么开着。经常有一群乘客聚在他的周围,抱着强烈的兴趣看着他玩耍。他可能照了上百次相,让船上的每一个人都艳羡不已。天气如此酷热,几乎不穿衣服地坐在流淌的水中,这看起来似乎是打发时间的可能方式中最好的方式。 P6-11 序言 19世纪初,白人正式主宰非洲,与此同时,野生动物的厄运也随之而来。虽然原住民一直在从事狩猎,但他们只捕杀对其生存造成最大威胁的狮子,或为了显示胆量偶尔猎杀一头雄狮用其鬣来装饰自己。比如,在北非的摩洛哥,狮子就在原住民村子附近活动,入夜,狮子侵入村子,偷吃骡、马、牛、骆驼、羊等。据经济学家估算,一头狮子伤害的牲畜价值,约值6000法郎。原住民只好在牲畜棚周围挖陷阱捕杀狮子。 原住民猎杀狮子的方法有好几种,但工具主要为陷阱、标枪、弓箭等自制武器。这些与欧洲白人的先进连发武器相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白人的武器,给黑色大陆的野生动物尤其是狮子,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19世纪起,繁衍了大量的哺乳动物的南非萨凡纳地区广阔的草原,成为白人狩猎的“伊旬园”。这里到处可见手持《圣经》的传教士和狩猎爱好者,他们盯上了这片美丽的草原,要用狮头、象牙、豹皮、犀角等去装饰自己的书房和客厅。1831年,英国国王威廉四世政府通过《狩猎法案》,只要领取狩猎许可证,人人都有权开展狩猎活动。据说苏格兰一个叫亚里恩·乔治·戈登·卡明的人,1849年个人猎杀的动物重量达30吨!许多人视其为英雄,如潮水般向南非涌来。1860年,维多利亚女王之子阿尔弗雷德在南非进行了一次史上最残忍的狩猎,25000只不同种类的动物被几千名装备精良的狩猎者围困,致6000只动物被击毙,很多原住民被惊慌的动物践踏致死。 整个19世纪通过的限制狩猎的法律寥寥无几。某些物种遭到了灭绝的厄运。20世纪初,瓜分非洲的英国人、法国人、比利时人、葡萄牙人总算逐渐意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开始出台一些限制狩猎活动的法律,划分出一些面积巨大的禁猎区,并在其中建立了第一批国家公园,最早的是的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其中聚集了世界上多种野生动物。然而,手持着狩猎许可证的人们,怀揣着各种各样的目的,不断地涌向非洲进行狩猎…… 本书的作者约翰·T·麦克库森(John Tinney McCutcheon)是一位漫画家,1909年,他也兴致勃勃地加入到残忍的猎杀动物的行列中去。约翰·T·麦克库森乘坐的前往狩猎的“阿道夫·沃尔曼号”(Adolph Woermann)的轮船上,“乘客中,有去上任的政府官员,有军官,有职业猎手,还有假借拍照名义去私自打猎的人。”“船上有一位职业猎象者。他是一个有些安静、不苟言笑的人,对人友善,从外表来看,一点都不像喜好杀戮的人。他在非洲度过了20年的狩猎生涯,杀死过300只大象。上一次旅程中,他在刚果待了近四年,采集了差不多两吨半象牙。这么多的象牙,一磅价值近5美元,在上缴10%给刚果政府后,给他带来了2万多美元的收入。比利时没有对一个人可以射杀大象的数目进行限制,只要他们能得到回扣。然而,在英国的辖地里,那些持有狩猎执照的猎手只准许每年射死两头大象。现在,我们的猎象朋友正赶回去射杀更多的大象。”后来狩猎的时候,作者还遇见了离开白宫提名塔夫脱任总统,自己则去猎狮的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约翰·T·麦克库森生于印第安纳州,1889年毕业于普渡大学,移居芝加哥并为《芝加哥晨报》工作。1895年,与好友初次出国,从欧洲回来后决心扩展人生。1898年,任(《芝加哥记录报》的艺术家记者,在美西战争爆发期间随海军战船“麦库罗斯号”周游世界,将近两年时间都在菲律宾为报纸报道冲突。在此期间,他曾被派往南非的德兰士瓦(Transvaal)报道布尔战争。 