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萧红作品精选/世界少年文学经典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富才情、在文学创作上颇有成就的女作家,曾深得鲁迅称许。她短暂而坎坷的人生经历是她创作的重要素材来源之一。

在萧红的散文中,绝大部分是对青少年时代生活的回忆,回味了儿时的片刻欢乐,也记录了她艰难跋涉的生活历程。但这些作品从个人生活的一个侧面,却也反映出社会生活的一角,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希望小读者们仔细阅读这些作品后,能够有所得有所收获。

内容推荐

本书中编选的小说都是比较典型的“萧红体”作品,其中的《手》和《小城三月》是她短篇小说的代表作;《生死场》和《呼兰河传》是其中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因其篇幅较长,而选择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内容上也较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部分,同时因为萧红小说散文化、诗化风格的特点,每一章似乎都可以独立成篇,所以虽然因篇幅所限进行了节选,但小读者在领略萧红小说独特魅力的同时也并不太影响阅读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目录

散文

 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家族以外的人

 蹲在洋车上

 回忆鲁迅先生

小说

 小城三月

 手

生死场(节选)

 一 麦场

 三 老马走进屠场

呼兰河传(节选)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试读章节

“去吧!还站在这干什么……”其实磨房的声音,一点也传不到母亲这里来,她到镜子前面去梳她的头发。

我绕了一个圈子,在磨房的前面,那锁着的门边告诉了他们:

“没有事……不要紧……妈什么也不知道。”

我离开那门前,走了几步,就有一种异样的香味扑了来,并且飘满了院子。等我把小妹妹放在炕上,这种气味就满屋都是了。

“这是谁家炒鸡蛋,炒得这样香……”母亲很高的鼻子在镜子里使我有点害怕。

“不是炒鸡蛋……明明是烧的,哈!这蛋皮味,谁家……呆老婆烧鸡蛋……五里香。”

“许是吴大婶她们家?”我说这话的时候,隔着菜园子看到磨房的窗口冒着烟。

等我跑回了磨房,火完全灭了。我站在他们当中,他们几乎是摸着我的头发。

“我妈说谁家烧鸡蛋呢?谁家烧鸡蛋呢?我就告诉她,许是吴大婶她们家。哈!这是吴大婶?这是一群小鬼……”

我们就开朗地笑着,站在碾盘上往下跳着,甚至于多事起来,他们就在磨房里捉耗子。因为我告诉他们,我妈抱着小妹妹出去串门去了。

“什么人啊!”我们知道是有二伯在敲着窗棂。

“要进来,你就爬上来!还招呼什么?”我们之中有人回答他。

起初,他什么也没有看到,他站在窗口,摆着手。后来他说:

“看吧!”他把鼻子用力抽了两下,“一定有点故事……哪来的这种气味?”

他开始爬到窗台上面来,他那短小健康的身子从窗台跳进来时,好像一张磨盘滚了下来似的,土地发着响。他围着磨盘走了两圈,他上唇的红色的小胡,为着鼻子时时抽动的缘故,像是一条秋天里的毛虫在他的唇上不住地滚动。

“你们烧火吗?看这碾盘上的灰……花子……这又是你领头!我要不告诉你妈的……整天家领一群野孩子来作祸……”他要爬上窗口去了,可是他看到了那只筐子,“这是什么人提出来的呢?这不是咱家装鸡蛋的吗?花子……你不定又偷了什么东西……你妈没看见!”