1903年,约翰·T·麦克库森离开《芝加哥记录报》,加入《芝加哥论坛报》,继续旅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报纸做每日首页讽刺漫画。从1903年到1946年的长期任职,帮他赢得了“美国漫画之父”的称号。他在1912年首发的漫画((印第安夏季》—直大受欢迎,在1931年发表的漫画《智慧经济学家的问题))获普利策奖。后来,约翰·T·麦克库森携妻儿移居伊利诺伊的森林湖区,并成为芝加哥周边许多著名社交俱乐部的成员。 《在非洲》,是约翰·T·麦克库森于1909年用4个半月时间在东非进行的狩猎活动的记录。他和卡尔·阿齐利夫妇(Mr and Mrs CarlAkeley)、著名猎手史蒂文森(Stephenson)先生一同旅行。这本书的大部分最初都登载在《芝加哥论坛报》上,1910年结集出版的时候,还配上了他的插画与照片。 约翰·T·麦克库森在书中表达了自己前往非洲的目的,“我试图解释,我对任何的非洲动物都没有特别的怨恨,我主要想做的是,走到不是明信片画面中的大自然,而是真实的大自然中,享受那种掩饰不住的精彩、奇妙,或许还有激动的体验。” 约翰·T·麦克库森是以一种轻松的心情进行这次狩猎活动的,我们阅读此书时的心情却并非如此。作者写道,肯尼亚美丽的城市内罗毕(Nairobi),“坐落在阿西平原的边上,因阳光的暴晒而变白的大片草原向外延伸到很多英里外。几乎从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我们都可以一眼看到大平原,在那里,经常有大群的野生动物出现在视野中。”然而,这些白人来做什么呢?“从车站出发,悠闲地走上一个小时,一个带着枪的人就可以猎到大羚羊、斑马、葛氏瞪羚、汤氏瞪羚、黑斑羚,或许还有牛羚。在内罗毕城区视野所及范围之内安心吃食的野生动物数目,难以尽数;我们不是在俯视一群驯化的动物,这也是难以想象的。”“我们碰到过一个人,他每隔一天出城十分钟,猎杀一只狷羚喂他的狗。”作者遇见的“两名职业象牙猎手很迟才动身。找骡子的事耽搁了他们。过去四年里,他们中的一位在比属刚果射杀了300头大象,我们怀疑他有偷猎行为。另一位在其最后一次狩猎旅程中被比利时当局抓获过,他所有的象牙和枪支都被没收了,但他还是准备再试一次。猎取象牙回报丰厚,经常有胆大妄为的人愿意冒着违法的危险去赢取这种回报。” 也许,约翰·T·麦克库森只想着猎杀凶猛的狮子来证明自己,来实现自己少年时代的梦想。一天晚上,他出去找狮子,发现一只侏羚正试图赶走两只抓了它的小侏羚宝宝的豺狼。“天太黑了,我没法清楚地看东西,但是我朝着两只豺狼开枪了,让它们偷偷溜走了。我没有走过去看小侏羚是否还活着,因为我肯定它已经被杀死了。如果它已经死了,我不想看到它,我没法面对它或它的妈妈;如果它还活着,它的妈妈可以从豺狼那里把它安全地带走。自那一刻起,我恨豺狼甚于其他所有动物,甚至连可恶的鬣狗也不排除在外,没有杀死那两只怯懦的暴徒是我在东非狩猎经历的最大遗憾。” 不过,身为猎手的作者也是残忍的,他猎杀羚羊。“杀死过它们的猎人相当少,尽管只要猎手来到发现它们的地方,就不难猎杀到它们。这种羚羊极致的美丽,使我们极想为菲尔德博物馆抓一群。”“对于为了精美的角而杀死一只动物的人来说,这种事实极大地宽慰了他的良心。” 他和罗斯福总统一起猎杀大象。“这就是11月15日中午12点,在埃尔贡山附近的努佐伊河东边8英里处发生的戏剧性场景:8头母象,2头小象,一名前总统拿着双管无烟火药步枪在30码开外的地方,另外3名带着类似武器的猎手和原住民持枪人作为支持纵队站在后面。……上校开火了,最大的象跪了下来,刹那之间,象群激动地‘乱转’的声音如雷鸣般响起来。在接下来充满紧张的几分钟里,这个地方的情形极度混乱。再次安静下来后,罗斯福上校已经杀死了三头大象,科尔米特(Kermit Roosevelt)杀死了一头小象。一开始并没人有意去射杀更多的大象,但是面对着一群威胁要消灭攻击团队的愤怒象群,预先安排的计划就不能按章实施了。他们立即派科尔米特来通知我们的营地,我们马上就开始了剥象皮的工作。”在作者笔下,罗斯福总统是受人敬佩的,勇敢的。