他提着筐子走的时候,我们还嘲笑着他的草帽:“像个小瓦盆……像个小水桶……”

但夜里,我是挨打了。我伏在窗台上用舌尖舐着自己的眼泪。

“有二伯……有老虎……什么东西……坏老头子……”我一边哭着一边诅咒着他。

但过不多久,我又把他忘记了,我和许多孩子们一道去抽开了他的腰带,或是用杆子从后面掀掉了他的没有边檐的草帽。我们嘲笑他和嘲笑院心的大白狗一样。

秋末,我们寂寞了一个长久的时间。

那些空房子里充满了冷风和黑暗;长在空场上的高草,干败了而倒下来;房后菜园上的各种秧棵完全挂满了白霜;老榆树在墙根边仍旧随风摇摆它那还没有落完的叶子;天空是发灰色的,云彩也失去了形状,有时带来了雨点,有时又带来了细雪。

我为着一种疲倦,也为着一点新的发现,我蹬着箱子和柜子,爬上了装旧东西的屋子的棚顶。

那上面黑暗,有一种完全不可知的感觉,我摸到了一个小木箱,我捧着它,来到棚顶洞口的地方,借着洞口的光亮,看到木箱是锁着一个发光的小铜锁,我把它在耳边摇了摇,又用手掌拍一拍……那里面冬郎冬郎的响着。  我很失望,因为我打不开这箱子,我又把它送了回去。于是我又往更深和更黑的角落处去探爬。因为我不能站起来走,这黑洞洞的地方一点也不规则,走在上面时时有跌倒的可能。所以在爬着的当儿,手指所触到的东西,可以随时把它们摸一摸。当我摸到了一个小玻璃罐,我又回到了亮光的地方……我该多么高兴,那里面完全是墨枣,我一点也没有再迟疑,就抱着这宝物下来了,脚尖刚接触到那箱子的盖顶,我又和小蛇一样把自己落下去的身子缩了回来,我又在棚顶蹲了好些时候。P11-13

序言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富才情、在文学创作上颇有成就的女作家,曾深得鲁迅称许。她短暂而坎坷的人生经历是她创作的重要素材来源之一。

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童年的萧红因生辰的不吉利而不为父母和奶奶喜欢,却得到了爷爷的疼爱。她从小就亲近大自然,自家屋后两千多平米的后花园是她童年的乐土,此外,她还从家里的长工身上感受到普通劳动者的质朴、淳厚和生存的艰辛。这些都在她日后的重要作品,如《蹲在洋车上》、《家族以外的人》、《呼兰河传》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927年,萧红就读于哈尔滨市第一女中,在学校里她最喜欢美术。1930年,她为反抗封建家庭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1935年第一次以“萧红”这个名字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随即轰动了当时的文坛。1936年,她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沙粒》等。次年“七七”事变发生,抗战全面爆发,萧红情系祖国,立即回国,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战文艺事业中。1938年,应民盟领导人李公朴之邀,她从武汉到临汾,去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参加西北战地服务活动,宣传抗日救亡。在西安,萧红谢绝了丁玲等友人前往延安过一种“火热生活”的邀请,选择了一条比较独立,也比较独孤的创作和生活道路。经历了由湖北到四川的颠沛流离后。萧红于1940年抵达香港,不久发表了长篇小说《马伯乐》和《呼兰河传》。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和九龙。当时萧红已身患重病,陷落在九龙。在战乱中,她未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于翌年1月去世,年仅31岁。萧红的一生非常坎坷凄婉,是生活的挫折漂泊以及战乱等灾难过早地夺去了她的生命。她在临终时亦心有不甘,感慨“留着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去了……”一代才女留下的余恨和伤感着实令人扼腕。

萧红的文学创作开始于1932年,到她去世,只有短短九年的时间。期间,她创作了三部长篇小说《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三本短篇小说与散文合集《跋涉》、《桥》和《牛车上》;另有《商市街》、《萧红散文》、《回忆鲁迅先生》等三本散文专集,以及一些散见于报刊的作品。萧红在文学史上的独特成就在于她打破了现代文学中小说通常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她的小说正是以其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的文体风格在我国现代文坛上独树一帜,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