他们都在享受着狩猎带来的快乐,也正是通过他的文字,我们知道了这些残忍的场面。 猎狮更是残忍的,况且他们的目的除了表现英雄气概,更是为了作“精美炮制的狮皮毯子点缀着家里的密室”。猎狮时,“荷枪实弹的猎手飞驰着跟踪狮子,使它陷入绝境,然后让它困在那儿,最后白人射手走过来到一个近距离,开枪射杀它。与此同时,逼入绝境的野兽狂暴地向骑马的猎手冲过来,而猎手依靠他们坐骑的速度和灵敏来避开这头被惹恼的动物愤怒的冲击。”作者标榜“这是一种最引人入胜的猎狮方式,在危险和无畏方面,只逊于原住民围着一头狮子用标枪来杀死它的方式。”他无比想猎到一头狮子,“我们充满期待,疯狂地开枪,但一次又一次地失望。想到要错失整个旅程中我们见过的最好的狮子,简直让人发疯,但打中它似乎不可能。” 但作者仍在书中时时流露出人JI生与克制。他不偷猎,在特别许可证(姑且不论这种许可证的性质)下狩猎,心中保持着一般人有的仁慈与善良。 “我在非洲第一次向牛羚开枪是在300码的距离外。子弹打出去了’那只牛羚也飞快地跑开了。它向北部猛冲,我最后看到它时,它还在执著地向北边跑着。”过后,约翰·T·麦克库森想,“我的射击肯定让它感到很吃惊,而没有伤到它,这样想让我感觉很欣慰。因此,我希望它现在完全恢复正常,比以前更富有活力和野性。” “这是我看到的第一只野象,它如此生动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永远也忘不了。我没有朝它开枪,它不受任何伤害地离开了,对于这,我的高兴多于遗憾。” “这些珍稀动物将会上百只一群地漫步在城市的郊区,这是一种正在发生的奇迹的开端。你得出结论——认为射杀斑马将是一件可耻的事,遂决定不加入这种无情的屠杀之中。” 我们应该感谢约翰·T·麦克库森,通过他提供的文字、插画、照片,我们领略非洲大草原的无限风光,更为后人了解20世纪初狩猎行为的残忍与血腥提供了一个反面的教材。约翰·T·麦克库森一行人的活动,以为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罗斯福大厅捕猎大象标本作为终结,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今日的日本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借科学考察之名到处偷捕鲸。我们如何来看待这些行为呢?也许,读过本书的作者,自有自己的看法。 庆幸,今日之禁猎法规逐日完善;庆幸,今日之人们对于残忍的狩猎行为均会予以谴责;庆幸,今日之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与动物和睦相处之可贵。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在非洲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约翰·T·麦克库森 |
译者 | 范伟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0128412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4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0 |
出版时间 | 2010-11-01 |
首版时间 | 2010-11-01 |
印刷时间 | 2010-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8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S86-49 |
丛书名 | |
印张 | 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2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