本书中编选的小说都是比较典型的“萧红体”作品,其中的《手》和《小城三月》是她短篇小说的代表作;《生死场》和《呼兰河传》是其中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因其篇幅较长,而选择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内容上也较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部分,同时因为萧红小说散文化、诗化风格的特点,每一章似乎都可以独立成篇,所以虽然因篇幅所限进行了节选,但小读者在领略萧红小说独特魅力的同时也并不太影响阅读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短篇小说《小城三月》通过小孩子“我”的视角,描写了一个被封建包办婚姻逼迫至死的女子翠姨的悲剧故事。萧红并没有在这个故事中过多表现悲情和抗争的一面,而是通过儿童的叙事视角和诗意化的描述写尽了翠姨的美好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手》通过一个染匠的女儿在学校里因为一双黑手而受到歧视的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学校中可怕的等级观念和教育的虚伪性。作品构思精巧,描写亦深婉动人。

中篇小说代表作《生死场》发表于1935年。这部作品真切地反映了东北人民沦陷先后的艰苦生活,鲁迅先生为之作序,给予了中肯的评价:“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其实,鲁迅的评价,不仅对于《生死场》,而且对于大多数“萧红体”的小说都是适用的。本书节选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描写了一幅幅在沦陷以前的东北的广大农村里,“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的水深火热的画面:走丢一头羊惹出的风波,为了收割麦子失去了三岁的孩子,把耕了一辈子田的老马送进屠场换来两块纸币,随即全被地主夺走……作品没有一条贯穿全局的故事线索,它只是许多生活画面的连续。作家对生活观察的深入及描述笔致的细腻,使小说在明丽的画幅中含蕴着感人的悲壮的力量,真实而艺术地写出了东北人民所承受的深重灾难。

萧红的另一部代表作《呼兰河传》是一部追忆童年的小说。其时,作家已身在香港,她将内心中积郁已久的心灵苦痛化作对于故土、家园的深切追忆,其间万端人事,种种风情,无不浸透着萧红那爱美、爱生命、爱自由而终归寂寞的凄婉情感。作品的结构和其中包含的时空感有着更为开放的特性,似乎每一章都可以独立成篇。本书节选的第一至五章描写了故乡呼兰河县的风土人情,其中,“我”、祖父、小团圆媳妇等的形象跃然于纸上。这部不太像小说的“小说”堪称中国现代文学“诗化小说”的经典。

除小说创作外,萧红写有大量的散文,而且,她的许多散文都是自叙传,她人生所形成的“无字”文本和散文创作的语言文本之间有着很强的“互文性”。本书所选的萧红的四篇散文名篇中,有三篇是以第一人称儿童视角来回忆童年生活经历的,内容上与《呼兰河传》有相通性。因而也特别适合小读者的理解与接受。

《永远的憧憬和追求》是萧红对于自己童年的一个比较大致的概述,她和父母的隔膜、和祖父的亲近成为她童年时期的情感主线。《蹲在洋车上》记叙作家孩提时代第一次坐人力车的故事,萧红紧紧抓住儿童的特点,笔触深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把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美好感情的小女孩写得绘声绘色,跃然纸上。她通过孩子的眼睛去观察、描写周围的事物,到处是一片新奇、鲜亮,使作品色彩绚丽,情趣盎然。散文《家族以外的人》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艺术特点,同样是通过孩子的观察,连缀起一些看似信手拈来的生活细节,活画出一个饱经沧桑、孤苦无依的善良老人有二伯,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回忆鲁迅先生》是一篇记人的散文,文章从平凡小事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写出了鲁迅作为一个人,一个慈爱、幽默,有着生活情趣的人的形象。迥然有别于左翼文化界对鲁迅的主流阐发。在当时,连萧红的好友萧军都觉得这篇回忆太“琐碎”。这倒恰恰说明萧红散文之所以真挚、清新、感人,有着打动人心的魅力,正是由于在这种“琐碎”中写出了普通人的悲欢,没有丝毫的造作,显出一种朴素真实的美感。

在萧红的散文中,绝大部分是对青少年时代生活的回忆,回味了儿时的片刻欢乐,也记录了她艰难跋涉的生活历程。但这些作品从个人生活的一个侧面,却也反映出社会生活的一角,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希望小读者们仔细阅读这些作品后,能够有所得有所收获。

编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萧红作品精选/世界少年文学经典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萧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260629
开本 32开
页数 3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9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6.2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03
14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18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3:13:15